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地理论文

高一地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地理论文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有效提问;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2-01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课前课后整理能力是一个重要前提。而恰当准确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探究中自我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设置启发式、贯通式、趣味式的提问是关键,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本文主要围绕设置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探讨。

一、设置有效提问,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轮复习很多都是过去授课内容的重复,仅仅体现了温故的方面,缺乏知新的成分。在具体的课堂内容的处理上,有的教师缺乏审视和变通。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还和高一、高二上课的方式一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回忆起知识点,还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学生运用学新课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复习,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只有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置是淇蔚闹氐悖复习课的设问可以用反推递进式,教师可以先问结果,再从结果层层往前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大气运动”这一章时,可以设置如下提问:热力环流分为几组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地面温度主要来自哪里?近地面大气温度来自哪里?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导致的天气状况有哪些?风和天气状况有怎样的关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分布位置是怎样的?北纬25度受什么大气环流影响?有什么天气状况?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这种从重点难点知识开始,再到简单知识点的提问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就好比楼梯台阶,逐级而下,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起这一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配置相应的地理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置提问,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地理一轮复习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在对知识点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仍然不会解题。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信心满满,可一拿到地理题目,还是无从下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利用典型的常考题型进行分组提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展开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会回忆起知识点,并讨论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时,对“锋面”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引入两类常考的问题:一是中国冬季冷空气南下,二是雨带的推移。同时,可以找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以下是关于“冷锋”的题目。其一,讨论冬季昆明和贵州的天气差异,并分析原因。其二,讨论同纬度的成都和上海冬季气温差异,并找出原因。这两道题都可以充分解释冷锋的实际影响,学生在讨论中回顾了冷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和差异,以及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入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巩固冷锋和暖锋的知识。

三、灵活提问,提高课堂复习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浅化来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沉闷枯燥的复习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可以引入常用作高考材料的农作物、花草、水果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的题目,也可以用学生向往的风景名胜的地域特色来设置题目,分析其特殊地貌的成因。如用云南的石林、溶洞、钟乳石和崇明岛、黄河三角洲等自然风光的对比,以展示考过的区域图,背景图,景观图为主。教师提问学生时,可从“云南的地质地貌、崇明岛成因”延伸至提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角洲成因”,再引到常考的流水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题目,就课本知识点“河流的地貌类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提问模式,从解题过程到回归知识点,使课堂从轻松提问进入到后期的完整归纳,既完成了复习目标,又趣味性十足,摆脱了复习课的乏味。

四、结束语

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味地重复课本知识点,没有和具体题目相结合,就不会达到融会贯通,就无法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一轮复习应该是在巩固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合理运用提问,可以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提高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预习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2)如何更好地记忆洋流名称?(3)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4)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5)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6)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7)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8)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二)互动排疑

互动排疑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梳理和整合,组织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互动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导学”能在高三一轮复习课时把思考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探索、有历练、有收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课的关键点是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印度洋海区环流系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围绕高频考点,重点主干知识问题化,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知识进行回顾,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系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下面以两个活动为例。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指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时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理清思路,深化理解。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讲规律思路方法之处;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

例如,就解决“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的自主质疑时,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以索马里洋流为例,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性质、对气候影响以及对渔场影响。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6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7,完成第2题。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图9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第4题。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 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5.图10甲处的洋流与图11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繁荣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2,回答第7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国;高丽;青瓷;镶嵌;地域文化;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7(3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32-04

高丽的毅宗、明宗在位时期是高丽镶嵌青瓷发展的时期。毅宗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君主。他在位的24年之间一场战争都不曾发生过。高丽史中也记载道毅宗十分喜爱池塘,特别是喜欢静静地凝视着被柳树和芦苇环绕的池塘,看着野鸭在水中嬉戏。

史书中还载道毅宗因为喜爱池塘,于是便命人在宫殿后面修建池塘和亭子。一旦路过一个他认为适合修建池塘的地方,即使有民宅在此他会命人将居民赶走并在此处修建池塘。

毅宗偏爱奇珍异宝,因此他不喜欢待在宫中,经常会到宫外出游。他不仅好游乐还非常喜爱美丽的东西。根据高丽史所记载,由于毅宗希望皇宫内处处都是美好的东西,于是便命令大小官吏在市集上巡查,一旦发现奇特出众或是漂亮的东西全都搜刮回宫中,他的专横使得百姓怨声四起。

