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教育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教师来说,读教育类书籍,是发展必须,也是职责使然。但我不愿意去读兵法操演、技术操作一类带有浓厚功用色彩的“伪”教育书。我推崇的教育书,必须弥漫着人文的关怀,流露出对生命的眷顾,就像《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不跪着教书》《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所揭示的那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首届优秀读书个人”后,市教育局发给我的“奖品”。阅读李希贵的文字,感受着他对教育的追求,感悟着他对生命的思考,我不由得对一个乡村教师成长为一个区域教育主管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探寻李希贵的心路历程,我又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师成长,没有极限。
让我由衷感到敬佩的是,身为教育局长,李希贵没有对当下的教育大唱赞歌,而是时常披露着他对教育的理性思考。他对教育自由呼吸的希冀,犹如春日里的和风,温暖着我的心田。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怎样才能自由呼吸的思索。
教育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教育的存世,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如果将鲜活的生命引向自由的天地?学生禚越那句“我就是我”的昭告与其说是青春的宣言,倒不如说是对时下病态教育将“我”变成“非我”的批判与否定。而在一个学生勇敢地说出“我就是我”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声明,“我就是我”?
教育人的迷失自我已是不争的事实。谓为不信,请问:在将学生教成只会做题的机器时,我们还能寻觅到以往那种睥睨权势、超凡脱俗的傲然?理想的旁落,激情的湮灭,甚至让我们许多教师不知道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关注考试分数,实施偏狭评价之外,还能做些什么。教育人的迷失自我,也让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
对于作者李希贵,我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和担忧:一个对教育如此热爱的教育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之后,会不会蜕化成颐指气使的教育官僚?笔者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许多令人敬仰的“我”变成了让人不屑的“非我”,让人无法不替他们的蜕变惋惜。后来,得知李希贵弃官回校,出任北京第十一中学校长,我终于替他松了一口气。想做教育家的人,还是应该走到教育的深处,在教育的天地里自由呼吸。
《不跪着教书》吸引我的,是作者对教育的深沉情感,对教师的真挚情怀。“不跪着教书”,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源于对教师生命的尊重,对教师尊严的呵护。
《不跪着教书》一书的作者吴非是一位中学教师,也是杂文家。教育人的关爱使命和杂文家的鞭辟职责集于一身,也就决定了吴非的文字既有杂文家的犀利,又不乏教育人的温和。在《老师,我的神》一文中,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勾勒了几个场景,描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表达了身为教师的自豪之情:
有个男孩,在毕业典礼后对他的老师说:“老师,能让我拥抱你吗?”老师拥抱了他。学生说:“除了母亲,这是我第一次拥抱一个人,我就是要把这第一次给我的老师,我有这个愿望已经一年多了。老师,你是我的神。”
在这里,没有渲染,只有平淡道来,但这已经足够了。“老师,你是我的神”,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最高评价。而作为学生心中的“神”,我们自然也应该鼎护这份特殊的荣誉,不能糟蹋,不去亵渎:站起身来教书,挺起胸来做人。
阅读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时,透过一个个令人惊悚的伤害案例,我看到了教育的无力与无用。令人不堪的现象也引发了我的探究兴趣:教育为什么会变得无用?
