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语言实践 语言运用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共提出八条教学建议,其中包括“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两建议都强调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强化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针对这两点建议,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本文所举例子为外研版《英语》(三起)。
一、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靠单纯讲解和死记硬背进行学习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学之无味,而且效果不好,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短时记忆中,缺乏使用的语境和意义的理解,很快就会遗忘。因此,教师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解释外,应把更多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一】在第四册Module 7 “Countries” Unit 1 “New York is in the east.”一课中,教学要点为:谈论国家和它们的首都,谈论城市的地理位置,故在课文教学后,我安排了:
步骤三:操练(4分钟)
1.师生练习。
课件呈现美国地图及Washington D.C,New York,San Francisco三个城市。
T:Where is ...?
Ss:It’s in the ....
2.四人小组练习。
学生看课文图片,就城市的地理位置进行问答。
步骤四:运用、拓展(8分钟)
1.课件呈现中国地图,介绍图上城市的地理位置,如Beijing is in the north of China.
2.第三人称转述表达。如S1:I live in Beijing.S2:My friend lives in the north of China.
3.分小组讨论A project about England,课件呈现标有方位及首都的英国地图和需填空的文本,如下图:
在这两个环节中,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从语言运用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二、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视“教会学生学”为己任,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二】在教授第五册Module 5 Unit 1 “It’s big and light.”时,我是这样教学新词heavy和light的。
首先出示学过的单词head,bread,引导学生感悟“ea”组合的发音,进而让学生自己拼读新词heavy,其次教师扛桌子,结合夸张的表情说:The desk is heavy.接着出示light,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个词跟哪个学过的单词很像(night),让其猜想light的读音。
本环节中由含有共同音素的旧词迁移到新词,以及由新词联想到旧词及其读音,进而猜想出新词的读音,很好地进行语音渗透,并在情景中通过身体语言感悟新词的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记忆新词,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三】在第四册Module 7 “Countries” Unit 1 “New York is in the east”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课文教学的:
1.引导看图,寻找信息。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明白课文情景,从地图上找出New York,Washington D.C.,San Francisco三个城市。
2.快速浏览,猎取信息。
T: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What’s the capital of America?New York or Washington D.C.?
3.仔细阅读,锁定信息。
课件呈现问题:
(1)Where is Washington D.C.?
(2)Where is New York?
(3)Where is San Francisco?
4.听音,模仿读课文。
5.复述课文。课件呈现语言脚手架帮助复述,如下图:
在本环节中,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通过阅读策略指导(如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寻找信息,理解课文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选择大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寻找详细信息,学会边阅读边用铅笔做记号),最终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最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效教学活动;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小学普及英语教学,目前全国70%以上的城镇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程。然而,绝大多数人在学习了十几年外语后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依然很低。有人认为在小学学习英语得不偿失,孩子丢了国学,浪费了时间和成本。北京率先取消在一二年级学习英语。近期,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何去何从成为众多人们关注的话题。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寻求高效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教学现状,结合实际的教学和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探讨高效小学英语的办法,使学生能真正地运用语言交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就基础教育教学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教学现状及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进行以下阐述。
一、英语课程目标和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主要考虑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用英语做事”,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然而,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明显滞后。在日常交际和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实际交际能力不理想,有的甚至不敢开口。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
2.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每个学者面对的问题是:会不会这门语言?作为评价学者“会不会”的标尺之一是能否顺利运用所学的语言在实际的语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作为评价学者是否成功的学习这门语言的标志则是运用语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学生在小学时期就普及英语教育,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滞后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却不甚理想。课堂中许多学生作业、成绩优异,但却不愿开口,羞于开口说英语。导致“学了多年的英语,但是仍然听不懂、说不好,口语交际就更谈不上”。
3.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因素
(1)语言环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离开了课堂就不再使用英语,听得少,用得更少,语言受环境的制约,形成了对学生使用语言的不利因素。(2)教育制度。在我国,升学、选拔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运用最广泛、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考试,从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3)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我国仍有许多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不达标。(4)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影响其语言学习。(5)家庭。家庭的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成效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要求。笔者认为提高英语教学成效首先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升。(1)师徒结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在教学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都缺乏经验,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可以给青年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学模板”,让青年在规范的基础上学习经验,加快专业成长。(2)加强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水平。学生是发展的,作为教师更应该是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研讨加强和提高业务水平的修养。(3)加强集体备课,共享优质资源。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增加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分享、共享的过程中做到高效教研,并且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帮助个人成长。