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的千古名句

端午节的千古名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的千古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的千古名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端午节的千古名句范文第2篇

芳香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的诸多方面,包括香具、香材、香食等物质层次;精油提炼、芳香疗法、芳香器具制作、民俗节庆、香席展示、品香、斗香等行为层次;芳香礼俗、传说典故、香道哲学等精神层次。融精神与物质为一体。深入研究并体现芳香文化内涵,将极大的提升芳香旅游文化品位及核心竞争力。

一、芳香历史

芳香花卉是指具有香料植物、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芳香花卉的发现、应用与人类历史同步,我国以及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是最早应用芳香花卉的国家。5000多年前,中国就已开始应用芳香花卉,人们将芳香花卉用于敬天祭神、调味和治病祛瘟。汉晋时期,上层社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熏香。隋唐时期,香品的使用进一步细分,专香专用。宋朝的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文人雅士离不开香,道家、佛家、儒家都提倡用香,香更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古埃及人在4500年前便有萃取芳香花卉精油治病、美容和保存尸体的记载,3350年前已开始在沐浴时涂抹香油和香膏;3500年前,古巴比伦人开始用熏香来治病;古希腊和罗马人很早就运用芳香花卉来止痛及调节情绪。近现代,香道在中国逐渐衰落,但从唐朝传习过去的香道文化在日本却颇为盛行;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园林、食用、及工业领域大量运用芳香植物,并相继开设“花香医院”和各色SPA,运用芳香疗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

二、芳香应用

芳香花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下所示。

(一)药用

每一种芳香花卉都含有100种以上化学成分,有的高达300多种,如酯、醛、酸、单萜烯、倍半萜烯、氧化物、醚、酮等,药用价值非常显著。如肉桂含有丰富的桂皮醛,能补肾健胃、祛寒湿;白兰花能止咳化痰、化浊利尿;可清肝明目、生津润喉等。诞生于公元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有252种与芳香植物有关。三国名医华佗,用红花、丁香、、檀香等芳香花卉治疗外伤及呼吸道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至今方剂仍在使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芳香篇》中列举了多种有镇痛、清热、杀菌等作用的芳香花卉,并详细地叙述了这些芳香花卉的产地、加工及应用情况。而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便是一个极为难得的香疗方,是清朝运用芳香疗法的生动写照。

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希腊和罗马人很早便会运用芳香花卉治病。中世纪,鼠疫横行欧洲,修道院和医院大量焚烧迷迭香、薰衣草等芳香植物来消毒、杀菌,人们佩戴芳香花卉制作的香丸、医生则在面罩鸟嘴上涂抹肉桂、丁香等芳香花卉来预防,这才控制了局面。

近现代,欧洲国家的化学家、药剂师和医生纷纷发现芳香精油的药用价值,1926年,法国化学家Rene M.Gattefoss在实验中偶然发现薰衣草精油对烫伤的卓越功效,之后他致力于芳香植物精油的医疗运用研究,并首创了“Aromatherapy”(芳香疗法)一词;1964年,法国的Jean Valnet医生在运用精油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后发表《Aromatherapy》一书,使芳香疗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承认。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设“花香医院”和各色SPA,运用芳香疗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系统方面疗效尤其显著。上世纪70年代,德国和前苏联曾用以芳香花卉为主的“园艺疗法”治疗抑郁症、老年高血压和失眠症,让患者享受花卉醉人的芳香和缤纷的色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澳洲的医院则普遍使用芳香精油取代化学消毒水,以减轻病人的紧张与不适;目前,西方国家已广泛认定,芳香疗法是代替近代医学的自然疗法中最重要的门类,美国更是将芳香疗法视作替代与补充医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用于治疗脑性麻痹、智能不足、自闭症等病症。

近年来,台湾地区也在一些医院、养老院运用芳香疗法对临终病人、老人、孩童及其他病患进行干预治疗,疗效明显。

(二)食用

很多芳香花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既可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饮品或调味料,也可药用,能强健体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延年益寿。

中国有着悠久的芳香花卉食用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用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做菜,用、梅花、桂花熬粥做糕饼,用桂花、金银花、茉莉调酒、制蜜露、入茶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用芳香花卉来制作美味的方法。而姜、花椒、八角、草果、桂皮等芳香花卉t用作调味料。

