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粉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水平、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美术课程,并以合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如,在手工课上可以安排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设计或教学工具、玩具设计等,使学生利用各种综合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绘画或制作。教师应讨论此活动对幼儿成长的帮助以及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有针对性地探讨与改进。教师也可开展剪贴画、陶泥类、废旧材料利用等实践课程,通过有趣的手工实践课,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材料及其用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探索的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二、完善实训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环境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必备工具。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主动融入艺术氛围进行探索、创新。目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扎实的美术基础,对材料、绘画工具的认识不足。因此,认识绘画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第一步。如,在手工教室内,可以在固定区域摆放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丙烯、油画棒、软陶、卡纸、不织布等绘画材料,以及麻绳、空瓶子、纸箱等废旧材料再利用工具,也可展出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接触材料,了解材料用途,拓展创作思路,有方向地创作更多、更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教室墙上可挂放一些中外大师优秀作品图片,教师可在欣赏课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的构图、设色、情感表达等绘画基本元素,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对大师作品的感受及看法,从而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利用“翻转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美术这门课程而言,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多动手、多练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地让学生探索他们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或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创作,并引导他们较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简笔画课程中,学生需要用平面化的图形或多种形态的线条提炼、概括出描绘对象最典型、最突出的特征,并根据儿童故事、儿歌、短文等创编绘画或创作主题绘画。这种看似简单、富有童趣的绘画表现形式,实则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大量的创作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选择儿歌或儿童故事进行插画的创编。具体绘本的外形设计或展示形式可根据学生自身喜好或画面需要自由选择,构图和色彩自由搭配组合。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采用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进行画面创作,如:可用铅笔、勾线笔、钢笔、马克笔、毛笔等进行粗细线条的描摹或排列;可采用油画棒平涂法、渐变涂色法、水粉水彩颜料干画法或湿画法,以及彩铅明暗灰涂色法等进行染色;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或植被、花草直接在画面上进行装饰。这样,既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又可让创作更直观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励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意识。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熟知艺术家的生平年代、绘画风格、时代影响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课堂上,教师以小组形式开展PPT课件演讲、学生提问、小组答疑等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快乐、主动地接收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外在表现手法和内在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的艺术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归纳、总结针对学生进行的讲解、答疑,完成作品鉴赏。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主要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的环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互动合作意识,使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灵感,开发思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均具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将来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幼儿美术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决定参赛: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2012年10月落下帷幕的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北京市实验技工学校成绩喜人。不仅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更是涌现出多名优秀的学生选手。学生李旺获得了车工复赛一等奖的第一名,袁志杰紧随其后拿到了一等奖的第二名,林张鹏获得了二等奖的第四名,苗雲皓和张志勇分别夺得三等奖的第九名和第十名,陈佳旺也获得了优秀奖中的第十五名。正是因为在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学校得以独挑大梁,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在此次全国大赛上,参加普通车床项目的有来自31个省市代表队的59名参赛选手,他们都是在各省市经过激烈角逐后脱颖而出的种子选手。看不见的硝烟在弥漫,无形的压力在不断增加,这让参赛师生难掩紧张。而郑建强校长的一句话,让他们安下心来:“我们就本着一个学习经验、了解自我的心态去参加比赛,平平安安地去,平平安安地回来。”郑校长的这招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是因为没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师生们轻装上阵,最终获得佳绩——李旺荣获车工(中级组)二等奖,袁志杰获得车工(中级组)三等奖。
北京市实验技工学校之前未参加过任何全国性的赛事,所以最初得知代表北京市参赛时,大家都难免有些忐忑不安。而郑校长和欧阳校长一锤定音,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大胆走出去,一方面参与竞争,了解市场与同行,交流办学经验,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展示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备赛工作可谓一路绿灯。学校的实训教室为参赛学生训练不设关闭时间;学校将参赛学生们调整到一间宿舍,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由于学校现有实训车床与比赛车床不同,学校还特地租用了企业的设备;选手生病了,校领导和老师立刻前去探望……“我们没有经验,但我们也不怕挑战。”欧阳校长如是说。
