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政工工作;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国古老的手工行业,因此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的没落使工匠这一角色逐渐淡出了历史,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原则被传承了下来,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了,还包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作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应该得到培育和弘扬。尤其作为企业政工人员,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来提高本职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与政工工作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是政工工作的责任

政工工作的任务是提高组织内员工的各项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点。如工匠精神要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以及工作踏实,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尤其强调职业道德,倡导爱岗敬业、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有弘扬与传播中华美德、激励人们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工匠精神包含心传体知、师徒相传的内容,既重视技能、技艺的传授,也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它寓“教”与“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它崇尚劳动,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劳动,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传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贯穿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也凝结着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负起传承中国精神的职责,就应该重视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进中华美德的承继,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人民向来崇尚辛勤劳动,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兴家立国之基础,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劳与进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还代表着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鼓励人们在敬业、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新,体现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并为中国精神作出了时代性的表达与诠释。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精神的生长需要优良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植根于优秀文化。以文化涵养工匠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农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这直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地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仍然对“工匠”抱有一定偏见,认为它是沉闷死板、不懂变通、不够灵活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其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其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结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要重视挖掘、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以向人们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二,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国家是工匠精神发展与传承的典范,其文化产品也很能代表和体现这一精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进一步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二)开展内容丰富系统的职业培训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培训,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所代表的认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通过制度的构建支撑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而且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相关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打破就业体制,破除固有的体制障碍,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地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工匠的手工诙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很多独门技艺都已失传,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义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为人们所忽视。基于此,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群体,并对现代工匠及相关技艺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职业威望,鼓励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人们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重视工匠精神的观念。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制度的警示、监督、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赏罚分明,鼓励创新,对于先进单位及个人,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榜样示范、评优评奖、竞技比赛、产品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内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递、培育及弘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对本职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出敬业的精神,这是各行各业所推崇的职业品质。作为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时时刻刻践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创新,以工匠的姿态对待人和事。我们要把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仪雅.论政工工作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现代交际,2016(19).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常态;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3]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6(7):72-75.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3篇

 

一、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一种从上向下的被动管理模式。管理顺序是从国家企业工人,首先国家招募相关专家对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综合现阶段经济生活水平,制定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并要求国家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实施;各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在工程实施中,严格要求并监督操作人员按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而作为一线操作人员则只能在各方监督下被动的操作,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主动性,同时也没有成就感,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在一种监督下,被动的力量推动下的实施过程,缺乏内因主动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遗传因子往往是一种死循环。认定其是被动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规范标准的制定起因是被动的,多数规范标准的制定来源于事故、灾难,在事故发生后,对破坏进行研究,总结制定出被动预防措施,这就是规范标准的雏形,是否有效可行,要下一个事件或灾难来检验。

 

其次,企业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是在地方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已达到验收标准和质检部门的要求而被动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没有主动调整规范标准的权力和意愿,也没有改进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的权力和意愿,因为这样会带来验收上的麻烦。

 

再者操作工人是被动工作的,他们只能按照企业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机械操作,以达到规范的标准或管理者的验收要求,并以此为目的,对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品质没有任何意愿,当然也没有必要,因为事实上优质优价到现在还没人实施过。

 

事实上规范和验收标准往往是质量水准应达到的最低界限,但现在基本都以此要求作为验收标准,有时还达不到这个最低要求,至于“限额设计”和“结构优化”更多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利用规范和标准的漏洞和模糊条款,钻规范和标准的空子,事实上是降低了作为规范的最低标准,造出低于标准的不合格产品,但仍以合格产品销售使用,这样的建筑有多少,没有人能统计出来,但大多数人仍以标准有富余,设有安全系数为借口,麻木的认为此类产品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就连主管质量的技术人员和领导也有这种思想观点。但事实上,按照概率分部推理,当各种不利因素集中到某一点时,这时你认为的规范富余就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二、主动质量管理理论的提出

 

回过头来我们分析: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质量管理被动化局面呢?国家、企业、操作工人提高工程质量的意愿为什么不强烈呢?下文我们我将逐一剖析。

 

