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有利条件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
为了展开分析我们的问题,首先有必要确切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看似老生常谈,但不少分歧都与此有关。商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充满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其次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与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他们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他们千方百计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它小于社会价值,力争以较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能够被市场认可为较多的劳动耗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发挥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商品的社会价值有个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会价值的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其一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历史经验证明,劳动者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方面的差异相对说来要小得多,而他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的差异要大得多,发展变化的潜力几乎是无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说在手工劳动时代是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那么,随着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进步,情况就大变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这一变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制约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方面,前一标准条件更加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决定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不少人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
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技术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它所起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我们探索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时所关注的焦点。
二、先进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这就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即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究竟应如何认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在生产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马克思还明确说过“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如果单从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说,或者单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在分别考察的场合,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厂商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当然会相应降低。同样,如果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已被普遍采用,已经成为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当然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分别考察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的原理是一目了然的;同时,自然力本身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技术越先进,利用自然力的水平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不但不会相应提高,反而只会相应降低,从而根本谈不上它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从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进一步分析,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比如,某个厂商率先使用了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把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但在市场上却仍能按同一价值出售,具有同一(社会)价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呢?如何解释上述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部分的成因呢?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思路。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仍应归因于操作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或“总体工人”的活劳动。理由是先进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是物化劳动,如无活劳动启动操作,它就无法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它在活劳动操作使用于生产时,既然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因此,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源泉也不在它那里。为了自圆其说,这种观点进一步强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操作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的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其活劳动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高,认为这才是产生上述差额部分价值的源泉,至少也是这部分价值的来源之一。笔者不能苟同这种观点。我感到这种观点无论从历史事实看还是从逻辑分析看,都未必恰当。
先从历史事实看,近200年来先后经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此期间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活劳动与使用正在被淘汰的技术的活劳动相比,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劳动的复杂程度在逐步提高;虽然如此,仍要看到在有些重要场合情况并非这样,甚至恰恰相反。比如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逐步淘汰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时曾深刻地总结说:“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他引用了大量资料,指出英国当时纺织品等重要部门机器生产中,作为简单劳动力的童工、女工已占工人总数一多半,于是“从事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比较复杂的劳动消灭了,代替它的是简单的机器劳动”马克思还多次指出由于大批女工、童工等更简单的劳动力被资本雇佣,使熟练的男劳动力也贬值了,从而直接间接地促使相对剩余价值乃至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就说明上述观点并不能全面概括丰富的历史事实。即使在今天,就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传统第三产业与新兴第三产业之间也有重大差别,需要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再就逻辑分析说,上述观点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悖论:操作先进技术的劳动越复杂,它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不但不会进一步降低,反而会相应提高,从而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这一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且,如果它过于复杂,以致使这一差额趋于消失,就会出现类似马克思所说过的那种情况,即它只不过是一种劳动变换而已,生产力却并未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分析还会看到,当这一先进技术被普遍使用时,这一个同样的活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到上述个别价值的同一水平。这也说明了上述活劳动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点,虽然在许多场合的确是事实,但它只能制约或影响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差额的大小,而不是产生这一差额的根源。