此外,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独特的食用芳香花卉的传统。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当地的少数民族喜欢食用芳香花卉,民谚“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鲜花当蔬菜”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欧美国家食用芳香花卉的历史也很悠久,常用的芳香蔬菜有迷迭香、罗勒、百里香、鼠尾草、薄荷等;常见的芳香酒有龙舌兰酒、薄荷酒、茴香酒、苦艾酒、番红花酒等,颜色多彩、风味独特,即可单独饮用,也可调制鸡尾酒。此外,早在300年前,欧洲人已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色香味和疗效俱佳的芳香花卉,如薰衣草、洋甘菊、香蜂草、玫瑰等作为茶饮,称为花草茶。

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风气的日渐盛行,这些色香味和疗效俱佳的芳香花卉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三)观赏

多数芳香花卉本身就是美丽的观赏植物。芳香花卉的观赏性主要体现在色、香、形三方面。

色彩给人的美感是最强烈、最直接的,能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许多芳香花卉富含天然色素,色彩绚丽多姿,如鲜红的玫瑰花、金黄的、洁白如雪的玉兰花、迷雾般紫色的薰衣草等等。

芳香花卉的香气类型很多,有清幽的兰花、馥郁的玫瑰、空灵的沉香等等,香味虽然难以言传,但却能怡情养性、调节情绪。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嗅觉记忆是视觉记忆的三倍,气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容易记忆而又最难以忘却的东西。中国古人常常将微妙、细腻、丰富的嗅觉感受转向味觉、视觉和触觉,产生了“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点酸香冷到梅”的独特审美感受。而西方国家却擅用不同的香味来调节人的情绪、营造氛围。如用柑橘和佛手柑让人愉悦;用薰衣草安抚、镇定和催眠;用迷迭香振奋精神、用玫瑰和茉莉营造浪漫的氛围等等。

芳香花卉的形态千变万化,直入云霄的苍松、疏影横斜的梅花、顾盼生姿的玫瑰……构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图画。芳香花卉本身的形态之美以及与其他自然景观或植物组合而成的意境美也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如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月色下的荷塘、清溪旁的鸢尾等。

色彩绚丽、芳香四溢、形态多姿的芳香花卉极具观赏价值,欧美国家早就有利用芳香花卉造景、造园的传统,如法国的普罗旺斯、神户的香草公园、北海道的富良野等。近年来我国也将芳香花卉大量应用在园林、园艺上。同时,各地纷纷出现的芳香花卉种植园,已成为人们游玩、摄影的绝佳去处,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值得一提的有香草专类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有20多个分类园,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第一个专为盲人设计的花园-芳香园,该园种植了大量芳香植物,通过触摸、感知、嗅闻、品吸各种芳香植物,帮助盲人朋友感知自然界植物的千姿百态;2011年,上海辰山植物园开园,26个专类园中包含了一个专为盲人设计的芳香植物园;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创意园展区的多伦多大学展馆,利用储存香水的玻璃柱以及迷迭香、百里香等芳香植物,建立和维持着一个独特的嗅觉世界,充分展现了植物的芳香,被定位为芬香花园。

(四)美容

芳香花卉及用芳香花卉提炼的精油、纯露,除了能治病、保健、养生外,还是功效卓著的天然美容护肤品,大量运用于世界各地的美容院和SPA康体中心。中国古代的女皇武则天喜欢用玫瑰花养颜,玫瑰花露是她每天早晨必备的饮品,玫瑰花瓣则用于睡前敷贴面部及全身,因此年过六十看上去仍面若桃花,全身散发阵阵香气。据说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也非常擅用芳香植物来增添她的女性魅力;传说十四世纪欧洲有一位匈牙利皇后,不但半身瘫痪还患有痛风,但在使用一种以迷迭香为主要成分的纯露后竟然返老还童,重新恢复了娇美的容貌和青春活力,并借此虏获了波兰国王的爱慕之心。此外,用精油、纯露制成的香水及各类化妆品,因其源于天然、气味芬芳、功效卓著,也广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年产值惊人。

(五)宗教祭祀

几千年前,中国和埃及等国家已将芳香花卉用于宗教祭祀,如今,中国仍保留了这一传统,此外,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在宗教活动中用香的传统。

