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企业会计和经济信息的主要载体。而财务报告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财务报告目标基本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系统的目标,并构成整个财务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报告目标也成为现代财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探析财务报告目标对进行财务会计理论及实践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发展历程

会计学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与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财务报告目标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与研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会计学者的重视,只有极少数的有关财务报告目标或相似理念的论述。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在他们的著作《公司会计准则概论》中提出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系统的论述,也没有在会计学界引起普遍的重视。

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会计逐渐被人们视为一个新的经济信息系统,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开始在会计学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斯道伯斯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目标问题,开创了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名为《基本会计理论公告》的报告,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初步的定位。这份报告的发表,公开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之后人们开始重视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1973年美国特鲁伯鲁德委员会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委托下,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又称特鲁伯鲁德报告),该报告列举了财务报表的12项目标,并指出其中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就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而其他的11项目标则从不同角度将基本目标具体化,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这份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阐明了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用于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这份报告也为后来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这份公告中,FASB提出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基点,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定位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将决策定位于“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完整地阐述了财务报告目标。并且提出以“财务报告目标”代替“财务报表目标”,而这一改动也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这篇公告的,标志着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已经从纯粹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践应用,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在会计学界受到了全面的重视,并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对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深入,会计学界逐步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大主流观点并存的局面。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流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目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重要会计信息?围绕这一重大导向性问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财务会计改革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后者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二者之间的诸多争论和各自的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简介

受托责任观的产生是依托于公司制和现代企业产权理论。受托责任观的思想渊源早在会计产生初期就已经存在,但其盛行却是基于股份制公司发展以及两权分离形成的委托关系,其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在于如实反映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即受托者)对资源所有者托付的资源承担有效管理的责任,而且受托责任也经历了从“保管责任”、“受托责任”到“经管责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受托责任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已变得极为普遍,从广义上讲,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受托责任,而会计以提供受托责任信息为主的理念也就为大众所接受了。

受托责任对会计形成一种激励和预期,会计成为受托管理责任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受托责任的履行和解除,被要求能通过财务报告体现出来,即形成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是企业的经营业绩信息,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点,强调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并在财务报告中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以求真实反映受托资产的状况与业绩。总之,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强调财务报告所依据的制度规范性以及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随着公司制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不断延伸和拓展,公司产权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财务报告提供更多地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以便于进行决策。相应地,会计担负起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任务,于是决策有用观应运而生。

决策有用观依托于市场经济,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些有用的信息则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经营业绩的信息和资源变动的信息。财务报告更注重反映现时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应包括为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有用的信息,能为他们提供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信息等,这也进一步地说明决策有用观的对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影响。

虽然在会计学界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谁主谁次的争论仍存在,但这两种观点各自侧重点不同,从根本上说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信息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一方面决策有用观包含了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信息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受托责任观可以视为决策有用观的理论在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中的财务报告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又是相互递进的,即在两权分离,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资源不是主要依靠资本市场来配置的会计环境下,受托责任观所主张的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更适合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在商品经济发达,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会计环境下,主张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则成为了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有着各自适合的会计环境,但正是由于这两种观点均以一定的会计环境为前提,使得二者都没有站在会计环境发展历程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因此这两种观点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受托责任观”而言,其所主张反映的受托责任是财务报告的一个目标,但其也只是财务报告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并不能涵盖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有的具体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受托责任观依托的是两权分离理论,要求具有明确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然而在现今社会中,大量企业并没有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并没有受托责任,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也就必然无法选择受托责任,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2)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质上是强调财务报告要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服务,这就忽视了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的需要,我国会计学者吴联生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受托责任忽略了财务报告也要为会计信息的企业内部使用者服务这一会计界公认的准则。

而对于“决策有用观”,其依托的是资本市场的作用,当资本市场完善并充分发挥功能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可以不用去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直接以企业披露的信息为进行决策的依据。这样概括出的财务报告目标,也就必然存在着局限性了。尽管绝大多数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其进行决策,即决策有用性,但有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却使决策有用观无法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信息的企业内部使用者而言,决策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企业管理还包括预测、分析和控制等,因此为企业决策服务只是财务报告的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一目标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目标。同样以多数资本市场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例,由于其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尚未形成强大的外部信息需求,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服务,此时若以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则会显得有些牵强。

