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中陈述总结

期中陈述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期中陈述总结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大济中学新课程教案的写法、要求与检查评价办法》,以说明高中新课程教案的具体写法与要求。

一、教案书写的基本格式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必要前提,因此,教案书写应遵循以下基本格式:

课题教学内容

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应在以新课程理念、学科的课程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依托,指导还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㈡教学内容分析

⒈主题: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标准规定的主题之中的哪个主题,其内容是什么?教材编排上注重了哪些能力?

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⒊教学准备(教具):

㈢学情分析

⒈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

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分析。

⒊相应的学法指导分析。

㈣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⒈教学目标(或目的):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⒊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㈤教学方法设计

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⒉可选用一些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太固定和单一。

⒊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纳入教学方法设计之中。

㈥教学媒体设计

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

⒉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等。

⒊对实验课要合理地选择相关的仪器、药品、材料等。

㈦教学过程设计

⒈导入新课/复习/组织教学

⒉讲授新课

包括定义、性质、教法、学法指导、疑点、重点、难点处理方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范例选择等,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栏目。

①对学生的活动要重点设计,何时探究、何时分组,何时讨论问题以及预期

讨论的结果都要有所体现。

②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提出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㈧教学评价设计

⒈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设计,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⒉小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有所体现。 ⒊课堂练习(训练):注重多提出些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

⒋作业/课外习题/补充练习:注重提出一些与实际联系、应用性的问题。 ㈨板书设计

要求板书的书写要简单扼要,一目了然。

㈩教后

包括教后反思、心得和问题新辨、新解和注意事项等。

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课的教案则应根据学科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体现组织教学及能力训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

二、教案书写的基本要求

⒈教案中应针对学生实际,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反对照抄课本,倡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多样性、个体化的学习特点。

⒉教学方法设计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秀之处,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学校个人资源的实际,有选择地进行一些课改实验。

⒊教师备课笔记中教案的设计、书写,应按照教案书写的基本格式,青年教师必须写分课时详案,对初、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可根据所选用的复习资料,在备课笔记中着重体现教材处理过程,对知识点的概括、例题、习题、选用以及不同解法,体现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进度。专题讲座可列出篇目及课时分布,所用资料作为备课笔记检查的附件备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写简案,但简案不简化教学过程,简案应突出教、学法指导,对课本中的定义、性质及相关内容可以只写标题,简案反映的教学过程应完整,有程序性。

⒋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坚持适度提前备课、写教案,坚持写详案,在教案设计中,坚持突出教材分析与教法、学法过程,并将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反馈的信息以及教学心得在教学后记中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断提高。

三、检查评价办法:

⒈每学期进行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备课笔记检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备课笔记检查是学校教学工作检查的一项常规工作,集中检查在校长室的安排下,由教务处、教研室组织下年段行政集体评定。备课笔记检查评定等级为优秀、规范、不规范三种结果。对评定为优秀等级的备课笔记,将根据情况给予展示,并在总结大会上予以表彰,对不规范教案,则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

⒉每学期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及相关部门对课堂教学进行随机检查评价时,把备课笔记检查作为必查内容,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四、检查评价结果的使用

教案检查评价的结果一律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职务评定、考核、选优的

重要依据。今后,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资格,所提交的备课笔记,必须是经过学校检查评定的原始件,坚决杜绝突击抄写的备课笔记参加职评。

附:常见的课堂教学程序(仅供参考)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一些基本的教学程序,使教学的理论与思想得以直观地表现出来。目前,在我国较有影响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

在教学实践中被认为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主要有:

⑴自学辅导式:教师说明学习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或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⑵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⑶凯洛夫的结构模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⑷上海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式:启疑--尝试活动--变式训练--归纳总结--回授调节。

⑸魏书生“六步”模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⑹上海育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⑺何炳章: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自学”模式

备注:新课改教案的靓点是:

⒈教案的右侧留很大一部分位置,作为注解部分内容之用;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课堂;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322.0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70-02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大众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青春期教育呢?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定在10至19岁,由于青春期发育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性别和种族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青春期年龄也界定不同。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生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的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青春期不仅是一个生理概念,而且是一个现代文化概念。伴随着21世纪全球性的性早熟趋势和家庭模式的变化,不断得到认同和强化。

青春期性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也是由青少年生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乎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尽管他们兼具儿童和成人的某些特点,但是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而是经历着人生从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于异往,希望了解性知识,但又惟恐被别人发现或讥笑。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因为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陷于迷惑、焦虑或冲动之中。由于青少年对自己的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常常容易出现偏离行为,被称为“危险人群”。近年来颇为世人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已占18~25%,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

目前,青春期性教育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呢?各地都在研究,对青春期性教育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就青春期性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科学、宽松的青春期性教育课堂氛围

青春期性教育课堂,必须营造一种科学的氛围,同时,还应当营造师生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

人和动物一样,性是一种本能。孟子曰“食,色,性也”,这指出的是生物学上的人。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学上的人,我们进行性教育就是因为人是社会学上的人。如果认为性的问题不用讲,这实际上是把社会学上的人降为生物学的人。性是一门科学,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件让人在学习时感到害羞的事,教师必须大大方方地教,学生应该大大方方地学。

在当今新的课程改革浪潮冲击下,青春期课堂的教师应是指导者、服务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应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穿针引线,创设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下面介绍几种青春期课堂互动的方式。

1、游戏式。在青春期课堂上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讲到“青春期中男孩女孩的身体又什么变化”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各自带一张童年的照片,玩“猜照片”游戏,在游戏中教师适时小结:“从童年到今天,每位同学都长大了,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更为显著,那么,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身体有哪些变化呢?”引发学生讨论,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对于那些学生羞于启齿的词语,如“”,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

2、辩论式。青春期中,我们都无法回避中学生恋爱的问题。笔者在所在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376名学生中有175人承认有恋爱行为。按规定,中学生是不准谈恋爱的,但中学生恋爱现象屡禁不止。对中学生恋爱默许是失职,简单禁止亦非良策,教会学生把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职责不应是阻止学生情感的发展,而应是采用疏导的方法,加强性道德观教育,把学生的激情与活力引导到个性发展的轨道上。为此,对“中学生恋爱”的话题,教师参与其中,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心理感受,创设一个师生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环境,在学生中开展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先在各自的一方讨论,总结出己方的一些理由,再派代表陈述己方的观点。其实,学生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此时才有机会当众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应陈述自己的观点:青春期萌发出对异性的情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选择,要学会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二、青春期性教育应做到“男女平等”

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女轻男”现象。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女生初潮变化明显,经期卫生及月经的周期性所带来的影响,都必须给予特别关注;二是在青少年性犯罪中,女生往往是受害者。性教育不能“重女轻男”,如男生易忽视的包皮过长、包茎问题,男生初次遗精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变化问题,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问题,说明要重视和加强对男生的性教育。

三、青春期性教育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人身体的秘密,不勉强学生回答或他们不愿做的事,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师生之间倡导平等、尊重、守密原则。例如,女生月经期中的问题,女生更愿意课后与教师交谈,而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自身问题;男生引起的心理障碍,更不愿意公开化。青春期出现的类似问题很多,有时需要教师课后辅导,单独面谈。课后辅导的形式可采用直面交谈、电话交流等方式。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第3篇

一、提出问题

初中生刚接触物理,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引导学生正确探索世界的奥秘,比孤立地解释某个物理现象有意义得多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问题,使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逻辑清晰、层次井然的知识网络,不断完善知识系统,能使其受益终身

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改革,探寻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内容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教学人员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免因为研究不足导致教学缺憾

