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扶贫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井冈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乡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联系到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大学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禾川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长富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龙田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龙田乡龙田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吕扬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张敏副县长联系到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浙江大学陈铭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浙江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浙江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浙江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浙江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2011年底,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而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浙江更是庄严承诺,将这个标准提高到4600元。新十年扶贫开发号角已经吹响。 “扶贫”也成了代表们关注的一个热词。
山海协作才能均衡发展
浙江,虽然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同样深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扰。在一个经济发达、民众富裕的“沿海浙江”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偏僻、贫穷的“山上浙江”。正如本刊2011年年末寻访贫困村落的系列文章显示的那样,在一些偏远海岛、高寒山村,与外部世界的鸿沟显而易见。尽管已经不愁吃穿,但那里的人民同样渴望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过上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作为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人大代表,丽水碧湖绿源长豇豆合作社理事长熊金平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浙江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助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海洋经济与山区经济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
山海协作,“山”主要是指以浙西南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和舟山市,“海”则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山海协作,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加强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经贸协作和横向联系,实现均衡发展。
熊金平代表告诉记者,山海协作工程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增强群众增收能力,确实起到了作用。他拿碧湖长豇豆合作社为例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山海协作工程在帮助拓展销售市场方面,功不可没。正是通过山海协作这个平台,合作社跟对口协作的宁波企业建立起了销售联系,并借此打开了上海市场,并进一步辐射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如今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合作社生产的长豇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已发展到了万余亩的规模。
根据浙江省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统计,2011年全年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600个,到位资金220亿元,组织培训并转移就业劳务3万人次;新签山海协作群众增收项目35个,到位资金1400万元;新签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260个,到位资金6400万元;通过省内外经贸平台为欠发达地区企业扩销产品12亿元。
熊金平代表认为,山海协作不能只依靠政府层面的全力推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引导激发市场的力量。他举例说,丽水市的对口市为宁波和湖州,但丽水却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在本土成长和扩张的温州、金华企业。“山海协作应该是一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放平台,这也是山海协作工程的活力所在。”
山海协作工程不是“富帮穷”
一直关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方根雄代表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山海协作的意义。他认为,山海协作工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帮穷”,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头“积极性”,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实现互动发展。
对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山海协作,引进了产业项目,拓宽了人力资源增收途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更新了干部观念,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反过来,山海协作又能促使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它是一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互惠互利的双赢工程。
两年前,全省山海协作工程中最大的单体项目――中宁硅业落户衢州;两年后,衢州氟硅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天氟硅正在描绘更宏伟的图景:创建一个氟硅下游产品产业园。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欣俊代表说,这是衢州氟硅产业链不断延伸升级带来的转变。“欠发达地区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周欣俊代表说。
随着产业的梯度转型,在衢州、丽水、舟山等地,投资的项目已经从零散型向集群型转变,一大批战略型、龙头带动型、产业型山海协作项目相继落户,投资规模和项目质量逐年提高。
实践证明,山海协作工程不仅成为推进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地区企业的跨区域扩张,特别有利于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互促共进不仅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而且使浙江这个经济大省在发展中更显和谐。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筑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促进海洋经济与山区经济联动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对此,方根雄代表认为,这对进一步推动山海协作无疑提出了新要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形势下陆海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山海协作工程原有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个区域合作的理念,进一步拓展至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的全面合作。
“除了山海协作,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熊金平代表说。今年人代会上,夏宝龙代表省政府承诺为民办10件实事。其中一件就是要“将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600元,年内确保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作为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熊金平说,听了省长的报告特别高兴。他说,扶贫资金对于碧湖长豇豆合作社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带动了碧湖长豇豆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让当地农户受益。
熊金平代表认为,要让有限的扶贫款用到刀刃上,真正让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受益。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权益,让农民自身参与择优选项,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只有这样,扶贫项目就能做得更顺畅,效果更好。才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熊金平代表强调。
