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财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社会效益是高校发展的目标,经济效益是高校发展的动力,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教育投入满足最大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对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的财务分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高校财务分析中运用的可能性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造的并最先使用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又称作杜邦系统(The Du Pont System),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一系列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各指标直接的相互关系,提出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影响某一个指标发生变动的相关因素,为公司的经营者控制该项指标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理论是: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可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以及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之间的结构关系,查明各项财务指标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通过该体系各个层次的分析,帮助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的使用状况、负债情况、利润的来源以及这些指标增减变动的原因,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高校的财务分析同样需要对高校价值、经营状况和财务政策的利用作出评价,按照高校财务指标建立起来的财务分析体系,可将高校的总体情况层层分解至最基本的资源运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从而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因此,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高校财务分析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
二、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相关指标的调整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主要运用于企业,其相关的各个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设置的,要建立适合高校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必须结合高校的特点,对原有体系中的相关指标进行部分替换与调整。首先,将“权益净利率”替换为通过计算收支结余和净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的“净资产结余率”。因为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不存在利润核算,所以用收支结余指标代替。高校的收支结余又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两部分,经营结余是一定期间内各项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事业结余是一定期间内的除经营性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净资产是高校的总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差额。其次,将“资产利润率”替换为通过计算收支结余和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的“总资产结余率”。同资产利润率一样,总资产结余率可以反映高校创造收益的能力。最后,将“销售净利率”替换为通过计算收支结余和总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的“总收支结余率”。 按照调整后的指标,可以建立起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该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通过对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将数据与同期或者其他高校进行有效的对比,可以全面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主要财务指标及其关系
1.净资产结余率。净资产结余率是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所有财务指标中最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它可以反映高校各种经营活动的效率,是高校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净资产结余率的提高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
净资产结余率=收支结余/净资产=收支结余/总收入×总收入/总资产×总资产/净资产=总收支结余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总资产结余率×权益乘数
根据以上公式可见,净资产结余率主要受总资产结余率和权益乘数的影响,总资产结余率反映了高校经营活动的效率,权益乘数反映了高校的筹资情况。高校要想提高净资产结余率,就必须提高融资力度,加速资产的周转速度,或者提高总收支结余率。
2.权益乘数。权益乘数可以反映高校的负债程度,负债比例越大,权益乘数就越高,说明高校有较高的负债程度,相应地偿还债务的风险随之加大,但高校也随之提高了自己的财务杠杆效应。因此高校应合理安排资金的结构,以较低的财务风险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结合高校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3.总收支结余率。总收支结余率反映高校收支结余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提高总收支结余率是提高高校经营效益的关键,而高校要想提高总收支结余率,必须要在不断提高总收入的基础上控制相应的开支,即所谓的“开源节流”。
4.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高校总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它反映高校中的每一元资产所能实现的收入,揭示着高校全部资产实现收入的综合能力。在支出既定的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高,高校获得的总收入越多,收支结余也就越多。通过对该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高校应该结合收入分析高校的资产结构,即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由此分别反映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实例分析
(一)净资产结余率分析
净资产结余率=总资产结余率×权益乘数
2012年:0.77%=0.64%×1.2
2013年:1.43%=0.95%×1.5
该高校2012年净资产结余率为0.77%,2013年净资产结余率为1.43%,净资产结余率提高是由于总资产结余率和权益乘数都提高了,其中权益乘数比上年上升了0.3,说明该校2013年的负债程度比2012年高。
(二)总资产结余率分析
总资产结余率=总收支结余率×总资产周转率
2012年:0.64%=9.52%×6.7%
2013年:0.95%=10.59%×9%
总收支结余率=(总收入-总支出)÷总收入
2012年:9.52%=(420-380)÷420
2013年:10.59%=(595-532)÷595
总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
2012年:6.7%=420÷6 266
2013年:9%=595÷6 615
该高校2013年的总收支结余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比2012年有所提高,总收支结余率提高是因为2013年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总支出的增长幅度,总资产周转率提高的原因是总收入增多。
(三)总资产分析
总资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
2012年:6 266=2 010+4 256
2013年:6 615=2 040+4 575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其他流动资产
2012年:2 010=100+400+1 500+10
2013年:2 040=230+450+1 350+10
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
2012年:4 256=4 236+20
2013年:4 575=4 555+20
该高校总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2013年新购置了固定资产,二是货币资金和存货的增加大于应收账款的减少,2013年应收账款的减少是由于加强了对应收款的管理,使一部分应收款得以回收。2013年存货增加的原因应进一步对存货储备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四、结论
在高校的财务分析中引入杜邦财务分析法,将高校某一时期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联系起来,层层分解,逐步深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该体系的意义并非局限于计算净资产结余率这样一个静态指标,而是通过该指标自上而下的不断分解,动态性地回顾和展示了高校资本运营的整个过程,清晰地呈现出高校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各个核心指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动态趋势分析,可以探究影响高校净资产结余率变动的关键因素与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控制和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资金运营效率,从而进一步引导高校的健康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净资产结余率的最大化。同时,作为一种综合的财务分析方法,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并不排斥其他的财务分析方法,以杜邦分析为基础,结合专项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或者风险分析等分析方法,可以为高校管理者的宏观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邱熊江.浅谈高校财务分析[J].财会研究,2006,(7).
