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示范单位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开展“四项清理”活动的精神实质,全面增强打造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局党组和中心组专题组织学习“四项清理”工作的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四项清理”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四项清理”工作的调查摸底核实工作,梳理涉及“四项清理”的问题与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制订打造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切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二是继续深化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确保林业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关于单位资金帐号申请和设立的有关规定,不得另设单位资金帐号;严格执行单位资金管理规定,规范资金运行流程,杜绝资金体外循环;严格执行资金审批监管制度,坚持谁经办、谁审批、谁负责;严格追究资金管理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重处重罚;严格执行资金阳光运行要求,坚持资金的用途、额度、效果、责任部门“四公开”。
三是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建成廉洁工程、富民工程。规范建立林业工程项目设计论证,立项申报,实施方案审批,财政预决算评审,实施业主确定,实施过程监督,竣工决算审计,工程项目资料清理归档等重点环节的制度和机制,推行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明确项目建设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并将责任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加大工程项目的检查力度,检查要有财政审计人员参加,检查项目要细、要深、要全,不走过程,要从项目现场,到资金运行,到项目资料,一一对照检查,通过检查和治理推动项目规范实施,确保建设廉洁工程、富民工程。
一、积极开展各项申报工作
1、申报全国科技先进城区
今年是国家科技部开展“2007-2008年度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科技局全力以赴,积极寻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支持,同时主动与区有关单位协调,就全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科普工作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成效5个二级指标的12500字的申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申报材料。12月底,从科技部传来好消息,我区第6次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城区”称号。
2、申报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在省、市地震部门支持下,年初,区科技局参考了往年市局以及其他县区的申报材料,结合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特色,认真梳理,对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开展了2008年度工作总结以及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编制了《区科技局2008年度防震减灾综合评比材料》,共分区情简介、行政综合管理、安全民居工程、地震应急工作等六个方面,结合照片说明以及各种档案材料,上报国家地震局参加评比。6月,国家地震局正式下文,申报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区科技局在全市三县四区中唯一荣获“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3、参加省科技厅开展2007-2008年度的科技局工作考评
按省科技厅要求,科技局总结了2007-2008年开展的科技工作,填写科技考核相关数据,总结尤其在通过引导自主创新、服务科技企业、创建科技平台、争取科技项目、开展科技统计等领域积极开展的工作;通过与高校、企业联系,全力探求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建立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协助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等方面的经验。2月,经过省科技厅考评,区科技局荣获2007-2008年度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全面推进科技工作
1、加强对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1)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工作。通过专利申报服务、申报政策法规宣传与协助等方法,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为申报企业解决困难。2011年共有15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已有10家通过认定,目前按新办法申报的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7家。
(2)建立区专利窗口。与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区专利窗口,为辖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专利服务,大力推动我区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今年,全区申请专利817件,专利授权数为3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20件。
(3)全力组织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按照市里统一布置,以宣传科技发展为目的,选择了六家设计单位共十个设计方案,突出新颖、体现创新思维,精心优选方案。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产品、科研成果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受到广泛好评,完成了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风采的任务。
(4)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的统计工作。经调查统计,我区2008年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所得税减免优惠约2000万元。
2、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与管理。加强服务中心管理,在孵企业安达数控公司已成功“毕业”,搬迁至自建的“安达科技产业园”,开始产业化生产,成功孵化。及时调整楼层,拿出两个楼层近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向初创型科技企业出租,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近期已成功引进怡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润谷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入住孵化。我局正大力宣传,积极联系引进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重点帮助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型科技型企业。