(4)进行小课题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总结经验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能够善于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5)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促进形成个性化教学体系。建立教师的成长档案除了作为成长的记录,更是一种评价、学习、激励和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感受成功、体验成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总结、反思,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2.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按功能的不同,评价可分为:以评促学(assessment for learning)、评价所学(assessment of learning)以及以评为学(assessment as learning)。英国的评价改革小组(the UK Assessment Reform Group)认为“以评促学”(2008)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以便让教师判断学生的学生现状、努力方向和目标达成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学习目标、现状和努力方向的过程。“评价所学”是目前在学校评价中最常见的,尤其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以甄别学生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并向家长、学校等公布考试结果。“以评为学”理念下,学生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些标准确定个人目标、监控过程和反思考试结果,这种学习强调学生在促进个人认知过程中的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笔者认为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应该根据三种评价方式的不同功能合理设计评价方式,从侧重“评价所学”到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实际完成任务中对学习的掌握情况,例如,回答问题、看图说话、小组讨论、朗读、唱歌、口头汇报、采访等方式,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自我负责、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成才(李坤崇,2011)。
3.倡导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提出来的又一重要影响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学习模式。明确地说,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它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谋求的目标由机械的语言训练转向实际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
4.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龚亚夫(2012)指出“中国的英语教育理念存在问题,过分强调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外语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要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外语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章兼中(2002)指出“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语言的教学应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学习,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形成正确、良好、健康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1)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课堂的互动;(3)重视学生的语言体验、探索、建构;(4)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5)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6)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7)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祖国意识。
5.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
托尔斯泰(俄)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趣的教学活动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学生通过好玩有趣的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激发背景知识,通过提升活动速度将活动结构复杂化,借助图文音视媒介,在梯度发展的环节中形成交际功能,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比如,在食物和味道教学内容中,在首次呈现内容后可以先出示一组食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排序对内容整体感知,在第二次内容呈现后加大活动难度,以完成句子所缺食物单词为活动目的,通过梯度的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再如,在低年级教授right和left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手部不同的动态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快速地说出right或left,让学生观察、思考、内化。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在教授深港版英语第8册Unit 3 Seasons 这一课时通过创造一个四季姑娘争美的故事把本短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句型编入到故事中,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里学习。
6.营造交际氛围,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口语表达兴趣
正像龚亚夫和罗少茜(龚亚夫,罗少茜,2003)指出,“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气氛”,在教师所营造的这些气氛中,学生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语言的机会,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教师带头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使学生能保持说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进去,既做导演,又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实践的语言学习习惯。以下是笔者概括的几种方法。
(1)角色会话法。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不同角色进行会话,这样可以增加会话的兴趣,激起学习的热情。会话可以分为师生会话、男女生会话、小组会话和同桌会话等。开始训练时一般先采取师生对话作为一个示范,教师提问,让学生简单回答。通过反复听、答,熟悉了问句、答句后再开展其他形式的会话。
(2)利用图画。利用图画开展口语训练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适用于所有的地区。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等,在利用这些方式时加上竞争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3)利用话题讨论法。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在设计话题时教师要注意话题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话题不能过于空泛,让学生无话可说;话题的难度不宜过大,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拟定话题。如问候、谈论天气、日期、邀请、征求意见、道谢、自我介绍、物品介绍、打电话等。
(4)创设真实交际情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模仿、巩固、反复,最后达到交际目标。
例1:图形的复习课
在教授图形的复习课中,笔者告诉学生,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他们,是一本Picture book。当孩子在为这个消息而欢呼时,笔者开始找礼物,最后告诉孩子们,礼物不见了。当孩子正失望时,笔者又告诉孩子,可以再为他们制作一本。接着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本空白本子一边画一边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图形,最后完成了一本picture book。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本课重点单词和句型的复习。
例2:角色表演
小记者
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创造一些情景如Sports day。让这些学生采访另外一些扮演运动员的学生来练习What can you do...,I can...,I like...等句型。
(5)课前五分钟口语练习。每节课安排五分钟的英语日常会话时间,用于学生的口语操练。通过轻松、自由的交谈营造出浓浓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有效地投入到后面内容的学习中去。
