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现在泛指工程项目)的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及支持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及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方法或过程。BIM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它使得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不但能模拟设计出真实场景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单体建筑的BIM技术及其应用已趋于成熟,但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软件可以使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业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广泛,有关部门已开始大力推进BIM技术在我国铁路工程的开发与应用。今后工程设计单位除了提交设计图纸外,还需要“传模型”,没有用BIM设计能力的单位将失去竞争力,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迫在眉睫。BIM时代已经来临,这是设计手段上的一次革命。首先,是在设计观念和习惯要改变。过去设计人员只能用绘图这种二维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随着BIM技术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今后设计人员将逐步过渡到直接用虚拟的三维模型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用数据库来代替绘图。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带状的铁路工程真实场景模型协同设计平台,实现各专业在同一个全线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工程信息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根据目前铁路工程BIM技术火热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三五年内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2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差异化

铁路工程项目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投资规模大、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参加单位多、流程复杂等特点,有的工程还涉及运营中的即有线改造。一条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交付运营将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既有严格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同时又相互制约。铁路工程与一般工民建筑的BIM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差异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呈带状分布,沿途地理环境复杂

全线工程的作业面呈带状分布,每个建设项目长度延绵从几十公里到上千公里,沿途穿山、越岭、跨河,工程地质、地形和环境复杂多变;而一般的工民建筑只是相对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大部分工点是建在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简单地形上,地质和周围环境相对单纯。

2.2工程数量巨大,数据海量

通常一条铁路的建设投资都在几亿元以上,有的多达千亿以上。项目常常被划分成数个甚至数十个标段,工点数量更是巨大。无论是工程建筑信息还是工程地理信息数据都是海量的,这样的海量数据将需要一个有效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管理模式来管理。

2.3参加专业众多,需要协同设计

在一个铁路项目的设计中通常需要有众多的专业协同工作,如:经调、行车、测绘、地质、线路、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务、车辆、给排水、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化、房屋、暖通、环保、工程经济等专业。随着技术进步和建设标准的提高,这些专业不但技术上要求高,而且需要多专业间的密切配合协同设计,平行交叉作业繁多。

2.4工程属性差异大,不易开发通用软件

由于各专业工程内容的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土建工程中设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几何结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四电工程中除了视觉层面的外,在设计上更多的表达方式是逻辑关系、负荷计算、信息规则;而对于轨道、路基、隧道、接触网等工程为沿线路走向连续延伸。因此,采用或开发一个通用的软件来解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2.5专业间存在“信息孤岛”,现用软件大部分没有BIM接口

在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各专业都是本从本专业的需求出发,对勘察设计的软件和设备进行引进、开发或升级换代,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数据标准格式。这些专业数据虽然能满足本专业铁路勘察设计的业务需求,但是下游专业开展设计时常常需要先经过二次转换或重新录入,才能使用上游专业提供的数据,数据跨专业使用的效率较为低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各设计专业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数据库,加强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但没有从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规划和协调,使得各专业信息化的程度越深,专业间“信息孤岛”的现象越严重。另外,由于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各专业正在使用的辅助设计软件在开发时大部分没有考虑与BIM软件的接口问题。

2.6部分专业和设计不宜采用BIM的表达方式

虽然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但不是所有的设计阶段、设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用BIM的方式来表达,如:方案研究阶段、预可研阶段,以及经调、行车的分析计算等,BIM并不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3解决方案

带状大范围工程设计三维真实感场景技术的研究成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铁路工程设计应用BIM技术途径。从真实场景模型上不但能量测对象的三维位置信息,而且还能反映对象的属性信息,如房屋的层高和新旧、地表植被类型、地土壤类型等。对于地质专业的不良地质、滑坡、断层等信息,从航空的角度更容易判释。真实感场景不但为设计提供了基础信息来源,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使得地理、地质、水文、城市规划、线路设计走向等各方面的空间数据,可以在统一的地理空间上同时表现出来。线路、地质、路基、桥梁、隧道、站场等多个专业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信息获取、信息挖掘、辅助设计、方案对比等工作。同时,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生成的BIM模型作为一种三维信息模型,也可以在真实场景模型中呈现。使用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由计算机生成与现场一致的的三维真实场景模型,将各专业的分析与计算、图形与信息交互、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按照里程坐标集成在一个带状连续的真实场景中,在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模式下,实现各专业在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既建立一个各专业在三维真实场景下同时开展设计工作的大平台,如图1所示,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3.1平台组成及分工