3、认真组织《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意见征求和修订工作。组织合工大、江淮、紫金制管、安凯等各高校、企业代表、专家对《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提出了30多条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对《市科学进步条例》的修改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开展了对辖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调研。今年以来,我局加大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就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与科技企业结对互助等问题多次磋商,初步建立了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并在下一步推动企业与学院、科研小组的直接交流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通过努力,我局与合工大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下一步将进行企业与学院乃至科研小组的直接对接,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1、积极应对肥东梁园地震。4月6日肥东梁园发生Ms3.5有感地震,我区有震感,我局第一时间请示震情,并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同时展开震情值班,接听来电,耐心解释,安抚群众,平息谣传,全区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2、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以“加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安全民居建设”和“加强震灾防御、保障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联合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节目,于9月7日起每周五定期播出,主要介绍地震科普、防震抗震等知识以及全区科技工作动态;利用科技信息网防震减灾专栏,刊载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学生适时利用电化教室和课外活动,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召开防震减灾班会。
3、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阵地建设。大圩站将观测不方便的新民村深水井调整到余墩村,并设立了《地震前兆观测知识》和《地震群测群防注意要点》标识牌;增加了三个固定的地震科普宣传栏(镇政府、余墩、晓星小学);增设两名现场兼职观测员。在市地震局的关心协调下,我区正式接收烟墩镇群测群防信息站的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
4、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月,分别对市四十八中和五十六中两所被评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检查,同时赠送科普图书1000多册。四十八中编制了《市四十八中防震减灾工作评比材料》,参加省地震局评比。
5、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地震应急机构,修订完善了各级应急预案,全区应急工作基础得到较大提升;8月,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区60所中小学159栋校舍进行了初步排查;区财政预拔100万启动资金,用于校舍的鉴定,此项工作于10月25日如期完成,目前正在开展校舍加固设计招投标工作;率先在芜湖路街道曙宏幼儿园成功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示范演练活动;9月,全区42所中小学和区机关大楼都进行了疏散演练。
四、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1、多形式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着力提升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一是深入推进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在义城镇农贸市场和芜湖路街道组织开展全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奥运”、“日全食”“防震减灾”大型宣传活动;安排50块科普展板在区行政服务大厅和镇街村居巡展;组织50名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市科技馆,开展智慧宝宝科技游;向干部及群众发放科普小册子10000份。二是开展青少年系列科普活动。组织20块科普展板进校园巡展活动;组织600多名学生听取科普报告会3次;组织选手参加2011年市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占全市(包括市属高中)获奖面的20%;第四十六中代表队在刚刚结束的2011VEX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器人公开赛中荣获了最佳能力奖和最佳编程奖。
2、加大科普投入,提升科普宣传能力。一是新增科普画廊20个、200多米,覆盖了各村居及大的住宅小区。二是在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栏目,每周五定期播出。三是购买各类科普图书2000余本,帮助社区和学校充实科普阅览室;为各村居及农技协科普宣传员征订110份2012年科技报;与市四十中联合创办机器人工作室;支持师范附小装备400多平米的科技长廊,积极打造科普示范点。
3、以点带面,积极开展科普示范活动。按照市科协的“五个一”标准(即有牌子、有组织、有场所、有阵地、有活动)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科普工作基础。目前,省科普示范社区有1家,市级科普示范单位8家,市级科普示范学校2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还有4家正在申报市级科普示范单位。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在开展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完成如下工作:
1、完成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指标。按照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分解任务,增强服务,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7家;专利授权数超过209件(发明专利达到70件)。
2、建立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在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结合我区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措施,坚持边试行、边完善,力争2012年完成推进科技进步及自主创新体制主体框架搭建。
3、实施重点培育计划。在中小科技企业和汽车配套科技企业中,选择1-2家企业和1-2个重要课题,选择研发力量较强的课题组,主动联系,力争与高校研究团队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课题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自主创新培训工作。举办2-3次自主创新理论培训班,加强对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培训;联系2家以上自主研发意向强的科技企业,邀请相关专家重点指导服务。
5、加大科普宣传。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把工作重点放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四个主要人群上,加强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继续做好科普之声,科普网络栏目,举办科普讲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着力提高公民素质。加大争创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6、继续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加强街镇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完成2个社区、40个学校、1个企业的应急培训和演练。
一、养老服务机构福利工作
(六)一福院、二福院切实履行社会职责,按照要求收养“三无”老人和儿童福利院失智、失能大龄儿童;在老龄委和社工人才处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爱心护理”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使一福、二福成为全市养老福利机构的骨干和示范单位。
二、儿童福利事业
(二)组织开展“重生行动”项目二期工作及对手术对象进行筛查上报工作,要求各区、县、市按照通知要求,严格依据审查范围,对我市“重生行动”手术对象进行筛查上报,并及时得到治疗。
(四)按照省厅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为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顺利发放和孤儿信息录入工作顺利完成。我处及时组织召集各区、市、县和局属福利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对孤儿录入系统进行培训。要求按照省、市文件精神,严格把关,仔细审核申报材料,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及时申报录入系统。在7月按每人每月360元下拨了2012年孤儿生活费316.656万元,并督促各区、县、市及时发放到位。下一步我处将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按照程序和规定,办理增发和停发孤儿基本生活费手续。将审批发放工作与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建设相结合,坚决杜绝瞒报、漏报、虚报现象,扎实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做到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孤儿基本生活权益。