看来上述观点失误的原因在于未注意区分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应该明确复杂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作用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拙作《生产力高的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成因》对此曾作了分析,这里再强调一点:前一种自乘作用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或在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时,都是存在的,都会产生增加相关价值的作用;后一种自乘作用却不同,它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都并不存在,只是当观察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或矛盾运动时,它才存在,才会起到自乘劳动的作用。这是因为前者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活劳动本身的特点,后者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活劳动使用的技术的特点。因此,对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真正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不是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否提高及提高多少,而是本身复杂程度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没有提高的活劳动何以能够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这种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种活劳动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下面为了在纯粹形态上分析我们的问题,不妨运用马克思常用的方法,暂且舍象活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这一变量。
三、马克思的提示:机器的生产率
关于上述劳动的为什么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以及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一活劳动起自乘劳动作用的问题,马克思有一个提示对解决这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就是他关于机器的生产率的提示。马克思指出利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接着他对生产一台机器本身所费劳动与使用该机器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强调“物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他并强调指出“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的。……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从马克思这些论断中可以梳理并引申出几点重要思想:(1)作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不论是手工工具还是机器,都具有一种利用自然力以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力支出的功能,从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肯定了这一点。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在社会生产中,通过劳动资料的使用所可达到的节省或代替人力的平均水平。而使用先进技术于生产则意味着节省或代替人力的水平已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才导致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这一结果。需要明确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机器可以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主要指的并不是形形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否则他就不会在机器所费劳动与所代替的劳动之间进行量的比较。鉴于今天科学技术又比马克思当时有了惊人的发展,它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更有效地节省或代替了各种体力劳动,而且还在节省或代替脑力劳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还需要明确指出,在商品世界,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节省或代替人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方面所采取的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实质上都可归结为对人类抽象劳动的节省或代替。(2)机器所以能够在用于生产时具有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的功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制造机器所耗费的劳动一定要比它在用于生产时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和使用机器了。应该指出,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当代各种生产技术。(3)机器这种所费劳动与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差额,马克思又把它称为“机器的生产率”。这是两种既相通又有所不同的表述。我们假设这一所费劳动为A,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为B,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差额就是指B减A的结果,而机器的生产率则为B/A。一个是绝对差额,一个是相对比率。两者可以互相换算。从分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说,采用B/A更简便适用一些。这种机器的生产率,实质上体现着使用机器于生产时所可被生产者无偿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力的水平。技术越先进,这一水平就越高,于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活劳动消耗就越少,从而其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马克思在提出机器的生产率后,还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矛盾运动的角度对有关剩余价值的问题所作的分析。他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所有主使用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他接着又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面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可见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这里的提示值得深思。他一方面把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当作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部分,另一方面又对二者的成因有所区分,并未简单等同起来。