(一)主动质量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带着上文疑问,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马斯诺人的需求理论。在住宅需求领域,让我们把该理论简单的分成三个层级:低级需求为生理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生存;中级需求为安全生活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正常舒适生活;高级需求我们定义为个人价值体现,该阶段主要表现在主体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实现和升华。对应到住宅建设上,笔者认为我们现阶段正处在刚刚解决了生理需求的时期。城里居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农村进城的大多数买到了住房,少部分能租得起房子住,生理需求基本满足,不会风餐露宿。而同时部分改善性需求已经出现,且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人们的住房水平正在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享其屋”发展。在该阶段前,购房是以“居者有其屋”为目的的,房屋的质量、位置、节能指标、居住的舒适度不是是否购买的必要条件,能否安身入住才是首选问题,对于农民进城定居者多数属这个类型,该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市场决定工厂,市场的需求总是生产活动的指南针。这个阶段,因质量不是决定购房与否的主要指标,导致市场对住宅质量不够重视,仅从数量是大规模生产,恶性循环,造成一大批“楼倒倒”“楼歪歪”工程以及未竣工就成危楼的项目,标注使用70年的住宅,30年不到就要拆除或不能正常居住,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进城购房也逐步退出购房主力军的舞台。人们对住宅质量越来越重视,也就是正进入住宅需求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人们购房不仅仅为了遮风挡雨,更看重环境、交通、采光、配套、装饰、智能化设施,以尽大程度满足生活享受,大量改善性住宅的出现和成交,二手房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对住宅质量问题的投诉也明显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居住面积的房屋,而要求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装饰有品位、智能化程度高的较高质量水准的个人住宅和配套小区,不仅关注自己家内的质量,同时关注小区的整体配套质量。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工程质量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从普通住宅向绿色住宅、智能化住宅转变,从50年住宅向70年、100年及更长寿命住宅转变,从对住宅不仅发放产权证明到发放身份证明转变,会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记录该住宅的出生、配置、功能、质量水平、绿色级别、智能化水平和使用记录等更多信息。但对这个阶段的来临,我们建筑质量管理也要做出较大的改变,从被动质量管理向主动质量管理的转变,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主动质量管理的定义

 

主动质量管理是指生产活动中人从思想上主动思考,提出改变提高工程质量的工艺和方法,经过一定程序和科学方法论证,科学可行节能省时,能更好地提升价值,经加工形成规范标准并推广使用以提高质量水平的活动。同时也表现为程序的主动性。主动质量管理与以往传统质量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质量管理是从下向上的质量管理,是由基层或者说末端提出提高质量意愿、建议和方案,自下而上的评审确认立项实施。而传统质量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命令似的,由上级提出下级实施的改进质量的方法。本质区别前者为实施者主动改变,后者为实施者被动执行。

 

(三)主动质量管理的实施必须基于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市场发展阶段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住宅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二是全体参与人员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国民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三是社会分配制度变得足够合理和公平。

 

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如何才能做到主动质量管理,如何提高具体执行者提高质量水平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研究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方法并予以推广呢?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辅以名利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而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它是以创新改进现有工作内容工艺为毕生追求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工作精神。它需要用心创新工作工艺,他需要经过一次次失败而坚持不懈,他需要一次次进步而精益求精,从而把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因为它是工作者的需求,动力来自内心,故为主动工作的典范。工作者能从不断提高的工作中得到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得到成功的精神享受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发展,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动能。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创造这样的创新环境和社会分配机制及社会的荣辱观,使有工匠精神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合理回馈,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如何推行工匠精神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能形成这样的氛围,让一线操作者主动创新工艺,提高质量和效率,再把好的创新案例推广,提高行业质量水平,这种主动地、发自工作者内心的改进质量水平的动力,一定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把工作者的以追求完成质量目标思维转向以改进质量实现价值为工作最大快乐的轨道上来。

 

当然,一种观念的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几辈人的牺牲。但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来说也是值得的,若仍沿着传统的被动地质量管理模式走下去,质量兴国是没有希望的。相信随着国民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加以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逐步重视和规范,社会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平合理,主动质量管理模式下的工匠精神会很快实施。

 

(四)国际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应用

 

二战后,德国工业的发展、日本制造业的复苏,皆是“工匠精神”应用的典范,使两个战后没落民族走向制造强国,有较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工匠精神是制胜的法宝

