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教学设计——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论提倡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资源。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组织者、参与者,要科学地整合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立足点,成为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成为老师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挖掘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实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到课堂不是学习知识唯一的途径。

1.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表现在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教师要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主导思想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进而达到自能学习。

2.预设教学策略,突破重点难点。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抓重点句段,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唤起学生的学习潜能,既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参与,又关注学生群体化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要关注教学过程,这是学生知识建构和重建的关键,也是教学效果凸显的前提条件,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紧凑性、灵活性。

1.过程的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努力遵循教与学的高效率。问题的设计源于文本,深浅适宜,语言精当。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控者。不以热热闹闹、小手纷纷举为衡量标准。特别是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课堂的情境切忌变化太快太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定和模糊状态。追求合作、探究但不能走过场,必要的空间和时间是需要留给学生的。教与学在课堂上应体现出和谐共进,训练的设计应该穿插于各环节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特别讲究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引导、矫正,让一堂课体现出学生参与率高、气氛活跃、训练扎实,有针对性和拓展性。

2.过程的紧凑性。在教学环节的设计细化上,要注意各环节的过渡,从导入到总结均体现出知识的承前启后、相互关联。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和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所用时间上精打细算。这就要求教师预设时,充分考虑问题的生发性和有效度,不做重复、机械、无谓的劳动,其中蕴涵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3.过程的灵活性。虽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再精心的设计有时也会遇到“突发教学事件”,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和不稳定性决定的。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往往可以转化为理想的教学情境与课程资源,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契机,化腐朽为神奇,奏出精彩的课堂乐章。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指教师面临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因势利导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与活动经验的结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年轻教师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方法

笔者最近在翻阅历年的听课笔记时发现,学校年轻教师教学成绩落后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教学设计没有过关。他们多数是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例子进行设计,没有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这些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科书的翻版,教学毫无生气。本文主要针对年轻教师在公开课时所反映出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节约性原则

一堂课40分钟,教师需要分秒必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时时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省去没有必要的环节,把时间节约下来,让学生得到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和训练。每堂课节约几分钟,一学期下来将是非常可观的数量。案例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公开课实录。教师甲首先用一个练习复习回顾了上节课“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重要知识点。练习如下: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x+y-2≤0,x+y-4≤0,x-3y+3≤0表示的平面区域。然后开始讲解新课,例题用的是教科书上的关于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利用问题,用到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是x+2y≤8,x≤4,y≤3,x≥0,y≥0课堂配套练习所涉及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是y≤x,x+y≤1,y≥-1和5x+3y≤15,y≤x+1,x-5y≤3。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画平面区域,本堂课下来学生总共需要完成四幅平面区域的绘制,而且绘制平面区域又相对费时。建议修改如下:直接利用课堂配套练习中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y≤x,x+y≤1,y≥-1为例子来复习回顾,并且在黑板上保留该平面区域的板书,课堂配套练习还是采用该平面区域来求最优解。设计意图:用同一个平面区域的例子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在新课中得到应用,承上启下,一举两得。课堂时间就是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节约了下来。

二、连贯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知识点之间应该是连贯的,可以串成一线。在教学设计的引领下,课堂教学过程也是连贯的。尤其是在逻辑性、严谨性强的数学学科中,连贯性对于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很多年轻教师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断层的、离散的。案例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公开课实录。教师乙开始讲解新知识时,首先采用以“坐标原点为起点,A(4,3)为终点的向量”为例子来引入,得到向量用坐标表示是=(4,3),然后采用的是“以A(1,2)为起点,B(5,4)为终点的向量”为例子继续探索,运用向量的减法运算得到=(4,2),进而提出一般性结论:以A(x1,y1)为起点,B(x2,y2)为终点的向量的坐标表示是=(x2-x1,y2-y1)。此教学设计没有体现知识间的连贯性,应该把这两个例子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建议修改如下:首先以“坐标原点为起点,B(4,3)为终点的向量”为例子来引入,得到向量用坐标表示是=(4,3),然后采用的是“以A(1,2)为起点,B(4,3)为终点的向量”为例子继续探索,运用向量的减法运算得到=(3,1)。设计意图:向量终点保持不变,通过改变向量的起点,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改变的。这样就把两个例子连贯起来,通过前后对比,学生能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向量的坐标不能简单认为是向量终点的坐标,而是跟向量的起点有关,对于一般性结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小步走原则