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他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成因归为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并被垄断使用,从而即使是女工、童工更简单的劳动也能因而具有特别高的效率;而当机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到这一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时这同一个工人的同样的劳动就不能继续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了,从而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只是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说于是“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是因为这时机器生产率不论多么高,它都只等于社会平均达到的同一水平,因此谁都不再能够靠使用这种机器就比别人节省更多的人力。于是,机器除了照旧在生产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外,不会再为个别曾经垄断使用它的企业继续带来超额利润了;但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却普遍增加了,这种增加意味着资本家对“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剥削的加深。
马克思的这一提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超额剩余价值同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被垄断使用密不可分。在这种条件下,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小于社会价值,但在市场上却好象仍然耗费了与社会价值所代表的同样多的抽象劳动。这样看来,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以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率,在生产中相应节省或代替了更多的人类劳动,才既创造又填补了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当然,一旦这种先进技术普及了,商品的社会价值降到上述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种在价值创造中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西洋景就被揭穿了;同时,超额剩余价值也消失了。但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会出现,新一轮在更高水平上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现象又会产生,并继续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默认。
四、技术创新劳动自身的价值创造
先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且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而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因此,归根到底,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又是这一根源的根源。因此,以上所说的先进技术在创造价值中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正是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的特殊作用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技术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历史火车头作用。技术创新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这一无可替代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的丰富内涵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技术创新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又应如何认识呢?由于技术创新劳动结晶在它所发明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上,因此,问题可以归结为先进技术本身所费劳动或它的价值应该如何估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先进技术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不要用它的使用价值去估量它的价值。当然,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价值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角度看,其使用价值可以说正好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率上,即体现在用它生产时所可无偿地代替人力的更高水平上。事实上,率先买进它用于生产的厂商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这正是它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这一点。他说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所费劳动要远远小于它在使用中所可代替的劳动一样,先进技术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先进技术既然比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它的B/A必然更大一些。这意味着它所费劳动增加的幅度一定比它可代替的劳动增加的幅度小一些。这正是一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必须具有的共同特点。因此,如果以先进技术所可代替的劳动量去估计它的价值,就会偏高了,甚至会否定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事实,从而否定了这种技术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价值仍应从发明创制它所费劳动的角度去分析。不过,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先进技术既是技术创新劳动的成果,那么它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独家生产的特点,还只有个别价值,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但它的个别价值又不能过高,以免率先购买使用它的厂商不能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丧失购买它的必要性。与商品社会价值相比,这种仅只体现在个别价值上的实际劳动耗费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某些不确定性,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交代了这一点后,下面还要对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耗费量作些探索。
首先,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当然是一种复杂劳动,但又与那些可以由许多人同时分别重复进行的一般复杂劳动有所不同。它以在不同领域内与不同层次上率先成功实现了某种从人类未知到已知的独创性为特点,别人一时都还未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成果。
其次,如果说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劳动者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从事某种相关的重复性复杂劳动,并相应地进行商品价值创造,那么技术创新劳动则有所不同。他们虽然需要接受甚至更多的教育培训,但有了这个基础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进而从事艰巨的创造性的探索,并率先取得创新成果。只有这样,他们的艰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被市场承认。因此,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所要冒的风险就比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所冒的要大得多。这正是这种创新劳动的特点之一。
再次,技术创新劳动虽然一时还只形成个别价值,但它仍是一种市场需要的社会劳动,因此,还需要从整个社会着眼去估量这种劳动的耗费。事实上技术创新劳动虽仅由某人或某单位率先取得创新成果,但在此之前与在此同一期间往往还有其他若干探索者在从事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虽还未开花结果,但他们探索中取得的某些进展与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率先成功者往往因善于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才少走了弯路而拔得头筹。因此,社会地看,这种率先成功的技术创新所耗费的劳动中,还应该包括其他尚未成功的探索者的复杂劳动的一个合理部分。如果缺乏这一部分,该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就可能相应推迟,需要继续付出的创新劳动反而可能更多。
