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余启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案例回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职场故事,情节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职场语言能够改变大学生职场人生的强大力量。一天,中央某部委两位女领导来到武汉一所著名高校某学院,招录一名男性应届毕业生。当说明来意后,该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表示男生都已签约用人单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学生,希望领导考虑录用,然而两位领导坚持不考虑。眼看选录就要结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方的谈话有了下文。书记竭力推荐:“真巧,两位领导,这位女同学就是我说的优秀女生,她是学生会主席,校时装队队长。”碍于情面,两位领导不得不继续应付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单位了吗?”“还没呢!”“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唉,说来真气愤,社会上都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很多单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还瞧不起女人”“好的,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电话通知你!”可以想见,不可能有电话通知了。出于对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厕的短暂间隙,与这位女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没有呀,做梦都想!”“可是你刚才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所谓,不想去。”“没有呀,是不是我的话有问题?”“好像是有点问题!社会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个事实,但你说女领导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恶’,那么,今天来的两个领导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说的女老板一样可恶?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或方式,或许会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悦领导的‘两全’效果!”女孩霎时领悟过来,问道:“那应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对女大学生不公平,但是这种偏见没有依据,社会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两位领导不都是女性吗?不是也很优秀吗?”听了我一席话,该生立即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错”,这个错就源于自己语言失当。为了帮她挽回败局,我建议她待领导返回时,找个话题表达出这两个意思:一是告诉她们其实女人不比男人差,两位阿姨就是“铁证”;二是自己因为没工作,什么都没有,唤起她们的“母爱”,赢得她们的同情,同时提醒她再为自己寻找更多表现的机会,赢得她们的好感。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白。“两位领导,请您二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很无助,大学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锻炼自己能力,老师都评价我品学兼优,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直以为自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生,如今连一份工作都没着落,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会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吗?比方你们两位不就是女性吗?不是比许多男性更加优秀吗?”“呵呵,这丫头会说话!”两位领导一下子被说乐了,看到领导开心,女孩开始自信起来。“非但如此,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读了十多年的书,工作没有,饭碗就没有,就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席话,一下子赚得了两位“妈妈领导”的怜悯心,她们关切地问:“真的?那好吧,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回去等我们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终于有了一些转机,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热情地邀请两位领导到校园里参观,并表示希望最后当一次向导陪领导参观校园。一天下来,女孩已与两位领导成了能够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须回校了,此时女孩最盼望的是领导能够明白表态接收她,告别的手在空中迟迟没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头。“这女孩其实很不错,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还乖巧。”处长应道。“那要不”听到两人都说不错,司长终于开腔了。一听司长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随口大声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应声作答,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两位领导,气喘吁吁地问道:“两位阿姨是不是答应要我了?”此时,已容不得两位领导再拒绝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如果这样,那么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司长的决定让女孩欣喜若狂。后来听说女孩一进部里就赶上了国家部委精简,被送到美国进修两年,再后来做了处长,如今已经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司级干部了。
职场语言表述技巧
(一)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职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带出了与男友分居两地的尾巴,势必进一步置自己与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说“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谎言解除了面试官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她们的信赖。求职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优势条件向对方表达和展示,并且还要把握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确定想拥有这份工作,就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不利,显然没有对症说话,造成了尴尬局面,加速被录用机会的丧失。(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与人交流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说话在善解人意的同时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时,能不能把人求动,能不能把事办成,不是看你有多大决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热情,说话的技巧和手段是最关键的。[2]最会说话的人往往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的话,最会办事的人通常会做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席勒说“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自己的”[3],即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情感、处境及心理,待人处事多考虑他人的想法。要实现某种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爱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谁不喜欢听他人的赞美之词?人的天性如此。赞美与欣赏是人际关系中的点缀与,所以要学会用语言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用适当的奉承话求人。故事中“两位领导”被“影射”地批评为“更可恶”时,一时尴尬,如鲠在喉。当听到女孩的恭维话时,立马笑逐颜开,明知你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赞美是件好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是嘴上功夫,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好为坏事。赞美的语言要在关键时刻、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恰到好处地一一送出,不着痕迹。