大平台由若干个专业BIM设计平台和一个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组成。由于各专业的设计内容和流程十分复杂,每个专业需要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BIM设计平台,主要解决本专业作业中的分析与计算、模拟与仿真、族库的建立与调用、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的生成、设计效果呈现等纵向问题,针对每一项专业性强的设计内容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设计子系统;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运营维护等工程全生命周期BIM的条件。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主要摆放各专业上下游互提资料及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主要是解决数据共享、设计协同及视觉上设计效果呈现等横向问题。各专业的数据在本专业BIM设计平台上“重量化”,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轻量化”。

3.2各专业BIM模型在平台上的呈现方法

铁路全线工程设计是以线路里程为基础的设计模式。建立BIM单体模型坐标与里程坐标之间的转换,将各专业的BIM模型以里程坐标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套合,解决单体BIM模型孤立存在的问题。采用地形重构技术,对各专业要放置的三维模型与地形进行融合处理,保证模型按照给定的设计高程、地理坐标及其他规则放置后表面与结合处地表一致,实现地形与三维模型之间的无缝套合。同时,制定各专业放置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模型的比例尺、坐标系标准及模型族库建立规则,确保提交的数据准确融入系统和BIM的模型与模型之间无缝贴合。

3.3数据库管理方式

针对铁路工程数据量大及专业相对独立的特点,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该数据库由全局数据库和若干个专业数据库组成。全局数据库存储项目、方案、坐标系、专业、设计人员、规则等具有全局性的数据,以数据索引统领各专业数据库,形成联系。各专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存储本专业的数据,并将数据索引信息注册到全局信息库。各专业的数据按照接口标准放到数据库中,以完成数据,专业间通过接口标准及权限来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

3.4现用专业软件上传数据库的途径

对于各专业目前使用的独立软件,无法直接连接到数据库上,可按下列三种途径来解决,如图2所示。途径一:通过编写数据转换程序和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完成专业软件与协同设计平台的连接。数据转换程序将各专业的专业数据转换为标准接口数据,并存储到本地数据缓冲位置;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实现对本地缓冲数据的。途径二:修改现有软件,增加标准数据输出接口,通过数据管理程序数据。途径三:重新编写专业软件,软件直接以标准接口输出数据,再由数据管理程序负责。甚至可以将程序直接写入专业软件,直接由专业软件。如果现用专业设计软件能进行二次开发,则通过途径二进行软件改造,增加新的接口是最理想的方式;否则就应选择途径一编制新的转换程序,将数据按接口进行转换;而途径三由于要对既有软件进行更新换代,代价太大,不宜采用。

3.5中间互通软件和接口的选定

由于各专业的工程内容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适合采用的BIM软件也就不一致。在专业互提资料中,每个专业的上下游专业通常也有好几个,如果没有一个通用的中间互通接口和标准,将导致接口过于复杂和接口设计困难。鉴于铁路工程设计中一直采用的是AutoCAD系统,各专业在该平台上开发和积累了大量的应用软件,设计人员对该系统也很熟悉;因此,为了使数据接口尽可能的减少和简化,各专业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属性采用个性化的BIM软件,但在进入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互提资料和设计效果呈现时规定统一采用AutodeskRevit格式。这样,不论各专业采用哪种BIM软件,只需开发该软件与Revit的接口即可。同时开发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与三维GIS模型数据的交换软件和制订数据接口标准,使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导入之后能够完整保留其原来的各项属性,实现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对各专业的三维模型属性进行查询、调用、编辑、增加、删除等操作。