(三)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各自指导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满足新经济环境下各类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全面的需求,因此会计学界也开始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寻最合适的财务报告目标。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各国在会计环境上的差异也随此消减,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流观点的争论也逐渐趋于统一。作为目前国际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了趋同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明确指出,财务报告目标在于"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同时也强调了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的重要性。

纵观作为会计改革领头羊的美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史,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基本上已经实现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演变,将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纳入了决策有用信息的范畴中,并体现出较为彻底的决策有用观导向。相比较而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改革就显得比较温和一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存,但同时认为受托责任观是从属于决策有用观的。这是十分必要而且稳妥的一种均衡,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多层面的需要。

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起步较晚,会计的理论建设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会计学界开始接触国外的会计体制,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知识。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学界开始了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初期,我国采纳的是美国的决策有用观,后来又逐渐吸收了美国的受托责任观的观点,但这一时期,有关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没有在我国的会计学界受到重视,而且国内的学者对于到底采纳何种观点也产生了不同见解,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双目标等不同的学派,一时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2003年,财政部成立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最具权威性的研究与咨询机构――-第二届财务部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ASSC),其研究目标便是我国会计理论的框架及定位。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会计准则》,这部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正式接轨。在这部新准则的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中,便明确地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准则对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

1.把财务报告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分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提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双重目标,并在财务报告目标中强调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把受托责任放在了首位,即将“受托责任观”视为我国目前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而没有照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的财务报告目标,这一定位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发达,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国情,同时也有助于委托人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进行考察监督,以防止委托人的资产发生损失,保证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2.财务报告目标是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定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目前我国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外部需求还不是很强大,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发展,资本市场将日益完善,未来大众投资者的比例也必然会大幅上升,到那时按新企业会计准则所确定的财务报告目标仍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需求。

3.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上也与国际趋势保持着一致,其遵循国际惯例,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与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性,这也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构建。

(二)关于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思考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我国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也为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概念框架下,应该在遵循国际惯例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别来选择企业财务报告目标。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于“决策有用观”。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而投资者、债权人最为关心的是财务报告中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资金流动的信息及资源变动信息等,并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目标应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要求为主,即以“决策有用观”为主。

2.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强调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在上述这些企业中,存在着明显的受托责任,委托者最为关注的便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应以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履行信息为主,即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上述的划分是为了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纵观当今国际会计学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已经明显呈现出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演变,而且还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财务报告目标研究便是当今国际会计学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此,结合目前国际会计学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依据我国的现阶段国情,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研究进行浅析。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及可比性,从财务报告目标的角度来看,可靠性与相关性又更为重要。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坚持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已经无法胜任,尤其是在计量企业价值等方面已经显露出明显局限性,而且这还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削弱,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这种问题。

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收益;财务报告;改进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公司形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计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果再用收入费用观来确认企业收入必然行不通,为了能够提高决策的有用性,资产负债观呼之欲出。以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主要计量也成为必然要求,所以需要逐渐吸收经济学收益的某些内涵,形成一种基于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的新的收益观念即综合收益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个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报告综合收益的“第四财务报表”(综合收益表)逐渐形成。

一、综合收益观透视

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公允价值是在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合收益就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曾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相对于传统收益概念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综合收益由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部分构成。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这种收益观第一突破了收益表的局限,把全部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纳入财务报表中;第二很好地结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并加以应用;第三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实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使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盈余以外的其他综合收益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包括与企业本期经营活动无关的非常利得和损失,这些利得损失非企业主观努力所产生,不能用于评价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应当排除在盈余之外;二是与本期无关基本属于前期的项目,如前期调整项目和会计原则变更的累计影响。

二、综合收益观下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改进财务报告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间的财务报告具有可比性。通过综合收益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确认金融工具有关业务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减少企业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其次,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使得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完整公允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我国资本主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推行综合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难题。