根据以上分析,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可以看作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总之,作为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先进技术的个别价值必然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这就涉及先进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所带来的利益(首先体现在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瓜分或分享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以后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它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prefrontalcorte,PF),其中PF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前额叶又分为眶部、背部、内侧部和外侧部,其中眶部和内侧部、背部和外侧部的结构和功能较为接近。
PF与大脑其它区域有着密切关系。PF和所有的感觉区都有往返的纤维联系,其眶后部和腹内侧部有投射到海马旁回和海马前下脚的纤维,组成了内侧颞叶-间脑系统的一部分;PF与纹状体、杏仁核、颞叶、枕叶和顶叶等脑区的联系也很密切〔1,2〕,因此,PF与多种感觉信息的加工、记忆、思维及情绪等脑的高级功能有关。从细胞水平来看,PF神经元具有多感觉性质,它们参与多种信息的加工;同时,PF神经元具有柱状组织,表现为功能异质性,如一些PF神经元在延缓反应的延缓期放电明显增加,而另一些神经元对行为的其它特性更为敏感〔3〕。PF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是其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基础。
行为研究也证实PF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包括工作记忆、源记忆、顺序组织、前摄抑制释放(PI)能力、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元记忆、组织和计划有意识的活动、问题解决等〔1,2〕。West〔4〕认为PF的功能包括:(1)工作记忆;(2)期待性记忆,依据工作记忆对相应的内外线索反应;(3)控制干扰,抑制与任务无关的表征;(4)抑制优势反应,使行为不受先前反应或主要的环境刺激影响。功能(1),(2),(4)由背外侧前额叶(dPFC)支持,功能(3)主要由PF眶部或内侧部完成。West的这一观点可以说明一些与前额叶有关的行为特点,如选择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将语义和时空信息结合成稳定的记忆痕迹,计划、组织复杂行为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与额叶有关的老年记忆功能障碍
记忆障碍是正常老年人的常见主诉,老年人的再认和回忆等测验成绩均较年轻人低。但不同形式的记忆下降并不一致,老年人的外显记忆下降大于内隐记忆;在外显记忆中,再认成绩又好于自由回忆。老年记忆障碍与前额叶受损、内侧颞叶受损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老年记忆力下降与额叶功能有密切关系〔5~7〕,PF参与的记忆功能比其它脑区,如内侧颞叶系统支持的记忆功能更早下降。一项研究证明,在12项测定PF功能的测验中,平均年龄为56.62岁的被试有10项比27.71岁的成绩差〔4〕。
1.1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它的作用是在编码和提取时暂时保持信息,因而在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动物记忆能力常采用延迟反应、延迟转换反应和延缓不匹配任务(DNMS)等。研究表明,老年动物的延迟反应成绩降低,老年鼠在DNMS作业中与额叶受损的大鼠表现相似。对老年人的研究也表明其工作记忆容量减少,工作记忆能力下降。Kirasic等〔8〕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398例老年人的神经心理学测验进行统计后认为,老年人学习能力是因为工作记忆容量减少和信息加工速度减慢所致,前者又是后者的原因之一。
而研究指出,工作记忆主要与前额叶有关,因此老年工作记忆能力下降的神经基础在前额叶〔9〕。一项PET研究发现,在完成位置匹配时,老年人比青年人在枕叶外的区域如PF、顶叶的下部及内侧部的活动明显增多,提示老年人的枕区活动效率下降,工作记忆容量减少,因而加工信息则可能需要比年轻人更多的脑区参与〔10〕。
1.2源记忆和记忆的顺序组织老年人对刺激的内容和线索的回忆能力是不同的,其源记忆发生障碍〔11,12〕。源记忆是指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线索信息的记忆。老年人可以记住某一刺激,但与年轻被试相比,他们对刺激的颜色、字体、声音等知觉特性、刺激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它线索的回忆率下降。一项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将有关的实验进行综合统计,结果提示,老年人对线索的回忆成绩低于对事件本身的回忆,与刺激相关较大的线索回忆要好于那些相关较小的,如对颜色的回忆要好于对视空线索的回忆〔13〕。至少有三种原因造成了上述结果,老年人的注意分配能力降低、工作记忆下降及对无关刺激的控制能力下降。在有多个外部线索时尤其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以使它们与事件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有学者认为,对事件的内容和线索的加工分别由不同的脑区所中介,内侧颞叶系统主要加工事件信息,而PF与线索的加工相关较大。相关研究也表明,额叶受损的病人对事件线索的回忆下降,而老年人与之有相似的特征〔8〕。Craik〔11〕的研究还表明,老年人对线索回忆的线索下降与WCST成绩明显相关,并且与内侧颞叶的功能分离。
与源记忆相似,老年人在顺序组织词、图形或活动的任务中受损。给老年人呈现两组刺激,测验时要求他们判断呈现的词或其它刺激哪一个是较近期见过的,他们的成绩与正常年轻人相比差异显著;或者要求老年人按顺序回忆刚才见过的刺激时,他们的成绩也较差,而相应的再认和自由回忆成绩可能接近正常〔19〕。老年人完成这类任务时与Korsakoff症病人(KS)有相似的特点。给KS病人及对照组被试呈现1940~1985年间发生的15个重要事件,然后要求他们顺序回忆出来,结果KS病人的成绩较差,但再认和回忆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5〕。
1.3控制干扰的能力老年人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也减弱,研究表明,老年人的Stroop效应较大,这提示老年人对先前的优势反应不能很好地控制,以较快地转换行为方式。另一些学者采用从前摄抑制(PI)中释放的实验范式,给被试呈现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表,在每一词表呈现后要求他们回忆,相同类别的词表间会有干扰,但若词表间类别不同,被试的回忆成绩要增高。与额叶受损病人相似,老年人的PI释放能力下降,他们抑制先前学习过程的词表的能力较低,语义类型转换较慢,如延迟反应、DNMS等。Shimamura〔1〕认为,PF对其它部位的信息加工具有抑制门控作用,实验也证实动物后皮质区活动减少与dPFC的活动增多有关。但有研究表明,海马受损被试的PI释放能力下降更为明显〔5〕,因此PF与内侧颞叶系统在这项能力上是否相互独立尚待研究。
1.4策略运用及对记忆的监控当回忆需要一定的策略参与时,老年人的测验成绩比年轻人低,如回忆非组块词表、低频词时。一项实验采用3组实验材料,非相关的词表、相关但顺序是随机的词表、使用组块的词表,要求老年人和额叶受损病人回忆,结果表明,老年人学习词表的能力中度受损,尤其是那些需采用策略的测验,如未使用组块的词表,这和额叶受损,尤其是右侧额叶受损病人的表现较为一致,提示老年人的自我组织能力下降,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去完成任务〔4〕,而这种功能缺陷与PF功能下降的关系较为密切。
元记忆是对于自己记忆和策略的监控能力,元记忆的测定常采用知道感判断,也有采用其它方法的研究,如要求被选择合适的记忆策略、预测自己的行为、高频估计实验、测验被试的日常生活记忆等。老年人的元记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对自己记忆的估计偏低,自信程度减少,但有关的结果不太一致,可能与测验方法的敏感性有关。PF受损的病人在回忆不出来时,要求他们判断若给出线索,自己能回忆出来的概率,结果他们的估计也较低,虽然他们在其后给出线索后的回忆率与年轻人差异不明显〔5〕。
总之,有些额叶测验成绩与老年人记忆成绩明显相关,老年人记忆功能下降表现为与PF受损相似的特征。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已应用于年老化的研究,这对老年认知加工过程与PF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依据。Grady等〔15〕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完成面孔编码时,年轻被试的右
