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演讲材料

初中演讲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演讲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演讲材料

初中演讲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跨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一直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把重点只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对文化知识给予同样的重视,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时,也缺少系统性,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那当然需要老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堂和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等的传授。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若干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称呼就是教学内容中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中国文化习惯以头衔或职务来称呼对方以示尊敬,如“×局长”、“×班长”、“×工程师”、“×老师”,等等。按照中英文对照翻译法,将上面这些称呼方式直接翻译成英语就不能为西方文化所接受。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通过对英语教材中这些关于西方文化方面材料的学习和比较,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扫除语言中的文化障碍,利用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进行交际。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培养跨文化意识

1、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为此我们学校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给学生看《刮痧》这部电影,使学生了解到在中国刮痧被看作是一种治病的方法,而在美国当看到小男孩被刮痧,美国人认为是虐待儿童,结果父亲被剥夺监护权。电影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让学生了解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授乐器这一单元时,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同时也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2、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当然,这些作品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最生动丰富的材料。而且其语言地道,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提高文化意识都十分有用。但是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阅读的过程不单单了解情节或者大意,还要关注其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以及其他的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在阅读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它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出现,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告诉读者。其实,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剧发生。泰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被驱逐出境。因此,要注意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

3、利用好计算机和网络

现在中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感兴趣,学校和家长对游戏非常敏感,大都持否定态度,但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也能从玩游戏中学到不少英语文化知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国际著名报刊杂志网站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它们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文化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外国文化的网址,介绍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大量文化信息的电影等。让学生可后通过网络来看。看完后可,老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他们所了解到的文化信息进行讨论。其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的介绍要好得多,学生对此的印象也比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