(6)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应延伸到课外。活动形式有:兴趣小组、课本对话或小品表演、讲故事或笑话、猜谜语、歌曲演唱或电影赏析。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外,还举行每年一次的英语节,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好玩的英语游戏和精彩的表演,师生共享学习英语的快乐,也让学生在浓浓的英语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坤崇.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及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鲁子问,张荣干.中小学英语真实人物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之“有效”,主要指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有效教学的“教学”,则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英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了,关注这个活动了,我们所设计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快快乐乐学英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我们要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如果放录音之前老师什么都不说就直接让学生听,那么很有可能有的同学根本没听,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在让学生听之前,可以向学生渗透有关故事的一些内容或提前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会对故事内容充满好奇,努力在听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二、优化教学手段
(1)情境创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Warm-up”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师生共同sing a song,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学生的表达愿望。在review环节中复习了交通灯及各种交通规则,此处采用了做做说说的方法,再用I say you do或you say I do的形式,让大多数学生很快进入了学英语的状态。同学们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中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启蒙教育阶段。
(2)利用图画。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图画,省掉了从语言表达到意会的中间“译解”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如:在教小学综合英语1B Unit 6关于animals的时候,我只用区区几笔就把这课里涉及到的动物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学生未曾打开书已知全意,学生们学起来觉得轻松、愉快、有趣味。
(3)教唱歌曲。美妙的英文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授color这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歌曲和游戏并存的color song。学生在学会red、green、yellow、blue等英文单词的发音后,请一个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余下的同学在台下唱这首新歌,当他们唱到哪种颜色的时候,台上的同学就要点击这种颜色。通过这种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也能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下很好地掌握新单词。
(4)多媒体的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拓宽学习视野,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一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教授关于天气的单词,如rainy、cloudy、windy等,笔者事先通过对这些天气声音和图片的收集,然后把它们制作到课件里面,当讲到其中某一个天气的新单词的时候,声音和图片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学生们就很容易具体地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了。
三、合理调整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实际备课中,首先要对本学科及所教年级学段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把握,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前预设,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进行情境教学。在课上,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意让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重视学习内容的“外化”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
四、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评价是英语课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注重情感,讲究情感,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化。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里面画有各种食物和饮料,让学生想象他们去餐厅,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chicken curry?yes,I do.I like spicy food.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No,I don’t.I don’t like pineapple.或者让一个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这时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参考文献:
1.理念方面
⑴确定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⑵从外语学习规律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2.目标与标准方面
⑴课程总目标的陈述更加详细、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级别标准。
3.实施方面
⑴强调并明确了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都应以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标准(2011年版)》主要变化的解读
1.为什么要将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⑴符合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主要属性。工具性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认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维,即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即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因此,英语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的统一是对语言类课程本质的体现。两者有机结合把英语学科从教学层面上升到教育层面(2012,黄元振 兰春寿)。
⑵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的培养应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即外语教育绝不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就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如何理解课程理念中的渐进性与持续性
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来看,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词汇或语法内容不是一节课就能掌握好的,它需要多轮的循环,多次复现和实践才能内化和吸收。
从英语语言的特点来看,英语本身也在发展,英语运用的语境千变万化,无法预料,我们也不可能教完所有的单词。我们只需教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⑵改变英语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理念,应认识到小学、初中、高中是一个整体,是需要连贯而有序地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各段的分工,如义务教育阶段只完成本段的任务,不要去完成高中的任务;小学阶段要求理解的不要强求去运用,又要改变过去各段脱钩、互不衔接的问题,如提倡小学与初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衔接模式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学中就不会急于求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计就会趋于合理,也就保证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3.如何认识课程目标描述的变化
⑴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点。
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更为清晰,明确分为三个层次: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这样有利于教师分解课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课标。