物理科学,是思维和应用的科学,其教学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两部分,物理方法又包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部分目前的研究主要关于如何更好地获得物理知识,如有学者强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多种讲清、讲透概念的办法,包括借助生活经验、借助比喻手法、借助问题探究、借助实验演示、善用对比方法等诚然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除了概念,我们要教给学生的还有很多

二、什么是科学方法

基本的科学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前两种方法是基础,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再建立物理学理论体系,思维逻辑方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种方法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实验方法包括间接测量法、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逻辑方法包括理想化方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数学方法包括图象法、数学定义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问题,是一种技巧,也是教育工作者应传授给学生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心仔细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其中的科学方法;课堂上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验中提炼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达到能对知识进行解构、转化、重构的境界,能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课本以外的问题

三、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是某一种单一方法可以完成的,要[JP3]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努力笔者总结了一下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JP]

[HTK]1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教学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课堂讲解,学生整理笔记,并不利于物理的学习思维活跃的初中生更愿意去探索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其次要完善的,是教学方法“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工作者特殊的岗位性质决定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方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停滞不前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落后的局面,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第三要创新的,是教学思路初中生思维活跃,教师时常跟不上节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创新创新教学,寻找最便捷最科学的方法解答学生问题,善用最简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HTK]2在习题中实施物理方法,作业编排走向系统、多样

物理学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规律、变式练习、策略运用和迁移前面提到的概念教学,属于习得规律阶段,以陈述性为主变式阶段和迁移阶段,如何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多次变式练习的机会,显然是不错的尝试教会学生理解题意、知识定向、运用方法、列式运算,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物理方法很有帮助,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讲解清楚,何种情况下要用何种物理方法这又涉及到情境训练,笔者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业的安排并非越多越好,单一、零散的安排,只会加重学生的压力,而并不会加强他们的逻辑性,高耗低效改变作业的编排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例题、随堂测验、课后作业要形成体系,新授、分章、期中、期末、一轮复习、二轮复习、高考模拟,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安排练习作业不一定局限在“笔头”,还可以有整理知识点向老师提问、观看名师视频进行学习、帮老师收集资料换位思考等作业设计是一门科学

[HTK]3体验式教学培养科学素养,从情境训练感悟物理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56-03

问题的提出

2009年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作业、测验、课内外活动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等形式,也可采用真实性任务。考核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

随着安徽省学习贯彻新大纲工作的全面展开和近三年教学实践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探究的热点之一。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更便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不易于量化的品质,业内也已产出一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案例等,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本文侧重于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仍存在诸多困境。(1)评价方式单一,由于英语教学师资、装备等方面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工科职业学校),一纸试卷仍然在评价中占有主导地位。(2)虽有过程性记录,如参与小组活动、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出勤统计等,但不同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评价倾向,记录的差异性、随机性突出。(3)评价与学生的学业关联性松散。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未见突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呢?

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在现行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过程中,学生学完既定课程后得到的还是不同标准的形成性评价得分(教师根据自主标准进行的评价和记录)和考试得分折合在一起的“分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中职学校学生英语能力现状和英语学习现状。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提高的程度不尽如人意,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学习策略养成、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收效甚微。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音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句子听不懂、语法不理解、文章看不懂。同时,只有14.79%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近60%的学生对英语兴趣不大。近60%的学生不认可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说明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理解课堂的重要性。

《大纲》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前所述,学生在毕业时(即完成英语课程)是否已具备上述能力,有没有奠定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对于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来说显然是个未知数。根据对安徽省内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除少数专业如旅游、商贸等涉外专业毕业生毕业时会有相关认证外(实际上也只是部分毕业生),其他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英语能力方面的评价结论。即便有相关认证证书的,也是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证书等,而不是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表现情况的综合评价。实际上多数学生是希望得到描述性评价的。