三、残疾人福利工作
(四)四个中心认真做好转型的前期工作,根据编办下达的职责,一中心积极配合做好“儿保”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二中心配合优安处做好散葬烈士坟墓管理工作;三中心配合救灾处做好救灾物资储备、救灾知识宣传工作;四中心配合民管处做好民办非企业组织和社团的登机管理工作。
四、彩票公益金管理工作
1、一福院共安排了3087.23万元,其中老人康复楼项目安排480万元,待签订代建合同后按进度拨款;特教区建设项目安排598.23万元,前期已拨付60万元,待签订施工设计总承包合同后按进度拨款;金阳老年公寓安排2000万购置和装修,一期购置款1080万元已拨付,装修已招标,即将按合同拨款,购置尾款待房屋产权手续齐备后按合同付款;福利机构医疗补助9万元已拨付。
2、二福院共安排964万元,其中“三无”老人安置楼拨付608.5万元建设款,145万元购置内部设施待招标结束后按合同拨款;福利机构医疗补助拨付9万元;污水处理160万元和省厅资助41.5万元未拨付;
5、其他项目:拨付县九庄烈士陵园30万元,示范性农村公墓20万元、修文硝厂3万元、按摩医院49.88万元。
截止目前,福彩金共下拨2093.93万元,其余资金根据项目的工程进度拨款。
五、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三无”老人安置楼
(二)精神病院住院部项目(2011年实事项目)
(三)精神病院门诊楼项目(2011年实事项目)
(四)社会福利院老人康复楼项目(2011年实事项目)
社会福利院老人康复楼项目总投资1188万元(不含装修和内部配套设施等费用),建筑面积4866平方米;资金来源为:各级福彩公益金、财政拨款、申请上级专项建设资金。资金到位580万元,目前项目已开工。
(五)社会福利院特教区改造
(六)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楼项目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三无”人员床位数仍旧比较紧张,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床位贮备不足;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的发展较为缓慢,管理亟待加强;
(二)国办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三)“老有所养”行动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在下一步工作当中,我处将按照局的安排和部署,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大指导力度,督促各区、县、市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老有所养”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
(二)督促、指导联系的局属单位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局党委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配合做好“四个中心”转型前期工作。
(三)以建设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市级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民政发展基础。
(四)继续做好孤儿信息录入工作,积极探索困境儿童的生活救助工作。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从诞生伊始的默默无闻到全球前1000家大型银行排名中位列第549位、中国内地的银行中排名第36位;从29条小舢板捆绑成的一条“大破船”到在大连17家全球成长型公司会员中以唯一的金融企业身份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从成立之初资产规模不足百亿元到而今增长15倍已达1500亿元;从成立之初的累计亏损近2亿元,到只用2年时间迅速扭亏2000年实现盈利6138万元,再到2009年实现利润近13亿元;从一家成立之初规模弱小、岌岌可危的高风险行,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成都等全国重点城市设立六家分行、资产超千亿元的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就是大连银行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所交出的满意答卷,是大连银行锐意进取的发展轨迹。12年来,大连银行实现了哪些发展与突破?形成了哪些极富自身特色的经营机制?确立了怎样的愿景和目标?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银行家》专访了大连银行行长王劲平,以期探究大连银行在发展历程当中经历的点点滴滴。
志存高远稳步前行
《》:十二年来,大连银行从经营的举步维艰到如今交出一份如此亮丽的成绩单,请问王行长,您对大连银行这些年的发展有何感受?这样的排名,对大连银行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劲平:大连银行前身为大连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2007年实现更名和跨区域经营。十二年的时间里,大连银行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斐然成绩,其中既倾注了各级政府的亲切关心和支持,也蕴含了监管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监管,更凝结了全行干部员工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底子薄,负担重,经营举步维艰,这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的写照。大连银行成立之初也毫不例外,因此当时有人很形象地戏说这是29条小舢板捆绑成的一条“大破船”。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以陈占维董事长为核心的董事会的科学决策下,大连银行明确了“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的市场定位,从“调整市场定位、规范业务发展、严防经营风险”入手,在内部控制、资本管理、风险防范、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为向国际上的“好银行”看齐,近年来,大连银行相继与多家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全面打造核心竞争力。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信证券等公司协助进行IPO工作;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作,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进IBM咨询项目,对未来科技工作做出整体规划;绩效考核设计由华信惠悦公司完成,高管薪酬制度由德勤公司设计;携手罗兰贝格公司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聘请这些外部公司,加速了大连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的步伐,将大连银行打造成让市民放心、让百姓满意的银行。
2010年7月出版的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中,在全球1000家银行中,大连银行名列549位,比2009年前进了近100位,在中国内地的银行排名中名列36位。2010年8月,在中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排名中,大连银行名列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800亿元以上)第8位,而且获得了“2009年最佳进步城市商业银行”奖项。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虽然跻身世界前1000家银行之列,但仍要认识到大连银行是一家小银行;二是这次排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在这1000家银行中,不乏业界的巨头和领跑者,为大连银行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有这样一个排名,不但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
准确定位做精做细
《》:大连是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也是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而大连银行自2007年起存贷款市场份额始终位列大连市金融机构前列。请问贵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如何胜出的?
