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第1篇

最近,电视广告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几个老人兴致勃勃地拍着篮球;几个年轻人则显得既没精神,也没体力。广告画面配音则是这样说的: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这样的广告画面和配音,听起来确实有些玄:60岁人的心脏怎能和30岁人的心脏比?但一次专项调查却显示了这样的结果:老年人越活越年轻,青年人越活身心越疲惫。专家们不得不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日子长着呢,千万要放松自己!

“无官无职一身轻,退休赋闲真自由”。现代的老年人,由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基本的保证,加之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再没有工作任务挤压他们,也不必费尽脑汁地考虑怎样处好和领导、同志之间的关系,这使他们仿佛获得了另一种新生,到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天地,于是,越活越年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记者调查了上千名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5岁。但许多人的心理年龄却在29~30岁之间。在天津市的几所老年大学里,老年人在练习书画,做健身操,跳交际舞,认真作着服装模特表演。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学起了英语,摆弄起电脑。他们还绘声绘色地谈论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的奥运。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一本正经地说,等着看2008年奥运会没问题。看他们的精神头儿,就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不光是天津的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老年人也越活越有滋味。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每天骑车经过市区一些较宽敞的地方,都会看见披红戴绿、脸上涂粉、发上插花的老年人在锣鼓的伴奏下,兴致勃勃地扭着秧歌。他感慨万千地说:“老年人太幸福了,真盼着早点退休!”

与老年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人身心疲惫,呈现了未老先衰的趋势。现今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挑战是生存竞争。老年人工作的那个时代,基本是“大锅饭”,每个人挣的钱都差不多,更没有今天百万富翁和下岗职工这样悬殊的差距。一般来说,干活累不死人,而精神上的压力往往致人于崩溃之地。为了不下岗,为了多增加收入,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顾长远利益,不计后果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武汉市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原来糖尿病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才得,而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得了这种病。他还说,不久前,一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竟因心肌梗死死在了这家医院,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天津市的一些心理咨询部门的大夫们发现,许多年轻人都不认为自己年轻,他们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心态:“我每天奔波忙碌,觉得一天就老去五六岁。”“我才20多岁,可我觉得已经老了,没有精力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将妆化得很浓重。她们说,不化浓妆,就觉得自己衰老了。在工作中奔波,在家庭中忙碌,我们很快就会变老。一些男性咨询者则说:“每天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担心下岗不下岗的问题,心理负担真是太重了,每天好像老了几岁,完了,身体真是快顶不住了!”

人既要竞争,也要勇敢地快乐地活着。那么面对现今的时代,年轻人怎样才能青春常在呢?南开大学的田立刚教授说:“心理年龄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年龄的年轻或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所决定的。心理上认为自己年轻,精神上就愉快,身体也有活力。心理上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身心就会老。所以年轻人应像老年人那样,学会放松自己。”当然了,年轻人也可以采取一点“精神胜利法”来战胜自己的高度紧张、高度忧虑的情绪,也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全然不着急”,相信只要我努力,那么就“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人不无诙谐地说:“钱太多了,就是纸。房子再多,也只能住在一间屋里,睡在一张床上。”这样的精神法或许有些道理,否则,人总是想不开,总是拼命劳作,可能既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将身体搭进去。人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即便是百万富翁,又有何价值,又有何乐趣呢?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第2篇

临床资料

我科共有离休老干部160人,其中男124人,女36人,年龄70~96岁。昏迷患者、痴呆患者、病情危重除外。

心理特点

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疾病的特点是,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服用的药物也是多种多样。患者心理特点大多为焦虑、紧张、恐惧、猜疑、凡事依赖,表现为孤独寂寞、情绪不稳、有些悲观,迷信广告宣传的保健品。加之这些患者都是离休的干部,平时受人尊敬,生活优越,因此,自尊心极其敏感,依赖性强,容易产生失落感。