2.彭满如,刘宪军.刍议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J].事业财会,2007,(1).
3.金玲,梁莺,张群,全龙江.杜邦分析法在医院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9,(9).
4.郭念棣.强化高校财务分析之浅见[J].绿色会计,2008,(12).
关键词:高校;强化;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11-02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办学筹资渠道的多样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各种新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高校财务管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日趋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拟对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高校财务分析的含义和作用
高校财务分析是指高校财务人员以本校财务预算、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并对财务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学校管理层了解、评价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优化、强化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
财务分析能直观地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的规模、社会知名度、信誉度、人员的整体素质、科研及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咨询及科研服务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通过这些而获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从高校的财务分析中反映出来。分析高校财务收入的多少及来源构成状况,可以判断并预测高校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及高校发展的方向。高校综合实力最能向社会展示高校的自身价值及实力,只有不断地增强高校的财务综合实力,增大自筹资金比例,降低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才能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进而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财务分析的现状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高校甚至还根本谈不上有财务分析。
1.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运用财务预算、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财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感性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许多高校对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院系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办学绩效。
高等学校财务处的机构都按业务类型,分设不同的科室。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财务会计仍沿袭传统的“报账型会计模式”,一直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虽然能对内对外提供有关的基本信息,但仅限于显示数据和解释信息;只重视事后监督,却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等。
2.重视表象分析,忽视内因分析
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加之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等“量”上分析,而很少对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外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分析。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会计报表的事后分析。而对于事前分析几乎没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以使高校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分析预测已成为必然。
三、如何提高高校的财务分析水平
财务分析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依据。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高校财务分析是以效益为中心,全面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当前理财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校的财务分析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1.切实加强财务分析能力
首先,加强对预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必须做好上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同时也要对下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事前分析。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通过对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的评价和分析,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将非教学工作中所占用的学校资源和成本核算划分出来,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还到教学领域,提高办学经费的自筹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消除侵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推进学校改革的进程。
2.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轨制管理模式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来看,任何单位的会计都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财务会计通常是以一定的会计程序,主要为单位外部使用者定期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以特定的技术作为手段,主要为单位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此要求,可将会计机构进行改组和分立,使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咨询和合理化建议,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减少投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选择适合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正确评价学校的财务状况,财务人员应尽可能收集有关详细资料,在多种分析方法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分析方法。目前高校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根据分析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再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控制和调整,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下面笔者着重介绍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关可比数据进行对比,从客观联系中认识财务工作的状况,以揭示差异和矛盾。它可以用现在的指标与前期指标,甚至前几期指标进行纵向对比,来揭示学校各项业务的完成情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为下一期的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用当前本校的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同一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来分析学校在高校系统中的地位,找出本校的成绩和差距。在进行对比时可以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也可以用相对数进行对比。
因素分析法是将有关的财务指标与影响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学校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方法。财务分析一定要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不是财务数据上的简单拼凑和加工,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预示着非常生动的金额增减、费用发生、负债偿还等。财务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观察,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同时还应参考金融、法律、市场信息等相关资料,使财务分析资料更加真实完整,来剖析学校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为领导者做出决策和控制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 成长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各高校普遍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新校区的建设以及购置大量仪器设备。虽然高校收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远不能满足教育投入迅猛增长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新建项目依靠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一、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概述
(一)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内容
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和财务综合分析指标体系两大部分。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有八个: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事业支出等。财务综合分析指标体系是以财务绩效和风险分析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反映财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和财务发展潜力三大方面的状况。
(二)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不足
1、缺少反映无形资产及其收益率的指标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生产要素中对知识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近年来不断增长,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2、缺少反映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
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不存在破产的可能,但是仍然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可能出现发不出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因此,针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失衡风险。从偿债能力方面考察高校财务风险是很必要的。
3,缺少反映高校成长能力的指标。
与企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也充满着竞争。高校要吸引生源和优秀人才,就需要抓住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时机。取得长足发展。因此。高校的成长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成为考核高校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而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中,又没有反映高校成长能力的指标,从而无法满足决策的需要。
(三)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少具体指标的标准值