贵 阳
“科技芯”缔造发展梦
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这些高科技项目的引进,标志着贵阳加入到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将进一步推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
而这只是贵阳依靠“科技芯”缔造发展梦的一小步而已。近年来,贵阳以培育壮大科技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发展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贵阳国家高新区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成为西部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国家级高新区。
会议期间,贵阳国家高新区与贵州亿丰升华科技机器人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将投资7000万元造工业机器人;贵州雅光电子科技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电子元器件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与北京泽图数字科技公司签订“3D打印机研发制造中心项目”投资协议,投资额达3000万元。
贵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占全省总数的67.5%。到2015年,贵阳还将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达250家以上。届时,贵阳将建成全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核心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城市。(文/本刊记者 任玉梅)
遵 义
白酒领头谋求科技跨越
5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与高端白酒产业发展”论坛在中国酒都仁怀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推动、寻求和建立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新的高端白酒质量体系,提升民族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探索白酒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6年至2010年期间,遵义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44个,各级财政科技经费共投入2.5446亿元,争取省级以上项目投入资金年均增长70%,市级培育项目266个,共投项目资金0.2096亿元,年均增长10.2%,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2亿元。
仅2010年,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共3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8亿元,工业增加值63.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9.4%。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以航天防务及载人航天工程、卫星、空间站、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民用航天配套产品、轮胎式挖壕机、百万千瓦级核岛和反应堆压力容器关键构件等为代表的1000多种高技术产品,200多产品及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逐步替代进口,100多项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文/本刊记者 郑德忠)
安 顺
科技引领城市发展
5月24日,安顺。10余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以及国内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此次论坛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美丽安顺”为主题,紧扣安顺的城镇化进程,探讨、交流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安顺努力探索在山地特色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过程中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安顺在科技领域还拥有引以为傲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优秀城市”等多张国家级科技名片。2012年,安顺市还围绕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共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立项75项。
“十一五”期间,安顺市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投入累计13681万元。新建省级贵飞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省级无人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安顺市轴承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构建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平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38项。目前已经有42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为26%。其中有31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为29%。(文/本刊记者 谌贵璇)
六盘水
立足煤炭谋划转型
直排大气的瓦斯,堆积如山的粉煤灰、钢渣、煤矸石,这些对环境造成高度污染的“废物”,曾一度令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之中。
“立足煤炭,谋划转型。转到哪里去,不是把煤炭这个产业完全丢掉,而是从简单的煤炭生产转到深度加工,转到煤炭为这个地方带来可持续发展,煤炭为这个地方带来生态、宜居环境等等,怎么转,我们期待各位院士施展他们的点金术。”5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与煤炭产业高端论坛”开幕辞如是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中国工程院士金涌、张铁岗、彭苏萍等专家教授齐聚凉都,共同论道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用瓦斯发电,用煤矸石发电、用粉煤灰、钢渣等制造新型环保建材,对煤层气进行抽采利用,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了,大片堆积的粉煤灰和煤矸石的场地得以腾空出来,昔日被丢弃的“废品”变成生产环保建筑材料中的“香饽饽”。六盘水新蓝天科技公司研发的“焦炉气混合动力汽车供气控制装置”使得焦炉气得以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此举既解决了石化产品的替代问题,又促进了焦化厂下游产业链的形成。
“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在积极探索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利用独特的气候特点,六盘水打出“凉都”这张绿色的城市名片,“凉都”品牌正逐渐深入人心。(文/本刊记者 陈高泽)
毕 节
建言献策生态文明先行区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毕节,是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迈向同步小康征程中的时代使命。
5月24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召开之际,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的领导、院士、教授等省内外专家齐聚毕节试验区发展专家论坛现场,为毕节“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出谋献策。
植被增加了,环境绿化了,生态更好了,农民增收了。在赫章县平山乡江南、对江、中山等村,通过给在地势平缓地方的樱桃树罩上大棚,让樱桃提前上市。“价格每公斤可卖到50到100元,是平时的两倍还要多。”江南村村民韩仁义指着自家的樱桃大棚告诉记者。平山乡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改良品种,使当地亩产从几百元增加到万元。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引进生物制药等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经济”,一批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主的工业园区正在建设当中。在本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毕节市成功签约13项,另有9个项目正在洽谈中。(文/本刊记者 黄 锋 特约记者 王 瑜)
铜 仁
“科技创新”释放创新能量
5月22日,第十五届科协年会铜仁分会场,两场分属不同主题的研讨会火热展开。
一场是以“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为主题,围绕锰化工及锰系新材料发展进行深入交流研讨。铜仁素有“锰都”之称,已探明的远景储量为1.2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0%,锰产业已成为铜仁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铜仁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深加工利用,促使锰产业的粗加工向资源精深加工延伸,变高能耗企业为高产、环保企业。着力破除锰产业总体规模小、链条短、产能低等问题,积极探索锰资源开发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做大做强锰工业。