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

要热情:从患者入院时开始,要热情接待,不要直呼其名或床号,要讲究语言艺术,既要使患者高兴,又要遵守原则。尽可能的尊重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科室主任,主管的医师,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到病房,测量生命体征的同时,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制度,提醒患者不要把贵重物品带到病房,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要专心:由于老年人认识能力下降,听力减退,耳聋眼花,反应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用文明礼貌用语,使病人有亲切感。与病人交谈时语言要柔和,语速要缓慢,语态要热情,对耳聋的患者更需语言与动作结合的方式,使其听懂并理解,体现对病人的关心与同情。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使患者对病情有一些了解,认识和体谅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

要耐心:由于老年病人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容易产生焦虑、易怒、不安、猜疑等心理。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耐心、恒心,给病人更多的关怀、同情。要勤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谨慎,任何时候处理问题都要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做好救治工作,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告诉病人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多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困难。还可了解家属的思想状况,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与否必须认真听取,酌情处理。对于条件达不到造成的误会,应诚恳的解释,时刻尊敬和体谅老年人,使其变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信任感,才能有利于配合治疗。

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缺少亲人陪护,加之心理脆弱,易产生悲观,寂寞心理,急于找到精神上的寄托。此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认真的照顾和关怀,尤其是老年人年老体衰,记忆力差,经常忘记吃药,一定要及时提醒或按时、按量看着患者服药到口。在生活护理上,细小处的无微不至,护理操作上的一丝不苟与熟练,和蔼友善的服务态度,适当的鼓励,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认识到只要能配合治疗,疾病是一定能得到控制和治愈的。

在病区加强卫生宣教,给病人讲解健康常识。医护人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宣传相关知识,对病情许可的患者要鼓励、动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康复。让病人看看电视娱乐一下,阅读一些书籍,看看报纸愉悦一下心情,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药物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是护理学科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对每个老年患者做好心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病人的心态,增强患者战神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闻慧英.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102.

教会患者适当掌握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提重物等,防止人工的黏膜脱出。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护理

老年人心脏出现退行性变化,心包外脂肪增多,心内膜增厚,心肌收缩减弱且储备能力较小。由于动脉硬化,造成动脉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内官腔狭窄,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严重病窦综合症的患者,会到上级医院进行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治疗。

1对心脏起搏器的认知

1.1正确认识起搏器的类型 为了能够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作为社区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起搏器工作类型的信息,否则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将无法判断起搏功能的好坏。起搏器类型主要有:①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室)的单腔起搏;②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③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起搏器植入后,由设定好的频率发放冲动,经导线和电极的传递刺激心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

1.2正确认识起搏器的功能 作为基层医护人员对深层次医学领域的知识范围接触不太多,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对起搏器功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安装起搏器的功能为:相当于人为地给心房或心室一个异位兴奋点,只是该异位兴奋点的频率通常可调快,超过原起搏器的频率;因为是人为发放电激动,故心电稳定,不会随时停止,确保了这类患者的安全,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2 对植入心脏起搏器老年患者的护理

2.1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活动特点有明显的二重性。老年人既有久经社会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一面,又有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面对复杂的、变化的社会各种现象,由于学习少,情况不了解,观念没有转变而不理解,心理很脆弱的一面。当起搏器这样一个价值昂贵的异物附在人体上,患者因此表现出小心、谨慎、不适应的感觉,情况不稳定,有忧虑、焦躁的心理存在。对此,我们在访视和健康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和鼓励患者说出心理和身体的不适,解释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消除不适感觉,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和护理,每年做一次健康评估,每次评估更新健康档案资料,纵向比较心理健康状况。