 

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是一家螺母制造公司,全公司不到五十人的小公司。就这样一个小微企业,苦心研发20年,最终造出“永不松动”的螺母,对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技术比较成熟的螺母制造工业来说,多数人都不认为有什么提升空间。然而若林克彦社长确认为: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发展,即使是“低技术”的产品,只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努力,依然可以和其他公司形成差异化,树立好目标,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好运气自然会来敲门的。当然这里讲的目标就是标准,小企业更需要高标准,若想在业内脱颖而出且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不仅追求合格制造,更要追求高标准的精益制造,打破以往记录,向更高峰迈进。

 

2.工匠精神的真谛

 

德国的工匠精神深植于国民的思想中,这得益于其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特有的双课堂教育模式。多数技术工匠一生生产同一类产品,但产品一直在升级,一代、二代、三代的一直发展下去,笔者认为这才是工匠精神的真谛。

 

从日本和德国的企业生命期是全球长生命企业最多的国家可以看出,他们经营企业也像生产一个产品一样,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最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百年企业,世纪企业。

 

在提高产品品质方面,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操作工人是产品的缔造者,是他们用心在劳动,这是一种主动地质量管理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得出,我国以往被动地自上而下的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将逐步被一种主动地自下而上的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所替代,提出并贯彻“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aims at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foundation pit of pumping station-regulator, optimiz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and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running of the foundation pit to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educe the cost.

关键词: 水利工程;大基坑;深井降水;施工技术研究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large excavation;deep-well dewater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97-04

0 引言

在水利工程上,基坑降水的应用多以明排或者防渗帷幕为主,近几年由于沿江沿河地段开发及施工,采用井点降水案例也逐步增多,其施工工艺也日趋成熟。但在长江边上、且紧邻荆江大堤进行如此大规模基坑降水及土方开挖施工还不多见,基本上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施工难度相对较大,且因靠近荆江大堤更应注重施工中的安全防护,而基坑降水后续项目施工的关键,基坑降水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效是关系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质、保量、高效地按照计划工期完成施工目标,将大基坑深井降水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在施工中加以实施,使之达到缩短工期、减小成本投入、总结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1 项目概述

引江济汉进口段位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龙洲垸的长江河段左岸,全长4.0km。进口段一标段里程桩号为K2+350~K2+950。本标段由渠道、节制闸、泵站组成,全长600m,上游渠道顶宽328.4m,上游底宽200m,下游渠道顶宽250.8m,底宽180m。

本标段工程距长江2.3km,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枯水期顶部为33.00m高程,汛期为35.00m高程。工程区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地层结构主要有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粘土(壤土)、粉细砂、砂卵石层以及下伏下第三系泥质粉砂岩。因砂层中富含承压水,天然地下水较基础底板高出较多,承压水头较高,直接开挖会出现基坑涌水、涌砂及渗透变形等问题。本标段为工程地质条件差的(D)类。依据招标文件所示的地质资料,本标段地层可分为3个渗透性分区,即:粘壤土层、粉细砂层和砂卵石层。粘壤土层厚4~6m,粉细砂层厚11~15m,砂卵石层(顶高程8~21m,底高程-39.03~-37.01m)厚47~60m。由于工程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及泵站-节制闸结构特点,决定了基坑开挖将是本工程的一个施工难点。为保证基坑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基坑边坡稳定安全,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如何降低地下水位,保证开挖基坑安全将是本工程的又一个技术难点。

2 技术研究难点

大基坑深井降水,由于涉及的基坑土方开挖量较大,传统的降水井施工一般在设计及施工上考虑一次设计到位,一次施工到位。这样的施工方法往往会造成土方开挖施工时间等待较长,易造成前期降水运行成本升高,开挖工期延迟等弊端。该项技术研究立足于解决施工成本与进度的矛盾,其技术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坑开挖与降水井分期分批施工的协调性。降水井的设计、施工、运行应保证地下水水位始终在开挖面以下0.5m左右,由于基坑为动态开挖面,这样降水井的设计、施工、运行时间、数量如何与开挖进度统一,如何在最小降水成本状况下满足基坑开挖进度将是本项目的一个难点。