有益的教育变得无用,是因为教育背离了她的宗旨:教会人们独立思考。迷信、盲从,这些应该从教育的词典里剔除掉的条目,正在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追逐,而当它们换了一种面目,以知识、分数的身份出现时,对人的魅惑也就更加深刻持久。
在丹尼尔·科顿姆看来:“能改变人的一生的教师形象尤其贴近人文学科领域里人们的幻想。人文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乐于相信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喜爱,而不是基于在科学和职业领域里人们可能会引以为豪的技能和数据。”而我们的教育,面对世俗的诱惑,已经无可挽回滑向了“技能和数据”的泥淖,我们的教师,面对功利的袭扰,也正令人难以置信地将改变人的一生的使命,变成当下供人观瞻的绩效。教育正和教师一起,陷入无可逃避的悲哀境地。
在《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共六章的论述里,作者用痛切的笔调告诉我们,因为漠视自己作为教育人的“身份”,过分注重教育的“功用”,我们的教育偏离了“爱”的主题,丧失了“美”感,悖离了“人性”的正轨,甚至失去了“生存”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纠正我们的错误?回答这个问题,自然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人们的意见有何偏差,有一点却又是必须肯定的: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变得聪明些”。
变得聪明些,是科顿姆对我们的寄语,也是亿万个生灵对教育人的希望。当然,能够拨乱反正的聪明不应该沦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小伎俩,而应该是助益生命成长的大智慧。
打开一本教育书,沉下心去读,我们总会有所收益。
我以为,对于教师来说,教育阅读不应该狭隘地指向纯粹教育的那一部分。我们永远也不应该放弃对心灵的养育。阅读包括小说在内的人文作品,会让我们的善待生命成为一种自觉。
对小说,我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这倒不是只有曲折的故事才能吸引生性迟钝的我。多年的阅读体验让我明白,要是没有小说中那人性思想的浸润,我的精神世界里必然会是一片荒漠。
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走进那些波澜壮阔的世界,探寻人生路上的波诡云谲,不光会有奇特的发现,更会有始料未及的收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遭遇着无书可读的尴尬。身居乡村学校,面对多个学校没有一本藏书的事实,阅读家中仅有的那几本书,也就成了我无奈的选择。不经意间,却也成就了我对经典的精读。
最让我产生阅读快意的是《红楼梦》和《红与黑》。笔者学浅识短,未能在《红楼梦》里看到四大家族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为小说诗一样的语言所折服。说《红楼梦》的语言像诗一样,其实已经不够贴切了。准确地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本身就是诗,而且是意味隽永的诗。或简洁,或铺陈,或质朴,或生动,读来让人如痴如醉,不忍释手。尽管书就在家里,能够随翻随读,可我还是忍不住将小说中精美的内容大段大段地抄写下来。那个时候,我觉得不这样做,就对不起这些充满诗性的文字。
我所写的文字如果说有什么特点可言的话,那就是欧化的痕迹较为明显。虽然可能是装腔作势,拉大旗,盖虎皮,但我从不否认《红与黑》对我的影响。当然,这部作品除了语言给我特别的滋润以外,作者司汤达先生对人性的精准揭示,主人公于连那永不放弃的追求,还有他那无与伦比的高傲,都让我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于连那虽出身微贱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种种表现,也催生了我的英雄情结。
《红与黑》中那个关于苍鹰和它力量的描写,长时间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让平淡的人生攀上足够的高度,让卑微的生命得到最高的礼遇,这个英雄梦想的召唤,给了我笑对失败的勇气。
并非所有的小说阅读,都让我神情振奋。阅读《悲惨世界》,几乎“阻断”了我的写作道路。雨果那史诗性的描述令我叹为观止,而在探寻那个梦幻般的世界时,我竟忍不住这样问自己:已经有如此优秀的作品存在,我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写作呢?
在雨果这样的巨匠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如此伟岸的作品面前,我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稚嫩。既然终己一生,也难有和巨人比肩的荣幸,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涂鸦?
将对泛教育书籍的阅读转向对纯教育类书籍的阅读,也许就在此时。我不知道这个转身算是华丽,还是无奈,我也不知道这个调整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阅读教育书籍后,我对生命和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说包括小说在内的人文阅读让我认识了人生与人性的话,那么,对教育书籍的阅读,则让我知道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人。
“有这么多优秀作品存在了,难道还在乎多我这几部?”当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我知道,心中那个被压抑了许久的梦想,又顽强地冒了出来。用小说的形式写一部教育的论文,揭示教育生活的酸甜苦辣,捍卫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全无价值的。受了这种想法的怂恿,那不再写小说的决心也就被我弃之如草芥。这,也许是我用自己的选择,回应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那个叫禚越的学生所宣示的那样:“我就是我!”
成为独立的我,每一个教师都不应该放弃这洋溢诗意的向往!
阅读无,收获总在开卷之后。写作长篇小说《我是鼠》的时候,我想在每个章节之前,引用诸子语录、诗词歌赋,以便让更多的人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然而,以我的皮毛阅读,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实在勉为其难。一筹莫展之际,我竟在学校图书室邂逅了袁野主编的《古佳句二千条》。从这部励志的小册子中,探寻可以借来一用的格言,让我完成了一回“功利化”的阅读。尽管这一轮的阅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可是,那些妙言佳句,还是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