侧海马、左PF和下颞叶活动增多,老年人的上述变化不明显。当回忆不出所学项目时,年青轻试的额叶前部有活动,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额叶后部,提示他们在提取努力中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老年人正常的认知策略受损〔6〕。
2PF与老年记忆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神经机制
老年人的大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并不是所有脑结构的变化是同步的,其中一些结构对年老较为敏感,变化较早而严重,如前额叶和海马等。
老年人的脑容量大约减少6%,其中PF和纹状体分别减少10%~17%和8%,而顶、枕和颞叶的容积则大致减少1%,PF对年老最为敏感〔17〕。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测定神经元密度的计数方法,认为造成脑容量减少的原因是神经元的缺失,尤其在海马和前额叶,这造成了老年人的记忆功能下降。但近年的研究采用新的细胞计数方法(如立体学技术)并未发现老年脑的神经元有明显减少〔4,7,18〕,因而这并不是老年记忆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脑容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神经元体积变小,而不是神经元的缺失。额叶神经细胞的皱缩比其它部位的发生早且严重,在50~70岁期间PF有22%的细胞皱缩,而顶叶、初级视皮质分别为16%和9%。65岁以上细胞皱缩速度明显增快,上述各部位分别有43%、11%和13%的细胞体积减少〔17〕。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多巴胺系统(DA)的退化也参与老年记忆功能降低,多巴胺系统功能与工作记忆之间有相关性〔7〕。有研究证实老年脑的额叶神经递质浓度及受体异常〔4,19〕。18岁龄猴子的PF中DA浓度下降56%,NE及5-HT浓度正常,PF和D1受体下降39%。当给动物注射D1受体阻滞剂SCH23390后,年轻动物的延缓反应成绩下降,对老年动物无作用;而注射D1受体兴奋剂会提高老年动物在此项任务中的成绩〔18〕。因此新的研究认为,树突分枝减少、突触联系的变化、髓鞘结构破坏、信息传递机制异常和神经元的可塑性降低等更可能是老年记忆功能下降的原因〔7,18〕,其中额叶变化最为明显。
3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如上所述,多项研究证实老年记忆障碍与额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海马功能降低和PF功能下降有时很难区别,在很多任务中常常是这两个脑区同时参与其中。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的认知任务中均有联想性和策略性两种因素。前者主要与内侧颞叶有关,而后者与PF有密切联系〔5〕,二者可以发生分离,如WCST与延迟线索回忆,但实际上很难将二者的作用绝对区分开来。Winocur等〔19〕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实验采用Hebb-William迷宫,发现PF受损后主要影响大鼠一般迷宫技能认知,它们可以保持在迷宫A中学习的技能,但当转换至迷宫B时其学习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海马受损则影响与特定迷宫有关的记忆功能,其行为表现与PF受损的大鼠相反。而老年鼠在这两方面均受损,因而它们可能在PF和海马均有损害。老年人在许多记忆任务中未表现出海马与前额叶功能的双分离现象,而仅仅是单分离并不能说明PF功能的独立性。
因此,目前在研究老年记忆障碍与PF的关系时,对于是否PF单独支持这些功能还是海马等结构也共同参与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在完成记忆任务时,不同脑区的作用可能既有分离、更有相互作用。如在Moscovitch和Winocur提出的记忆模型中,是将海马和PF的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记忆过程的脑机制很有帮助。
PF的特点之一是功能的多样性。根据脑血流变化和脑代谢活动分析,PF至少有17个功能不同的区域,但额叶受损病人的受损部位常常很大,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基本功能〔7〕,因此,研究老年记忆障碍与PF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以人作被试,个体间的差异是误差的重要来源,而由于这类病人本身就很少,仅仅靠增加样本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而研究额叶功能应采用动物实验模型、神经心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从不同方面揭示老年记忆障碍的脑基础;同时采用生理、生化手段将PF的内部构造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会使我们对PF功能及它在老年记忆障碍中作用的认识大大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ShimamuraAP.Memoryandfrontallobefunction.InMgazzaniga(Eds),Thecognitiveneurosciences,Cambridge:MITPress,1994:803-813
2PetridesM.Frontallobesandmemory.InBollerF,GrafmanJ(Eds),HandbookofNeuropsychology(Vol.3).NewYork,Oxford:Amsterdam,ELSEVIER,1992:75-90
3Goldman-RakicPS.Modularorganizationofprefrontalcorte
x.TrendsNeurosci,1984:419
4WestRL.Anapplicationofprefrontalcortexfunctiontheorytocognitiveaging.PsycholBull,1996;120(2):272
5MoscovitchM,WinocurG.Theneuropsychologyofmemoryandaging.InCraikfIM,SalthouseTA(Eds),Handbookofagingandcognition,Hillsdale,NJ:Eribaumpress,1992:72
6GallagherM,RappPR.Theuseofanimalmodelstostudytheeffectsofagingoncognition.AnnuRevPsychol,1997;48:339
7ParkinAJ,WalterBM.Recollectiveexperience,normalaging,andfrontaldysfunction.PsycholAging,1992;7(2):290
8KirasicKC,AllenGL,DobsonSHetal.Aging,cognitiveresources,anddeclarativelearning.PsycholAging,1996;11(4):658
9D''''EspositoM,DetreJA,AlsopDCetal.Theneuralbasisofthecentralexecutivesystemofworkingmemory.Nature,1995;378:279
10GradyCL,MaisogJM,HorwitzBetal.Age-relatedchangesincorticalbloodflowactivationduringvisualprocessingoffacesandlocation.JNeurosci,1994;14(3):1450
11CraikFIM,MorrisLW,MorrisRGetal.Agingsourceamnesiaandfrontallobefunctioning.PsycholAging,1990;5:148
12GliskyEL,PolsterMR,RouthieauxBC.Doubledissociationbetweenitemandsourcememory.Neuropsychology,1995;9:229
13SpencerWD,RazN.Differentialeffectsofagingonmemoryforcontentandcontext:ameta-analysis.PsycholAging,1995;10(4):527
14GradyCL,McLntoshAR,HorwitzBetal.Age-relatedreductionsinhumanrecognitionmemoryduetoimpairedencoding.Science,1995;269:218
15SchacterDL.Illusorymemories:acognitiveneuroscienceanalysis.Proc.NatlAcadSciUSA,1996;93:13527
16HaugH,EggersR.Morphometryofthehumancortexcerebriandcorpusstriatumduringaging.NeurobiolAging,1991;12:336
17MorrisonJH,HofPR.Lifeanddeathofneuronsintheagingbrain.Science,1997;278:412
[关键词]唠叨言语;面子保全论;礼貌补救策略
Abstract:BasedonBrownandLevinson’sFace-savingTheory,thisarticlediscussesthespeechactofnagging.Thenaggeroftenthreatensthehearer’spositiveandnegativeface,whichannoysthehearerandretardstheprogressofcommunication.Theauthor,inthispaper,pointsoutthattakingrightremedialmeasureisimportantformaintaining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andchildren,teachersandstudentsets.