3.6平台初期拉通的原则

鉴于铁路工程BIM技术才处于起步阶段,要求开发人员不但要有软件开发技能,还要熟悉设计流程,同时还需要有专业人员的配合;而刚开始对有些知识的认识是模糊和不完整的,通常是在开发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并加深理解的;有的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被细化或变更。因此,在现阶段各专业仅适合在视觉和几何形状层面上进行初步拉通。随着项目的推进和认识不断深入,专业间的不断磨合,以及规则、标准的逐步制订和完善,再加载物理属性信息和分析计算功能,即实现各专业这个阶段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统一摆放的是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

4结论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轨道铺设;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铁路施工规模的日渐扩大,铁路的轨道铺设质量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铁轨断裂,脱落,下陷,错位等造成火车脱轨、人员伤亡等一系列铁路交通事故,不仅严重损害了铁路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更使得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伴随着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轨道的铺设是较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及安全。 下面从轨道铺设过程主要施工技术及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轨道铺设过程主要施工技术

1、道床预铺底碴

底碴是铁路道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道床道碴层及路基基床表层之间,起着传递、分散列车负荷的作用,并能防止底碴及路基颗粒之间的水分发生渗透或者是渗漏,既防止了渗水过度,也起到了防冻保温的作用,是铁路道床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铺轨前的底碴预铺,用汽车倒运到路基上,机械摊铺,压路机压实(20cm厚),中部拉槽,槽宽60cm,并在中线左侧1.25m处撒一条白灰线,以控制铺轨方向。

2、大机整道

在大型养路机工作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注意给工程车让路,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后方的整道工作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布置。在运输面碴时要连续及时,以确保大养机械施工连续。在区间整道作业机械施工时,各个施工机械之间应随时注意调整跨度,但要保持距离在800 m以上。整道工作作业的各种技术指标由电脑自动控制,必须经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书面的施工技术资料交底后,由现场人员做好技术确认,待一切确认无误后,再由操作人员正确输入,以确保工程质量,前提是技术确认无误。机械施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每天及时对机械进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精度校正。

3、无缝线路施工

无缝线路是使用换铺法铺设长钢轨。铺轨机铺设需要25m工具轨,做好人工拨正荒道,然后完成大机整道后,使用长轨运输车将存放铺轨基地的长钢轨运送到施工现场,把长钢轨放在待待铺线路道心,长钢轨人工铺设在计划线路上,装车运回换下的周转轨轨排基地再次拼装轨排。单元焊及锁定焊均采用闪光焊,先把500m长钢轨焊接成长度为1000~2000m的单元轨节,在线路经第二次大养达到初期稳定后进行应力放散及锁定焊接形成区间无缝线路。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锁定前应现场量测轨温,采用“滚筒法”或“拉伸器滚筒法”进行应力放散及锁定,并按设计要求设置位移观测标桩。

4、道岔施工

在道岔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铺岔基地的道岔拼装平台上,根据道岔设计图准确画出每根岔枕的位置及岔枕编号,采取龙门吊吊装到位,然后做临时固定,组装道岔,调整道岔各部位位置、结构尺寸,做到精确,把道岔分解成3-5段,导曲线及岔心部分因宽度太大,把导曲线的内轨及岔枕部分分离,方便汽车平板拖车分段运输。首先可用全站仪精细测设3个控制点:岔前、岔心、岔尾,再用手推式轨道检测仪与钢轨踏面检测仪检测。两组正线道岔进行联测。

二、轨道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1、轨道工程施工通病及防治措施

①轨道工程钢筋混凝土枕锚固不良质量通病防治:钢筋混凝土枕锚固采用锚固架锚固,并加强锚固架的检查维修力量,严禁用不合格的锚固架进行锚固,严格控制锚固浆的配合比及灌注温度,并按规定进行抗拔及抗压试验,确保锚固质量。

