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法教育论文

劳动法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法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法教育论文

劳动法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以学习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在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僵化的注入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以后虽经、陶行知等中国现代教育家大力倡导,使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改进,但是,即使是现阶段的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未能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有的模式。有鉴于此,在职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倡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尤为必要。

一、挑战文本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的挑战文本,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J・S・Bruner)的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理论,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语文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进行独创性学习,要学生自行发现,然后内化。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呈现──研读――发现──内化。

“呈现”指呈现文本,目的是整体感知文本,使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观点,甚至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此文时的思想状况、写作的背景等等。“研读”和“发现”是挑战文本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研读”是为了“发现”,“发现”要以“研读”为基础。“内化”,是挑战文本的终极目标。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主体亲历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体从接触文本到发现文本的美点、瑕疵点,并将它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

二、挑战文本的可行性

挑战文本的可行性,可以从文本本身、学生学力和挑战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文本一般都具有挑战的价值,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而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文本一般来说都存在挑战的价值。应该说,入选职高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挑战文本时发现其中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其次,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能发现文本中的美点、瑕疵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种本能: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爱表现的本能。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爱探究的本能就为挑战文本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职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忽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容易妨碍和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缓慢,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精神。

三、让学生学会挑战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挑战文本,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要凸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挑战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辨体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认知、理解书面语言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挑战文本的前期准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整体感知是挑战文本的必要过程,而辨体阅读则能使整体感知更具针对性、更合理、更快速。就职高课本的文体分类而言,其程序大体如下:

记叙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六个要素;⑤主要情节;⑥写作特点;⑦中心意思。

议论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中心论点;⑤重要论据;⑥论证方法;⑦论证结构。

说明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被说明的事物及主要特征;⑤说明顺序;⑥说明方法;⑦语言特点。

以上这三种通过辨体阅读来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时要结合使用,并相互补充。

(二)知识建构,引导发现

知识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学习新知识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它们可以与新知识构成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或者并列结合关系。

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对知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时应设计问题,诊断学生对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新课的学习。问题的呈现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只有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职高学生学会发现。

1.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入选课本中的中外名篇,我们要像入宝山采矿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其中有价值的也就是美的东西品味出来。要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多种因素和作品塑造的形象,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社会历史内容等等)逐层深入地去发现、挖掘。

首先,要挖掘出美。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美能主动挖掘、自我发现。例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这些修辞现象所表现的情境、旨趣。艺术作品往往是“用语十分,下语三分”,我们要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细细玩味,对那隐藏于语意深处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以准确领悟作品中的美。

其次,要赏析出美。同是赏析语言,要体会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例如小说的语言以生动形象见长;诗歌的语言则以凝练为其特点;剧本由于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及舞台时空方面的限制,则要求语言不仅要精炼,更应该富有个性化;散文的语言则丰富多彩,有的优美、含蓄,有的质朴、平易,有的细腻、委婉,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议论见长。

职高语文习惯上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三类。对散文中美的发现和赏析,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主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有关背景,还应从题材入手分析其立意,并通过文眼来解悟主题。其次是理清文本的结构线索。理出结构线索不仅要分析文本的结构形式,更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用心,才能体会其结构形式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其三应深入领会文本的艺术境界。要深入意境,把握内涵,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心中再现文本营造的艺术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例如,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下册),同学们就是通过作者对梁启超多角度的描述去感受这位中的风云人物,与其神交。其四还需品味文本的语言。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反复吟咏,既要懂得语言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语言的语境意义;然后仔细揣摩研究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领略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

2.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瑕疵

要让学生学会发现文本中的瑕疵,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有人说,批判意识是一切思考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挑战文本需要批判性阅读,它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它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一个职高学生不懂得批判就算不上会读书,也无法掌握自学技能;没有批判的勇气与智慧,阅读就不会深化;跟着别人走,人云亦云,就不能进步、超越。

首先,批判性阅读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对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勤查工具书,弄清其准确含义,要让批判建筑在可靠可信基础上。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敏感性,并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质疑,向文本提问质疑,要注意克服习惯性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从初看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笔者在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上册)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尝试过批判性阅读,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瑕疵,现开列如下:

①标题――违背生命规律。虽然“课文导读”认为“本文的标题新颖别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是,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此质疑,觉得除了白天学习、工作之外,还要继续利用半个夜晚的时间,这是既违反劳动法,也违背生命规律的。

②论点――不辨证绝对化。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先生认为“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一些学生的疑问是:高尔基、海明威这些人肯定算得上作者所说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的自杀行为算不算“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③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例证法为主要论证方法,但第一个论据就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汉书・食货志》中“相从夜绩”“一月得四十五日”的女工,跟论点中的特定对象――“有成就的人”,是毫无关系的,这一事例根本不能证明论点。

④论据――断章取义。文本中第三个论据是引用自刘向的《说苑》,一些学生认为此例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因为师旷所说的“何不秉烛乎”是比喻即使到了晚年仍须学习,而不是如作者所言“师旷劝70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这可能是作者为了论证的需要而有意曲解。

⑤论证――简单枚举。全文一共用了四个论据,采用例证法来论证,有欠科学之处,有点简单枚举。

学生的一些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无论如何他们对文本已经产生了兴趣,已经用了心思,已经收到挑战性阅读的效果。

(三)知识内化,发展自我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发现学习和挑战文本的最终目的,挑战性阅读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学生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挑战文本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中,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并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中去,联系现实谈认识谈看法,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可作如下拓展: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素材,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我们不能把接受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互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重要、可行的,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然而,发现式学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经过发现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更深刻、透彻、完整。教师应该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周庆元.中国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