Keywords:naggingwords;face-savingtheory;remedialmeasure
1关于唠叨言语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是人们实现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运用于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言语活动[1],如采访、演讲、谈判、法庭辩论、聊天、唠叨等。唠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繁复,没完没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等。例如母亲、老师或妻子等希望对方(子女、学生或丈夫)去做某事而没有得到回应,不停地通过言语活动来提出要求、命令甚至是警告等,或者对听者的言行进行批评、指责、侮辱等。有媒体报道,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2]。在现实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师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唠叨并不受欢迎,是失败的言语交际。唠叨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呢?下面笔者将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
2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face)两类[3]。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其“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佳策略的能力。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4]。
3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
3.1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
母亲、妻子、老师等唠叨者坚信自己对某些问题认识正确,因此如果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通常会选取这样一种策略:通过言语活动影响对方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唠叨者往往首先对听者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其言语行为通常表现为不赞同、批评、抱怨、指责等等。这样一来,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受到威胁,听者出于本能就会尽力挽救自己的积极面子,采取与说者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使说者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例1妻子:“懒死了。吃了饭怎么不去洗碗啊?”
丈夫:“等会儿吧”
妻子:“看你,多浪费洗洁精。那几个碗一勺洗洁精就够了”
丈夫:“多半勺又咋啦?”
妻子:“你看看你,那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你该这样……”
丈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丈夫甩手而去)
例1中妻子有3句话直接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其中贬义词如“懒死了”、“多浪费”对丈夫的负面评价严重威胁到了丈夫的积极面子,丈夫每一次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需求都做了消极对抗。妻子最后一句话“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使丈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心中的怒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使他们的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了。当然,丈夫的言语也使妻子的面子受到威胁,这次言语交际显然没有达到妻子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夫妻关系紧张。
3.2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消极面子需求
唠叨言语一般都是父母、老师等说话者要求听者做某事,但没有得到回应,再重复提醒、劝告、威胁和警告等或表达对听者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憎恨、发怒等。
例2(1)“你的数学卷子呢?”
(2)“在这儿,92.5分”
(3)“怎么才考这么点分呢?跟上次差整整三分呀!”
(4)“这回题目很难啊,班上最高分才95”
(5)“我看你是发高烧,头脑发热吧。今天给我做30道口算和笔算,错一道罚10道,口算错一道罚15道题。”
(6)“喂!墨水不能打太多,多了会漏墨的。”
(7)“知道了”
(8)“书写要工整,少打黑疤疤!”
(9)“妈妈,求求你别说了!”[5]
此例中母亲的话语属于典型的唠叨言语,它既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也威胁到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母亲认为女儿数学考试应该取得更高的分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对女儿实施了要求、命令、提醒等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了女儿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听者对消极面子的需求。第(3)句,母亲对女儿的数学成绩进行了否定的评价(这是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第(4)句女儿辩解之后,第(5)句母亲又一次对女儿进行指责(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然后还用了一个祈使句来命令女儿做30道口算和笔算,这一次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女儿打墨水时,即第(6)句,母亲表面上没有直接命令,实际上却是在提醒女儿。第(8)句,母亲提醒女儿书写要工整。母亲每一次讲话都直接威胁到女儿的面子需求,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策略。在母亲的唠叨下,女儿最后极其厌烦地说道“求求你别说了”。可以看出女儿对母亲的言语具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她即使做了那30道题,也是不乐意的,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唠叨之所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甚至使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唠叨者在言语使用上对面子威胁行为没有采取合适的补救策略。
4适当运用礼貌补救策略,维护听者面子,提高唠叨言语的可接受性
在Brown&Levinson提出的5种礼貌补救策略中,第一种策略其实就是没有使用补救策略。但是在会话中,如果一方直截了当地向另一方说明自己的意图,不加任何的修饰,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使用礼貌补救策略。比如例2中,母亲直接指责女儿考试成绩差,并命令女儿做30道题,使女儿的面子受到了损害,例1中妻子对丈夫所用的几个贬义词显然也威胁到了丈夫的面子,她们的言语是不礼貌的,不利于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第五种策略,最具礼貌性,因为说话人不使用任何言语,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对听话者面子的冒犯。但是由于说话者没有说明自己的意图,听话者可能无法理解并得知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下面笔者着重举例探讨第二、三、四这三个策略。
4.1积极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在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听话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言语中多具有赞赏、赞同等意思。
例3Mum:Susan,you’vegotanewhat?