有人曾形容数学是“火热的思考,冰冷的美丽”。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学习其形式化的表达,这其实是非常抽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辅以相应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知识,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数学规则去学去想,在没有学会加法的时候就想学习乘法,那就要处处碰壁,学不下去了。案例3:“任意角”公开课实录。教师丙讲完“任意角”的概念后,直接进入“象限角”的教学,然后让学生画出三个角的终边:30O,390O,-330O并指出它们的终边有什么特点,进而完成“终边相同的角”的教学。这样“极速”推进的教学,在本课堂的一个师生问答中露出了马脚。教师:“锐角是第一象限角吗?”学生:“是第一或第四。”本堂课的知识结构轰然倒塌。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训练,学生对于任意角的概念还停留在初中静态角的层面,对于动态角的架构没有形成。建议修改如下:提出任意角的概念后,首先让学生板演画角,不仅要表示出旋转方向,而且要把形成角的旋转过程表示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直观地感受任意角的动态特点,然后结合学生所画的角(这些角要体现上文中的连贯性和节约性原则),顺势推进“象限角”的教学。

四、变式教学法

变式教学通过改变非本质的特征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数学对象,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但相较于前三种,变式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公开课实录。教师丁先讲解例题。例1:已知sina=,且a是第一象限的角,求cosa和tana的值。教科书解法:因为sin2a+cos2a=1,所以cos2a=1-sin2a=1-=,又因为a是第一象限的角,即cosa〉0,所以cosa=,tana==。讲完例1后,马上进入到下一个题型的例题(关于化简的)。例1的题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只通过一个例题不能把这个题型讲透,此题型借助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当我们知道一个角的某个三角函数的值时,就可求出这个角的其他的三角函数的值(简称为“知一求二”),“已知cosa”的情形,与例1思路是一致的;“已知tana”的情形,较前两种思维难度略大。建议修改如下:首先按照教科书上完成例1的讲解,然后采用变式教学的方法,逐步把三种“知一求二”问题统一到共同的解法上。变式一:把a改成是第二象限的角呢?变式一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改变a角的象限,对照上述解法,解答过程基本不变,改变的只是答案值的正、负。紧接着再提出另一种解法:首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sina=,可以确定一条直角边为3,斜边为5,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另一条直角边为4,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其他两个三角函数的绝对值,最后再根据角的象限来确定正、负。变式二:已知cosa=-,且a是第二象限的角,求sina和tana的值。变式三:已知tana=-,且a是第二象限的角,求sina和cosa的值。通过变式二、三,学生理解“知一求二”问题的统一解法:一,画直角三角形,已知两条边,求出第三条边;二,求出其他三角函数的绝对值;三,根据角的象限来确定正、负。通过变式推进的方式,学生对于“知一求二”问题会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为下节课”诱导公式“中的“符号看象限”埋好伏笔。案例5:“等差数列”公开课实录。教师戊讲完等差数列的概念后,讲了一个变式教学习题:请填空:①3,,15成等差数列;②3,,,15成等差数列;③3,,,,15成等差数列;这三个变式习题对于等差数列概念的巩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答案。在完成填空后,再顺势得出公差分别为6,4,3,这样就把小学知识的填空题作为了高中生巩固新知的一个例子。可是,学生做这组习题时,在思维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靠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合理的拼凑,然后印证答案是正确的。但如果此时能再配置出第四个习题,即④3,,,,,15成等差数列,将会使整个变式习题组的质量得到升华。因为习题④的答案并非整数(前三组答案都是整数),所以单靠“凑数据”的方式是很难得到答案的,需要经过计算首先得出该等差数列的公差d==2.4,再进行填空。事实证明,这是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题目,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个例子的作用还有以下两点:一是从这个例子中讲解某一项与首项之间的关系,从而很顺利的引入到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中;二是可以作为例子来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该数列的某一项(譬如a21)和判断某个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项。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本部分三篇文章,以教师的教学反思入手,对绿色课堂的特征进行思考,让学生的发展落在实处。