王劲平:大连银行走过了十二个年头,能够在本地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主要还是有赖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监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几代大连银行人执着追求、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所有的这些因素当中,大连银行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自2005年以来,大连银行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的市场定位,对大连市的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都贡献了力量,大连地区的众多中小企业,也大都接受过大连银行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银行和中小企业有一种天然的必然联系,也愿意和中小企业共同成长。
2007年11月16日,大连银行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成立,同时作为“大连市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从贷款受理到融资担保再到相关专业支持,一站式服务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大连银行在体制、机制、流程、产品等方面全方位创新的成果。无论是从担当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从银行自身市场定位考量,大连银行都与中小企业命运息息相关,中小企业对于大连银行的价值不可限量。
2010年8月,大连银行与大连市政府合作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信贷风险,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大大降低了信贷门槛。这种银政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大连银行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
在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之际,大连银行还承担起为市民服务的责任。目前大连银行的业务包括代缴采暖费、工资、发放小额失业贷款、充值公交IC卡等等,仅借记卡就发出260万张之多,大连市内四区居民几乎人手一张,这都是大连银行亲民化的具体体现。这些业务虽小,却关乎民生。市民的银行是大连银行永远的定位,大连银行不会离开百姓而存在。
虽然大连银行品牌在本地享有一定声誉,虽然我们的本地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但是仍改变不了我们是一家小银行的事实,仍有很多提升空间,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奋斗。
跨区经营积极推进
《》:从2007年7月19日大连银行在天津设立了第一家异地分行,实现了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里程碑式的跨越。随后北京、沈阳、成都、营口分行也顺利开业。2010年9月15日,大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标志着大连银行全国性银行的架构初具雏形。王行长,请问布局上海对于大连银行战略扩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跨区域经营进程中,您关注的可持续因素是什么?
王劲平:从大连银行整体网点布局的角度来说,在监管部门认可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监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在全国中心城市的机构网点布局。
大连银行进入上海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未来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进入上海是每一家追求持续成长和卓越品质的银行梦寐以求的目标;二是大连银行上海分行是东北地区城商行在上海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大连银行作为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将分支机构设到上海,本身就体现出东北振兴的显著成果。
近几年,大连银行在成功实现跨区域发展后,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大幅提升。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新设异地分支行增多、管理半径扩大,对大连银行原有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大连银行也愈加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诸如:如何始终如一地坚持准确的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克服来自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信息科技以及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进优秀人才,努力创新并打造特色业务;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逐步完成新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改造,确保总分支管理模式的顺利实现等等。这些问题是大连银行能否成功扎根异地,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
加大产品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小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走“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之路,其中尤其关键的一点是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工作。我们看到,大连银行开发的“温商宝”、“农商宝”、“物流通”、“金字塔分期”等特色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较高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请问王行长,城商行应当如何推进产品创新工作?
王劲平: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工作的现状,大连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工作,应重点解决效率和质量问题。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流程繁琐,缺乏科学性;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约束性;专业性不强,缺乏时效性;执行力弱化,缺乏主动性;跨部门协调渠道不畅,缺乏互动性。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效益水平不高,推广效果差强人意,特色产品缺乏,缺乏战略性指导和定位,对分支行的支持不足,品牌效应意识不足。我认为可以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城商行产品创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是引入产品经理制,并建立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机制;二是优化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充分发挥项目工作组职能;三是对异地分支机构产品创新采取授权管理方式,调动其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四是成立特色产品研发中心,尤其是要组建异地产品研究中心;五是引入商业分析师(BA)角色,协调部门间的工作流程。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银行基业长青的保障
《》:请问王行长,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连银行如何进行内部风险管理,形成了怎样的风险管理流程?