2.2合理用药指导及护理 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用药较多,各种药物并用,其不良反应必然增加,当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对原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应停用,如阿托品、异丙肾等,提高心率的药,不可长期使用。向患者讲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心脏起搏治疗仅能维持一定频率的心搏,对原发疾病的无治疗作用。面对于其他疾病的药物不可随意停用,如糖尿病的患者,起搏治疗后,他认为其他药物会对其产生影响,故停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经访视指导后,血糖控制,情况稳定。因植入起搏器后使用抗凝药物,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及黑便呕血等症状。如有及时请示医生。由此可见,细心的观察与护理对疾病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定期访视及生活护理 每3个月访视安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了解他们的目前情况,症状变化,危险因素干预情况等。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老年人经常与社区医护人员交流,告诉医护人员目前的不适,目前服用的药物及保健品。目前对健康状况的困惑等。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其健康变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但食物不宜过精,应强调粗细搭配。人工心脏起搏器具有防止日常电器干扰的屏蔽装置,一般的家电、汽车等产生的磁场,起搏器工作无丝毫影响,若遇到干扰,可迅速离开或切断电磁干扰源,正常的起搏将会恢复。另外,在因任何原因就医时,指导患者应事先相告植入有起搏器,以便有异常情况发生,尽量减少对老年患者的无意伤害。

2.4睡眠方面 在置入起搏器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由于术后老年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以及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应了解睡眠障碍的原因,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叮嘱家属在老人就寝后减少开灯,避免强烈的灯光给老年人的刺激,保障患者居住环境的安静,嘱咐家属患者入睡后减少喧哗,动作要轻柔,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必要时可予以镇静止痛药进行辅助治疗,保障患者的睡眠时间及质量。

2.5饮食方面 应以高营养、高纤维的食物为主,让患者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鱼肉等,少吃些油腻的食品,避免排便受阻。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及蔬菜,增加肠道的蠕动。少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2.6排便护理 由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较差,所以在起搏器植入后,受限、疼痛等原因,可能会是患者出现排便困难、腹胀、便秘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叮嘱其家属应予以患者按摩、热敷等方法引导患者进行排便排尿。促进患者应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可逆时针的对腹部进行按摩,帮助肠道进行蠕动。必要时可予以缓泻剂或者开塞露进行治疗。

2.7体能锻炼护理 患者应每天进行锻炼,多进行些有氧运动来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如散步、打太极、广场舞等。在锻炼初期,不宜时间过长,活动力度不可过强。逐渐的增加时间及运动量。护理人员应叮嘱其患者及家属,在患者运动时应在旁陪同,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周琼.临时起搏器术后引起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0-21.

[2]胡红菊,刘学银,邓明燕.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健康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2-23.

[3]李建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2013,12(7):467-468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第4篇

陕西

曹××

曹读者:你好!

老年期抑郁障碍除部分是在中青年时期发病、持续到老年期仍然复发者外,多数是在老年期首次发病,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同青壮年发病的抑郁障碍同属于情感范畴,也称心境障碍,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同青壮年相比,老年人更易罹患抑郁障碍。近年国内北京地区曾有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12.8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女性为16.89%,男性为10.43%。

从发病的生物学因素上分析,青壮年时期发病者遗传负荷较明显,统计显示有遗传史者占45.5%;而老年期首次起病者遗传因素较少,家族史阳性者仅占14.7%。

一些心理社会因素的诱发,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作用。从病前一些生活事件的发生率来看,老年群体与中青年比较并无明显差别,但是遭遇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老年患者相对较重,而且由于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又相对较弱,故老年人比中青年更容易导致患病。同时,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多失去社会的关注,也会为一些老年人带来孤独寂寞之感,增加了无望、无用和无助的心理感受,也增加了其患病的基础。从生活事件的类型上看,老年群体主要是躯体疾病和家庭冲突,诸如慢性病缠身、跌倒外伤、活动受限、视听受损、生活窘迫、子女不孝、配偶故去、代际矛盾等等,而中青年主要是个人工作、学习、生活、婚恋等方面的问题。

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中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又常常易于伴发抑郁症状群。如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有统计显示可达47%,其中重度抑郁为27%,且往往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2年;糖尿病后抑郁的发生率,有报告显示轻、中、重度抑郁各占61%、15.7%和1.4%,都远超过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因患躯体疾病所常用的药物中,有些可诱发抑郁症状,如某些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等。上述这些疾病或药物所导致的抑郁,在临床中也会相应地增加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区分。