“绿色教育”观念凸显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改进项目”正是引导我们将改革的目标指向课堂,努力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主体智慧与生命力,点亮教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质量,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加强课堂教学行动的改进,以此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绿色教育的目标呢?我们小学语文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带领教师加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解决问题,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一、专家引领与教师个体反思相结合

以往教师习惯于在研究课之后听专家、教研员的评价,然后根据他人的评价建议写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反思中教师的依赖性强,总是处于反思的被动状态,一旦离开专家的评价,自己很难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评价,对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不能客观分析,只凭感觉来做出判断。有时,听了专家的评价,确实觉得专家说得有道理,但落实到课堂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教师的内心触动不大。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同时,还要自己回顾课堂的全过程,根据课堂实录,做详细剖析,找到自己的“真问题”,并做归因分析,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反思,才使教师有了研究的落脚点,行为的改进才能落在实处。

一位实验教师观看自己教学《凡卡》一课的视频,并做了课堂实录,在专家引领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下面是其反思的一个片段。

上述案例1中,首先对教学的时间分配进行了反思。对某一重点环节的时间分配做了整理,在分析其教学效率时发现了问题,表面看似乎给了学生以主体活动的时间,但实际上有许多耗时之处,这样给教师以警醒,要想使课堂获得较大的收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应有价值,否则就会产生高耗低效的结果。善于从时间上来反思教学是一个把握教学节奏与效率的方法。

其次,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了反思。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处理教学重点时牵引的痕迹过重,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灵活调控课堂,不自觉地走上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绿色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生命为起点,要以生命活动为基础,以尊重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通过反思意识到,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不是空话,只有将这一观念落实在行动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才有达成的可能。

再次,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思路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对重难点的处理上产生了偏颇,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到位。由此说明,如果我们站错了位,课堂上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而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准备阶段,就要为课堂教学把关定向,找准切入点,确定重难点,设计选择最优路径,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二、即时反思与追踪性反思相结合

目前,项目组实验教师能针对某节研究课做即时性反思,能及时寻找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反思还不太利于教师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持久的思考,不能将经验、教训作为资源积累起来,为日后所用。因此,我们提出了做追踪式反思,有效记录教师思考、实践、成长的轨迹。将即时性反思与追踪式反思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回顾、反观自己的教学历程,并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

案例2中,每一次的教学反思,都成为教师进行下一次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由课后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依据反思作课前准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了工夫,把握住了课的方向,随之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让学生被动地解读,到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发言,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不断反思、不断矫枉过正的历程中,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以改变,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统观教师的几次反思分析,教师逐步对问题进行聚焦,最终明确,要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如何能够达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需要不断改变的是,无论进行哪一次教学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的起点,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僵化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同时,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有效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做倾心的对话交流,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聚焦给了教师总结深入思考的空间,并以此为抓手形成有实效的小课题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绿色教育观念得以深化,同时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增长教育智慧。

三、围绕典型案例展开群体式反思

校本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共同研究的平台。绿色教育课堂行动改进实验校从课堂实际问题出发,带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把典型案例分析与群体式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例如:金二小五年级组,围绕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实施开展研究。语文教师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验教师在进行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后发现了问题,由于在设计初期过于追求字、词、句、段、篇各项目的齐全,而忽略了三个时段探究性作业的前后衔接,因而给学生造成了额外的课业负担,与“减负增效”的目标产生了距离。围绕这些问题,项目组在研讨会上推出了案例研究课《威尼斯小艇》,以这一案例研究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研讨的话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反思,大家对该探究性作业设计的问题作了以下分析。首先,探究性作业的针对性不强。如课前预习,只关注到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掌握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的接受程度,没有考虑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没有考虑与课内学习形成有效的衔接。其次,探究性作业没有给学生展示思维的空间;只关注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层面的学习,没有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独特的思考。虽然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但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它是教师后续教学的重要资源。再有,探究性作业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不强。在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作业中,缺少内在的联系,不利于教师的有层次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课堂内外没有形成有机的学习整体,不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习质量。