另一场则是旅游专题报告会。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中国金属学会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及有关企业家作了专题报告。会上指出,铜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希望铜仁进一步认清形势,创新思路,找准坐标、方向和抓手,通过资源大整合和“四化融合”不断谋求新突破,全力打造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不断推动文化旅游经济创新发展、提速振兴。
在“兴工富区”政策的指引下,铜仁市工业企业进行了98项技术开发和研究,32户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了68个项目的合作开发,内容从传统的“两烟”、建材、食品等逐步发展成以能源、冶金、化工等领域。借助外力,发挥优势,铜仁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张凤琴)
黔东南
“再难也不能难科技”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工作富有特色,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的施秉县“太子参”、剑河县“钩藤”等新兴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凯里锦天纺织、贵龙客车、贵州其亚、凯荣玻璃、全世通精密机械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开花”、“结果”,黔东南的科技之花越开越艳。
此次科协年会黔东南州分会场,关于“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论坛引发媒体关注。会上,结合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陈温福以及中科院研究员闵庆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天柱等9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科协年会期间,黔东南州以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论坛为重点,同步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及科普惠民行动、科普大篷车万里行等系列活动,一场场科技“盛宴”,掀起了新一轮科普行动热潮。
在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映射出黔东南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整体提升的清晰轨迹。在财政比较紧张、总量比较小的情况下,黔东南州明确提出“再困难也不能困难科技”,2012年黔东南州财政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比2011年增长近40%。同时,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逐年提升,2012年已达到3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文/本刊记者 孟丰林)
黔 南
用“眼”探寻发展之路
5月23日至24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民族医药产业论坛”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地方发展论坛”暨人才技术项目签约仪式在黔南州举行。同时近50个签约项目落户黔南,这些项目的落实,将对解决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技术短缺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黔南州也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建设实施,不仅对推进世界天文学事业发展及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黔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据不完整统计,每年到美国Arecibo天文台参观游客约13万人,至少带来5000万美元以上收入,不少好莱坞大片,如007系列《黄金眼》、《接触未来》等取景于此。FAST建成后不仅是地球上巨型科学景观,也将成为高科技人才等资源聚集的洼地。
为此,黔南州将围绕FAST的建设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贵州省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着力推进天文科普旅游开发、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和天文科研教育基地建设。争取将FAST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成为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开放门户、全球重要的射电天文学术交流中心、世界重要的天文科技旅游中心、国家天文学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天文综合配套服务基地,带动和推动黔南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文/本刊记者 朱 江)
黔西南
“三位一体”成为扶贫攻坚“主引擎”
5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实施与扶贫攻坚论坛主题报告会在兴义举行。主题报告会上,《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建设生态城镇群,促进贵州可持续发展——贵州山地经济发展之路》、《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生态文明内涵与现代林业建设》5场精彩的专题演讲引来阵阵掌声和强烈共鸣。
一 产业化开发
发展做大残疾人生产基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具有特色优势的效益农业培育成各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路,浙江省各地已相继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加工业基地370多个,扶持残疾人1.5万名。创新基地建设方式,推行股份合作制,实行市场化动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文成县残联在当地政府推行经济特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过程中,争取金融等部门投入153万元,建立股份制残疾人种养业基地,发展各类残疾人生产大户210户,基地辐射联系残疾人达到1860人。
组织产业转移和辐射。利用农村工业化的先发优势和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转移。在欠发达地区,将发展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的突破口。如衢州市残联从发达地区引进加工项目,在全市建成了20多个来料加工点,组织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加工队伍,其中残疾人约占三分之一。
形成产业联系和链接。将从事同一类种养业或加工业的残疾人家庭组织起来,技术上统一培训,资金上统一扶持,经营上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临安市依托当地塑料厂,吸收残疾人建立了竹笋协会,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开展交流,采购砻糠化肥,并对每户残疾人提供扶持资金,3年时间,不计利息。现加入协会的农户仅春笋种植一项就每户平均增收3500元。
二 社会化保障
把残疾人充分纳入城乡低保制度。省政府从1995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1997年基本铺开,2001年颁布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这个办法明确了低保“实行制度统一、整体覆盖、城乡联动”,在全国率先打破了过去社会福利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做法。目前城镇保障标准为每月人均194元,农村每月人均105元。在全省30万低保人口中,残疾人占了三分之一。杭州市残联、财政等还进一步规定杭州市的残疾人在全市统一的低保标准上,每人再增加100元。
建立残疾人专项补助资金。这项工作最早在嘉兴、桐乡等地试点。补助金从市财政局集中的社会福利企业减免税、市民政局通过销售福利彩票筹集的社会福利资金及市残联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年各提取一部分,主要用于特殊困难救助,给予续交养老保险补助和基本医疗费用补助,对有就业能力因自谋职业而向银行贷款的,给予贷款利息补贴。
调整充实残疾人优惠扶助政策。从1999年起,浙江省政府每年下拨200万元贴息,凡各级各类银行及信用社给残疾人扶持贷款,一律享受省里贴息。
三 多元化发展
按比例就业城乡联动。通过按比例就业工作延伸到乡镇,保障金使用倾斜到农村,为扶持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引资开路。浙江全省累计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亿多元,在农村残疾人扶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是省残联、财政规定每个市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收取数的20%用于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二是一些地区动用保障金建立农村扶贫风险基金,应对由于不可抗力而造成扶持项目严重亏损致使受扶人无力偿还贷款的事件;三是全省各市县均以乡镇收取保障金数的20%~30%返回乡镇,作为乡镇残联扶持农村残疾人的工作经费,或为残疾人提供担保,解决了残疾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组织残疾人异地就业脱贫。抓住农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有利时机,在欠发达的丽水、衢州、淳安、武义等山区,组织残疾人异地就业成为残联工作的重要内容,丽水市各级残联一年就向温州输送了500多名残疾人就业,收入高的达到每月2000多元。
四 知识化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