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细化 精彩 扮演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79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以其画面精美、图文并茂的优势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基于绘本的优势,抓住幼儿绘本的兴趣,在指导幼儿绘本阅读时,帮助幼儿细化角色、情节,投入绘本故事,领悟绘本的美妙所在,再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演绎故事,更好地帮助幼儿融入绘本,在亲身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逐步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从而让自己融进故事,跟随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展开绘本所带来的神奇之旅,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 引领幼儿走进绘本、领悟绘本
我们在指导幼儿绘本阅读时,除了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以外,更应抓住该绘本画面中所传递的信息,引领幼儿走进绘本,领悟绘本,加深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为角色扮演做铺垫。
1.1 细致观察画面,了解角色特点
对于绘本来说,画面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画面甚至比文字更丰富,幼儿正是凭借对画面的观察来读懂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和信息。
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为线索,讲述了小蝌蚪找错妈妈到最后找到妈妈的一个过程。这一经历使小蝌蚪的内心也产生了从喜――忧――喜的不断变化。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演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绘本故事,我们在指导幼儿阅读时,特别注重引导孩子观察绘本画面中的角色形象,和孩子一起分析该角色的主要特点,并鼓励孩子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大胆模仿、演绎角色的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在细致观察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点。
如小蝌蚪们误认乌龟妈妈情节中的角色分析:当小蝌蚪们看见乌龟妈妈有四条腿,激动地迎上去叫“妈妈,妈妈,好妈妈!”的时候,一旁的小乌龟听了可着急啦:“她是我的妈妈。你们瞧,她跟你们样子不像呀!”阅读指导时,我们一方面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蝌蚪、小乌龟进行亲身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上角色的动作、表情,此时,一些细心的孩子说:“小蝌蚪们的头都朝着乌龟妈妈的方向游过去的,都围在乌龟妈妈的身边了。”“小乌龟前面的一条腿伸出去想要拉住乌龟妈妈,又好像是在对着小蝌蚪们摆手摇头,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画面、抓住细节,将画面中一些容易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都找了出来。在细致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让孩子来模仿、演绎角色的言行,孩子们在边阅读理解、边模仿扮演的过程中,将角色的心理活动、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细化角色,那么孩子在扮演的过程中将会更加精彩地演绎出故事中的角色形象。
1.2 细化阅读指导,加深情节理解
对角色形象的认识是我们在绘本阅读指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让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就必须对该绘本的故事情节做进一步的细化指导,如: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来帮助幼儿感受作品,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在角色扮演时能栩栩如生地反映作品,让角色扮演更加精彩。
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经日本的濑田贞二改编后,作品中狼与第三只小猪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狼一次次设下圈套引诱小猪,小猪一次次识破狼的阴谋诡计,化险为夷,前者虚情假意、狡猾奸诈,后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我们在指导幼儿阅读此部分故事内容时,采用了分段式阅读法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作品。
由此可见,细化阅读指导,采用多种阅读方式练习角色语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作品中角色语言的变化,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加深幼儿对作品情节的理解。
2 鼓励幼儿大胆扮演、精彩扮演
“阅读与扮演”的实质是“感受与表达”。基于绘本阅读的角色扮演活动,既是基础阅读的延伸,更是深度阅读。幼儿的角色扮演是在理解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此一本精彩的绘本故事总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作为“表达”方式的角色扮演,期待呈现出来的是幼儿对整个作品整合性的感受。
2.1 细致分析绘本,鼓励幼儿大胆扮演
在我们班的小舞台游戏中,每次演出都会安排一个角色扮演的节目,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孩子们邀请当观众。记得刚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发现幼儿对绘本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心理、语气、动作、表情微妙的变化等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在小舞台游戏中再次开演这个节目前,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角色的对话、心理、情节发展的变化等。经过扮演前再次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小舞台中大胆扮演、精彩扮演的身影。他们在享受角色扮演带来的快乐过程中,扮演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2 采用多种手段,让角色扮演更加精彩
在初次进行角色扮演《三只小猪》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对绘本中各个角色间的对话、语气、动作等理解不够深入,有的演员表演时动作不够夸张,有的演员与演员间配合不到位,我们便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幼儿大胆扮演、精彩扮演。首先,分组进行扮演。幼儿自由分组,推选出组长,在组长的协调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其次,给予幼儿充分彩排的时间。台词不熟的幼儿可以向同伴学习,动作不到位的幼儿可以跟着同伴做一做。最后,点评的过程也很重要,我们经常把扮演的过程拍摄下来,扮演结束后播放给幼儿看,幼儿可以结合录像看到自己表演中的不足,下次再有所改进。也可以请出“点评团”,互相说一说。有了录像的指引,幼儿就能更直观地发现彼此间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了幼儿在下次扮演中的态度与能力。
一、伴随情境,自然导入