老年人群随着正常的躯体老化进程,中枢神经系统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也会受老化进程的影响,发生增龄性改变。这些又与抑郁症发生的神经递质学说相吻合,可能会促进抑郁障碍的发生。抑郁症时某些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如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这也可能是老年人易患抑郁障碍的又一因素。

还有,就是老年人随增龄而至的脑退化性改变,如脑白质变得稀疏、脑皮质变薄、脑室扩大等脑实质萎缩的病理进程也与抑郁症候群的发生不无关系。国内有调查显示,有增龄性脑退化改变的老年人,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无改变者明显升高。提示,脑老化改变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虽同中青年所患抑郁症基本类似,如情绪低沉、兴趣下降、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无望无助、自责内疚、少言少动,甚至会出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欲轻生自杀的念头或行为等。但是,老年人患抑郁症时,较中青年时期起病的抑郁症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具有多种躯体不适主诉和严重的睡眠问题困扰。有时,这些症状反倒掩盖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或低沉心境,给明确诊断带来困难。

统计显示,80%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有记忆减退的主诉,此外,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随访调查发现,老年期抑郁障碍患病3年后,43%的人呈现为老年痴呆样改变,而无明显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抑郁患者仅有12%会表现为老年性痴呆。

伴有躯体症状或不适主诉虽也是中青年抑郁症患者的表现,但在老年期抑郁患者中更为常见。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到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如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跳、出汗、紧张、颤抖、恶心和呕吐等,各处疼痛以及大小便等方面的问题始终困扰。并常是以这些主诉症状来就医,而抑郁低沉的情绪却不明显;或是被患者和家属认为是患了某些内科疾病,而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却罕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对症用药治疗也收效不大,这时应考虑到抑郁障碍的可能。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第5篇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合作中心主任、听力国际副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卜行宽教授介绍:很多老人都会遇到听力问题。WHO最近的新的全球听力残疾数据表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1/3为听力残疾。我国学者用WHO方案在苏、川、黔、吉四省进行的调研显示:我国≥60岁的老年人群听力减退患病率达59.5%,听力残疾患病率达26.6%。换言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超过1/4为听力残疾。听障老人常常表现为叫吃饭,听不见;接电话,听不清;看电视,音量开得很大;说话爱打岔,牛头不对马嘴;听力虽然减退,但又非常惧怕噪声,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沟通更为困难,有时会变得越来越孤僻……这些都是老年性听力减退的表现,要警觉。

听力残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极大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社会功能。

人老失聪,并非天经地义

很多人认为:老人听力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任其发展,不去管它,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虽然从生理上说,听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大体上60岁后,就会出现轻度(主要是频)的听力减退。但实际上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首位原因并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损害听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防治这些致病因素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目前对老年聋的遗传基因已有较多研究,但尚不能用于临床实践,而对避免噪声、合理使用耳毒性药物、积极防治对听力有影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脏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老年性听力减退者及早接受治疗干预可保存残留听力,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保留残存听力对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出现早期症状后要及早做耳科、听力和相关的全身检查,以便及时干预治疗。有的人四五十岁就出现听力减退,因此,预防应从中青年开始,注意全身健康和环境卫生。

听力差引发“蝴蝶效应”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严重妨碍人们的沟通,进而引发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障碍。它会降低生活和工作质量,并会引发抑郁、孤独、焦虑、疲塌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危及个人,影响家庭,还累及社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重点防控的对象。这种由耳内微小扰动而引发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巨大变化的“蝴蝶效应”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听力减退的发病率最高,因而老年人群也就成为防控该“蝴蝶效应”的重中之重。

卜行宽教授建议,一旦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家人要及时鼓励并陪伴老人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积极干预。

助听器一定要科学验配

绝大多数老年听力减退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但也并非束手无策。科学验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专业化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听觉辅助用品的应用和改善聆听的声学环境等都是有效解决听力障碍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