②钢轨接头打磨不合格质量通病防治:表面不可出现发黑及发蓝现象,焊头打磨时磨削量要严格精确控制;不得横向打磨;打磨时砂轮机要稳定,打磨表面做到光整;圆弧过渡轮廓要圆、顺,不能有明显的突出及棱角。打磨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要重视控制各打磨头的角度及压力变化,如出现异常马上停止工作,找到原因。钢轨打磨是以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钢轨的工作面来打磨。打磨完成后在焊缝1m范围内平直尺测量不可超过0.2mm。打磨完成的钢轨还要目测检查,要求表面光洁,斑点少或无斑点。对打磨列车计算机输出的轨廓尺寸进行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再次进行打磨,最多可打磨三遍。

2、铺设轨道的安全措施

开工前,对所有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于从事电器、起重、钢轨焊接、高空作业、电焊、机械操作以及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除了所从事工种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外,还需要经过安全方面专业培训,获得《特殊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准持证上岗。开工前进行安全检查,主要检查:①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②施工机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配齐;③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④施工人员有没有经安全教育及培训;⑤施工安全责任制建立与否;⑥针对施工中潜在事故及紧急情况应急预案是否完备等。

施工前,应该把施工地点的杂物清理干净;铺设轨道时,把巷道高度比设计高度低的地段找平,对距离短、起伏大的小坡进行找平。施工过程中,阻车器要随轨道铺设的进度配合安装,再投入并正常使用;施工时,低洼处要首先垫平,再进行铺道;在运送轨排过程中,只能用平板车运送,严禁在车上坐人,车速控制不大于2 m/s,安排专人监督跟车。在坡度过大时,为避免平板车倒滑,不可人力推车;作业人员要防止发生意外,不可把头手探到枕木下方;施工人员保证站稳,传递工具时,要呼叫对方,不准乱扔;调整轨道时,要进行统一指挥,拨道之前要拔开调整方向的道渣,拔曲线时,要先把曲线头尾两端直线拔直后,再调整曲线段。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安全防护员在作业范围的两端进行防护,防护距离不小于800米。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坚守岗位,加强望,并保证与驻站联络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遇有特殊情况,及时通知作业人员进行规避。

结束语

铁路工程是我国交通运输业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交通网络的完善及运行的安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轨道的铺设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序,对整个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工作中要以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在工作布置中应该同时兼顾全局,做到质量与效率并重。

参考文献

[1] 梁柏成,常素良.整体道床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3(增刊):20-22.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由我国企业负责或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木和水利工程领域[1]。在该背景下,为了使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前后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实施面向高速铁路的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现已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面向国际化高速铁路的优秀工程师。为了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服从学校“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点,正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铁路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教学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于1958年成立,是我国非地质院校第一个专门为铁道部门培养高级工程地质技术人才开设的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遍布铁道部、交通部各大设计院、工程局、管理局,承担着重要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参与了宝成、成昆、襄渝、贵昆、南昆、京九、西康、京沪、京津、青藏、厦深等铁路的建设[2]。“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专业的重点课程,其全部教学内容和暑期实习都与铁路建设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研究与解决铁路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应用性科学。例如,1959年和1960年本专业师生对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广元段和鹰厦铁路的路基病害进行工程地质普查。既解决了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路基病害问题,又锻炼了教师和学生[2]。目前该课程主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和评价,特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状和加固处理,地下洞室和地基基础等内容,并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教学模式[3]。面向铁路建设,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协同发展,即从理论出发解决工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又从生产中吸纳工程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

三、“铁路工程地质学”的教改必要性分析

虽然以往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短期的地质实习为主要传授方式,效果不够明显[4],往往出现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再经过单位入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地质学”课程教改已经迫在眉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教材内容陈旧目前使用的《铁路工程地质学》教材为1990年6月编著,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为我国铁路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内外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更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出现,工程地质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更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出台,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公布都对教材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培养已由原来单一的面向铁路系统而逐渐转为公路、水电、机场、码头港口、市政工程等领域,也促使《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如水电工程地质、水库区工程地质等方面内容,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不同类型工程地质所涉及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成果要求等知识。所以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必须大大深化复杂地质条件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水平,不仅使该教材成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科书,而且还尽量成为一本工作手册型的成果书籍。目前作者和其他教师们正在修编该教材,吸纳了大量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等)。2.教学模式落后传统“讲授—记忆—实习—考试”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注重学生地质基本知识的获得。虽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知识输出的效率,却忽视了学生接收并消化知识的程度。在知识尚未巩固之时进行实习,多数学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成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考试更是临时抱佛脚,对知识进行简单拼凑,应付了事。这种缺乏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顾,最后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铁路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两方面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按照当代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章节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对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形成自我奖励、自主学习的倾向具有重大意义。