我国早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试蛑芯鸵入了利得和损失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些都为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的改进提供了准则依据。同时西方国家“第四财务报表(综合收益表)”的成功实践以及两表法、一表法、权益变动表也给我国的财务报告基于综合收益观进行改进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三、综合收益观下企业财务报告内、外部的改进思路和分阶段改进建议

在内部层次改进上,首先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已确认但还未实现的收入”的项目,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满足综合收益的要求: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列示详细的综合收益信息(如外币折算调整、未实现的证券利得、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其它全面收益、每股全面收益等)。同时改变原来的利润表格式,在利润表中除了基本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之外,还需加入利得和损失要素,即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资本项目的结合起来,让利润表所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展,增加其对外提供的信息量。

在外部层次改进上,要加强政府审计人员的技能并加强对企业审计活动的管理:同时为了增加国际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应该减少报告模式的多样性,统一综合收益报告模式,使得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的改进更加规范化:还要应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层配合综合收益报告的实施的积极眭:最后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以利于“综合收益观”理论传播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应依据本国会计环境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完善财务报告内部的改进,着手对综合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对规定综合收益报告问题进行规范。等条件成熟以后,如实现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后,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综合收益准则。

具体来说,应分两个阶段:

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常见问题;改进对策

一、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概述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书面文件。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是企业实现与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数据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充分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重要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并据此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随着我国财务环境改变频率逐渐加快,为了迎合企业生产运营需求,人们对财务数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应用人员的需求。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进行分析和探究。

二、当前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财务报告披露缺少完备性

一是编制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缺少完备性,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偏低、人力资源价值没有全面发挥、预测信息缺乏合理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信息披露缺少完备性,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将企业真实运营状况进行展现,给企业长远发展决策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它是各个行业都通用的报表格式,但由于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统一的报表格式很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客观上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实用性。三是当前企业财务报告的重点是对有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披露,而对于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未能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致使企业价值被低估,财务报告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二)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实时性

在市场经济背景的作用下,信息变化迅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滞后的信息只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具备实时性的现象,重视定期报告,忽略实时披露。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随时都会发生,财务报告应及时、有效地披露这些信息,然而,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使财务报告信息失去了实时性。例如,企业通常会在年中完毕后的近三个月才对企业中期报告进行汇报,并且年度财务报告也会在年末后三个月才进行报告,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企业经济环境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信息较为落后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迎合企业以及有关方面的需求,并且信息较为落后的财务报告会使信息使用者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进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约制。

(三)存在虚假信息披露情况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编报主体与报告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将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招商引资,合资合作或融资等目的,虚报或夸大企业经营业绩,甚至将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融合到财务报告中,致使财务报告严重失真,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受到蒙骗,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

(四)忽视未来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

财务报告是在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编制的,是对历史数据的整理、汇总、分析、报告,而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难以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变化的,预测及披露未来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

三、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编报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市场经济有效、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用、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改进财务报告编报工作,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基础

会计工作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等对会计工作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扩大信息披露范围

按照充分披露原则,财务报告必须披露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重大经济事项,以保证披露内容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减少或故意隐瞒应予披露的信息。应当重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该注重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一些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内容。同时,做好无形资产收益和亏损信息的记录工作,这样可以根据无形资产收益变动情况将其价值变化幅度进行体现。

(三)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具备实时性的财务报告,能够让财务报告的应用人员可以对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以及运营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结合财务报告制定下一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运营计划,给财务报告应用人员制定合理的运营决策提供便利条件,防止因为信息的不及时而没有抓住发展时机,进而给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且及时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汇报,第一时间把财务报告交给有关应用人员,从而给财务报告应用人员开展投资以及评估工作提供便利。

(四)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财务报告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信息表达形式上,财务工作人员不但要保证财务信息表达清楚,同时还要将图像、音像等内容应用到财务信息中,这样可以让财务报告的应用人员直截了当地掌握有关信息,从而提升信息应用效率。