②由于基坑所处长江边,距离长江较近,地层下部粉细砂和砂卵石层皆为强透水层,基坑地下水水位与长江水位关系也是技术研究的难点。

③在深井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强透水层在降水井施工过程别是洗孔过程中极易造成垮塌,形成塌孔。如何保证降水井施工的顺利进行也是一个难点。

3 技术方案研究试验

技术研究试验流程:抽(降)水试验确定、复核相关参数一期基坑降水井设计基坑降水井施工降水系统运行、基坑开挖观测、分析数据(通过观测井观测及降水井流量)基坑开挖验证降水效果、优化降水井设计、优化降水井施工工艺二期降水井设计、施工及运行基坑开挖观测、分析数据(通过观测井观测及降水井流量)验证降水效果、优化降水井设计、优化降水井施工工艺局部加设降水井设计、施工、运行基坑开挖观测、分析数据(通过观测井观测及降水井流量)优化降水井设计、优化降水井施工工艺指导本项目及其他标段类似项目渠道、基坑降水施工。

4 技术方案研究及实施

4.1 进行降水试验,获得地层渗透系数

为保证基坑降水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降水井施工前,为获得地层实际渗透系数进行了降水试验。降水试验共布置4口降水井及4口观测井,其中两口降水井深入砂卵石层,两口降水井位于粉细砂层,观测井主要为进行抽降水试验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配置。如图1。

试验目的:①利用单井降水试验确定各地层水文地质参数和单井出水能力,为降水井设计施工提供基础数据。②根据不同组合条件下的群井抽水试验结果,分别评价深层群井降水、浅层群井降水以及4口井同时抽水的降水效果,为降水井设计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4.2 基坑降水井设计

根据降水试验获得的各地层渗透系数及在进行试验井施工时的钻井经验,结合泵站及节制闸基坑开挖深度要求,对基坑开挖部位降水井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

①降水井设计指导思想。因项目工期紧张,为保证工程能够按时完工,在降水井设计上,考虑土方开挖施工进度,采用分期分批进行降水井施工。

②优化降水井施工工艺。根据试验井施工时的钻井经验,在试验井钻井时因地质条件较差,钻井过程中塌孔严重,试验井成井困难,为防止钻井过程中塌孔现象的发生也采取过很多技术措施,但塌孔现象并未能有效解决。在查阅相关降水井技术资料后,采用护壁碱代替泥浆护壁进行降水井钻井施工,在钻井设备的选择上采用反循环钻机进行钻井,以提高降水井成井效率,增加降水井成井后的单井出水量,提高降水井降水能力。

4.3 基坑降水井布置实施方案

根据基坑降水井设计指导思想,基坑降水井(如图2)主要布置在泵站及节制闸开挖边坡的马道上,降水井施工分三批进行,即:

①一期降水井布置26口,间距40m,降水井深入砂卵石层,以增大降水井出水量,降水井沿泵站及节制闸开挖基坑四周均匀布置,主要满足上层粘壤土层开挖施工要求。

②在一期降水井施工完成并逐步投入运行后,进行二期降水井施工,二期降水井布置26口,间距40m,二期降水井施工完成后,基坑四周降水井数量达到52口,降水井间距缩小至20m,基坑降水井降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泵站及节制闸开挖的干地施工要求,同时也能保证开挖深度加深后边坡稳定、安全。

③在泵站基坑局部开挖较深部位,进行局部加密降水井施工,加大局部降水井降水能力,加密降水井布置5口,间距为20m。

④在进行降水井施工及土方开挖施工的同时,为保证开挖基坑安全稳定,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在基坑轴线方向上布置5口观测井,观测井在轴线方向上均匀布置,用以观测开挖基坑地下水位,指导土方开挖施工及降水井运行。

通过上述降水井施工方案优化设计,加大了降水井成井率,同时采用分期分批施工降水井,使得土方开挖施工得以提前进行,一则减少了降水井整体运行时的费用支出,土方开挖提前进行也缩短了土方开挖施工工期,做到了效益和工期双赢。

5 成果分析

通过该项技术研究在降水井施工工艺及基坑降水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革新,研究出了一整套符合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类似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具体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5.1 深井施工方面