有很多人都愿意说: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幼儿。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在演出的过程中,导入新课就拉开了幕,这第一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适合的情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中来,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声情并茂地说:小朋友,大家看到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呀,可是它现在找不到妈妈了,你们看它都快急哭了,这可怎么办呀?你们能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它们找到家呢?其实像这样的导入是我们经常用的,是非常自然的情境创设,孩子们会很容易地进入到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中来,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下面的学习活动了。
二、巧设问题,质疑导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幼儿的好奇、疑问产生的前提,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巧设问题情境,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好奇、积极探究的精神。在课上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还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这只和妈妈走失了的小蝌蚪真可怜,这里有好几只生活在水里的小动物,到底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你们想知道吗?你们能帮它找到妈妈吗?我想这一问题提出后,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定会认真地思考,这就使他们很快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巧用谜语,故事导入
谜语和故事是孩子们一直钟爱的学习方式,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导语。如在让孩子认识《回声》时,老师就可用谜语导入。小朋友们,下面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啊?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有分晓。吕洞宾去问神仙,神仙说:这东西是有的,可是我也抓不到。那么神仙也抓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孩子们会动脑思考并积极发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活动。
当然也可以用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思考,巧妙地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过采用故事式的导语,在选用或创编故事时,应注意故事要简短精确,不能太长。
一、利用时机,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教育是起始阶段。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有求必应。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心理,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因此要加强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使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是当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为他们成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等家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谈得上关心别人。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和家长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涵义,如:妇女节、清明节、儿童节等。很多孩子只会接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去爱别人。把爱的情感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爱的震撼。他们虽然年龄小,非常需要爱,但他们也会爱别人。在“三八”节前夕,我让幼儿主动了解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的辛苦,妈妈是怎样疼爱他们的,妈妈的星期天是怎样在繁忙中度过的……让孩子们从内心敬佩、感激、喜欢自己的妈妈。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为妈妈做节日礼物,把对妈妈的爱倾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下午当妈妈来接孩子时,我让小朋友亲亲妈妈,把礼物送给妈妈,并说一句祝愿妈妈的话。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向妈妈传递自己真实的祝福,很多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孩子的肺腑之言也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这时活动气氛达到了,孩子们兴奋地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给妈妈过节日,不只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享受。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中,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与妈妈间的情感交流,幼儿也从中学习了表达情感的技巧,进行了行为训练,使情感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上,在幼儿和家长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情感回忆。
二、树立榜样,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
孩子一出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他们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与家庭和社会又是一个联合体,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父母充分调动联合体中的有利因素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孩子的情感就会健康正常地发展。在家庭中,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模仿,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比如:通过看电视、听录音、看图书等,以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为榜样。《美人鱼》、《猫和老鼠》、《狮子王》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还可以从周围的人中为幼儿树立榜样,把亲朋好友或邻居中表现得好的幼儿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此外,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可为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环境,注重情感培养
1.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园,参加种植活动,使他们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会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2.通过家庭亲子游戏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基本活动,也是向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体验并表达不同的情感,还可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耐挫力、自信力、成功感等良好的情感。如:跟孩子共同玩《过家家》、《妈妈的一天》、《小小诊所》等角色游戏,使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唤起类似的情感体验,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
