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分复读;效应;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89-02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就一直相伴随,主要是落榜考生为了提高成绩,进人大学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从1999年开始高校逐步实行扩招政策,到2001年全国掀起高考复读热潮,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而且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因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大量的高分生落榜和“录而不读”的情况,这些高分复读和“录而不读”的复读生组成了最为奇特的复读群体,把高考变成了一座新独木桥一“考高”,该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对高分复读的现状透视
“主动落榜”和“高分复读”反映出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后的一大问题:高考复读现象热致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处于尴尬境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权衡指标为高校能容纳15%到50%的适龄青年。在我国,推行高考扩招政策已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以高校招生率为参考指标权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雏形已具。从高校招生录取比例来看,难以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局面已成为历史,“落榜生”的概念已被模糊和改写。然而,“非本科不读”、“非重点大学不取”,甚至于“非北大、清华不入”等等,在“高三后”中学学生群体中,诸如此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考复读群体的性质变化和数量激增,大量的“录而不读”考生的存在和高分复读现象均折射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一种尴尬。
二、高分复读的效应分析
高分复读,意味着什么?对其态度有二:(1)高分考生录而不读,破坏了高校的招生计划,且浪费了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这些高分考生积压至下一年,会增加下一届考生的升学压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一个高分复读的怪圈;(2)“复读”是考生的权利,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选择。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宽容,不应该干涉考生的选择。
高分考生选择复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表现为复读是一个补救或者重新选择的办法。对学生而言,选择复读,对于没考上理想学校的考生来说不失为重新选择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因为身体等原因临场发挥失常或志愿没填好的学生,他们有实力有潜力,继续冲刺来年高考。“高分复读”体现了考生更高的人生追求,对学校来说,学生基础好利于提升来年升学率。
然而高分复读具有的风险可谓不小。复读一年所需费用不低,综合成本也很大,复读之后的诸多变数更是难以预料:复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使得复读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出现高考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有关专家做过研究:通过复读,如果分数低、起点低的学生能提高50分的话,“高分复读”却连提高20分的可能性都不大。而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高分复读生中的80%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此外,目前良莠不齐的高考复读班市场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一旦选择失误,浪费的不仅是钱财、资源,更有千金难买的宝贵时间。
“高分复读”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很多现实问题让人忧虑。高分考生复读其实就是没有履行自己对志愿的责任,影响了高校招生计划的严肃性。从育人和选才这个角度讲,“高分复读”现象会干扰国家现行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体系,是不应提倡的。从另一角度讲,国家、社会、家庭,费尽心机培养人才,都是希望尽早人尽其才,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物质、精神回报。在欧美,没有任何国家大规模地举办和宣传“高分复读”,因为早一天毕业,早一天就业,这意味着离个人的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更近一步,也就意味着可以早一天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早一天走上工作岗位。
三、高分复读的成因分析
从高分复读带来的效应来剖析该现象的背后,新“精英情结”和“名校情结”促成“考高”独木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中的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
成因之一,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分复读,是为名校的招牌或热门专业的光明前景而去的,这种做法只注重结果,显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一些考生和其家长看来,不是高等教育本身创造了前途,而是高校以及专业的名气在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