Daughter:Yes,mum.whatdoyouthinkofmynewhat?
Mum:It’slovely.Butnotmyfavourite.
此例中母亲想对女儿的新帽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伤及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引起两人的争执。所以她没有直接作出负面评价,而是用了个小策略: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gotanewhat”引出话题,从而让女儿主动问母亲对帽子的看法,然后母亲又采用了一个礼貌程度较高的策略,即积极礼貌策略。对女儿的帽子作了“lovely”的称赞性评价之后顺带了一句“Butnotmyfavourite”,隐含着“Actually,yourhatisnotgood”的意思。这位母亲运用礼貌策略,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见给女儿带来的不愉快,维护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
例4Wife: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
Husband:Really?ButIwonderifIhavebeenemployedbythecompanyoutofthefourcandidates.
Wife:Infact,noneofthefourcandidateshasbeenemployed.[6]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的目的是告诉丈夫其应聘失败的消息,但考虑到这会威胁丈夫的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她没有直接告诉丈夫这个消息。而是用“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引起丈夫的急切询问,然后适时告诉他四名应聘者都没能被公司录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实,达到本次言语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丈夫的积极面子需求,同时又安慰了丈夫。
4.2消极礼貌策略
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其消极面子需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例5Wife:Johntoldmeyouweregoingswimmingthisweekend.
Husband:Yes,darling,wouldyouliketogowithJohn,Mikeandme?
Wife:Iprefertogowithyou.
妻子得知丈夫要与John和Mike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种种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但她并没有因为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而向丈夫发出威胁。同样,她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料到丈夫定会邀她同去,然后她抓住时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Iprefertogowithyou”。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复中故意省去John和Mike的名字,让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把决定权交回给丈夫,而没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动的意思,这就维护了丈夫的消极面子需求。
4.3非公开威胁面子策略
这种策略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采用此策略说话人既可避免对听话人潜在面子的损害,同时又会使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其面子补救性比较强。
例6Mum:John,you’relisteningtomusic!
Son:Yes,mum.
Mum:RockandRoll?
Son:Yeah,Ithinkitiswonderful.
Mum:Well,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RockandRoll.
母亲不喜欢听摇滚乐,但她没有直接反对儿子,只是说“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music”,这种模糊的话语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性,避免了对儿子潜在面子的损害。一方面,儿子可以理解为母亲是说自己不会欣赏摇滚乐,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容易想到母亲不喜欢听摇滚,自己吵到了母亲,她希望自己关掉或关小音量。在需要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反应,但又不赞同他的看法的时候,使用一些模糊言语,这种策略既可缩小和他人的分歧,维护听者面子,又不会掩盖住自己的本意。
在上述四个例子中说者为了表达自己在“本质上”可能威胁听者面子的观点,可谓用了心机。她们都是首先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避免使用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然后在听者谈论此话题时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礼貌补救策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维护了听者的面子,免去了争执的尴尬,又让听者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5结语
虽然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说话不用那么礼貌,可以不讲那么多礼节,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适时运用礼貌补救策略,适当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能够减少言语冲突,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目标,这对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13.
[2]请妈妈们少些唠叨好吗?[EB/OL].[2008-08-17]..2007-08-17.