此外,关于毅宗年间史书上还有这样一个记载。毅宗常常命人去修砌城墙,而有一户穷人家的丈夫则受命去修砌城墙。

在修砌城墙的时候这个人必须自己准备午饭。但是由于此人非常贫穷根本就无法自带午饭,于是周围的人常常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在城墙修砌完毕之后这个人回到了家中,他对妻子发牢骚说:“我每天都是靠别人的救济才不至于被饿死。”

妻子好像做了什么决定似的便离开了家。过了好半天,用手绢裹着头发的妻子提着酒肉回到了家中。她让丈夫好好招待一下前段时间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们。丈夫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便默默地观察妻子的脸,当发现妻子头发上戴了手绢时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妻子是卖掉了自己的头发才换来这些酒和食物的.丈夫把酒和食物分给一起工作的人们之后,大伙好奇地问他食物的由来,当听到丈夫的叙述之后大伙怎么也吃不下去,只是不停地流眼泪。据高丽史所记载,唯独毅宗年间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大概是这个原因,毅宗年间的青瓷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也许毅宗的这种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塑造更加美丽的东西起到了促进作用。1965年,国立博物馆的著名高丽青瓷研究专家崔淳雨老师来到了康津寺唐里。那时,当地的人们用箩筐装来了一些东西,也许是在地里干活时捡到了一些青瓷碎片,于是便把碎片收集起来打算卖给外地人。

崔淳雨老师在国立博物馆进行学艺课程的同时希望能对青瓷做进一步的研究而来到了康津,一个当地人提着装有青瓷瓦片的箩筐来找他。崔老师在看到用青瓷制成的瓦片后惊讶不已,于是便向那位当地人询问瓦片的来源。那人回答说是在一户人家的酱缸台上捡到的。崔老师立刻前往那人所说的房子,只见从酱缸台一直到草屋的地面全被青瓷瓦片所覆盖。回到韩国首都首尔(当时为汉城)后,崔老师向当时的文化教育部讲述了这一重大发现,青瓷的首次挖掘工作便是从那时开始的。挖掘工作小组将这间房子移到了旁边并为他们修建了一所砖瓦房,然后在草屋周围展开了挖掘工作并且发现这里以前曾是青瓷窑。

挖掘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数百片的青瓷瓦片,除了这些青瓷瓦片之外,还挖掘出了大家偶尔在书中看到的青瓷鸭子砚水盒的碎片以及七宝透刻镂空香炉和青瓷香炉的碎片。

经专家考证,这些瓦片的制作年度为1157年。1965年的这次发掘工作从考古学上证明了早在毅宗年间就已出现了阴刻、阳刻、透刻以及象形等多种多样的青瓷制品。

尽管有些讽刺,但是高丽青瓷确实是在这位喜爱玩乐的君主的统治时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毅宗年间不仅有着雕刻花纹的阴刻方法,同时还有使用氧化铁画图的铁画手法,而最重要是将以上两者合为一体的方法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如果有鹤的话,首先阴刻出鹤的模样,随后用毛笔蘸上白土涂于鹤的翅膀之上,然后在把赤土涂在鹤的头顶和腿部,最后将整个表面擦干净,那么它里面的白土和赤土就会完全镶嵌其中。这种以白土和赤土镶嵌的方法通常被称作镶嵌法。

镶嵌法并不是上监娘娘所使用的技法,所谓镶嵌法也就是先挖空然后再进行填充的方法。也许毅宗大王对这种技法起到了推进作用,正因为他时常寻求新事物,所以阴刻的工匠们采用了毛笔画画的方法将刻好的部分涂上颜料,然后把表面擦干净,那么颜料也就非常干净地嵌入了原先雕刻好的部分。而镶嵌法在高丽时代已经用于金属器具以及螺钿漆器等的制造之中。

由于这些碎片的一部分和青瓷瓦被同时发现,由此可见镶嵌法中青瓷的首次出现说明了镶法作为毅宗大王时代的一种新的技法是和其他一系列的技法同时登场的。

到了明宗时期镶嵌法渐渐开始渗透到阴刻的花纹以及阳刻的花纹之中。以前阴刻雕琢的牡丹纹样、藤蔓纹样或是纹样等全部开始被镶嵌所取代。经过慢慢地发展到了13世纪,这些纹样已经不在是阴刻和镶嵌或者阳刻和镶嵌相结合,而是仅仅只剩下了镶嵌。

