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1.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1.2CT检查
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1.3MRI检查
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2治疗方法良性
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3展望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25例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0±7.5)岁;病变位置:14例前纵隔,6例中纵隔,5例后纵隔;病理类型:6例畸胎瘤,5例胸腺瘤,5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4.0±7.2)岁;病变位置:15例前纵隔,4例中纵隔,6例后纵隔;病理类型:7例畸胎瘤,6例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胸腔镜微创手术者肿瘤的包膜完整和周围组织的间隙清晰,未明显侵犯到周围脏器。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半侧卧位或侧卧位,术中根据需要对手术床倾斜度进行调整。以电钩将肿瘤表面纵隔胸膜打开,从肿瘤包膜外以钝性、锐性剥离肿瘤。如为实体肿瘤,则于包膜外进行完整切除。如为囊性肿物,巨大瘤体,对显露、操作产生影响,则先进行穿刺放液,之后再实施剥离。如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则整块切除胸腺瘤、胸腺、周边脂肪组织。如为非神经来源肿瘤,则沿包膜外将肿瘤剥除。如为神经来源肿瘤,则以钛夹夹闭在肿瘤远近端的正常神经干后将该神经切断,再完整切除肿瘤。如为胸膜的肿瘤,则在剥除时应注意对星状神经节的保护,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在切除后将标本放置在标本袋中从切口取出,对于较大标本应置于标本袋中剪碎后取出。如需要中转开胸,则将前侧操作切口延长6~10cm,将肋骨牵开器放入,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存在完毕后以温生理盐水(0.9%)冲洗胸腔,对创面进行检查,在明确未有出血后将胸腔镜退出,胸腔放置闭式引流管,将切除标本送检病理。
1.2.2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相应的卧位,根据胸片、胸部CT情况,选择相应左侧或右侧或者前正中手术入路,给予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在健侧行单肺通气,将肿瘤完整或分块切除,部分患者实施附加心包、肺楔形切除术。术毕放置纵隔引流管和(或)闭式引流管,将切除标本送检病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使用镇痛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局部复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局部复发病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使用镇痛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纵隔肿瘤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肿瘤,因纵膈内分布较多组织器官,各组织器官在病变后会出现不同种类的肿瘤,将其统一称之为纵隔肿瘤。相关资料显示,多数纵膈肿瘤为良性肿瘤,患者在发病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会出现功能障碍。除恶性的淋巴源性肿瘤给予放射治疗外,其他原发性纵隔肿瘤多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良性肿瘤、囊肿未有症状,但随着逐渐生长,会对毗邻器官产生压迫,甚至发生恶变或继发感染,所以临床应给予及早治疗。恶性纵隔肿瘤如已对临近气管产生侵犯无法切除或发生远处转移,可根据具体病理性质实施放射、化学治疗。临床传统治疗方法为实施开胸手术治疗,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微创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使用镇痛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且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有局部复发病例。
4总结
1.1一般资料
本次90例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肺部肿瘤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肺部肿瘤的诊断标准,经相关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特征确诊。其中女33例,男57例,年龄56~74岁,年龄(54.8±3.4)岁。疾病类型:20例肺转移癌,70例非小细胞癌。病灶直径1~4cm,平均病灶(1.8±0.4)cm,病灶部位远离心脏、主动脉弓血管、气管、主支气管等重要脏器≥1cm。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植入金属物或心脏起搏器、免疫功能低下、中央型肺癌临近气道、大血管者、肺外广泛远处转移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CT引导经皮肺穿刺锚状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疗法,对照组使用手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疗法,全身麻醉,予以CT扫描,明确病变部位,检测穿刺点与肿瘤内缘的角度及距离,切开皮肤3mm,将电极刺入,连接射频与锚状电极,射频能量起始功率40W(电极头直径3.0cm),起始功率50W(电极头直径3.5cm),增加10W/2min,直至90W,根据肿瘤大小决定消融电极伸展长度,肿瘤直径<2.0cm(消融电极伸展长度3.0cm在90℃时消融15min),肿瘤直径2~3cm(消融电极伸展长度3cm在90℃时消融5min),肿瘤直径>3cm(消融电极伸展长度3cm在90℃时消融2min),对照组进行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