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成为复读现象热背后的最大阴影,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人才市场经济与高校招生严格的计划经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高校连续多年扩招,致使目前整个国家大学生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观念由此出现。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产生了“学历主义”的误区,就业的天平严重向知名高校的“贵族文凭”倾斜,而一般高校的“平民文凭”受到歧视。当前的高分复读现象的火爆,正是这种“文凭势利眼”和人才“高消费”的产物。
成因之二,社会、家庭和学校“一敛”的价值取向。“名校情结”和精英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为高分复读推波助澜。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对高校的片而评价,间接迫使考生走上了“考高复读”之路,加深了考生和家长的“精英情结”。家长的过高期望,使“高分复读”变成了诱人的“光明大道”。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境也越来越好,因此不少家长情愿支付一定费用,让孩了考上名牌大学,拿到含金最较高的毕业证,以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一、正确认识复读的代价、风险与人生目标
作为一个复读生一定要十分清楚复读的最大代价是一年的青春时光,一定要十分清楚复读是有风险的,所谓“零风险”是在骗人。但是复读生更要清楚,承担风险、付出一年青春时光目的是实现自己更高、更理想的人生目标。复读结果的外在表现是提高高考成绩,进入理想大学,而复读结果的内在表现是改变了整个人生。从改变人生这个高度看,一年的青春时光是值得的,承担复读的风险也是值得的。复读生一定要有代价意识,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但同时一定要具备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坚持、坚定的追求。有了人生坚定目标,一年的青春时光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动力,就会主动承担风险并最终化险为夷。
化险为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自己要有信心。09年高考失利了,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复读生有复读生的优势,大家参加过一次高考,对高考过程有过亲身的体验,在吸取了教训的同时也取得了宝贵的高考经验;第二,大家在高三时已经完整地进行过一轮总复习,也就是说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在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复读过程就是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是再巩固、再落实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特别是文科的同学,有了这个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更聪明。第三,选择复读也表现了复读生对自己目标的锲而不舍,显示出复读生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优势不但是宝贵的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复读生的信心。
二、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听老师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提高复读效果,提高来年高考成绩?我们认为,就是要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小聪明不如大聪明,小算盘打得再精也要吃亏,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自以为是,是复读的大忌。复读班的老师是精心选择后聘任的,以咱们学校为例,老师队伍全部由各校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光连续多年送毕业班的教师就有几十位,他们既是各学科教研组的组长,又全部在一线上课,不是什么“挂名顾问”,他们肩负着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咱们学校选调的教师,必须教过高三,教学业绩要突出,全部都是专职而不是兼职!主管教学的领导的听课,学生的评教评学已经形成制度。说这些是想告诉复读学生,老师们是有一定水平的,有丰富的经验的,对高考研究是充分的,要相信老师。老师们是引导复读生实现梦想的导师,一定要听导师的话,跟着导师走。
还有一点要提醒复读生,每一个复读班的学生是由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的,每一个学生后面都有六个或更多的教过你们的老师,这些老师就成了你们比较复读老师的参照,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在复读班教学过程中谁向谁靠拢?复读班的老师无法向你们靠拢,只有一条路:你们向复读班的老师靠拢,这样复读班的教学才能正常进行下去,而且这种靠拢越快越好,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听老师话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有吃苦精神、要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没有诀窍、没有捷径,考试更不能猜题押题,学习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复读,就意味着再吃一遍苦。我在招生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知识有漏洞,还有些同学150分的卷面连90分都没得到,也就是不及格,高分考生150分卷面也没达到120分,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二条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方法不对头,二是刻苦精神不到位。一定意义上说选择了复读就是选择了吃苦,谁能吃苦谁就会取得好成绩。