在出土的文物中也保存有这样的资料,这表明镶嵌法最终取代了阴刻和阳刻,这种新的技法成为了主流。一般来说,11、12世纪的高丽青瓷以纯青瓷为主,而12世纪后半叶镶嵌法的引入渐渐取代了阴刻和阳刻,而13、14世纪就完全进入了镶嵌青瓷的时代。一句话来形容――高丽青瓷就是纯青瓷到镶嵌青瓷的演变。尽管镶嵌青瓷技法最初只是出现在纹样的一部分之中,而后却渐渐成为了高丽青瓷的主流。如果把12世纪称为纯青瓷时代,那么13、14就是镶嵌青瓷的时代。

那个时期,喜爱镶嵌青瓷并推动这种工艺发展的人正是高丽的高宗大王。13世纪掌握政权的人正是崔氏的武臣们。崔忠献、崔r、崔沆等崔氏武臣们掌握了当时的政权并开始了武臣政治。在这段武臣掌权时期镶嵌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尽管当时有阴刻也有阳刻,但是镶嵌却成为了主流。纯青瓷在文臣贵族们所处的平静的、儒学的以及理智的社会中趋于主流。

武臣掌权时期足足六十余年,高丽贵族的主流也从文臣贵族转变为武臣贵族。与以前文臣贵族们所喜爱的平静表面不同,武臣贵族们则喜爱表面鲜明突出的镶嵌青瓷。镶嵌的纹样非常鲜明,青色底上出现的白色会显得特别突出,而出现黑色则看上去非常干净。镶嵌法的一大特征就是镶嵌法的纹样与阴刻以及阳刻的纹样相比更为突出,同时还展现出了绘画方面的特征。

到了13世纪,高丽青瓷渐渐从纹样要素发展为绘画要素,那个时期最为流行的是云与鹤的纹样。在青瓷的表面上雕刻出漂浮在天空如同灵芝般的云彩,有些只刻有云彩的青瓷也很美丽。最初在青瓷的青色表面上刻出灵芝般的云彩成为了主流,然而仅仅刻有云彩的青瓷不免显得有些单调,于是便出现了仙鹤。尽管其它的鸟类也不少,但是仙鹤却首先登场了,这种青瓷被称为云鹤纹样镶嵌青瓷。

特别是到了13世纪,这种云鹤纹样镶嵌青瓷受到了高丽集权阶层相当的青睐。镶嵌青瓷文化通过当时高丽时代广为流传的道教和老庄思想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文人李奎报所著的《东国李相国集》至今仍旧被翻译出版,看到这本书会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富贵荣华如云烟,稍纵即逝,七贤相聚在竹林中饮酒唱歌,与自然为友。不论是竹林七弦的故事还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抑或是李白、杜甫的诗句都在当时与美酒一同被广为吟唱。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云彩与仙鹤的纹样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说不定当时归隐田园的人中就有许多文臣贵族。

很多有识之士无心投身能令自己飞黄腾达的军部政权而使选择了重返大自然。这大概是与现实世界相比他们更加强调来世。那个时期佛教的曹溪宗非常流行,而现在韩国佛教最有名的宗教团体曹溪宗就是成立于13世纪并发展至今的。曹溪宗是以禅宗为主并接受教宗的佛教,武臣们对其十分钟爱。因为曹溪宗注重的是坐禅,这样的修行对武夫来说就好像锻炼一样,如果通过学习佛经来修行反而会另他们头疼不已。武夫们喜欢传统的禅宗,以禅宗为主的佛教被称曹溪宗,而13世纪正是曹溪宗最为兴盛的时期。

老庄思想渐渐融入这样的背景之中,而佛教是这样教导人们的,“我们的生命如同暂时经过一样,恍如刹那。”我们受到了这短暂生命的限制而无法好好生活,那么假如在今后即将来临的永恒时间中我们也无法好好生活该怎么办?是否会带来损失?因此,在如同刹那般的这个瞬间里聪慧明智地生活也就是为即将来临的永恒来世所做的最好的准备。

佛教最终所追求的不正是来生吗?而对于来生的强调也开始变得更加深刻,这些在当时被称作西方净土,即极乐世界,是一个既没有悲伤也不存在孤独的地方。人们相信这个地方就在夕阳下沉的西边,也就是三藏法师和孙悟空一同取经的西方净土。这种永无休止飞向西天的云彩和仙鹤纹样与老庄思想容为一体,青瓷表面上那飞向天际的仙鹤正表现出了人们对于永恒世界以及来世的憧憬。