(六)其他用途

芳香花卉除了应用于观赏、药用、食用、宗教祭祀外,还有许多用途,用芳香花卉提炼的天然香料有着工业合成香料无法替代的独特香韵,而且对人体无害,很多还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抗氧化物质、防腐物质等,特别适合用作天然的食品着色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增香剂、饲料添加剂等,大量用于化妆品、香水、洗涤剂、香皂、牙膏、饲料等产品的制造中。日本曾在奶牛饲料中添加迷迭香、紫苏进行试验,结果产出的牛奶不但没有奶腥味,反而有种特殊香味,口味和品质均优于普通牛奶,被称为“香草牛奶”。

一些芳香花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能有效地驱虫、防虫,减少病虫害,如万寿菊、香茅草、尤加利、迷迭香等,可用作杀虫剂。

芳香花卉还可加工制成盆栽、干燥花、香囊、香枕、精油、香水等旅游纪念品。

此外,把芳香花卉晒干、炮制、研磨后制成香丸、香篆、线香、塔香、高香、香牌等,用于空熏、燃烧或佩戴,是中国香道的传统做法,既可供奉神明、辟秽清洁、怡情养生,又能渲染烘托气氛、启迪性灵,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综合性,这种悠久的国学传统目前又悄然回归,成为都市精英向往的时尚活动。

三、芳香花卉的文化性

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话,芳香花卉文化必然是芳香旅游的灵魂。5000多年来,芳香花卉与各国文化门类在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中,创造了格调高雅、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芳香花卉文化,非常具有开发价值。深入研究并体现芳香文化内涵,将极大的提升昆明芳香旅游的文化品位及核心竞争力。

(一)寓意与花语

在中国的芳香文化中,人取代了芳香花卉成为中心,芳香花卉被人格化、情感化、神圣化,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期望。中国的国花梅花斗寒吐艳,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被誉为“清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被誉为“净客”;独立寒秋、凌霜不凋,被誉为“花中英雄”;而清幽的兰花寓“高洁、美好的品德”,被誉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中国人最喜欢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的芳香花卉是梅、兰、菊、荷;而西方人则是玫瑰。玫瑰在西方象征神圣、纯洁、浪漫和情爱,是宇宙、心灵之轮的中心,圣母玛利亚就被誉为“天堂中的玫瑰”。

花语是人们借花传情、言志,表达因花而折射出来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形成的,是为大众所公认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的芳香花卉有不同的花语和寓意,比如山茶花象征不变的誓言、美德; 百合花象征纯洁、庄严、神圣、事业如意等等。

(二)民俗文化

芳香花卉因其很强的实用功能,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芳香花卉民俗文化。早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了用香之俗,祭祀朝拜、觐见尊长、读书弹琴都要焚香、用香,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每逢文人雅士聚会,大家各携名香,挂画、点茶、插花、焚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此外,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习俗;春节,人们喜欢在桌案上摆放红果累累的南天竺和金黄的腊梅,意喻锦上添花;端午节有“艾蒲苍香”的传统,人们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纪念屈原、除秽驱邪;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每逢中秋月圆则有家家团圆、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的民俗。

上海人结婚时有用扶郎花(非洲菊)装饰新房的习俗,象征夫妻互助互爱、新娘扶助新郎成就事业。此外,不同的芳香花卉组合也具有不同的涵义,比如荷花与梅花组合而成的花卉吉祥图案象征“和和美美”,插在瓶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平安”,腊梅和南天竺象征“锦上添花”。

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花代表了爱情和繁衍,象征着繁荣昌盛。一年一次的春季“采花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交流情感、求婚择偶的好时机,而彝族则崇拜山茶花和马缨花,每年都要以赶“花街”这种方式庆祝马缨花的盛开。

欧洲很早就有在家庭园艺中种植芳香花卉的传统,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和窗台上种植芳香植物,既美化、香化了庭院,又可用于烹调、保健;古罗马人认为玫瑰象征永生,因此罗马玫瑰节期间,死者的墓上洒满了玫瑰花瓣,罗马皇帝也将玫瑰编成的花冠戴在头上;法国的普罗旺斯,人们认为薰衣草能辟邪驱魔,常常把薰衣草扎成花束挂在门上。

(三)有关芳香花卉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