合作学习很重要,这是一种学习氛围,有问题大家讨论,有问题共同研究,合作学习不是反对问老师,有问题当然要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复读生的班级一旦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向上的氛围。
这里还想提及一点就是厚道的学生是好学生,厚道的学生包容性强,具有很强的宽容性,不是自私自利,不是斤斤计较,不是以邻为壑,不以同学为竞争对象,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精华办复读班这么多年似乎形成这样一条规律,厚道的学生出成绩。再往深处说复读过程也是人格提升的过程,分数当然要提升,人格更要提升,人格的提升对分数的提升有着重大影响。
四、抓基础、抓中低档试题
研究高考多年、抓高考质量多年,有两条经验是年年不变,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基础知识!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
150分卷面,得分在120分以内,有些考生甚至不足90分,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知识有漏洞,二是中低档题跑了分。有些优秀考生语、数、外得到120分或110多分,分析结果是难题(占30分)得到一些分,而中低档题跑了不少分。综合试卷中有240分中低档题,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抓住。高考750分,中低档题占八成——600分,抓住这600分的题就抓住了根本。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高考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因此高考复习,高考复读抓住了基础知识就是抓住了根本。
五、学会答题
在今年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高考之后的估分高于高考实际成绩,咎其原因有一点是共同的:考生觉得自己答对了,可是阅卷老师没给分,这是为什么?我前边的文章中写过如何正确答题的策略,其实差距就在答题的准确性上。我多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道政治试题,牵扯到了历史知识,试题是这样的:满清末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和现在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许多同学答题写的是:主动与被动,自愿与不自愿等等。其实考生在审题时没有搞清这道题的题眼是“本质”,总是在“不同”上做文章,当然得不到分,得不到高分,本质是什么?是“主权”是“国家主权”,有了“主权”这两个字,再加上几句修饰,满分就没问题了。
北京大学“依据规定”放弃录取何川洋,不少舆论赞扬北大终于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还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网络监督的胜利。而对于香港大学没有录取何川洋,网友的看法是――你看,香港大学也不录取他,证明他的“状元”不那么货真价实。
用香港大学的不录取来“反证”内地大学不录取的合理性,显然是不知两地大学的录取规则之别。香港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录取看的不是高考分数高低,内地“状元”申请香港大学不被录取十分正常,往年就有多起这样的新闻。香港大学不录取何川洋,只能表明该校觉得他不符合自己的招生标准,并不能说明其他什么。
而北京大学决定放弃录取何川洋,则恰恰体现了学校没有自主招生权。从北京大学招办的解释看,他们放弃录取,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学校的招生是听命行政的。而且,北京大学的这种解释意味着,内地任何大学也不得录取何川洋,否则将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何川洋剩下的出路,就是继续寻找境外高校以及选择复读。而这复读的一年,对他来说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他不过是努力维持自己的考试水平而已。有很多网友说,真金不怕火炼,有本事就复读一年。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父母受处罚,自己被取消录取资格的压力下,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能挺过来吗?而且,复读本就是我国教育的问题之一――我国的高考成绩只是一次性用品,两个月内有效,完成当年集中录取,就不能在其他录取中派上用场,所以有高四、高五、高六,一次次考试,谋求在某次录取中走运。
分析近来要求严惩何川洋父母,同时要求取消何川洋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的言论,其核心点都是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因为早有法规,明确要求对违规变更民族成分的考生取消考试资格、录取资格和学籍,如果不取消何川洋考试成绩和录取资格,规则的严肃性何在?法律岂不就成了儿戏?这些言论持有者还拿此前的“罗彩霞事件”中的王佳俊做对比,认为如果可以宽恕何川洋,那也可以宽恕王佳俊,因为他们都是父母所造之孽的受害者。
笔者从来不反对依法治教、严肃执法,但前提是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首先必须合法。在笔者看来,赞成维护规则严肃性的论者,他们是被加分政策中的不公所激怒而蒙蔽了双眼,其逻辑是政府部门的行政规定是不容讨论的,那么,试问同样是政府部门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为何舆论要质问其是否合法、是否公平公正,为何要求取消这种加分政策?为什么在谈论加分政策的时候,大家就没想到要维护这种规则的严肃性?另外,几年前要求大学生不得在校外租房的规定,为什么舆论普遍反对并嘲弄这一规定,而在舆论的质疑中,这一规定不久之后也取消了?
