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与实践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校园环境下,受教育者仅作为“学生”这一唯一的身份接受学校教育;在实习实践期间,受教育者不仅作为学校的“学生”,而且也作为企业的“员工”这一第二重的身份,交替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分散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在学校,学生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关方向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性教育,而在实习实践期间,除了学校的教育外,企业侧重的是道德、法制、纪律职业要求、企业文化等规范性教育和社情、行业形势等体验性教育,教育内容多样化。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实习实践期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由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学生活动的空间由课堂、宿舍过渡到企业、社会。学生离开原本熟悉的、温馨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而进入到另一个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现代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学生接触的人与事较之学校要复杂得多,各种社会思潮、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
3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说教性质的,缺乏实际的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同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与科学文化理论)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并不断地指导实践,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实习期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用于回答和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4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孤立,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灌输式的,相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吸引力;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目标要求与价值取向偏高,缺乏时效性,且这种教育多需要学生的间接领会,而间接领会往往会受多种外界因素和同学们自身的理解能力、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书本理论滞后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飞速进步,不能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实际问题与思想矛盾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内化作用,缺乏真实有效性。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要求和社会形势需求的内外交融中,通过自我的直接体验与深刻感悟来认知理论,通过操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加强改进;通过实践归纳总结,提升能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5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在校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多由教育者来主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来接受,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一种引导和管理,虽然也强调服务意识,但是这种服务意识并不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前提。而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承担的是引导和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一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服务者”,要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学生的问题。且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发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是随时的、是动态的、是分散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动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趋于网络化
在学校实习期间,学生相对集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集中地、面对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企业实习实践中,由于学生被分散在各个岗位,生活区域也不够集中,加之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不尽一致,很难集中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实习实践中多数学生上班时忙于工作,下班后忙于休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面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少,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效,所以网络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目前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普遍“网络化”程度很高,喜欢用说说、微信、博客、贴吧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交流心得、发泄心中的不快、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实习实践期间更是如此,因此,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知晓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中的舆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时效性和针对性。
7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式探究学习 意义 特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90
1 开展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问题式探究学习与当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一致的。小学阶段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时期,然而教师却不应该一味地讲授,使小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认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意识是学习中所必需的一种思想维度。
2 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
2.1 探究性
问题式探究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并且允许学生随时质疑, 敢于对教材提出怀疑,敢于与教师争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式探究学习是以问题的探究为中心进行知识构建的。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和方法,体验成功的滋味,进而激发探究欲望。
2.2 自主性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感悟,去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发现新问题,然后解决新问题。整个过程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长学生的智慧,吸收知识,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读,不仅要在读中解决“旧”问题,还要对不断产生“新”问题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2.4 过程性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互相合作交流,不时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记录从而发现有用的信息。问题式探究学习应该关注学生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3 如何开展问题式探究学习教学
3.1 学生不爱提问的现状简析
学生为什么提问少呢?经调查,从学生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五方面:①学生害怕尴尬的局面。②学生懒得思考。③学生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情。④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差,不知道怎么提问也不习惯提问。⑤觉得时间不够,来不及思考。另外,学生关于提问的观点为:①老师们把问题都问完了。②老师觉得我提的问题幼稚而不够重视。③老师很少对如何提问进行指导。④老师们提问后没有给多少时间就开始给答案了,没有留下思考时间。而老师们的对提问的一些建议和认识是:①老师希望学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但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②老师希望学生不仅仅和自己交流也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缺少互相聆听。③老师希望学生提问的水平由所提高,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④老师希望学生在问题出来后和回答问题前好好思考。
3.2 问题式教学中中坚持的三大教学原则
3.2.1 专注于提问形式的多元变化
小学生具有活跃性,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呼吁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人教版中的《乡下人家》、《麦哨》、《乡村四月》时,可以请同学们列举身边的乡村美景,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厚。
3.2.2 所提问题必须具备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有目的性,同课堂授讲内容应该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针对教学难点予以提出,或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地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随口提问。比如在人教版《检阅》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左腿截肢的博莱克为什么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儿童检阅队伍中的第一排”、“为什么他最后得到了人们的掌声”等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2.3 所提问题须具备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应当针对对启发诱导学生问题思维上进行提问。如人教版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在学生阅读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应该恰逢其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去理解藏汉间的友好情谊。
3.3 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3.3.1 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
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3.3.2 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是问题探究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即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也可以借活动创设情境,或调动生活积累,创设情境。如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形式,来启发学生在那种野外迷路的场景中该如何做。在学习《咏柳》、《春晓》、《草》、《荷花》时,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学生会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结合课文所讲的进行提问,产生了学习兴趣,自主地进行学习。
3.3.3 问题氛围的创设
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释放,使每一个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氛围的创设是很有必要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安全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氛围,是问题自主探究的基础。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候,构建语文问题交流沟通的学习平台,让同学们自由地讨论自然现象,然后对课文进行提问
3.3.4 传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示范导问、以思促问、以错激问、提供时空、鼓励创新
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提问。另外,小学学生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令学生产生质疑,让学生读透文本,经过调查研究、观察分析、深人思考然后进行提问。为了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提,教师可以有意设计错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理解文本。首先要提供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有问题产生,其次要创造提问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丁永红.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1,(9).
