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1篇

(1)剪出来的白描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白描线条要求严谨细致,飘洒流畅,挺拔苍劲多变。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艺术剪纸的创始人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用剪刀剪出如此精细流畅的线条从而表现出的姿态,取名罗汉须,也说明这幅作品的线条就如同罗汉的眉须般飘逸有劲。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2)造型逼真写实

因为扬州剪纸的用纸特点,因此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大师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侄女张秀芳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无不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作品《鹤舞云霄》中50只仙鹤大小不一,姿态不一,每只仙鹤都刻画得传神入微。作品《百鸟争妍》中茶花的娇艳,荷花的清韵,海棠的妩媚,梅花的坚忍一一刻画在纸上。作品中的百鸟形态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宛如一幅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

(3)整体富有装饰意味

扬州剪纸作品的整体有着极强的装饰意味。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一的;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之女张慕莉的代表作《古瓶》系列,作品构图新颖,以中国瓷器花瓶做外形,将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及书法创造性的融于一体。整个系列作品装饰感极强。素色图案衬于深蓝色的形态各异的瓷瓶上,宛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器。阳剪留下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对比,近景和远景对比,蓝白对比,书法和图案在剪纸的形式中同时出现,整个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组题材和手法很新颖的装饰画。

2.扬州剪纸的文化内涵分析

扬州剪纸发展到如今已千余年的历史,从东汉有纸开始到唐代民间纸人纸马,明清包家灯,清代包钧剪画,刺绣花样,一直到当今的艺术型剪纸。扬州剪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她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见证扬州民俗的流传

扬州剪纸扎根民间,在民间礼俗、岁时节令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有些和剪纸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我们通过研究扬州民间剪纸的变化发展得以了解过去扬州的民俗风情。比如扬州民间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祭祖祀神、节气风俗等。婚礼上剪贴大红喜字于门窗、被褥、嫁妆等以示喜庆吉祥,丧事剪“奠”贴于灵堂,剪制招魂幡,还要焚烧大量剪刻的纸钱、纸人、纸马。古扬州还有“缕金作胜”的习俗,就是正月七日为人日,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花样,有方形、花草形、人形或其他形状张贴于屏风或戴于头上。通过研究这些我们可以清晰的再现古扬州剪纸参与的民俗活动,了解古时候扬州人的生活方式。

(2)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扬州剪纸作品很多借鉴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剪纸创作从绘画中移植。如清代摹古人字画以剪纸形式表现者江舟,后来的包钧剪画。包钧将剪纸、绘画、书法、印章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一精美的剪画作品。包钧作品中各方印章皆能表现其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此外后来的张氏剪纸也不难看出有文人画的影子。张永寿创作的《百花齐放》、《白菊图》、《百蝶恋花图》都带有纂刻印章。张秀芳和张慕莉的作品中的构图和图案都类似于中国画中的花鸟白描,风景作品都能看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影子,张慕莉创作的系列作品题诗和剪纸结合,更是体现了扬州剪纸的文人气息。扬州剪纸的这种作品形式带有浓郁的诗书意味,一幅剪纸就是一幅精彩的中国画,体现出南方剪纸秀雅的风格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剪纸。

(3)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扬州民间刺绣花样都以剪纸纹样为底稿,扬州剪纸艺人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剪花样的”,比如传承几代的张氏剪纸。其在扬州刺绣花样艺术的实用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扬州剪纸图案发展过程中,其题材受到市井阶层的审美趣味影响,图案的内容多表现民间流传已久的寓意吉祥,百年好合,祈求福寿安康、子孙繁荣等。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和刺绣传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4)体现纯真的审美情趣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工作者;修养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和谐前进等注入强大的动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更好的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求文化工作者在进行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必须要明确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的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提条件。世界观对人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观察、认识、表现以及评价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会有世界观的摄入,决定着其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的思想倾向,对整个的文化创作活动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须要明确正确的世界观在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创作出能够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进行明确反映的作品。另外,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对指导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指导都有着重大意义。中国画论中指出: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古人亦有云:心正则字正。人有高尚的情操,则其作品亦然。如此说来正确先进的世界观对于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才是根本之所在,没有这一点,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会贻害百姓、误人子弟,所以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修养中这一条是重中之重,也是首要的一条。

2 对生活的热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提,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这以素质不只是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只是在一点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身上显得尤其重要罢了。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热爱生活的素质,热爱生活是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源泉和不断创新的动力,只有具备热爱生活的前提条件,才能够在文化工作中产生出创作的灵感以及对所从事的文化工作的热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够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富有感染力和影响人的能力,才能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才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文化作品。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诲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在生活中仔细品味、提炼和不断地学习,才会使文化创作永葆活力。