13世纪高丽古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盛行一时的云鹤纹样的青瓷。从江华岛和开京附近出土的文物来看高丽贵族的墓大部分都是被制成像韩国古代房屋一样的石室,而石室的台基之上摆有石棺,贵族们就安放在石棺之中。

贵族们身边则摆放着几处青瓷。这些古墓中通常都会出现大量的云鹤纹青瓷,这大概是高丽贵族们希望通过云鹤纹青瓷来表达对永恒世界的憧憬和渴望。大部分云鹤纹青瓷上所画的仙鹤并不是静静地坐着,而是展翅飞向天空。这样的纹样被大量发现于镶嵌法的青瓷之中。

到了13世纪,野菊纹样成为了镶嵌法青瓷中最为流行的图案之一,而在此之前却十分罕见。尤其是进入了13世纪之后,各种各样花卉大量地出现在青瓷制品之中,华丽的花卉更是数不胜数。与这些艳丽的花卉相比,野菊则显得非常朴实。当时人们使用的酒杯、酒瓶、盘子或者碟子的表面甚至内部常常会被画上一束野菊或是含苞待放的花蕾。

在各种各样的纹样之中,野菊纹样的大量使用十分引人注目。野菊会带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因为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人们内心的改变。然而最悲伤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尽管诗人们也曾经提到过,但是最悲伤的东西似乎更能令人感到安心。许多经历过绚烂人生的人们内心常常会感到非常空虚,于是便通过野菊来填补心中的寂寞。华丽外表的装饰之下却有着空虚的内心,没料到以前竟然有这么多诗人喜爱野菊。

如同《归去来辞》一样,这种野菊纹样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于回归自然的憧憬。

野菊刚被文人墨客们用于诗句之中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因此野菊纹样也突然地出现在了高丽青瓷上并且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使用。镶嵌青瓷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野菊,然而不论是中国陶瓷还是日本陶瓷中都未曾有过这样的野菊纹样。野菊自身所散发出的凄凉、孤独以及寂静的气质与青瓷表面相当协调,正因为如此野菊纹样的青瓷才更令人觉得十分可爱。通过镶嵌法所刻画出的野菊非常整洁,算得上是最适合镶嵌法的纹样之一。如果把瓷器外型和纹样结合起来观赏的话就会发觉非常得体。其实这样的背景深刻的蕴涵着高丽人曾经凄凉的爱,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对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一同生活的向往。

有一首名为《青山别曲》的高丽时代歌谣曾广为传唱。也许是人们对于重返自然、一边凝视自然一边生活的这种期盼才使得野菊受到如此的喜爱吧。

此外,镶嵌法中还出现了另一种纹样,这就是从12世纪开始便一直备受高丽人喜爱的池塘。这里所指得是非常小的池塘,不是很大的那种,并不是像中国的那种海一般望不到边际的湖泊,而是非常小的,最好旁边有一座假山、一株柳树,柳树四周围绕着芦苇或站立着一头野兽,池塘中盛开着睡莲,野鸭在水中嬉戏,当时的人们似乎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景。根据《东国李相国集》中所记载,高丽人试图通过池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所有东西随水流入池塘并混淆在一起,而这些东西也会再次随水流走,池塘就好像是一个世界。

如同泥泞般的池塘中怎会生长出如此圣洁的莲花?这个就是世界。看着池塘就好像在看着一个世界,从池塘中感受到生命闲暇的许多高丽文人都曾努力地尝试通过池塘来探求生命的奥密。13、14世纪出现得比较多的纹样是由一两株垂柳、鸭子鸳鸯或是不知名的水鸟、在池塘中乘着小船并非垂钓而是哼着歌曲的画面所组成的风景。这样的风景不仅出现在金属制成的青铜瓶上,并且被大量用于镶嵌青瓷的制作当中。

高丽人把自己所憧憬的世界刻画于珍爱的青瓷表面之上。高丽人曾经青睐的这些纹样并没有马上消失而是保持到高丽末期。一直到朝鲜时代的粉青沙器出现为止纹样都继续被使用着。

人们从未停止过的喜爱。据文献记载朝鲜时代后期的青华白瓷上也出现过,而池塘和柳树在朝鲜时代也一直得到使用。这些纹样体现出了高丽时代人们弃富贵而选择寂寞以及憧憬永恒世界的心愿。高丽青瓷最初接受了中国青瓷,之后便开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将形状、颜色以及纹样发展得更为精美。如果说12世纪的高丽青瓷还保留有中国的味道,那么13世纪则完全成为了韩国自身的东西。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也就是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形状、颜色和纹样非常和谐的时期。