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等。而这些又依托感染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手段来实现。并注重根据学生毕业后发展质量的反馈信息来改善教学模式。

1.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地质技能,但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地质知识的领悟还不够全面,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工程,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学生几乎没有直观的映像,更谈不上理论指导实践了。因此,在课程绪论部分就应当清楚阐述工程是什么,地质工程是什么,地质条件与工程如何相互作用、涉及哪些内容、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手段解决、目前的发展趋势等等。例如,笔者在课程中采用了《建筑时空》节目关于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的视频资料,既直观地说明地质与工程的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工程地质问题出现与解决整个工程处置的演化过程,为今后的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工程地质学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与实验等技术手段来调查、研究、解决各类工程活动,为合理选址、设计、施工与运营服务的应用地质学[5]。为了突出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工程手段和分析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在课程内容上,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2)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3)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4)从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科技创新实践为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战平台,从实践上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将课程知识与科技训练项目结合,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工程思维方式,建立工程实践观念。同时地质专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构建与其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陆地交通抗震及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把实验教学课程植入,促进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融合。该项举措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等必须依靠实习教学。所以,工程地质实习作用不可替代,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6]。然而众多高校的实践环节,学校承担全部任务,教师扮演了太多角色,很多时候实习就是室内教学搬到了室外,虽然学生通过实习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但是仍达不到工程师培养要求。因此,除了暑期实习以外,还应当适当增加寒假实习。可以校企联合,学生直接去工程所在地实习,身临生产第一线,培养多方位的感官认识,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5.教学组织设计(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设疑式、讨论式、考问式与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方法[5]。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践行知行统一,将知识实验、科技创新、技能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例如,讲到我国四川山区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时,先放一些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结合学到的力学和地质知识,思考与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灾害,从而培养学生地质问题综合分析提炼的能力。最后通过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来选择最优方案实施。(2)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后习题或者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地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6.外部激励邀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如请著名滑坡专家许强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总工程师来校上课,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使学生学到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7.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1)考核依据。地质工程专业现场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出勤、工作表现、鉴定材料、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及其他材料和成果。(2)考核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不搞“一刀切”。学生可以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可以提出产品(广义的)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也可以提供其他物化成果等等。(3)评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等级分制和综合评分办法。由双导师或导师小组按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学生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应当“补课”。学生成绩优秀的,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推免攻博,或者可以根据本人意愿推荐就业。

五、教学实例展示

当课程结束地下洞室这章内容时,以中国高铁国际化为背景,引入跨洲际高铁建设的蓝图。密切联系隧道工程特点,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修建隧道的整个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例如:白令海峡隧道是一条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拟建海底隧道,整条隧道长104km,预计这条贯通欧亚美三洲的铁路将在2030年竣工。隧道完成后可以消除在白令海峡航行的危险,同时大大提高人财物运输的效率。首先,教师抛出问题:在修建海底隧道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接着,学生自行组队,通过5分钟的自由讨论,纷纷阐述己方观点,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概括并罗列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学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思维非常活跃,共总结出如经济效应、设备测量、应急救援等38条考虑的方面。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将其重新分组,具体分组按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管理运营方、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划分(表1)。教师进一步要求各组学生从黑板上的38条筛选出与自己立场最为密切的内容。完成之后,由每组代表轮流发言,阐述本方应尽的职责及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将各方联系起来,依据现实情况,分析各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由点及面,将原本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从本次课堂教学,可以总结出课程教改的几点优势。第一,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结合当下最新隧道工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运用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全面严谨的能力。第三,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清晰定位,一方面加深了解自己角色的性质和职责,也可以明确认识到其他角色,包括角色之间的紧密关系网。这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的勘察、设计、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第四,将复杂的工程先细化,再系统化。工程涉及财务、安全、进度、质量、管理、法律、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此次课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之下,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完整的归纳与分类,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也为之后参加工作和参与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管理;经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8-02