标准值是指同类高校已达到的水平。标准值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水平,另一种是平均水平。将本高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值与先进水平比,可以了解自己与同类高校的差距。发现本校的潜力之所在,通过挖掘潜力,提高效益;将本高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值与平均水平比,可以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努力的方向,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者要努力追赶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水平者要追赶先进水平。
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措施
(一)、增加反映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及无形资产收益率指标无形资产是高校重要的资源,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高低,是高校智力资源多少的反映。显示学校发展潜力的大小。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示高校的智能越大,高校的发展空间也越大。无形资产收益率是反映无形资产使用效果的指标。
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收益额/无形资产总额・1OO%
该指标越高,说明高校无形资产使用效果越好。
(二)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建立高校负债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O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组织变现能力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明高校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
02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是指学校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它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
(三)成长能力指标
01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是年末货币资金与总支出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
02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是指学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
03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是本年净资产的增长额与上年资产的比值。高校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基金(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是衡量高校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成长能力越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越大。
1.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相对单一
报告撰写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格式不够规范。在众多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文字叙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方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人员,习惯于用对比的方法,并搭配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财务指标,将一堆往年同报告期的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学院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结论,显得十分苍白,不够生动,也没有特色,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没有太大帮助。此外,不少学院根本没有既定的报告撰写格式,完全视学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需求而定,自主性和灵活性过高,导致同类同规模学院间财务信息不可比,信息严重不对称。
2.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报告数据取数形式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院的财务分析报告,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的。报告撰写部门与学院主要经济业务发生部门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报告中有些是通过主观臆断编写而成的。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实施过程和运作领会不深,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不够,造成财务分析报告结果的深广度不够,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2)报告数据缺少针对性。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年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视问题的根本所在。
(3)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文字”加“数字”的描述较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单位日常管理脱节。
3.财务分析报告对未来经济事项涉及较少
由于财务分析报告引用的都是财务分析报表中的历史数据,所以依据财务报表数据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多是分析已发生的确定性经济事项,对教育资金中的教学、科研、基建工程等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隶属行政事业单位范畴,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未来预计将要发生的经济事项无法做出会计处理,因此,在财务分析报表中对未来经济事项的核算也无法进行,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二、改进报告撰写问题的具体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程度不高;四是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指标的理性分析程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按照学院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各项内涵,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典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分列对比分析报告;按照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和非定期分析报告。
2.关注学院的发展,注意积累素材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关注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本单位在国家、系统、同类研究机构所处的位置,单位的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对近期大的政策要有一个准确把握。财务人员还应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科研、其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听取各方对经济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3.财务分析模式要丰富财务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文字分析的同时还应运用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
4.明确报告阅读对象,厘清分析思路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有些分析的内容需要稍细、具体一些,而有些分析则需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5.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扩展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财务人员一方面应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参与多方面的培训,因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构建——以北京高职院校为例
在本课题进行调研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北京地区撰写的分析报告相对规范、公开、透明、系统,并且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北京高职院校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例,结合多年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经验和撰写分析报告的心得,就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的框架体系、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1.架构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北京市教委所属的各个高校、高职院校,在每个自然年度结束时,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决算分析项目,撰写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框架体系从学院基本情况介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运行绩效、学校“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本年度财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预决算编制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思路设想等十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全面的分析报告。
(1)报告框架的架构原则。在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架构上,要求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形成学院对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的规范化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院对收到的财政等各项资金,每投放一分,就要看到这一分资金的使用过程,还要知道这分资金用后带来的绩效效果,以及为今后的学院运行管理所起到的作用。真实坚守这样的报告框架体系架构原则,才能够建立起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见下图。
(2)报告框架体系使用说明。
2.运用多元、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为了能提供详尽、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离不开多元化的有效分析方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也体现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中。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给予信息需求者以直观、清晰、易懂和有效的分析结果。在报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依据分析方法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对指标问题分析的明了透彻性、获取信息分析结果的便利性、财务人员使用上的习惯性、熟练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普及性、通用性来选择。在报告分析的方法方面,除运用对比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前学院的日常教学教辅运行与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视情形来确定分析技术、对象、内容、步骤和形式。