[2]徐勤兰.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教育家Herbert Thelen曾说过:“人们的相互协作的需求是一种遗传驱动,也是一种社会本能。人们如果没有相互协作,甚至不会清楚自己是谁。”
一、启动思辩,将讨论的优势和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
当前,“以协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日趋成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新取向,特别是将讨论的优势和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开展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中尝到甜头。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日益受到关注。
如上所述,如何有效的启动思辩,将讨论的优势和基于问题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有机结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关于讨论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大多数关注问题的设计层面,许多文献集中在对基于讨论的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步骤泛泛的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设计,极少涉及创设协作学习背景、协作学习交流空间、协作学习活动的环境等层面。
二、开拓途径,关注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实施的实效性
策略一:把握时机 创设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情境
安排学生的讨论要寻找切入点,创设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与讨论问题的设计一样重要,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进入琢磨、互动的学习状态,是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以一堂作文构思训练课为例,在“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学生们的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他(她)的眼角为何有泪痕?”让每一小组参与讨论并整理出5种可能性方案。我把这一活动设计叫作:浮想联翩。学生很快例举了或喜或悲的一些情境,这时,我突然语调一转,拿着刚剥开的洋葱泪眼蒙蒙地轻声问同学们:还有非情感之泪吗?一语惊醒梦中人,顿时班里象炸开的油锅,各小组又开始了一番热情而激烈的讨论,结果不言而喻。学生深有体会的认为:写作要善于另辟蹊径,避免“第一想法”,“第一想法”往往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捕捉细节,在不经意处出神奇。此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讨论问题的设计有效之外,当时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一处细微的安排,游戏的设计,是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保证,而其关键处带着情境假设的点拨,既使学生记忆深刻,又是其思维质量的保证。因此创设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情境,就是要教师们在关注讨论问题设计的同时,也要重视协作学习活动的安排及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等,有效的情境创设是保证讨论的深度及辐射面的重要条件。
策略二:独具匠心拓展学生讨论协作学习交流空间
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设置学生课内外专题论坛等,拓展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提高协作交流的实效性,弥补教学课堂中交流不充分等局限性。
我们在利用网络交流空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然教学情境下和课后学习小组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关注学习小组成员的网络日志。现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来探讨协作学习交流空间的有效应用。
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授课过程中,我从“品读赏析(感受爱的氛围)”开始入手,让学生在专题教学网站中挑选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情节,朗读后在QQ群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此感情体验与铺垫后,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探究研讨(进驻爱的家园)”,其中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请学生们从他们喜欢的这些形象,多角度去讨论这篇童话所蕴含的意义,并形成文字进行汇报;第三个环节是“心灵寄语”,活动设计为:1.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 “心灵寄语”环节,创设梦幻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与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心灵上的交流。2. 学生留言;3.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发言,收集“精彩心语”。4. 教师将“精彩心语”向全班提交展示,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己的心灵寄语。最后是“拓展延伸(扩建爱的天堂)”,学生点击广东残联网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通过品读赏析、个性感悟、协作探究、拓展延伸等主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采用情境感染、朗读感悟、探讨质疑、师生互评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本文的主题,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中以专题教学网站为教学平台,利用媒体素材创设了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讨论与协作学习及渗透学习方法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希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策略三:循循善诱营造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的激励性竞争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灵活性、激励性,让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穿上激情的外衣。
关键词: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平衡;综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21世纪已经成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单位对大学生能力和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们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迎合社会的需要。然而在高校中难免又存在重学习和重能力培养两种倾向,这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知识的深厚还是能力的强弱,大学生应该怎样协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已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知识学习过于重视
如果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谁更重要这个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他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应该摆在首位,学生贵在“学”这个字上,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只有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观。73%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1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研继续进修,16%的大学生没有考虑。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大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高学历就等于稳定的工作和较高收入,同时把高学历看成自身的社会名片。学历成了人们知识的学习受教育程度的直接证明,也是面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之前都有一定的学历限制,如本科以上。经济收入与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在走访中发现其中61%的大学生认为博士毕业生收入多,29%的大学生认为研究生收入多,10%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收入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能获得较高收入。学历与薪金待遇直接挂钩,从而也显现了高学历在社会上的明显优势。使得人们把高学历看成是一种荣耀,得到高回报的同时也赢得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也使得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调查过程中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取得高学历为的是实现自己理想,用学历的高低作为自己这些年来刻苦学习的一个回报,也是对自己、对家人的一个交代。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年,他们把高学历当作自己人生理想去实现,这也成为取得高学历的原因之一。
(二)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对轻视
在走访过程中,大学生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相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问题却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高学历就是面向社会的保证,一旦有了高学历,一生就“衣食无忧”了。对于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把它放在了学习之后,很明显这种思想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社会现象。高学历对于就业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身能力的强弱在今后的工作中则显得更为重要。另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基本上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单位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工作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能力的欠缺,如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成为能否完成每件工作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职业能力的欠缺,如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正是由于这些能力的欠缺,使得用人单位无法认可只有知识而没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也造成了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高校中的教育偏失