就《 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而言,笔者认为其中关于剥夺考生考试资格、录取资格的处罚规定,涉嫌违法。就如当年的禁租令涉嫌侵犯公民的自由居住权一样,剥夺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的处罚,涉嫌侵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众所周知,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允许服刑犯人参加成人高考,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不能随意剥夺。行政部门无权制订行政规定去剥夺考生的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任何公民都有参加考试的权利、被学校录取的权利,至于能不能录取,应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决定。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为何可以自主录取被内地取消录取资格的“高考移民”的原因所在。
拿何川洋和王佳俊对比,除了混淆视听之外,并不利于道理的澄清。何川洋的父母为其民族成分造假,但他根本没有获得民族成分加分,高考成绩是“裸分”状元;王佳俊的高考成绩,在当年根本就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就是原谅王佳俊,基于事实也得取消学籍。
就变更民族成分这一违规行为来说,以剥夺并非主事者的考生的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为惩罚,是不理性的――本起事件中,何川洋父母为其更改民族成分发生在《通知》发出前四年,在他十四岁之际,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当然,由于我国现在是按照考试分数高低进行集中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不剥夺考试资格、不取消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意味着考生在依照“分数+志愿”的录取体系中,一定要被某所高校录取,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笔者看来,包括变更民族成分谋求加分,以及对违规学生的不合理惩罚,都迫切要求改革高考录取制度。从加分政策看,如果不是把“特长加分”、“身份加分”等直接加到高考分数上,排序参与录取,而是有多元评价录取体系,将学生的特长、家庭因素、民族因素作为录取的一个指标加以评价,综合考察,违规加分的原始冲动将减少;从高校的自主录取权看,如果高校能够基于考生的统一考试成绩,结合考生的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自主进行录取,那么,何苦需要行政部门做出规定剥夺考生的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呢?
可以。强基计划在报名后、录取前有1-2次主动放弃的机会。一次机会在校测,一次机会在志愿填报。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可选择是否进行校测、是否填报志愿。如果强基计划志愿填报顺序在校测之前,那么选择填报志愿即默认选择校测。
强基计划报名资格1、报考2020年高校强基计划的考生必须是2020届高考考生,包括应届生和复读生。高一、高二的考生可以提前关注相关政策,待高三再进行报考。
2、强基计划招生对象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综合成绩突出,一种是符合破格条件,满足相关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以简章政策为准。
试点高校大都把可以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二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来源:文章屋网 )
莘莘学子们,新一年的高考即将到来,参加今年高考的同学,一定要了解高考的相关政策,知道怎么参加异地高考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怎么参加异地高考_异地高考需要什么手续,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怎么参加异地高考1、提交材料
在高三的上学期即11月左右,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要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基本材料。不用担心,老师回主动来找你询问,期间最好和某个有经验的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提交材料。
2、采集身份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要在12月1日前登陆广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资格审核系统。进行身份信息的识别。如果随迁子女及父母的身份信息与学籍系统登记的信息一致,则激活,学校回将初始密码(一张小条子)发放给随迁子女;如果不符合则要重新在系统上传,等待审核。
3、网上申报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在11月底凭身份证号和初始密码登陆审核系统。
1.认真核对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学籍,监护人等)发现有误的及时联系报名点(通常是学校的教务处)更正。
2.填写审核信息
记得和父母参与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3.确认审核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须在12月4日17:00前确认。注意一定要确认,逾时未确认的信息无效。如果确认后要修改,可以向学校申请,可再次确认。(重新确认流程麻烦可能还要排队,最好一次过)。
部分省市异地高考报名政策北京: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1.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
3.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4.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是连续,不含补缴;
疫情期间缓缴的保险,按北京市缓缴政策执行)。
5.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河北:
在我省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在具备上述相应报名条件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
2.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居住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我省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我省的报名资格。
四川:
凡父母在四川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县(市、区)招考机构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应在2020年10月16日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考机构申请,提供房产证或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父母暂(居)住证明和有关单位出具的父母合法稳定职业证明,提供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不符合在外省参加高考及录取条件的四川籍人员,应回户籍所在地县级招考机构报名考试。对错过我省规定报名时间的回川参考人员,我省将适时组织补报名,其中,艺术类不再补报。
异地高考政策落实关于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网友力挺异地高考政策,但是对其落地前景却持悲观态度。_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很快落实的网友寥寥无几,另有23%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绝非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所以不会有大的突破。
随迁子女须满足三条件被指条件苛刻。随迁子女高考须满足3条件
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
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