随后,教师们带着问题继续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研讨,大家认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研究学习、课后的再学习”这是一个连续训练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课前的探究性作业的修改,更注重抓基本技能及阅读重难点的突破,以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与思考,为课堂教学的再学习打下基础。课上的探究性作业与课前探究性作业紧密相连,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针对性的点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有效时间用在了刀刃上。课后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训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展示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

基于上述的思考,广大教师进一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反思找到了改进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落脚点,并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寻找典型篇目做整体的修改与梳理,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校本教研,以尊重主体、尊重生命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构建课堂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线,引领教师在整体的设计中“精打细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单位时间与空间中获得最大的收效,体现了实践、反思的实效。

四、以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引领教学反思

项目组通过讨论对以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将某些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强化。

1.突出对学生“学”的评价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度是极高的,而对学生的评价较为模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状态才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四大项,即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每一项分别有几个小项。例如,在“学习过程”一项中有以下四小项: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质的要求,还做出了量化的标准,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较大的学习空间,避免走入一种误区:认为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提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了,似乎这就是让学生自主了。至于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如同走过场,更谈不上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了,所以通过评价加强“教”“学”的导向,使绿色教育观念在评价中得以体现与落实。

2.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首先,对于教师的课堂评价,从关注学生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1)评价及时具有针对性。此项内容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评价空洞的现象而制定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比如:针对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思维状态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而不是做表面文章。(2)评价语激励性强且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要求在于引导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指导。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是很多教师关注不到的,我们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有明确的思路。具体要求:(1)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方法的引导。(2)在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有相应的指导。此评价内容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避免就事论事的教学。

再有,在教师基本功评价中加入学情把握的内容。除了板书工整、规范,语言表达清晰外,重点加入了“具有较强的预设与捕捉生成并有效处理的能力”。这一内容的评价促进教师灵活地驾驭课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合实际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绿色课堂,是最为有效的课堂,对教师这一基本功的要求,体现了新的教学观。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改善教育环境 提升办学质量

良好的办学环境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为了改善办学环境,让地处边远农村的鄂温克族孩子们,能在清新、优雅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这些学生也能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同步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质教育,他们付出了许多劳动汗水和倾注大量的心血。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争取资金保障,校长张春雷积极协调、多方努力,在讷河市教育局和兴旺鄂温克族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争取到资金42万元,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下拨到位。从2009年7月份开始维修校舍,经过一个暑期的紧张施工,一座装饰一新的教学楼呈现在全乡人民的面前,一跃成为讷河市农村学校中一流的办学环境。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2007年,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精打细算,自筹资金2万元,建了一块500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2008年在讷河市拉哈一中对口支援下,又建了一块500平方米的篮球场,同时接受捐赠了一副篮球架,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标准的场地。看到孩子们在球场上潇洒的身姿,教师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他们在不懈努力之中,看到了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蓬勃发展的希望。

“环境育人”,这是兴旺鄂温克乡中心学校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办学目标。近年来,他们在自己动手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里不仅仅是办学环境好,这里更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教育净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宝贵绿洲。去年,有两位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鄂温克族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一位走进了兰州民族学院的校门,一位被大连民族学院录取。这是鄂温克民族的骄傲,更是这个学校的自豪。

弘扬民族教育 突出办学特色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森林民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是我省鄂温克族人民唯一的集中居住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在社会进程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同呼吸,共生存。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把继承和弘扬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学习鄂温克人的优良作风,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并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学校增设了一名民族教育辅导员、一名专职鄂温克族音乐教师。进一步为民族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鄂温克族是一个重礼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的歌舞,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产物,表现着鄂温克族的精神、情绪、愿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组建了舞蹈队,由专职教师涂玉芝担任辅导员,坚持常年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他们自编了舞蹈“彩虹”、“鄂乡春早”、“鄂温克姑娘剪羊毛”等,自创了“我是鄂温克族小牧民”歌曲。