对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合理的处理好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事实上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知识不是很深厚的人,怎么会有出色的能力呢?比如在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没有充足的掌握文秘的专业知识,就谈不上有教授文秘专业课程的能力,更谈不上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可见知识是能力的前提,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引导,能力就成了空架子。所以知识在某些方面一直是做奠基的。[1](P.30-35)
对能力培养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困惑和误区。即使是即将面临社会的大四学生,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培养哪方面能力。我们所说的能力的内涵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还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来明确能力培养的方向。[2](P.19-20)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才能体现出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实践能力的掌握需要我们去亲自体验生活,这就比从书本上直接获得要难的多。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历固然重要,而能力更重要。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强调大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化改革。一些学生反映大学生对于能力培养没有形成重视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对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的偏失,重知识而缺乏能力培养课程确实是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大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应该不断加大投入,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并进的,如果二者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是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哈佛的一位校长曾这样说过: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按时毕业,那么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因为是学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3](P.15-16)这句话或许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在我国近些年,扩招规模不断加大,教育普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质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以至于一些单位不能在学历和能力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使得毕业生在招聘过程中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产生了大量的毕业生待业现象。作为高校,也应该不断加强对文凭发放的把关,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做到精耕细作,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加大投入,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起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 。
二、改善的策略
首先我们不能轻视大学生对于知识的传输,丰富的知识是培养自身能力的前提。较高的素质水平因素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通过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应用,相互交流,组织开展不同的学术活动和时间活动来增强我们的自身能力这些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尤为重要,最终形成知识和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其次,各高校应该采用合理的教育机制,加大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合理的教育机制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一些高校的部分课程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轨,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之后,无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发展。面对这些,高校应该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们的社会实践,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4](P.25-29)
再次,从学生本身来讲,大学生应该把自己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主观上认识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明确能力培养方向,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培养能力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知识水平是发挥能力的前提。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青年,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优秀人才。
当代大学生不善于协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已经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繁荣。从现实社会来看,只有知识与能力并进,才能适应社会以后更的发展,如果片面的倾向于哪一方,都将使职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引起缺失而受到影响。由此看来,当代文秘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需要有出色的学业成绩,更要提高各方面能力水平以至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5](P.54)
参考文献
[1]李斐斐.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 2009.
[2]唐意诚.推荐的对联杂文对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 事:上半月,2004,(7).
[3]润刚.修志与对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 2007,(7).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就必须成为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终身的学习。英语学习对于人们来讲日趋自觉化,英语已经作为一项必备素质要求着每个现代人,对于21世纪的高校学子们尤其如此。
一、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迫切性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使用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教师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死记硬背,成为纸上谈兵的“考试机器”。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地修正。近十几年来流行的交际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来获得新知识的。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收听广播、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摸一摸,尝一尝,或闻一闻也是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有多种途径。但是通过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往往只能是个大概,细节很容易被遗忘。相反,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人们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海伦的老师沙莉文教她记“water”这一单词时,不仅在她的手上写了又写,还让她亲手去感受水这一物质。失去听觉、视觉及表达能力的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触觉,学会了用手指和别人交流。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学会跳绳、跳舞或包饺子,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练习,也不会忘记。那是因为我们在学跳绳、跳舞、包饺子的时候,先是“听”要领,接着再“看”示范,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全方位地训练后才真正掌握。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即便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完全将它搁置一边,它也不会丧失。因此,通过多媒体图、文、声一体的视、听、说全方位训练,学生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常常是老师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应付一堂英语课,老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体力方面,这样,教师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真正体味西方文化,感觉置身西方文化环境。因此,要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并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也不容忽视。创造更多的情景仅仅靠一台录音机显然是不够的,它只能让听觉这一感官受到刺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利用我们的感官及能力获取知识,往往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普遍认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英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给予学生正确导向,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念。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朗朗上口的地道发音,更应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及思想。在语言这一工具的承载下,所反映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想探求的。只知道什么时候说Hello,GoodMorning和Bye-bye的人永远不能和懂得怎样适时地表达Sorry的人相提并论。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软硬件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应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语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明确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了解社会文化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它提供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的英语语言学习方法。这种融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其非智力因素,消除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交互式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