传统的降水井施工一般采用反循环钻或者冲击钻泥浆护壁进行钻井施工,但由于我部基坑地处长江边,距离长江边较近,地下水位较高,而且地质构造为强透水层的砂卵石层,在此条件下,钻井不易成孔。为此,项目组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采用了护壁碱替代泥浆护壁,保证了钻孔的成孔率。同时为保证降水井完成后的单井出水量,在钻孔机械方面的选择了反循环钻,摈弃了冲击钻,试验证明,采用护壁碱及反循环钻施工,既能增加降水井的成孔率又能加大单井的出水量。

5.2 降水井的设计方面

在降水井的设计方面,由于征地拆迁原因,导致基坑开挖强度大幅增加,为满足整个工程合同工期要求,在基坑降水井施工方面采取了分段分次设计施工运行方式,具体如下:

①第一阶段针对泵站-节制闸基坑具有的大跨度大深度特点,沿基坑开挖开口边线大间距布设降水井,快速完成一期降水井施工运行,使基坑地下水迅速降至开挖面以下。

②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采取加密降水井设计、施工、运行,使基坑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在动态开挖面以下,满足基坑开挖要求。

③针对泵站机组段局部小范围范围内,开挖高程低的现象,采取局部布设降水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降水,在完成该部位混凝土封底后,立即拆除降水井。(如:泵站3-5#机组段集水井部位施工)

④在结构施工上遵循先低高程部位优先施工的原则,保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低的部位的结构施工,然后以基坑最低结构面为准,确定所需最低基坑降水水位高程。其优先是,使降水井运行的数量始终保持最少,从而降低基坑运行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对降水井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的优化上采取一些列措施,最终达到既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又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了基坑土方开挖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了泵站-节制闸混凝土的施工,在施工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不利条件下,最终使工程满足总工期进度要求。

6 本项目的创新性分析

针对本工程基坑开挖部位位于长江边上且紧邻荆江大堤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为强透水层的砂卵石层的特性,对本项目降水井施工根据实际施工条件进行分析,考虑降水井施工深入砂卵石层,为防止降水井钻井过程中塌孔及成孔困难,改变传统降水井施工工艺,使得在施工过程中降水井成孔率及出水量显著提供,保障了基坑降水的顺利进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①进行降水井施工时,改变传统降水井施工工艺,用护壁碱替代了传统的泥浆护壁,大幅增加了降水井钻井的成孔率,减少了降水井采用泥浆护壁时出水量小的现象及反复进行洗井的操作。同时采用护壁碱替代泥浆护壁的另一个优点是增加了降水井的单井出水量,在基坑内来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小降水井数量,节约工程投资。

②针对本项目施工工期短,基坑开挖强度大的特点,降水井施工采用分期分批进行施工、逐步投入降水运行。即先较大间距的布设降水井,然后进行加密井施工,逐步增加降水井降水能力及降水有效深度,最后针对降水深度要求较深的局部区域采取局部增加加密降水井的施工方法,进行基坑开挖降水施工及运行。采取上述方法进行基坑降水井施工及运行的主要优点是:既缩短了降水井施工及土方开挖施工工期,又降低了降水进行基坑降水的运行成本,做到了工期和效益的双赢。

③本标段工程距长江2.3km,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枯水期顶部为33.00m高程,汛期为35.00m高程。工程区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地层结构主要有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粘土(壤土)、粉细砂、砂卵石层以及下伏下第三系泥质粉砂岩。因砂层中富含承压水,天然地下水较基础底板高出较多,承压水头较高,直接开挖会出现基坑涌水、涌砂及渗透变形等问题,本标段由渠道、节制闸、泵站组成,全长600m,上游渠道顶宽328.4m,上游底宽200m,下游渠道顶宽250.8m,底宽180m,大基坑地下水丰富排水强度大。

7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7.1 掌握了在复杂的地理地质提条件下的降水井施工技术