3.注意随机教育。当孩子们在做游戏时,老师的保护是必需的。当有孩子不小心摔倒时,我会第一时间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适时地对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教育: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当你身边的小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加深孩子们的保护意识,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的情感教育也得以渗透。
4.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调动幼儿的情感。幼儿教师要形成优良的情感品质,并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幼儿教师没有生动的语言就很难教书育人,而要提高情感素养,就要在语言方面下工夫,因为幼儿教师的语言有吸引力、声情并茂,就会使教学活动增添韵味。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对语言活动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会碰到对语言活动过于兴奋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认识春天》的语言教育活动时,我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启发幼儿的情感。“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啊?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了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的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充满爱心的想法,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
5.尊重孩子,和谐师生关系,产生共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孩子犯错误时,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指责孩子,因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要急于指责孩子,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责任,如果有,就要先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使孩子感到尊重和平等。那么,他也会学你的样子尊重别人。尊重孩子不仅仅体现在活动中,课堂上也是如此。
四、揣摩孩子的心理,利用评价手段来培养幼儿情感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二.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雷雨越下越大,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雷雨过后,柳枝像长发在风中摇摆。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
一、拆解、组拼成新品
一次晨间活动时,无意看见娇娇和茗茗两个小朋友各自拿了一张“废画”。茗茗说:“我画的小花、云朵、太阳最漂亮,我要把它们撕下来。”娇娇说:“我画的房子和大树漂亮,我把它们撕下来。”于是他们就聚精会神地开始撕画,然后把撕下来的画在桌上挪动。两人在商议:小草、大树、房子放在下面,太阳、云朵放在上面。一幅新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茗茗说:“我们来编个故事吧!”两个人指着桌上的“新作品”,一言我一语合作编起故事来。看着他们新拼的作品,我被他们稚嫩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
让幼儿将自行产生的“废画”进行重新组合拼成新作品,自我欣赏、讲述评价或美化环境,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涂染、特技有奇效
在幼儿绘画作品之上涂染颜色,您会发现涂色之后的作品出现别样的效果。记得有一次,微微在美工室整理作品时,不小心将放在桌上的洗笔瓶弄翻了,她的作品好像一只大嘴巴使劲地吮吸着洗笔瓶里的“黑水”,一会儿工夫,原本漂亮的作品一下子变了样,微微伤心地大哭起来。我赶紧跑过来劝她:“没关系,画湿了可以请太阳公公帮忙晒一晒。”在太阳公公的帮助下,原先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并产生了水墨画一样若隐若现、或明或暗、美仑美奂的艺术效果,让孩子们眼前一亮。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次偶然的失误竟然诞生出一幅新的绘画作品,由此我突发奇想:请孩子们用油画棒画出自己心仪的作品,然后请他们用毛笔着色涂染;或者用盛洗发液的瓶子装满颜料进行喷洒,可以用单色,也可以用几种颜色交叉喷洒,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既增强了表现力,又丰富了幼儿表达思想的方法,还能激发幼儿探索绘画技能的兴趣。
三、团团、卷卷做工具
一次自由活动,看见点点将绘画纸卷起来制作出一支“卷纸笔”,在美工角自言自语:他们都说我画得慢,今天我要比他们画得快。然后他拧开颜料瓶,用“卷纸笔”蘸上颜料在纸上画起来。“不能光用一种颜料。”我正嘀咕着,看他怎么办。只见涂抹完一种颜料后又很快地拧开另一个颜料瓶,用“卷纸笔”的另一头蘸上颜料继续作画……
没有人提醒,没有人打扰,一切都是那么温馨、恬静、自然。不一会儿工夫,孩子的脸上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一幅崭新的作品映入大家的眼帘,有的说:“老师,点点画得很漂亮”;有的说:“还可以在这里再加上小草,树上还应该结一些果子”……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起手来,“废画”一会儿被卷成笔在纸上自由自在地涂抹;一会儿又被团起来蘸上颜料,使用“跳一跳、走一走、滑一滑、点一点”等动作形成扎染的效果。每一个孩子在这种意外的发明创作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回家将自己的作品纸团起来在上面着色,然后用透明的胶带在外面包裹变成自制“纸球”,大家在户外玩耍时玩投掷、抛接等游戏;有的幼儿将作品进行“瘦身大变样”,剪成“细细”的彩色面条,丰富了角色游戏的活动材料;有的孩子干脆“随意折叠任我玩”,将“废画”变成飞机、飞盘等,在创造性的折叠中享受着乐趣。
四、缝缝、补补成时装
记得许老师在与孩子一起探究“有用的纸”活动之后,孩子们悄悄地在美工区将自己的“废画”折成漂亮的帽子,再用彩色的皱纹纸进行装饰,然后商议将几个孩子的作品拼贴、修剪制作成“服装”,原本废弃的平面画立刻变成丰富多彩的立体画。孩子们在制作完之后,立即穿上自己制作的“崭新服装”,把教室当作“T”台,随着音乐走起了“猫步”。孩子们百玩不厌,活动室里笑声不断……
这样的自主创作,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共同提高”的精神实质。
五、整理、装订求共享
将孩子们作废的绘画装订成图书,变成“简易”的绘本,供幼儿相互阅读。《小蝌蚪找妈妈》可谓是一个传统故事,我预设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小动物类的活动,改变以往“只关注故事的本身”的故事教学模式,在不打破原有素材主题的基础上,运用老教材进行新教法的尝试,在现代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实施活动,以故事为平台将复习故事和绘画两个过程融合起来,层层欣赏,逐步理解,让幼小的心灵中感知春天来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历程: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蝌蚪找到妈妈之后又发生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富有个性。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孩子在用眼、用嘴的同时动脑、动手,在欣赏传统美的同时感受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