1.3仪器
美国RITAMedicalSystemsInc公司生产的RF-1500X射频治疗仪。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肿瘤完全消失,4周内未发现新发病灶;有效:肿瘤面积有所缩小,缩小范围>50%,4周内未发现新发病灶;无变化:肿瘤有所增大,但≤25%,或肿瘤缩小<50%;进展:肿瘤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发病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3%远好于对照组的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
观察组发生率仅为4.4%远低于对照组的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药师对癌痛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①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并提供以下词汇供患者选择:钝痛、锐痛、压迫性疼痛、弥漫性疼痛、绞痛、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麻痛、胀痛等,以判断疼痛性质;②以数字分级法(NRS)、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及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量化癌痛,评估疼痛程度[6];③评估患者放疗效果,以建议对治疗的调整。
1.2Karnofsky评分标准(KP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QOL)[7]以上述评分法全面评价患者身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
2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
2.1对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评分根据依从性差别,分别给予不同级别药学服务。对依从性好的患者给予普通药学服务,对于依从性中等或差的患者给予强化药学服务。采用MMAS-8调查患者用药依从性[8]。该量表共8个问题,依次为:(1)您是否有时忘记服药;(2)在过去的两周内,是否有一天或几天您忘记服药;(3)治疗期间,当您觉得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您是否未告知医生而自行减少药量或停止服药;(4)当您外出时,您是否有时忘记随身携带药物;(5)昨天您服用了镇痛药物吗;(6)当您觉得自己的症状已经好转或消失时,您是否停止过服药;(7)有人认为每天服药很麻烦,您是否觉得坚持镇痛治疗计划有困难;(8)您觉得要记起按时按量服用镇痛药物很难吗。1~7题的备选答案为二分类,即“是”和“否”,1~4、6、7题答“否”计1分,答“是”计0分,第5题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第8题的备选答案为Likert5等级计分,即“从来不”、“偶尔”、“有时”、“经常”和“所有时间”,依次计为1分、0.75分、0.50分、0.25分和0分。量表满分为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7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
2.2普通药学服务①发放《疼痛患者教育手册》请患者仔细阅读,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疼痛相关内容,包括疼痛是病吗,怎么引起的,需要治疗吗,怎样表达疼痛,疼痛的治疗方法,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为什么要按照规定时间用药,用药后需要注意什么,阿片类药物介绍等;②对患者及家属面对面进行用药教育:强调疼痛是对身体有伤害的,必须治疗,口服药物是治疗疼痛的最佳选择,镇痛药物按时服用疼痛缓解最佳,镇痛药物可能包括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不必对其产生恐惧,癌痛治疗时应用该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最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及如何防治。普通药学服务平均每位患者每天10min。
2.3强化药学服务①发放《疼痛患者教育手册》的同时,给予详细讲解,并帮助患者仔细阅读;②对患者及家属面对面进行用药教育:除普通药学服务内容还包括:镇痛药应按时规律服用,不宜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如出现疼痛缓解不佳或便秘、恶心呕吐、排便障碍等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由医生或药师更改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药品不良反应大多可以治疗或随着服药慢慢减轻等;③与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交流,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困惑及面临的困难,药师尽力给予解答,强化药学服务平均每位患者每天20min。