针对基坑开挖部位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常规的采用冲击钻配合泥浆护壁的条件下,由于极易塌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了反循环钻及护壁碱进行护壁,降水井成孔率显著提高、降水井出水量也明显增加,因单口井的出水量增加,在相同抽水量的情况下减小了降水井施工数量,既节约了施工成本,又满足了基坑土方开挖对降水井的要求。基坑开挖部位共计完成62口降水井,成功将基坑地下水位降至13.0m高程以下,满足了基坑土方开挖要求,基坑降水的成功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取得了珍贵的可以借鉴的资料。

7.2 优化基坑降水井设计施工运行方法

由于征地拆迁因素影响,造成基坑开挖区征地推迟移交,从而开工时间推迟约7个月。项目永久征地于2010年10月份移交,而次年5月就进入长江主汛期,基坑土方开挖工程量约120万方,开挖量大,工期紧,是项目面临的重大难题。

为保证在2011年3月底完成基坑土方开挖,转入基坑混凝土封底施工,以确保基坑汛期安全。项目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紧迫的工期要求,采用了与基坑降水施工与土方开挖施工同步进行的施工方案,即降水井分期分批进行钻井施工,每口降水井完成后即投入降水运行,逐步加大降水井降水能力。完成一期降水井后,再进行加密井施工,全部降水井投入运行后,地下水位基本位于建基面以下,能够保证大范围的土方开挖施工,最后在局部开挖较深部位进行加密井施工,完成土方开挖施工任务。通过采取分期分批进行基坑降水,有效解决了土方开挖施工期间的降水问题,保障了土方开挖施工期的边坡安全及稳定,采用降水工程与土方开挖工程同步施工也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工期,保证了基坑开挖施工进度,为基坑进行混凝土封底施工赢得了时间,从而最终保证了基坑的汛期安全。

7.3 因地制宜降低施工成本

通过改进降水井施工工艺,增加了单口降水井的出水量,在基坑排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小了降水井施工数量,以较少的降水井完成了基坑降水任务,也直接降低了施工成本。

①通过在钻井施工工艺上采用了护壁碱替代传统的泥浆,增加了降水井的一次成孔率。通过对比,在采用护壁时,成孔率一般只在40%左右,而采用了护壁碱后一次成孔率达到了80%左右,整个基坑钻井62口,减小塌孔数为:62×40%=24.8(口),直接节省费用为24.8×13=322.4(万元)。节省工期月24.8×7=173.6(天)。

②在降水井设计施工运行上由于采用了分次降水,分次开挖的施工方法,直接减小了降水费用,大幅缩短了工期。其具体如下:1)一期基坑开挖从2010年6月-2010年9月底,约120天,一期施工降水井26口,减少降水费用为:26×120×15×24×0.98=110(万元);2)二期基坑开挖约为从2010年10月-2011年3月底,开挖时间约为:180天,二期施工降水井26口,减小降水费用为:26×180×15×24×0.98=165.1(万元);3)三期降水井施工10口,其施工时间为2011年4月-2011年6月底,施工时间约90天,减小降水费用为:10×90×15×24×0.98=31.75(万元)。

综上所述,采用以上施工方法进行优化,直接节约成本共计:629.25(万元),同时缩短工期约293.6天。

8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8.1 存在问题

在深基坑降水作业运行的同时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做到干地施工,保障工程施工正常进行,降水深度在开挖作业面以下0.5m左右即可,太多降深投入资源较多,抽水运行费用较高,此项在实际降水过程中较难控制,应当在降水运行及水位控制上,根据施工时积累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套完整的水位控制方法。

8.2 改进措施

降水井施工投入运行后,为解决地下水位观测问题,在基坑中间施工5口观测井,实施对地下水位的不间断观测,在保障干地施工的要求下,根据运行降水井数量及地下水位关系,实施调节措施,以节约降水运行成本,做到安全与效益双赢。

9 结语

基坑降水是基坑开挖施工中采取的工程措施之一,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渗透系数较大,且紧邻长江主河道这样的区域内实施深井降水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本次研究通过实施深井降水,改变降水井施工工艺,施工中解决了在砂卵石层进行深井施工的成井及降水井出水量问题,同时降水井施工与土方开挖同步进行,对开挖各阶段需投入降水井数量及降水能力得出了一套完整的施工经验,保障了工程施工安全及工期,同时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常捷.建筑项目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4(17).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房颤动;Apelin;自主神经;心率变异