[3]BrownP,LevinsonS.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56-29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
(一)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者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加重视,因此,对于招聘的统计工作人员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其专业知识匮乏,理论知识无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导致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并不是单纯做统计,还要身兼其他职位,而且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只是其他工作的附带,造成统计人员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统计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甚至有的统计人员虽然在劳动工资统计岗位做了很久,但对于统计工作还是一知半解,对于统计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按照统计工作的程序进行,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企业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导致统计者工作时间短,流动性大,人员流失时的交接不按照正规程序,很多问题都交接的不清楚,对于新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导致新人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感到手足无措,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模仿之前的报表,自己摸索着完成任务。
(二)企业制定的统计制度不完善
据一些统计执法检查得知,多数企业对统计工作加以重视,并建立了统计台账及有关统计报表制度,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清楚,且原始数据齐全;但是有一部分企业依然不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未建立统计台账,各类账目不清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与账务数据不符,统计数据不真实,无从查起;统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统计工作很难开展。
(三)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无法保证
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数据主要是各个部门逐级上报的,一般分为定期报表和临时报表制度,按年、月、季度等汇总的统计资料逐级上报。但是这种报表的内容比较缺乏,主题比较单一,信息渠道单一;统计人员只是把统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上报,但并未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导致统计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很小;统计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漏统计、漏报现象,导致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
(四)企业统计手段落后
部分企业依然未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的人力浪费,统计的各类报表程序不严密,导致部分数据存在错误现象;各个部门之间衔接不够,导致统计工作开展不顺利。
二、企业劳动工资统计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视
统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领导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领导要关注和重视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了解统计方法,要认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对不明确的数据,要和统计人员进行探讨,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统计人员对工作负责,对数据负责,同时也是对企业负责,促进统计队伍的稳定和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对于招聘的统计人员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统计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手段,还要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知识。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爱岗敬业,树立起责任意识;加强统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统计的意识,出具上岗证,精通统计业务流程;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统计人员,减少流动性,例如:提高福利待遇,工龄奖等。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统计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的价值就是准确、可靠。企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统计制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否则不予录用;企业要制定规范基层报表的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对于报表要力求记录原始数据,促进企业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发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建立统一的统计台账很重要。加强劳动工资统计的基础工作,对于各种原始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将信息统一录入劳动工资统计台账中,作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依据;对基础统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到的所有环节,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对统计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展开统计工作。
(五)企业统计工作要做到统计、分析及预测
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
三、结束语
【关键词】养老保险稽核问题对策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命线,基金问题始终是社会保障的首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因而客观上存在着相关的立法滞后、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挤占、挪用、瞒报、冒领、欺诈等手段,侵吞、蚕食社保基金。
社会保险稽核就是通过对缴费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缴费义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查,防止和杜绝缴费单位瞒报、漏报和拖欠社会保险费;通过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者的资格、待遇水平进行核查,防止冒领、骗取社会保险费;通过对社保经办业务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防止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贪污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监督检查工作。简言之,社会保险稽核就是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反欺诈行为。
一、养老保险稽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难点
(一)在养老保险征缴稽核方面
1.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多年来,一些企业把“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作为企业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且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除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意识淡薄,逃避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外,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也是重要原因。参保单位应以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核定缴费基数,职工个人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核定缴费基数,当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缴费,当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缴费,单位缴费基数不能低于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但有的单位采取职工自报缴费基数的做法,造成接近退休的职工虚报高基数,年轻职工少报缴费基数,从而导致年轻的少缴社会保险费,年龄大的以后多套取养老金的违规行为;有的单位把年终奖金、工资利开支等不列入工资总额,以达到少缴保险费的目的。
2.缴费稽核偏重欠费收缴,轻视基数核定
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体系已基本建立,稽核业务已逐步开展起来。但对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稽核常常偏重欠费稽核,没有将各缴费单位申报的缴费基数纳入日常稽核业务。由于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建立健全各种统计、财务制度,工资发放随意化、多样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些企业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职工工资总额,给核定缴费基数带来了较多的困难。目前又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社会保险事务,仅凭条例、文件等政策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3.非公企业参保滞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范畴之外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已基本实现。因此,一切形式的企业都是养老保险的覆盖目标,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超出其范畴之外的特区。但由于种种原因,扩面进度缓慢,部分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仍游离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外,这就使部分缴费基数流失。同时又使部分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并造成不同所有制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公平竞争的态势。
(二)在养老保险支付稽核方面
1.养老保险实行统筹和社会化发放后,部分单位放松了对离退休人员管理,对长期异地居住离退休人员的人数、居住地的详细地址、生存状况等情况不了解不掌握,给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造成困难。
2.养老保险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社保经办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对居住在异地的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只能由发放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独自完成。
3.违规办理提前退休,增加养老保险负担。一些单位为了减轻负担,擅自更改有关记录,为一些要求提前退休的人员提供方便。有的单位档案管理混乱,也给退休年龄的认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三)在养老保险稽核能力方面
1.稽核人员少,稽核队伍不够健全。按稽核办法,实施稽核必须有两名以上的稽核人员共同进行,由于目前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多只配备了一名专职稽核人员,其他为兼职,很难抽出人员进行全面实地稽核。
2.稽核人员业务不熟练,稽核程序不够规范。社保稽核是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稽核人员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的品德,还要掌握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熟悉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现有的稽核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稽核业务不熟练,有些问题因稽核程序不规范,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快社会保险法律建设步伐
我国正在进入法制社会,法律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依法办事逐渐成为准则。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起完善的缴费基数管理、稽核程序,堵塞漏洞,以强化缴费单位据实申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此项业务核定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二)将实施稽核与政策宣传结合起来,清理参保真空,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维护社会公平
目前,非公企业及从业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缴费比例高,负担重;企业和员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与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流动性大等。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非公企业参保的管理,对拒不参保的单位和个人,相关部门要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纳税人资格等强制手段,促使这部分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尽快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
(三)加强缴费工资基数的公示制度,接受参保职工的监督,提高缴费工资的准确性
(四)加快社区建设,将实施稽核与加快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把稽核工作向社区延伸,实施全方位核查、立体化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