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张建立“大语言学习观”,即不再束缚于以字、词、句、语法规则为中心的传统对话和语篇范畴的学习,而是充分挖掘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或参与互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此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识字和写字,还包括对建立在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和价值取向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评价中,笔者尝试建构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做出一个总结评价,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评语(评判),明确地界定学生中职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状态、进步之处、有待提高之处,并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和信息资源收集建议等,使他们在完成阶段性英语学习后能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努力方向。这对中职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中职毕业生进入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上海日月光封装测试有限公司等外资或合资型企业就业,入职前必须要进行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测试,同时还需要继续进行在岗(在职)英语学习。此种情况下,学生毕业前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对其影响显然非常重要。

评价设计方案与实践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充分收集、应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得出终结性评价的结论。该体系的重点是中职学生英语能力终结性评价的设计指标,即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由哪些次终结性评价或是形成性评价综合而成;阶段性、过程性学习情况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难点即学期评价指标和活动的确定,既要兼顾到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激发他们的热情;既要做到循序渐进又要避免重复雷同。

(一)评价设计方案的具体要素

遴选和设计载体多样。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衍生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和指标,例如拼读英文词汇(语音语调规则的运用)、基本语言知识测试(笔试和口试)、英语国家传统节日和习俗、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剧本和视频、英语人文故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合同、信函等。

根据中职英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将不同的评价活动分布到四个学期中(大多数中职生在校学年),包括必选和任选项目,确定分学期的评价指标。

跟踪记录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参与互动和形成性评价中的表现(数据)。

分析、综合各次评价的内容,得出最终的陈述性评价结论。

(二)评价设计的过程表样和结论陈述样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如下的设计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及能力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给出结论。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如表1所示。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如表2所示。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如表4所示。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按学期评定并发放给学生。学生完成四学期学习任务后,综合四学期的评价情况给出终结性评价。英语应用能力评价通知单如下:

(三)评价设计实践情况分析

按照上述设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详细记录,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本人,91.6%的学生对评价设计和结论表示赞同。因为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生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分数结论”已有某种程度的厌烦,他们不希望再看到单纯的分数,而是期望能得到某些方面的肯定、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评价设计会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有耐心并细致地做好记录。同时,也需要教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能力表现。为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减轻了部分工作量。如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记录缺勤的和不遵守纪律的,其他的即为出勤的和遵守纪律的;作业完成情况,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依据,教师在批改完作业后即可逐一登记,一学期记录8~10次即可;课堂表现情况,主要记录参与活动的同学的表现和各小组的整体表现;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依托教研组集体完成,教研组同课程教师按统一标准共同实施考核,并集体商讨评价结果。

评价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根据方案,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多数是口语和项目活动形式,不再使用试卷,即不再实施英语课程的期终考试,这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

结语

《大纲》中关于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论述是宏观性的指导,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地域生源特点、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状况等进行微观的实践性探索,着眼于持续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改革创新方兴未艾,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效果不尽一致,需要中职英语教师因地制宜,不断尝试、校正、总结、提炼,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道义.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7]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第5篇

“人口的迁移”这个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流向是教学的重点。

国际迁移的特点,19世纪前的特点,课本以一个实例解释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学生喜爱的电影《黄飞鸿》,还有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一些人口迁移情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理解。对于图1.8,我让学生看图后归纳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以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

国内迁移的原因:古代的迁移,我列举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争。1949-1986年期间的原因,我用“新疆建设强兵团”“北大荒”让学生知道这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学生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从下节课的复习提问中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我让学生根据图1.9先说出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迁向工矿区,由农村迁向城市?结果学生回答得很朴实“赚钱”两字,这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是由于经济原因人民自发迁移的。

对于第9页的活动,特别是第二题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最频繁的考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我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是本节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我也列举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实例,如:有人在发达城市买房,取得当地户籍,其子女考大学相比在我们江西考大学容易。当前电视当中出现的相亲节目,一旦相亲成功,组成新的家庭,势必会有人口迁移,通过这些例子学生的上课氛围很好,也能学到知识。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就喜欢地理,以后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

对于第10页的案例2,我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美国在各历史时期中的人口迁移规模、特点、原因,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