(五)财务报表附注的增加

基于财务报告缜密形式需求,财务报告内容有时无法将有关信息进行表示,这时,财务报表批注就显得十分重要。财务报表批注不仅可以将信息有关性进行体现,同时还能将信息的稳定性进行展示。财务部门要建立与企业相符的财务报表批注制度,提升财务报表批注形式以及内容质量。在进行财务报表批注时,不仅要包含财务信息内容,同时还要包含预期数据、历史数据以及企业今后收益和风险等数据批注。

(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机制保证。同时,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为发挥会计人员监督和参谋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七)建立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抽查制度

加强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伪造、篡改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做好企业财务报告工作,不仅可以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以及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能结合财务报告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营计划,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制定合理的运营决策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企业更好发展。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

作者:李笑梅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参考文献:

[1]王荃.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255.

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对策

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就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

1.为了减少或者延迟纳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缴纳营业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费,税费缴纳的基数主要是当期取得收入、支出以及形成的会计利润。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表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偷税、漏税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

2.为了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为了获取资金,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信贷资金,或者发行债券、股票等进行融资。企业财务报告是金融机构、债券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或者降低融资成本,往往在进行融资前对财务报告,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3.为了获得好考核结果。财务指标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往往均会采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取得好的考核结果,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4.为了隐瞒存在问题。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的部分决策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比如对外投资项目经营恶化、对外担保可能承担连带责任、金融衍生合同出现较大浮亏。为了规避管理责任,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掩饰或者隐瞒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二、常见的财务报告粉饰方法

1.虚构经济业务。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2.滥用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部分企业频繁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等,调整企业利润。

3.利用资产重估。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4.隐瞒应披露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部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不披露或者进行粉饰,隐瞒存在的问题,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三、改变财务报告失真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3.加大外部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是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部分企业及管理人员之所以敢于出具严重失真的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财务报告失真情况。二是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外部审计机构是财务报告合法、公允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参与财务造假的外部审计机构和负责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水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2]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

企业财务报告范文第5篇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也就是"实"的空间,即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图内的经济活动,并向各有关方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    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在网络化的经济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延伸,产生了¨虚"、"实"两个并存的空间。佣上公司N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以瞬时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地重构分合,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领域。另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合资企业、关联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2、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图,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走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前所述,"无实体公司"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时嬉时现,踪影难寻,而企业本着强烈的发展欲望,往往通过兼并这种效率较好的方式寻求自身的重组和扩张。在兼并浪潮迭起的经营环境中,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如及薄冰,持续经营谈何容易。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人为地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使于处理账务,出具财务报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为分清责任和业绩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谜延。、"待摊"、"预提"等特殊的程序来处理应付款项、预收教项、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等,这其中包含许多人为"估计"的成份。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能够胜任这项“估计”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络技术,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这就要求会计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但由于田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斑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4、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围绕货币计女假设建立现行的模式,尽管在币值稳定方面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成本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计量的可靠性,还是基本满足了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的需要。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很大;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子货币的流行,进行货币交换和结算的速度权快,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拥有知识的个体的劳动者对企业的生命、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有必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诸如环境保护等等,货币难以对此进行确认和计量。传统的货币确认、计量体系在新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正待充实。  

      二、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的新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性,致使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l、要求改进信息模式  

    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亡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q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由于存在上述两方面的新要求,为满足会计信息用户需要,必须改进财务报告,这样一来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改进后的财务报告包含了大重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叼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及行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改进后的财务报告改称企业报告,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与非核必信息。非核必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行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其次,会计作为一间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最后,改进后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权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使用上的不便。笔者认为外部信息用户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工作情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羔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必须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用户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由此,笔者主张改变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由原来的定期向社会填鸭式递送信息,转变为提供丰富的信息自助餐,让信息用户随时自取所需。这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信息披露电子化的目标。  

     三、企业信息披露电子化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教据仓库和Internet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为实现笔者提出的"企业信息披容电子化"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以至全球性的企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的网络。尤其是电子联机定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以及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提供定时财务报告的财务软件的出现,使会计业务教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被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以后再看历史信息。企业的财务、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提供的信息矣中存待在企业教据库中,企业股东、债权人等用户可通过客户查询向企业数据库提交查询申请,由查询引擎检索出相关的信息逐层返回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