3为医生提供药学服务
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与医生一起进行镇痛药物的选择、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及辅助用药使用等。阿片类药物剂量个体化滴定是癌痛治疗的难点,药师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成人癌痛治疗指南为依据,结合患者癌痛及肝肾功能等情况,为医生提供镇痛药物治疗建议,并在用药最初的24h内对患者进行多次癌痛评估,及时调整剂量,争取在24~72h内完成药物滴定,达到疼痛稳定控制,并转换成缓控释制剂。在镇痛治疗全程中注意观察药品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及时向医生提供防治建议。
4药学服务效果评估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肿瘤;临床治疗
艾迪注射液广泛应用于各科肿瘤治疗,有较好和疗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对近几年来临床上应用治疗肿瘤的报道作调查整理,发现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较多,其治疗范围与组成该方中药的中医古本草记载相符。现报告如下。
1 材料
进入我院开通的“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选择关键词,输入“艾迪注射液”,共搜出论文264篇,时间跨度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按如下条件选择论文材料。
1.1 论文入选标准 ①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报道,中医西医使用不限。②中医辩证用药和症候评分的报道。③论文报道结果须有近期疗效(CR、PR、NC、PD)、KPS评分、白细胞下降评级、恶心呕吐评级四项内容中的2项以上。
1.2 论文排除标准 不符合入选标准以外的任何报道内容,包括制剂研究、质量研究、制剂实验室研究以及动物实验研究等内容的报道。
2 结果
符合标准的入选论文共142篇。详见下表
3 体会
艾迪注射液配方由黄芪、人参、刺五加、斑蝥等4味药组成,是方以中药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制成的注射液,按文献[1]可定义为中成药,因而具备中成药的属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其适应证。中医古本草收录组成该方的中药性味功效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谓:“人参,味甘,微苦。……背阳向阴以生,故入脏阴,其阴含有阳,则合乎肝肾;阳含有阴,则合乎心肺;得厚土之气而甘,则合乎脾胃;故大补胃气,以行三阴三阳,能扶元气于垂绝”。“黄芪,质轻皮厚,气微温,达三焦及胆,气上行于肺卫而走皮毛;中黄外白,味甘,补脾胃气,外通血脉而长肌肉,为外科要药。主痈疽,败疮,排脓。”斑蝥一味,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谓“其味辛,其气寒,其性下走而不上,专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内治可以破石淋,拨瘰疬疔肿,下犬伤恶毒而已,取其以毒攻毒也。然惟实者可用,其拨瘰疬毒,则以斑蝥法制,使令毒根从便出,如粉片、血块、烂肉之形。”可见本方扶正人参为要,抑癌排毒黄芪斑蝥合用。其用于治疗肿瘤有其中医本草学的理论基础。这种传统的本草理论在当今的中医名家选方用药时,是首先考虑的要素[2]。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艾迪注射液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肺癌较多,与黄芪引斑蝥入肺抑癌排毒的理论相符,是中医本草的理论基础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无论是配合化疗、放射治疗或是中成药之间的配合使用,其近期疗效、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下降或恶心呕吐、放射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单纯应用方面近期疗效(CR、PR)不及化疗组及联合(化疗加艾迪注射液)用药组;则KPS评分较化疗组高,比联合治疗组低;其恶心呕吐副作用较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为低是普遍的认识。在配合放射治疗中,其发生放射性不良反应也较对照组低。说明艾迪注射液在肿瘤治疗中无论是与化疗药物同用或是与放疗同用,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益。
在调查中发现,用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样用NP联合化疗方案与艾迪注射液治疗,其近期疗效CR+PR有效率从26.67%~66.67%,按文献[3](n=25;χ±3=48.56±11.37;CV=23.42%)两者相差非常用大。笔者认为,应用成熟的中药成方制剂,临床有效率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用西医的治疗标准判断中药成方制剂的疗效所致。因西医治疗疾病是病症在局部的直观表现,用药是作用于局部,中医治疗疾病是强调局部表现的整体失调,用药是全身的功能调节。应根据中医治疗肿瘤即治疗前肿瘤证型症候情况及治疗后肿瘤证型症候转变状况,制定出包括精神状况、自觉症状、生物体功能、社会活动、心理状态等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肿瘤治疗效果生活质量量化评价标准。因为近期疗效和KPS评分是西医依据其自身的理论、治疗手段和效果制定的评价标准,用于西医治疗肿瘤的结果评分是符合实际的,用在中医治疗肿瘤的结果评分难免不合适宜。
参 考 文 献
[1] 刘国杰.中成药学.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