3.构建精准、实用的报告分析指标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均是站在报告主体——学院、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以信息使用者关注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变动结果为核心,设置诸如学院部门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人员经费支出结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专项经费效益分析等。切实将学院领导关注的关系到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展程度,维持学院正常教学和运转的常规项目,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分析的特定项目,用精炼、准确的指标名称反馈真实、有用的指标信息。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财务关系复杂化,财务工作多层次化,财务管理薄弱化,都是高校财务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客观上必须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实现财务管理创新,适应新体制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控制乏力
预算管理是学校安排年度财务收支的计划文件和执行依据,且涉及到高校经费活动的各个方面。目前,部分高校预算管理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管理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认为学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是按上级财政部门审批确定的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报表编好后就算完成了预算编制任务。同时,部分高校也错误地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目标的确定,编制,评价都应由财务部门全部完成。事实上,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预算,没有相关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没有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指导,预算的执行必然会出现问题。二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属于学校或部门的很多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学校综合预算,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三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四是预算执行力度弱。有些部门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只考虑了本部门的利益,不考虑学校财力可能的条件,对可能超支的财务活动不加控制,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此外,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评价。
(二)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固定资产购置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不要求对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的领导及教职工在这种背景下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往往对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对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各部门购置的设备等一经形成固定资产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以致于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没有定期核对制度,缺乏沟通与协调;在资产配置中,学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忽视建立完善学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性机制。就资产配置部门和决策者来讲,对资源配置得当与否并不承担责任。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松懈与无序。另外无形资产也是高校资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学校重投入轻产出,重视研究成果数量轻视推广应用,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造成了我国高校现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不同程度地流失,使得高校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客观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高校资金安全也存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使制度仅限于理论的展现,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二是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资金的对外投资、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甚至引发了刑事案件。如部分高校对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投资期限长难收回等情况,给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有些高校只重视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未将其纳入学校的内部控制范畴。产生了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如有些部门利用学校的品牌、设备与人力资源创收,而收入不上缴;截留预算外资金,用于设置部门“小金库”;一些高校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批准,擅自制订收费项目和标准,违反规定乱收费等。上述行为违纪金额数量之巨大,涉及部门之广泛,危害程度之深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并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四)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五)高校债务负担过重,贷款风险日渐显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高校整体发展以外延扩大为主。各高校普遍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新校区的建设以及购置大量仪器设备。虽然高校收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远不能满足教育投入迅猛增长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新建项目依靠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资金量大,容易较快实现建设目标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大,贷款资金的还本付息压力也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高校寄托于招生规模扩大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但招生规模扩大本身就有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贷款规模的增大,高校信贷风险日渐显现。
二、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能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预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应尽量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具体包括: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单位,对学校所属各部门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2.实行预算经费定员、定额管理,无论是人员经费还是一般公用经费均按定员、定额来测算,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库;3.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4.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预算管理;5.加强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研究,使学校预算编制与执行与之相适应,提高学校资金的运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
1.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和人员,加大归口管理和力度,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完整管理体系。2.建立完善资产购置制度。对需要购置的设备,在校内无法调配的情况下,从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做出详细预算申请,避免重复采购。3.建立、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和个人。4.建立、完善资产配置制度以保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调拨、出借、出租、投资等方式,盘活学校闲置资产,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5.建立、完善资产清理清查制度。检查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6.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的办法、无形资产合作检查制度,并按照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各类无形资产,有效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7.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起进行资产核查对账,定期清查盘点,明确产权,杜绝资产管理方面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最直接的目地就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各高校都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注意四个方面:
1.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2.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控制,特别是物资设备采购、对外投资、基建项目招投标、学生招生及收费等。3.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及奖励办法。4.严格收费审批手续,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均须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备案,所有收费收据,均由财务部门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使用完毕及时缴销,并将实收金额全部收交财务统一纳入计划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四)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获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高校财务分析评价的内容应包括:1.财务综合实力评价,即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包括国家教育经费拨款额、科研活动收入、学校资产总额等。2.财务运行绩效评价,即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3.财务发展潜力的评价,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五)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合理贷款规模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基础之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坚持量力而行。2.结合学校自身财务实力和国家资金市场,在确保项目正常实施的基础上,以资金成本最低为标准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方案。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每年定期按贷款余额提取贷款还款准备金。3.随时掌握和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对于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财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重新审定建设计划,暂停贷款资金筹集。
(六)加强财务人员培养,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势、问题与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