《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标准(2011年版)》的描述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后者最大的变化就是阐明了英语学习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学生心智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对英语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呼应。
⑵课程总目标描述变化的意义。
外语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一般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外语。实际上,这只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从社会文化学、功能语言学和脑科学等角度来看,学习外语的意义远非局限于在交际中使用外语。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心智发展既是生物性也是社会文化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语言在促进心智发展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促进人的心智进一步发展。(2011,程晓堂 岳颖)。由此可知,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更是对学习者思维发展的推动。因此,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意义就在于,较全面地说明了外语教学的目的,改变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功利思想,对外语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4.小学阶段分级目标和标准的变化
⑴分级目标变化。
分级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下,共分为五级。对各级目标的描述均从原来的一段分解为四段,按照情感态度、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顺序进行描述,能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各级目标。
一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两点:①将“能书写字母和单词”改为“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这种改变首先要求教师要从过去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单词转变为放在有意义的词句中去记忆和书写。这就改变了单纯地为写而写的教学要求。其次明确了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即要求学生模仿而不是造句。这实际上也降低了难度。②增加了 “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的关于学习策略的表述。这里的感知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初始对英语语言特性的感受和初步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在一级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
二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四点:①口语表达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相互间的简单交流还能够独立地进行语言的表达,这也是注重个体表现的一个缩影。②对学生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以及演唱英语歌曲和歌谣方面增加了“在教师的帮助下”的描述。首先是降低了难度,明确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其次界定了表演的内容是有意义有情景的小故事或小短剧,说明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③对写的要求由“写简单的句子”变化为 “写出简短的描述”。首先是写的方式的变化,即不是独立的写,是对图片的描述并在词语和例句的提示下完成。其次是写的内容和长度的变化,即不是简单地写写句子而是要在情景的提示下写一段较为有意义的小语篇。这就突出了英语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④在学习策略中,增加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小学段的学习策略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站在长远的角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⑵分级标准的变化。
分级标准是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采用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的表述方式,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①语言技能标准。
一级标准仍然从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几个方面来描述。听做要求中去掉了“做手工”一项;说唱要求中由原来的分别能唱英语儿童歌曲和说歌谣15~20首减少为两项共15首左右;玩演中取消了“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的要求;视听中将视听时间安排在课堂时间,而不是课后。从以上的变化不难看出本次课标修订遵循了为学生“减负”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语言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降低。但同时对写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例句”,这是将《标准(实验稿)》中二级标准写作要求提到了一级。例如:学生可以仿照“This is my father”写句子如“This is my mother”;“This is my brother”;“This is my friend”等等。
二级标准从听、说、读、写和玩演视听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其中听和读没有变化。说和写的方面提高了要求,说方面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和“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对简单的小故事的描述”。与原来的“讲述”相比“描述”不仅是将内容讲出来而且还要形象生动地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还要教会如何得体、生动地表达。写的方面首先是将原有的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基本正确”提高为“正确”,并将此项要求提升为写的要求的第一位。在教学中教师对此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次是由“能模仿范例写句子”提高为根据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从单句的层面提高到了语篇的层面;从被动的模仿到主动的写。最后,对日常表达的书写范围也从“问候语”扩展到“问候语和祝福语”。对玩演视听降低了要求,如将表演童话剧改为表演小短剧;将歌谣诗歌和歌曲各30~40首降低为歌曲和歌谣共30首左右,并取消了对诗歌的要求。
②语言知识标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标准(2011年版)》中只列出了二级和五级(二级为小学毕业的出口级别,五级为初中毕业的出口级别)的要求。
语音方面解决了《标准(实验稿)》中表述较为模糊的几点。具体为:“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这当中什么程度的发音、怎么样的发音、会影响交际都不明确。《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了解句子有重读”。句子的重读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如:Mary likes a red dress.如果重读Mary,说明强调喜欢红裙子的是Mary不是Lucy.如果重读a red dress,说明Mary喜欢的是红色的裙子而不是其他颜色的。“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中对字母读音掌握的程度描述不清,是能认读还是了解?《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语音清楚,语调自然”,那么如何才是语调自然?应当从哪些方面注意?《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说明为“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具体解释了语音语调的培养方向,并且将程度界定为“了解”。
词汇方面首次对小学阶段的掌握词汇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即:学生在学习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的基础上,要能够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在《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具体列出了423个词汇,这些词汇就是“四会”词汇。其他200个左右的词汇仅要求学生看到能认识即可。这种明确的说明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新增加了“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强调了学习词汇的方法,使词汇学习更加完整。
