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管理,重在激励和引导,而非严厉惩罚。;教与学活动中多组织竞赛活动和自我展示,才能引起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才能满足师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使教师和学生达到自己激励的目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所以不能照搬传统管理手段,用严格管理只能适得其反。对于这种群体,管理者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组织成员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如在许多高校评估过程中,虽然加班加点,但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和进步,许多教师不辞劳苦,兢兢业业,许多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配合教育部的评估——在这个高度“群体化的”目标中,教师指导如果学校的评估优秀了,高校的地位就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收入也会提高;学生也自觉的指导,评估成绩对于自己的就业至关重要,特别是评估重点大学和“211”、“985”等名牌大学时,师生和行政、后勤等达到了高度一致和自觉的状态,这也是“Y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最好例证吧!日本学者威廉•大内首先提出“Z理论”,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后,大内提出了独特的“Z理论”。
“Z理论”将企业文化作为提高管理效率的核心手段,高度重视管理中的文化特质,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高校教学的管理者和对师生员工之间第一要互相信任,信任可以激励被管理者——师生员工们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校、教学,对待同事、同学,也激励管理者为学校的名誉而忠心耿耿地进行管理和服务。学生学成后也会报答母校,美国很多大学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一条捐赠率——即本校毕业生对对母校的捐赠比例,这是一条很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毕业生对母校有认同感有信任感才会在毕业后回报母校,回报母校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感情的回归与肯定。其次,微妙性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教职员工的个性,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这样才能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管理和教学的效率。
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是一种“同志+朋友”的管理模式。所以高校教学管理者提倡在管理者、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学校与个人的目标而共同努力。这些成功的案例反映在许多学校多组建了许多科学研究小组,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X理论”不适合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因为此理论反映了管理者对下属的不信任,产生的后果是对师生员工的严格管理。信奉“X理论”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师生员工的个人的目标和学校的目标不是统一的。因此,要想高校的教学各项工作顺利高效的完成,只有制订严格的纪律,甚至采取强制、监管、惩罚等措施。在这种监狱一样的氛围中,听从管理的师生员工便是好的,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处分和责罚。“Y理论”非常接近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本善"观点,认为人都是有事业心的,一般情况下,师生员工一般会认真工作的,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不能仅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无情的惩罚措施。更为重要的是,高等学校应该改善教学环境,采取合适的奖励措施,要真正相信师生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的潜能也会创造性地得以发挥。
管理者只有信任员工,才能采用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服务方式,激励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管理,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说,“X理论”、“Y理论”回答了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管理的两种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则融合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理论。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将“Z理论”(人文性)看作是对“X理论”(原则性)和“Y理论”(激励性)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教学管理中根据高校和师生员工的实际状况来灵活掌握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认真推进最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作者:董佩娜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1)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灵活交互性和及时性对教学场地设备、教学资料及教师等在内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和统筹规划安排,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并及时做出改进的决策
(2)优化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组织的网络化,不仅能使信息资源快速转换,教学管理组织敏捷、迅速,且能使不同部门间的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动态,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繁杂、琐碎、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研发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变更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各所高校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模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应本校的管理体系。同时,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要有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使用过程中需有专门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提高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便捷性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同高校需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引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学管理队伍,使教学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必要的信息化专业知识、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学分制改革既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又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变革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动调整工作目标与策略,融入新的学生工作理念,走出一条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
学分制下,遭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员和学生的交流逐步减少。能够经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高校 教学 管理 措施
21 世纪,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教学管理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输送质量和发展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输出环节,为国家实现人才战略提供前提和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视对教学管理的研究,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进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改革时机,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理性教学和人性管理中取得合理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管理。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行政机构和制度不成熟
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大多是延承传统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建制,机构繁杂,对教学过程管的过多过细,大多情况下烦劳功微,办事效率低。相反,各专业系(室)教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尚未成熟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任务繁重,需要系(室)教学管理人员充分了解本专业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方法,积极组织本系(室)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并积极加以实施。
(二)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
我国加入 WTO“教育服务”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这对我国的教育领域提出了挑战,“教育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只想着怎样使自己管理的工作不出差错,而不了解与自己工作相联系的各个环节是怎样操作、由谁来操作的。有些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更谈不上主动为与自己工作有联系的部门、管理者或服务对象提供方便或是帮助。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家长式管理”严重地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三)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确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二是重视理论基础,轻视技能训练。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要帮助未来的劳动者发挥其自身所蕴藏的职业潜能,即实现职业个性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他们具有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将人类真善美内化为一种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四)课程结构改革相对滞后
现阶段,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训练面过窄导致毕业生择业面窄;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不能及时调整强化方向而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好”与“坏”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专业“好”与“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考试等整个过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应大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主学习,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意识;改进激励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稳定、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同时,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
(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1世纪的人才更应具备更好,更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具体内容。比如,当前在德育要求中,要强化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现代文明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等的培养在智育中,要强化学习能力和岗位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体育中,要强化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专家治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高校的办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专家治校的办学方针。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专家、学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也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高校的重视、尊重,从而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最终既提高自身的能力,又促进高校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有方法、手段的变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提高认识,站在一定的高度,系统地分析问题,并结合改革实践,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更广泛的思路上看,还可将系统论、人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多元智能等理论与教学管理有机融合到一起,并应用到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庄智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资讯,2010,(34).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观念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