Apelin是一种较新的心血管活性调节物质,近年,国外有资料显示孤立房颤患者的Apelin水平明显降低[1]。还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心脏自主神经的张力可以改变房颤的诱发条件,减少房颤发生[2]。本研究通过观察房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指标的关系,旨在探讨房颤患者Apelin水平变化及其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对象:选择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就诊的门诊、住院患者及健康查体者110例,分为3组:(1)房颤组(AF)47例,根据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房颤的客观依据,又将房颤组分为持续性房颤(房颤连续发作>7天,不能自行终止)亚组15例、阵发性房颤(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发作的持续时间常小于48小时)亚组32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33~84(55±15)岁。其中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并冠心病6例,心脏瓣膜病14例,心肌病5例,孤立房颤9例。入选病例均除外糖尿病、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甲亢、肺部疾病等情况。均采用病因治疗或加控制心室率治疗。(2)器质性心脏病非房颤组(NAF)33例,选本院住院患者中无心律失常病史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31~84(53±16)岁,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并冠心病10例,心脏瓣膜病7例,心肌病3例,均采用病因治疗。(3)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或门诊经体检健康正常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0~75(51±13)岁,入选前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无内分泌疾病及肝、肾等疾病。三组间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主要试剂: Apelin-12测定酶联免疫分析药盒由北京北方伟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1)血浆Apelin测定:三组对象均于清晨空腹从肘静脉采血2m,l置于预冷、含10% EDTA-Na230μl和抑肽酶40μl的试管,混匀, 3000r/min, 4℃离心15min,取上清,置于-70℃保存待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Apelin-12含量。(2)心率变异指标分析:阵发房颤亚组患者采用美国BMS公司产Century30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信号,计算机自动测量R —R 间期和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采用以下时域指标: 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PNN50 。

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 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阵发性房颤亚组与持续性房颤亚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P

结 果

1. AF组(248.12±179.46 pg/ml)明显低于NAF组(400.99±287.85 pg/ml)及NC组(636.07±303.04 pg/ml)(P均

2.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前5minSDNN(121.11±56.43 ms)、SDANN(104.85±47.17 ms) 、RMSSD (51.79±36.87 ms)及PNN50 (26.59±19.16%)均高于房颤发作后5minSDNN(103.32±46.64 ms)、SDANN(92.77±37.96 ms)、RMSSD (44.01±31.05 ms)、PNN50(21.79±15.40%)(P均

3.阵发房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与房颤发作前RMSSD (rp=-0.386,P

讨论

Apelin是一种新的心血管活性多肽,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的新组分,1998年由Tatemoto K等[3]从牛胃组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是APJ的内源性配体。Apelin mRNA表达和肽类免疫反应性存在于不同组织中[4],包括胃肠道、脂肪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肾、肝脏、肺、心,apelin存在于大血管、冠状动脉和内皮细胞中,具有正性肌力、降压、舒张血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Apelin水平降低,这与国外Ellinor等[1] 人报道孤立房颤人群中Apelin水平降低的结果一致。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对房颤的触发、驱动和维持有重要影响。本实验结果示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前5minSDNN、SDANN、RMSSD 及PNN50均高于房颤发作后5min SDNN、SDANN、RMSSD、PNN50 (P均

目前有关Apelin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报道较少。本次实验结果Apelin与阵发性房颤发作前RMSSD、PNN50 呈负相关,与房颤发作前SDNN 、SDANNA无明显相关性。这结果提示房颤患者Apelin水平与心脏迷走神经张力有关,推测患者的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与血浆的Apelin水平下降有关。Apelin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Ellinor PT,Low AF,Macrae CA.Reduced apelin levels in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Heart J, 2006,27(2):222-226.

[2] Schauerte P,Scherlag BJ,Pitha J,et a1.Catheter ablation of cardiac autonomic nerves for prevention of vagal atrial 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0,102 (22): 2774-2780.

[3] TatemotoK,HosoyaM,HabataY,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ndogenous peptide ligand for the human APJ receptor.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51(2):471-476.

[4] Charles CJ. Putative role for apelin in pressure/volume homeosta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07, 5(1):1-10.

易秋艳 伍伟锋[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041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自033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