工程管理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铁路、交通土木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水平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实施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态度很不认真,对于教学质量学生很难说出具体学习内容,学校实践教学没有什么效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把学校所学知识很快地融入到企业实践的操作当中。

如何提升工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很重要的现实现象。

一、对于高校公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原因之分析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偏低。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外大学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差距较大,国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情况都是占总课时的50%左右。在我国,以石家庄市铁道大学为例,学生的毕业合格分数总分是150分,实践教学在其中满分是35分,是总课时的23%,可见实践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其次,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率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中系统、开放、动态的设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出具相关鼓励政策,对于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

2.现场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工程管理专业的现场实习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全面了解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实践模式困难重重,很多现场实习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质量。原因在于:①多数企业并不欢迎学生现场实习。首先,学生在实践期间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限。学生初到企业,任何工作都要经过企业培训才可以上岗工作,而且在学生刚刚熟悉一点儿环境的情况下就随着实践结束而离开了。其次,现场实习场地有诸多安全隐患。工管行业的企业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工作,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并且有些工作危险性很大,这些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组织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性。②学生自己实习的效果良莠不齐。为了使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很多高校都把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现场实习安排为本学科的最后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并且在此期间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报告。这样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最终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进行实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这个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锻炼。

3.实验室软件在实践训练中的产生的效果不太乐观。在高校工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软件实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建筑材料试验、建筑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公路工程预算和报价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等都要在实验室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软件实训效果还差很远。原因是软件价格很高,学校投入经费不足,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所学知识与企业现实情况脱节;实验室实训时间不够学生把软件学通、学透,大多数学生勉强完成操作。

4.实践教学中的考核项目不完善,反映不出学生的实力水平。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考核,高校教师往往会依据学生的实践学习中的实结和报告以及实习出勤情况等等评定学生成绩,通过实践考核来实现。然而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容易出现造假和抄袭现象。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室实训、现场实习和大作业等,对于实践教学质量改进方案有以下建议:

1.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灵活安排。实验室实训采取每门课程结束后集中1~2周进行实训。课程实训后可以安排在老师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进行,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相接,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

大作业的实践环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指导老师跟随指导。在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中,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选择理论课程讲授和题量适中的工程案例,边理论边实践。

2.与提供实习场地企业建立为合作关系。石家庄铁道大学积极的与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个协议实习场地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和主要合作用人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既节省了使用经费又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在实习基地长期派驻老师监督、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学生的情况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学生有老师的监管更加认真实习。派往实习基地的老师定期更换,被派驻期间,学校给予老师一定的补助,以提升积极性。

3.校企合作保证实验室软件实训的质量。首先,校企合作使学校可以获得软件公司提供的免费软件更新,解决了实验室的实训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就是通过和软件公司的合作,获得了很多最新的软件服务。在与天津铁三院2003年的合作中,协议达成为单位提供免费的20套铁路预算软件来用于《铁路工程预算》相关课程教学;另外由广联达公司提供的房屋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运用到大作业和《建筑工程估价》中等等,对方承诺给予相关软件并且会及时更新。其次,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开展为“校办工厂”。例如:企业可以把软件开发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既能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又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效果事半功倍。

4.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体系。考核体系越是严格,学生和老师就越重视,实践的教学质量就越能够得到保障。下面从三种主要模式分别分析:①实验室实习。由指导老师根据提交的报告和实际指导实训时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成绩。另外,学生如果在与企业合作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有良好表现,指导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给予加分。学校给予表扬和鼓励,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指标之一。②现场实习。学校统一组织现场实习,其成绩考核由派驻现场的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学生评定实习成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的现场实习,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及所学知识,每天记录实习日记。指导老师也应该积极和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对学生情况及时了解。③大作业。大作业的考核成绩是以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实习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态度是不是很认真等表现来综合评定的。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工程管理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要从形式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培养满足社会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