3 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要具有热爱生活的素质之外,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在工作中部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总结丰富的人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在群众文化工作领域,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生活”,这代表了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和创造的基础,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通过大脑的加工以及自身体悟的融入才能够创造出来,只有对社会实践生活以及生活的真谛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够创造出直抵人心的优秀作品,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群众。如果没有长期社会实践与日积月累的丰富的生活感受,离开了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经历等客观条件,即使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创作能力再强,也不能凭空创造出文化作品来,即使勉强创作出来,也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文化工作者从事文化活动,总是要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成年后到伦敦谋生,曾做过剧场杂务人员、演员、编导等许多工作。由于生活经历丰富,接触了很多人和事,使他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说话方式等都十分了解,也很了解英国社会的风尚和习俗,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具备热爱生活的基本素质,对上述这些时常揣摩、分析和研究,才会使其对生活的体会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他创作出了几十部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剧本。

4 广博的文化知识

当今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这样的时代中群众文化工作者想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吸引人的作品就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因为只有当知识的广博达到一定的程度,群众文化工作者才能在作品中更准确、更到位地表达生活。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修养越高越好,知识结构越复杂越好,知识浅薄、单一的文化结构不可能在文化创作上有什么太高的造诣。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上,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社会文化发展动态,社会新闻、民生动态、基层文化发展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掌握的基本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和当地风俗文化,以便更好的开展当地的群众文化工作。

5 熟练的文化艺术表达技巧

随着社会的繁荣,各种艺术的技艺也不断地在发展,技术越来越复杂,技巧也更加高深。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艺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努力学习艺术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创作中得心应手地进行艺术创造,群众文化才会变得丰富多彩。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是高尚的,是通过文化作品体现自己的道德文化理想,指导群众文化生活,告诉人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所以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更好地贯彻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目前一些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口头表达和人员交际等方面还相对较弱,尤其是一些年轻文化工作者,总是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身份,不能同群众打成一片,这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表达技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群众文化工作。

结束语

各级文化工作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着眼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推动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唱响文化建设主旋律,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国范围内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为中国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晨.浅谈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J].华章,2012,25:303.

[2]刘小云.试论如何构建群众文化队伍[J].群文天地,2012,19:136+138.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应考方法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关注道德情操、思想修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社会民生、文化读书类文章,关于读书治学的知识,关于道德修养的知识,关于处世交往的话题等类文章应多加训练。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礼记·乐记》作为

乐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桥》中写到:“追求和谐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和”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乐记》的“和谐”思想探讨 

要想真正弄清楚《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就不能不涉及 

“乐”与 “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礼”将人们区分开来,分清尊卑;“乐”则让不同等级之间的人和睦相处。而“和”则是体现出礼乐教化所要达到的一种人际关系上的美好境界:“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三)人与天的和谐  

人与天的和谐,即人与 自然 的和谐,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今人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

其次,在方法论视阈下,《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抵制腐朽文化,发扬先进文化。随着科技的 发展 ,文化也 日新月异。在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高雅与低俗并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正宗主流文化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而铺天盖地的低俗消极文化正消蚀着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斗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文化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到《乐记》那里寻找答案不失为一良策。《乐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是 音乐 史上的巨著,更是一部伦 理学 和社会学著作,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类的道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上面对《乐记》和谐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乐记》的和谐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价值,对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音乐具有改良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陈规陋习的作用。礼,即道德规范对人们道德修养的作用一目了然,而乐对社会风气,道德修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

《乐记》主张音乐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乐教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还有促成群体关系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昕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教再配以礼教,则“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的良好社会风气指日可待。 所以 ,学习《乐记》、研究《乐记》、从《乐记》中汲取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把握和谐,更有助于我们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 文献 : 

[1]《国语·郑语》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重视,现状,认识,更新观念,改革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为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育人,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恰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素质是语文素质,语文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可见高职开设语文课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完成教育任务与否的大事。于是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纳入基础课程或设置了语文教研室,要求理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文科课程,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如此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仍处于一种缩头缩脑、有待改进的徘徊状况。

1.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重理轻文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适应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较多,多数院校不重视文科教学,尤其是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课时越来越少,教研活动少,教学投入少等方面,使语文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格式范文。

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文史知识了解不够,文学鉴赏能力较低,文言文知识贫乏,写作能力较差。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高职教学及社会的需求。很多语文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教学方法单一,甚至还沿袭着“黑板﹢教材﹢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讲得累,教学效果差,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

这种不良现状的扭转,有待各院校教学职能部门不断进行改革,老师与同学都要明确语文地位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2.重视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是明确思想认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以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办学宗旨,它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训有着天壤之别,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认识。要端正和调整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态度,首先要认识到语文的多功能性。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课堂教学信息。首先用文字描述声音不如直接播放声音更为直观,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动态的过程也都是由静止的图像来表示,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想象;而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说,它采用了动画,用动态来表示全过程,使教学中许多讲不清、不易讲的内容能在几分钟内由动画形式表现出来,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论文格式范文。再次,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使用不同色彩、字体、形状来表示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一目了然。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声、光、色、动静转换的动态,让抽象,静止的知识概念“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奋改革,把课堂教学激活,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是双边活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颠倒了这种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的强烈刺激,调动了学生内心深处隐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能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课文中潜藏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经常不好。因为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 中国教育报,2006-12-01.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