这一时期制造的青瓷普遍都有着非常流丽的曲线,如果一一观察来这些青瓷的形状,不论是水壶、葫芦瓶、酒瓶、梅瓶还是杯垫,都特别强调这种曲线,让人在看得时候会有一种魂不守舍的感觉从而不停地看下去,最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拥有这些青瓷。12、13世纪的青瓷外形雅致、曲线流丽,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纯青瓷和镶嵌青瓷的鼎盛时期。

1231年至1270年的四十多余年间高丽一直遭受着蒙古的侵略,因而高丽人也越来越深陷于自我的世界之中,镶嵌青瓷的飞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康津和扶安是当时青瓷制作的基地,蒙古军没有攻入这两个地方。当时制作的青瓷主要为贵族和王室所使用,因此主要是通过海船来运输。尽管国家遭受着蒙古的侵略,但是镶嵌青瓷仍旧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毫无遗憾地展现出高丽人美学上特征的正是这13世纪的青瓷。李仁老的《破闲集》以及崔滋的《a闲集》中都曾记载道高丽青瓷十个中能出现一个作品也并非易事。

当时被广为吟唱的诗句之一是李太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常常会出现在镶嵌的部分。“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这段诗句与竹林七贤、竹以及梅开始相继出现在镶嵌青瓷的表面。这种梅竹纹样从13世纪开始用于镶嵌青瓷之中,进入朝鲜时代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当时的人们都十分向往在松树林中饮酒作诗的七贤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梅竹纹样的出现非常引人注目。有时镶嵌青瓷上还会出现这样的图案――站在竹林之中或者松树之下的某个人物弹奏着伽琴,身边还有一只仙鹤翩翩起舞。高丽青瓷从13世纪到14世纪一直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倭寇的入侵起对高丽青瓷的衰退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高丽的经济和政治渐渐衰弱,同时14世纪后期的四十余年间倭寇不断地侵略高丽南海岸、西海岸一带。刚开始时只要海上出现向朝廷运送大米或者特产的税船一出现,暗中埋伏在一旁的倭寇就会立刻展开进攻并最终虏获船只。

后来倭寇不放过任何一艘从高丽出发的税船,所以要进献给朝廷的贡品最后不得不改为内陆运输。由于税船不再出现在海上,一无所获的倭寇们便把目光转向了海边的村庄。在倭寇入侵的极甚时期,倭寇们不仅俘虏居民还把一切都烧成灰烬,因此南海岸和西海岸一带五十里以内根本就无法住人。根据史书记载,由于倭寇的大举入侵,而且开城临近海岸,所以有人曾提议将都城迁往铁原,还有记录显示当时因为大米无法进贡到皇宫使得高丽王连午饭都吃不上。海岸附近五十里都无法居住,而康津和扶安都是海边的村庄,如果只是遭到倭寇一两年的侵略还好,然而四十年间不间断的入侵导致青瓷完全无法制造。到了14世纪后期康津则完全停止了青瓷的制造,尽管当地仍旧保留着数百个瓷窑,但这之后再也没有制造青瓷的例子,扶安也一样。由于康津和扶安无法制造青瓷,于是王室便开始采取强硬的措施。

这就使得朝廷把青瓷窑移到内陆地区,海边不行的话就往内陆迁移。在全国的八个道(省)修建瓷窑,把原康津和扶安的工匠们全都送往各个道,然后把在八道制作的青瓷献给朝廷。八道有许多著名的郡,把青瓷窑从一个郡搬到另外两个郡,在从这两个郡搬到其他三个郡,这样不仅能向王室提供贡品,假如整个郡都使用这些陶瓷的话,那将会比在康津和扶安制作的陶瓷的使用范围更大。

名为郑道传、赵浚的两位朝鲜时期的士大夫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当时中国的陶瓷使用非常广泛,所以在朝鲜除了王室和官府之外,地方官府以及士大夫也应该广泛使用陶瓷。当时用于制作铜器和黄铜器的铜以及铁最好是用来制作大炮,一般的器皿使用陶瓷来代替应该更为合适,这就是当时新兴士大夫们的提案。