语法方面在过去十年中,教师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语法的教授难度较困惑,对“知道”和“了解”的程度把握不准确;二是对语法该如何教?教学方向是什么没有认识,大多数教师采用对语法规则的讲解再配以练习的方式,使语法教学仍处于一种应试状态。《标准(2011年版)》对以上两个问题均给予了明晰的描述。首先,语法的教授难度上,对学生二级要掌握的语法项目都一一具体列出,其中增加了对名词所有格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要求;降低了对介词的要求,仅要求学生掌握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具体列出了要掌握的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改变了过去“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模糊说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难度,而不是任意扩大教学范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明确了学习语法的方式。《标准(2011年版)》倡导“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这就是说语法教学再不能是枯燥的语法规则的讲解和大量的缺乏情境的机械练习,而应当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会语法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明白语法的作用是为了在表达语言时更准确、更地道,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对语法规则的考核。同时,对语法的实践很重要,就是体会语法的表意功能,即语法表达的目的和作用,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2012,林立)。如动词后加“ed”不仅是过去式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
功能和话题标准的变化不大。功能中增加了邀请、情感、喜好、建议、祝愿等内容,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这些项目都涉及到了,只是在本次修订中更具体。话题中最突出的是由“理解和表达”变为“理解和运用”,这呼应了课程基本理念中阐述的“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对话题的设置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将“食品”改为“饮食”,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仅接触食品也包括饮品。
③情感态度标准。
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2012,林立)。《标准(2011年版)》的情感态度二级标准表述明显比《标准(实验稿)》更全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倡导“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二是通过语言学习增强祖国意识。这两点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更合理的实施。
④学习策略标准。
《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因此,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策略二级标准中增加了一点,即“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传递了小学生更应该专注课堂,提高听课效率,以减轻课后负担的学习策略。改变了两点:将“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改为“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培养。将“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学习英语”,强调了各种工具书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⑤文化意识标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学好英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与理解,而学习英语又会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意识二级标准中主要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一条。表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应当注意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特别是与本族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小学阶段更多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同,为今后更得体、更地道地表达奠定基础。
5.以实践性为前提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才是有效的
外语教学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2011,陈琳)。因此,《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是这样陈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个表述突出了两点:一是推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多于实践问题的改变。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强调在创设的情境中来呈现和体会语言知识,并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开口的机会。(2011,陈琳)。所以,在新一轮的课标实施中仍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二是教学途径更宽泛,不只是任务型教学,只要是坚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的教学途径都可以。这两个突破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学生更多地从语用性体会语言。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多样,更符合实际。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会更有效。
6.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是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参考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极高,只是后来由于一些消极因素干扰且未得到及时解决才慢慢地步入差生的行列。因此,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评价,因材施教,从起始阶段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发展学习能力,及时与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和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间互助,加入到全班的学习活动之中,树立自信心。“全面发展”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健康完整的人格,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外语的能力。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的作风,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用训斥性、讥讽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和谐的师生情感是愉悦健康的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令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教师的智慧超常发挥,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感到学习的自由,从而爱学、乐学。但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生动;教态要端庄大方,表情、言行协调一致;以宽松和欣赏的态度关爱学生。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以成功的鼓励;当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出现错误时,不打断学生的言语过程,把握纠错的度;听学生表述时,教师要用简单的眼神和简单的话语加以鼓励。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总的标准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精神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激励互动,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只关注少数优等生,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每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对话操练中经常采用one by one、pair by pair、row by row、group by group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回答对时,对他们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创造条件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爱,那么,他们就都能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自己。
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驾驭学习活动、获取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抓好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对任何事物“知其然”,更要让他们懂得“所以然”。比如在词汇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单词。如把单词放入一定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或上下文中词与词间的搭配猜测单词意思;对同类词用联想法;利用构词法、按同义反义词义;用音、形、义综合;对具体名词用直观物、图片;对动词用动作等形体手段以及对抽象名词采用想象或其他特殊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等等。其次,要抓好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基本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并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和教师进行探讨。
六、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