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2篇

一、选择合适教材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内容多,知识量大,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这对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还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对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教材建设却显不足。一本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不应该只是空洞理论的阐述,更应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在分析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中,传递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经验和信息。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慎重选定。

二、改变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学基础,但中职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而管理学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又是否适合中职生呢?这便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特定企业业务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师生交流由被动听课到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活力。当同学们看到案例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经验欠缺的还是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案例教学都适用并可以有效地运用,特别针对工商企业管理这门抽象性知识学科,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首先,中职生的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足,不具备相关的社会阅历,对企业的机构的运行机制等并不了解;并且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案例篇幅长,阅读量大,远超出中职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案例没有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就无法展开充分地讨论。其次,中职生习惯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大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互动性的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又未经系统培训,根本无法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及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此相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由一名同学担当领导者通过口头语言教全体同学画图,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同学提问,看看有几位同学能画出完全相同的图形游戏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并结合管理知识写一份心得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适合的管理游戏,合理组织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整个游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学生会爱上工商企业管理。

三、加强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中职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水平来看,其仍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使学生都成为了只懂知识但不会应用的“书呆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中职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原理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来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又避免课外实践过多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课外实践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对内容形式的把握来进行课外实践模式的选择。例如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工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让学生切实的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氛围中,通过听讲座来实现对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在讲座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为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四、做好校企联合,构建良好实践基地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一、引言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这样的专业要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眼于目标,特别是围绕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应该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实践教学,改进其有效性。应根据知识和能力结构所需要为核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核心课程的管理能力,以突出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能力。

二、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正如大家普遍所知,中国的民办教育,相比于国际上和发达国家,无论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例如,学校的办学效果,国外是私立教育机构优于公立教育机构,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和我们的私人或私人机构高得多,而我国却正好相反,私人机构的影响相对较低,与公立机构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提高我国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为我国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需要我们做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与分析。

当前,国内很多民办教育机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在某些情况下,制定和试运行了一系列的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比较常见的交流工程,教育订单,生产相结合等,为了成功地开发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贡献。但在不同的私立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的专业,对应专业、对应地区的实际可行的培训模式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

三、当前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重规范、轻实证

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

(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

当前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而广,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不专、不精,学过不久就忘,难以记牢。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目前开设有实践课程的专业课不多,可以依托和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资源有限,大部分是专业教师自己制作和编写的,实训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整个学期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两周的综合实训。实训内容综合性强、用时短,学生感受不深,所以学过就忘。

(三)考核办法单一

民办现行的考核制度与大多数高校的考核制度是一样的,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为主的评估制度。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考试比较在行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显得比较刻板,欠缺创新精神,而另一些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传统的以考代评的考核办法存在较多的弊端:解释概念死记硬背,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忽视归纳思维的评估;忽视创新能力的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等等。

四、构建实践性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是难以实现的。现代企业有丰富的资源,其经营理念,经营环境,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在生产、实践、务实合作学生学习现代企业为接受的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技术人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基层实用的能力民办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师的“双师型”。培训企业管理“”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积极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专业教师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基本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一步生产管理线,及时了解生产组织、工作流程,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产业发展,要求通过教学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项目开发活动促使教师的基本情况,使教师从单一式教学,顺应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形势变化。

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商管理应该从几家公司积极引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基地。

(三)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如果照搬公立学校的模式,,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强调应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突出扎实的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除了设置必要的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还要增加选修课程,选修的公共投资力度的灵活性,设置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选择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基于个人利益,以提高学生相应的课程,以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是集业务管理部门。因此,学生应该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的综合管理,突出一个特定的管理功能个别学生的优点的基础上。这项规定应实行“个人感兴趣的模块”的方式来经营管理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群、石骏,民办院校国际化竞争力指标及权重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08)

[2] 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

[3] 石骏,润心培桃李 协进育英才――办学理念的价值彰显[J],教育科学论坛,2013(06)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4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主动性,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笔者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之既符合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并以此为背景,分配岗位工作任务,同时参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内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整合成三个大项目,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使用,然后再将三个大项目分解成十四个子项目,给各个子项目安排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本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着特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或提升自身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1。

    3 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项目六“现场招聘”中的第四个任务“现场模拟招聘(实训)”为例进行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4 项目教学法总结