高丽青瓷并没有从此消失,但是为了在倭寇的侵略中得到保存而必须采取措施。因为如果不进贡青瓷,那么朝廷和官府就没有可以盛放食物的器具。于是士大夫们的提案被接纳,青瓷窑也从康津和扶安移入八道,并开始向八道的各个郡扩散。高丽史1389年的记录中显示当时司雍房的管理人负责在八道收集将要进贡的瓷器,一个道通常一次会有八、九十车的陶瓷,然而在运输的过程中有许多陶瓷都会破损。

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高丽青瓷并没有因为蒙古的入侵而消失,也没有因为哪个匠人不把制作方法传给后代而就此失传,而是按照国家所推行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因为如果大量生产的镶嵌青瓷能被士大夫甚至一般老百姓广泛使用,那么将非常有利于国民的福祉。而高丽青瓷这正是粉青沙器的母体。粉青沙器并不时偶然出现的,而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产生的。

朝鲜时代的《世宗实录地理志》上的记载显示当时全国有324个陶瓷制作所,几乎每个郡都有陶瓷制造所,遍及全国的八个道。

高丽灭亡不过四十年,而陶瓷的使用已扩展到全国各地。这与原本只有康津和扶安两处青瓷制造所的高丽青瓷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制作的政策使得粉青沙器为全体国民广泛使用,这正好符合了朝鲜时代所追求的以民为本。正如《训民正音》中所说的如果百姓们使用好碗不也有利于健康吗?有一部分人认为高丽镶嵌青瓷如此的改变是因为一些匠人不愿意传授秘法而失传,或是江镇和复安突然遭遇天灾,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却表示这样的解释是根本不可取的。12世纪后期高丽人成功创造出了自己非常珍爱的世界,即高丽镶嵌青瓷。镶嵌青瓷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这并不表示镶嵌法有多么神秘、那么难以制作,因为今天的工匠们也能充分地制作出这样的青瓷。使用镶嵌法制作的青瓷深深地烙在了高丽人心中,镶嵌青瓷能够完美地再现出时代感。

高丽时期的所有青瓷中镶嵌青瓷最能表达高丽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青瓷,镶嵌青瓷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金元龙.韩国美的探究[M].悦话堂,1975.

[2]安辉F.韩国绘画史[M].一志社,1980.

[3]李泰活.韩国美术史的批评[M].学古斋,2003.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20xx年7月5日起,我参加了江西省第二期农村骨干教师科学课程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参加教学实践及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黄建国、喻金水、谭少虞、邱伟华、王金瑞、胡银泉、黄宗仑等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本文由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参加了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意味着我们将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走进课堂,同时也意味着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和影响周围的其他教师。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充满困难、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新经验、新发现以及新的飞跃。

  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本次培训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本人受益匪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使教师更加明确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教师,我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教师政治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认真听,认真记,并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交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提升道德修养,锻造高尚师魂

  以师德建设为首,创建博爱、诚信、敬业、勤业、乐业、精业的新型教师队伍,塑造教育服务名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谈了着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深化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强化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有关理论知识。确立“三全、三爱、三服务”意识,围绕“执教为民”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真情塑造未来”师德教育活动,要求结合建设师德月,将温暖送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我的道德修养。

  二、围绕共同目标,营造学习氛围

  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群体的共识,是校本培训的基本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确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与书籍为友”的理念,营建起自己的广泛的.教学支撑体系,并逐渐掌握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现代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多方创设条件,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进一步增大学校教师阅览室藏书量,特别是增加了反映教研教改前沿水平的教育期刊杂志供教师阅览,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宽泛的阅读视野。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优势,在校园网络上开辟“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交流”等栏目,为教师提供便捷、前卫、实用的操作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自主的、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模式,培养教师迅速、有效地选择、储存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专题研究、实践创新

  1、树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创建“教师论谈”制度,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实践、反思,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通过“教师论谈”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为教师们搭建平台,让教师们在“论谈”的平台上进行理念的洗礼。采用教研组交流与全校汇报相结合的方式,由每一位教师轮流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讲座甚至辩论。通过论谈活动中的实践和体验使教师在不断交流、不断讨论中获取新知,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了我的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

  2、我会将此次校本培训与实施课改有机结合。为进一步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运行机制,增强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促进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我会将培训所得用于教育实践。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 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