赛前准备:练习没有捷径
在技能大赛中的一支关键队伍,就是选手背后的指导教师。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题全部为明题,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学校经过慎重挑选后,确定由王佩卿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王老师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许多参赛难点都因为他的指导迎刃而解。在近三个月时间的集训中,王老师和学生们一样,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学生集训站了多久,他就站了多久;早上他比学生到得更早,晚上比学生走得更晚,回到家里后,经常查资料到深夜;每天陪伴王老师来去的都是一只书包,里面装的都是厚厚的资料,学生们都心疼地调侃老师:“老师每天都像在上学”……
车床操作危险性高,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还为学生们配备了安全指导教师王文忠。比赛前,每天的训练量都很大,过程枯燥乏味,王文忠老师是学生的“情绪垃圾桶”和“唠叨的家长”,除了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外,更要在学生操作时耳提面命他们规范操作,立在车床前,离不开半步,生怕学生会出半点岔子。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技能大赛中,教师就是学生背后的军师,工序、工艺等都是由指导教师制定的,所以说大赛同时也在考验选手背后的指导教师。”鲍伟副校长总结道。那么,“高徒”们又是一群怎样可爱的学生呢?正在记者好奇时,鲍伟副校长领来了六位参赛学生。学生们略带拘谨地坐下后,和记者开始了“你问我答”。刚开始时学生们还有些紧张,但一聊到比赛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他们就渐渐放松了,气氛也活跃起来。聊到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学生们个个更是百感交集。
选手们赛前集训安排得非常紧凑,白天要争分夺秒地练习操作,晚上则要紧锣密鼓地学习理论。训练时,工序、时长由指导教师制定好,学生开始练习,由指导教师记录完成度、精准度,直到达到要求,之后再开始下一项练习……练习是枯燥而辛苦的,在训练初期,学生们都不太适应如此高强度的训练,站一天下来,整条腿都肿了。苗雲皓开玩笑说自己曾经到了“看到机床就想扭头一走”的地步。
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之下,在自己给自己不断加油鼓劲的过程中,这六位平均年龄19岁的年轻选手经受住了身体、心理的种种考验。袁志杰感冒发烧,却怎么都不肯去休息,生怕跟不上大家的练习进度;陈家旺的基础打得不好,练习起来稍感吃力,于是偷偷请指导老师给自己“开小灶”,然后把学习所得和大家分享……在三个月的集训中,选手们消耗掉了七八吨材料,最终他们捧回了全国大赛的重量级奖杯,证明了自己,回报了学校和老师。
赛后蜕变:心灵的成长
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学生李旺,在老师们眼中属于“后发制人”的类型。他的习惯是“慢工出细活”,在刚开始赛前训练时,时间方面总是达不到要求,老师忍不住替他着急。但因为功底扎实,苦练后,他的技术便突飞猛进,最终在比赛中获奖,并取得了技师证。谁能想到,生性腼腆的他,第一次实训时,看到庞大冷硬的车床,第一反应是“害怕”,到动手操作时便开始犯怵。然而大赛归来后的他,虽然依旧腼腆,但双眼中的神采却透露出满满的信心:“以前我觉得自己毕业后也就是当一名工人,现在我想充实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坐在李旺身边的是同样参加了全国大赛并获得三等奖的袁志杰。谈到大赛,他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在比赛中,他用的车床出了状况,不得不更换车床,否则他很有可能夺得一等奖。谈到袁志杰,他的班主任老师有说不完的话题。袁志杰入学时,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上课开小差、逃课早退,和同学一言不和就动手……青春的桀骜不驯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袁志杰的优点也很突出,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经常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于是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对他进行培养,思量再三后,决定让他参加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他也没有让老师失望,最终叩开了全国大赛的大门。记者面前的袁志杰依然还是一副调皮的模样,但老师们都说,大赛后的袁志杰整个变了一个人。现在的他,不迟到、不早退,带领同学们遵守课堂纪律,将自己在比赛中的所见所学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学,已然成为了班里的带头人,言谈里也多了一份沉稳与成熟,“是训练磨平了我的浮躁,让我的心能沉下来,脚踏实地”。
学生们倾谈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着自己的心情,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感恩”这个词,都满怀着对学校和教师的感恩之心。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记者却感受到了沉稳、平和的力量,比赛给他们带来的有知识和经验,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
反思:技能成才之路很宽广
当人们走进北京市实验技工学校的教学楼时,很容易被一面面缤纷多彩的宣传栏吸引,而当中最显眼的当属2012年度校内竞赛专栏。获奖学生的照片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张张笑脸比大红证书还要耀眼。另一旁的墙上则是学生的手工大作展示,有针脚细密的十字绣、笔力遒劲的书法、色彩饱满的水粉画、意境悠远的摄影作品……
这些宣传墙既是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展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登上“光荣榜”,无一不自信心大增。而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一直都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校级比赛,除了技能竞赛外,还有作文比赛、英语比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竞赛,每位学生都必须选择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项目。举办比赛,一方面是为了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检验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为了鼓励学生们参赛,学校特别制定了奖励制度。只要学生在竞赛中获奖,不仅能获得荣誉证书、奖杯、奖品,还会在全校大会上被公开表扬,接收其他同学投来的羡慕的目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在比赛完后立刻向老师借了手机,兴奋地跟家人报备自己参加了比赛,当他得知自己获奖后,忍不住天天“骚扰”老师:“老师,奖状什么时候发给我啊?”对这些在普通教育中几乎没获得过任何奖励的学生来说,这是最给力的肯定和认同。鲍伟副校长的话道出了这些学生的心声:“这些孩子真不算是传统教育里的好学生,也从来没有被重视过。有没有奖品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纸奖状,让学生们重拾自信。”
而此次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大赛并捧回奖杯,更是点燃了全校学生的自信心。