王劲平: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根本体现是银行与主导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银行的发展必须同时建立与其业务专长、市场定位、创新能力相匹配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自成立以来,大连银行严抓风险控制并取得了诸多成效,资产质量不断提升,不良率连年下降。近两年来,大连银行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合规文化在全行蔚然成风。
2009年,大连银行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作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规划项目,正式着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从公司治理、资本管理、IT系统建设、信息披露等七个方面进行现状诊断与分析,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实施步骤,提高了对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理解,培育了风险管理文化,为大连银行在未来五年实施风险管理战略奠定了充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同年,大连银行成立常态化检查工作组,重点对票据业务、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新增贷款和项目资本金等六项业务实施了滚动风险排查,并通过开展“回头看”等后续工作加强落实和整改。强化了对网点的飞行检查和操作风险排查工作,网点审计覆盖率达100%,业务审计覆盖面达100%。
近几年来,大连银行合规管理手段日渐成熟。截至2010年,各分支行建立了合规履职部门,并配备专兼职合规管理人员,一个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的内控合规组织架构已初步搭建完成。实施对分支行全覆盖的内部控制评价,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分行、支行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思想有多远,决定你能走多远
《》:我们了解到,大连银行于2008年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在城商行中属于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请问王行长,大连银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初衷是什么?中小银行建设研究团队、重视研究工作是否有助于其提升核心竞争力?
王劲平: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在全国城商行中属于第二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是基于我们对银行研究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我们曾经于2005年与大连理工大学、银监会大连监管局共同成立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联合课题研究组,形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的中小企业实际业务之中,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银监会的高度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2007年报送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申报材料,2008年6月获批建站,2009年4月首批博士后进站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现有在站博士后10名,主要开展新资本协议、流动性压力测试、资产负债匹配优化、信息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并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大连房地产运行形势监测”等联合课题研究。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大连银行的重要研究载体,对银行实际业务的支持作用正逐步显现。
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政部财科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合课题研究、专家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借助外部专家力量,研究解决大连银行重大问题。我始终认为,思想有多远,决定你能走多远;我们不仅需要埋头耕耘的实务尖兵,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战略军事家。
企业追求打造“百年老店”,应有“超越利润”的境界
《》:多年来,大连银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以回报社会。2009年10月31日,大连银行荣获大连市慈善总会颁发的“大连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最近,大连银行更是在上海分行开业之际捐助500万元设立“大连银行助学基金”用以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请问贵行是基于何种理念或动力一如既往地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王劲平:从大连银行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企业赚取的利润来自于社会,财富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一家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企业绝不是一家成熟的企业,也必定做不成“百年老店”。一家成功的企业除了向社会贡献价值外,还应该在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有一种“超越利润”的境界。
大连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向这种境界努力。从成立以来,大连银行累计纳税超过20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投入逾千亿元信贷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几年来大连银行捐款累计超过千万元。2006年向大连市“见义勇为基金”捐款500万元,为市郊灾区重建捐赠300万元,被大连市委市政府评为“3•暴潮”抗灾救灾特殊贡献单位;积极参与“2007大连慈爱月”活动,全行共募集捐款200余万元,用爱心诠释了和谐银行、和谐大连;2008年5月,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620多万元,捐款数额列全国城商行首位;2009年9月,在成都分行开业之际,将节省下来的开办经费100万元捐给四川范长江中小学;2010年4月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65万余元,在9月15日上海分行成立之际设立500万助学基金用于资助上海的贫困学子⋯⋯这些都是企业公民责任意识的直接体现。
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其统计标准是企业的营业额,其中的道理就是看你这个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多少有效的商品和服务,为社会做了多少事,而不是赚了多少钱。不以利润为企业的唯一和最高目标。唯有这样,才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进步源自“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大连银行取得的各项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我们看到,大连银行曾经获得“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最佳IT建设银行、最佳市民服务银行、最佳进步城市商业银行等荣誉;您本人也被评为“2006中国城商行年度人物”、“2007大连十大经济人物”、“2009年辽宁省劳动模范”。请问您如何评价贵行取得的进步?
王劲平:我们十分珍惜大连银行取得的每一项荣誉。尤其是,今年被评为“最佳进步城市商业银行”,我们感觉尤如金榜题名,实乃为大连银行人的一件大喜事。回顾我们走过的十二年的发展历程,有风风雨雨,也有朝霞彩虹。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一样,我们经历过太多的痛苦和曲折,承受过巨大的有形和无形的风险和压力,但也品尝了大连银行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丰硕果实。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银监会给予城商行一个公平的国民待遇和科学的监管指导。正是因为银监会允许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并加强对城商行的监管指引,才使得我们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才有机会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去展示自己、修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曾经获得的每一项荣誉,只是大连银行人“打造百年老店,建设精品银行”的开始。我们将以此为动力,抢抓历史机遇,谋求科学发展,同时埋头苦干、实干,一定要让大连银行这个小银行有大作为,成为中国最具内在品质的、最具成长力的、最优秀的民族金融的品牌。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