    ①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项目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及顶岗实习的欠缺,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②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师带领工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接人待物、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人际相处、冲突处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项目化设计中新增内外形象管理、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素质拓展等项目,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5 项目化教学效果前后对比

    项目化教学效果对比如表4所示。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管理 教学体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将此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大学教育的每一环节、每一门课中得到体现。

“中小企业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题组以市级示范专业群的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小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在归纳和总结课程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序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1 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当

中小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在教学中常出现以下两种不得当的情况:①教学内容没能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时感到内容庞杂,且和其他以往学习过的管理类课程内容重复率高。②教材取舍不当。主要表现为:a教材内容和信息相对滞后性,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没能结合行业用人需求战略的变化,中小企业管理前沿的发展动态。b教材内容选取未能考虑到高职生和本科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专题讲座、中小企业管理实例分析等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以课程、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课堂灌输,缺乏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教学手段单一,理论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上,实训部分则是限制在实训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训程序进行。封闭的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课外延伸,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有机融合,学生所学不能充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缺乏联系,学生不能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终而导致“知识无活力化”,并致使学生缺乏联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就业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受到制约。

1.3 传统的应试化教育评价模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行的课程评价考核仍将考试分数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唯一标准,这种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只局限在考试范围内,在学习中缺乏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质,也打消了那些注重创新教学的老师的积极性。

2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工作任务

课题组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一起对中小企业现行的用人需求和企业的创立、组织人事、财务及销售等环节进行了讨论,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确定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按工作过程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最后分析每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1]。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确定学习领域,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章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各章节课时的分配及课程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例的划分,课题组则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用人需求战略的变化、学情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前沿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的。

2.2 以实用为导向设计实训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课内实训的设计过程中,以理论的实际运用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将原先单一的案例分析改成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及沙盘模拟实验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2]下,培养自己科学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人力资源这章节中的人才招聘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课内实训里,教师让学生依据自身组建的模拟公司的岗位需求对招聘计划、招聘广告、考核方式及试题等相关文案进行自行设计,组建招聘小组,制定选拔程序;然后据此进行模拟招聘;最后分组进行招聘效果评估,各组依据招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招聘环节中的得失,交流心得,并就此修正自身的招聘方案,教师就最后的汇报进行综合点评。

2.3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小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的叙述性较多,与以往管理类课程内容有所重叠,传统“灌输式”教学常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多而杂,枯燥无趣,缺乏创新思维的锻炼。为此,课题组运用“构建主义”现代教育理念[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2.3.1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任务内容一般为课程中的新知识、新技能;任务的选取、分割及细化均由教师完成;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依据课程内容也可穿插多个任务;以本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交给学生的任务一般不会很难,要求在课内完成;任务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4]。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探索思考,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有十二章内容,这十二章内容我们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程开发讲授,在每一章或相关联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完成后,可设计若干个小到中等的任务实施穿插教学。引领学生带着企业管理问题学习理论知识,从“听而有所得”的被动学习转为“思有所得”、“辩有所得”的主动求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2.3.2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教师的横向课题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例如,当中小企业管理课程全部内容讲授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把握商机自行选择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重庆大学生创业大赛或是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估作为大作业,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学会合作或独立发现、分析、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得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4 优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介、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化教学平台

除加强传统的纸质教材建设外,为进一步拓展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时空,还进行“多媒介、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内容丰富、设计精巧、适用面广的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将书本和板书无法生动展示的企业创立和经营过程中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地呈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小企业管理大家谈”微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涵盖了中小企业管理前沿、中小企业的国家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创立及经营经验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可实时发起讨论,拓宽了师生讨论交流、质疑解惑的渠道。

2.5 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

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从对学生单一的知识量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加大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测评的分值权重。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式[5],通过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训、实践成果考核、技能竞赛及相关证书成绩等来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课堂讨论交流、报告撰写、创业实践、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创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改革实施成效及结论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的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引导学生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的训练,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近3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模拟经营大赛中,我校与省内工程职业学院、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高职院校同台竞技,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获奖学生中有大部分考入了重庆工商大学等省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其他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得到企业认可,顺利就业。此外经过几年的教学,学生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也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学生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率90%,学生就业率97.5%,(其中自主创业率上升到3%)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

参考文献:

[1]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24-26.

[2]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117-119.

[3]王青.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08(2):32-46.

[4]孙玉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254-255.

[5]钱红萍等.基于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