参加完比赛后,选手们捧着热腾腾的技师证、高级技工证凯旋而归。这件事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众所周知,技工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生们一度认为只有走高考读大学一条路才能称作“成才”,现在却发现:“原来学技术一样有出路,并且还能发展得很好。”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信心大增,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以前在实操时,学生都是被动地等着老师分配任务,老师让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但现在,这样的局面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挑选某个项目或某项技能进行专攻,势要在学习上不落人后。
(1)整合院系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能力。学院需要加大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功能强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为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验设计中增加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命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实验。甚至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设计。除开放计算机机房外,还可向学生开放一些专业实验室。比如工业设计的造型材料模型制作工作室可对有制作愿望的学生开放,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院系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所提的资源整合是指学校利用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综合研究能力,得到企业的信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争取企业项目的开发部分委托学校完成。这样,既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各个院系又充分发挥特长,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很多著名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承接了某船厂的游艇制造项目,船厂看中的是交大百年船舶学科优势,学校以海洋船舶学院为基础,联合设计学院进行外观设计和后期策划,联合管理学院进行商业评估,成功的完成了该项目。在校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取长补短,各专业师生也在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是自行车大城,天津大学搭建了自行车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学、市场等多个科研平台为某著名自行车公司设计未来10年的自行车款式,利用企业对学校科研前瞻能力的信任,系统的提出系列自行车开发套系。所以学校应将各院系的科研能力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源,善打学校整体优势王牌以争取实际项目,为实践教育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是一个较新兴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比例较高,能进行实验实习指导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不能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品,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工程师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而教师还要将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提炼并再现给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引进实践能力强、有实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
(3)培养注重实践、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学风。优良的学风在学生成才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内树立求真务实的风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可以举办“工程师论坛”、“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外形成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2教师——人才培养的执行者
(1)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注重产学研结合。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协作产品研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实地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本行业当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还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讲给学生,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与拓展。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联合开办工作室,承接各种设计开发项目,即改善科研条件又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2)把学生引入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实验、实习和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首先,工业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比比皆是:金工实习、速写实习、色彩实习、水粉实习、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例如学生要到工厂了解车钳洗刨钻等工种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领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指导设计实践,这种生产现场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与收获是令人难忘的。其次,在一些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实践环节。比如可以参观南京博物院的古代陶瓷青铜器馆等,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参观回来后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对应的设计课题。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去,提前进入产品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可以每2-3人一组进行调研、讨论并制定产品设计方案;亦可以学生自行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每星期进行小结,到一定阶段进行正式汇报。学生的交流实践可以是学生间的,也可以是与教师、专家间的互动,还可以与国外院校师生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最后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锻炼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独具专业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特色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实践创造的机会,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社会——人才培养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