2008年的金秋时节,被誉为“百灵鸟”的鄂温克族教师涂玉芝及8名学生,带着自编的舞蹈“彩虹”,有幸参加了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咱村也有文艺人”电视直播节目。教师涂玉芝演唱的鄂温克族歌曲“彩虹”,伴着学生们欢快的翩翩起舞,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优美的听觉感受,力克群雄,独占鳌头,赢得了全场的最高分,为讷河市代表队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让全市、全省、全国的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在祖国的北方边陲,有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鄂温克族。2009年8月17日,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二年级的鄂温克族学生孙思颖,代表鄂温克族全体师生,参加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少儿声乐歌舞器乐比赛”,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同时,教师涂继承创作的“我是鄂温克小牧民”,也获得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少儿声乐舞蹈器乐比赛”的一等奖。涂继承、涂玉芝搜集整理的鄂温克族歌曲“剪羊毛”,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四册第十一课“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里。

近几年,这个学校的师生多次接受了省、市电视台,《黑龙江教育》杂志社、黑龙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节目录制和采访。进一步让全省人民认识和了解了鄂温克族与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使得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继承和大力弘扬。他们积极开展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把继承和弘扬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政治课上,每节都要渗透关于本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并纳入业务教师考核。他们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此项工作,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上狠下工夫,也涌现出涂黎红等一批先进人物。 2008年9月2日,讷河电视台在“岁月人生”栏目中,以“黎明有霞天自红”为题目,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他们积极开展民族语言教育。鄂温克族没有文字,但是鄂温克语言还是很丰富的。由于居住分散、没有语言环境等缘故,能流利使用鄂温克语交流的人数在逐渐减少。面对这种现实,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在点点滴滴中作着不懈的努力,把鄂温克语言这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财富保留下来。在2008年,学校专门增设了一名教授鄂温克语言的教师,本民族教师涂继承光荣地承担了这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鄂温克语言是跨国境语言,除了我国之外,俄罗斯、蒙古国也有持鄂温克语言的人,而且鄂温克语与美国、加拿大的爱斯基摩语、日本的阿夷努语、日本语、朝鲜语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鄂温克语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国外相关语言界的关注和解读。在2009年6月10日,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韩国首尔大学的邀请,派教师涂继承专程赶赴省城哈尔滨,与韩国阿尔泰学会的五位学者进行民族语言交流,研讨了2 787个单词、344个短语、378个语法短句。同年8月17日,韩国首尔大学的金周源、朴湘澈、高东昊、孙楠昊、金慧、杜拉尔六位学者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语言交流。使得这一文化瑰宝――鄂温克语言,得以突破国际界限,实现跨国传承与弘扬。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理念

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肩负责任,不辱使命。他们把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科学、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和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去传承、领略、弘扬民族文化。

他们以古老文明的民族特色为主题,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如:萨满文化、驯鹿文化、桦树皮文化、狩猎文化等,都是鄂温克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为使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自行开发了三本校本课程:《鄂温克语言》、《鄂温克风情》、《鄂温克民族》。思路清晰的谋篇,高屋建瓴的思辨,洋洋洒洒的文字,对传承鄂温克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们每周一节的校本课,让学生们对鄂温克族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鄂温克族的后裔,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骄傲、自豪。2009年9月18日,黑龙江日报记者对张春雷校长进行了专访,以《民族中学里的朗朗读书声》为题目,专题报道了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的事迹。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一般是来自于老年人口口相传的记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为此,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散落在民间的鄂温克族有代表性的物件进行收集。他们还行程近万里路,足迹遍布甘南、海拉尔、莫力达瓦自治旗,调查、走访、搜集、整理各种相关材料,不断寻找民族发展的历史踪迹。同时,对漫长的史料进行认真梳理。用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关期刊更多

汉语史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建材与装修情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