使用恭维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当你对别人说奉承话时不能无中生有,要说一些真实的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倘若进行肉麻的奉承,拍马屁,听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轻视。二是说奉承话时应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听者改变态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维,而不及时转入正题,便会失去意义。(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前明白对方的心理,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看他人说话时的表情,掌握说话的火候,适时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这才是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否则,纵然口吐莲花,也会徒劳无功。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得心应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对应聘者感兴趣的程度,已成为一种惯例,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求职者难堪,同样也是在考察一个人能否听懂语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观色。在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常会听到“材料先放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这些话的弦外音就是对你兴趣不大,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礼貌地公式化地发问,这表明你还是到别处去碰碰运气吧。如果对方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热情地和你握手告别时,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翻船。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突出自己,把对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也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语言。不同的职场竞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还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出奇制胜[5],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尴尬。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就不失为一个应对此种情况的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如何进行补救甚至转危为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聪明的求职者总会对这些良机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善于利用时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打破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终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转移原有思路,不自觉地顺着你的思维而思维,随着你的话语而调动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说错话时,借机换一个说话角度,反话正说,赢得了好感。不仅如此,女孩借题发挥,采取战术,从毕业没找到工作,谈到没有饭碗,进而朋友分手,导致一无所有,既纠正了失言,又争取到了同情。(四)赢得好感,博取同情与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就要有亲和力,让彼此产生亲近的欲望,消除隔阂,为成功交流打好基础。有时候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动人,以真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大学生要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塑造个人综合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语言,练就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能力”——语言能力。出色的语言能力是由一个人的多种内在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想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和聆听他人,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述技能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三是博奕实践。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诸如演讲、辩论、文娱等活动的长期锻炼,反复练习,才会有临场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出奇制胜。中国的语言内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却无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语言技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熟谙和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舌转乾坤,成就别样职场人生。
东北“乡土油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八十年代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当代油画多以写实主义的乡土题材为主。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北油画的创作题材自然而然也与乡土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在内容上却有着自己的创新,能够深入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用独特的视角去表现现实。艺术家易英曾说:“东北的乡土画风实际上是传统现实主义对乡土题材的发现,但同时又接受了现代观念。于是发生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困惑,这种变体的现实主义既是现实主义的延续,也是对前卫艺术运动的补充,甚至是现代艺术观念在现实主义艺术上的反映出的积极成果。”(易英,2004)
二、东北油画的创作和发展
黑土地大气的满蒙文化赋予了东北油画创作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形式以农业生产为主,相对于南方的快速发展,这里自有一种固守的踏实感。朴实的农民、辽阔的黑土,丰厚的物产,给油画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天然题材。这里冬季时间长,实际耕作的时间较短,因而农民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看大戏,扭秧歌,杀猪宰羊,种种丰富的活动跃然纸上,极具画面感。再加上东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各民族艳丽的服饰,独特的习俗也赋予了油画创作丰富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东北油画的时候会发觉,其地域特征明显,色彩饱满,题材朴实,表现手法大胆,敢于创新。东北油画的艺术家们本土意识浓厚,观念敏锐,思想活跃。艺术语言上多强调力度,量感,大气和饱满度。尽管没有纷繁复杂的色彩,但却更能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正所谓简约不简单。早期的东北油画代表人物包括韦尔申,王岩,刘仁杰等,这些在当时画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们,其画作却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引起了人们对东北油画的关注。这个时期的东北油画多以农村题材为主,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现状。
随着90年代多元化艺术思潮的兴起,东北油画有了一定的创新和改变。这一时期农村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农村题材更为突出。这个时期的东北油画变得更理性现实,一些东北乡土油画家们开始深入对民族艺术和文化的思考,更注重自身的艺术发展面貌和艺术形态语言,开始摸索体现本土油画语言的形式。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郑艺,宫立龙,陈树中,周卫等。他们的作品都以东北的新农村建设为题材,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抓住了当时中国的“大事件”,让东北乡土油画呈现出多样并举的精神风貌,用更现实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地域风貌和人文传统,促进了东北油画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一批年轻的80后,90后画家的成长,东北油画的创作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题材和现代思潮的碰撞给东北油画开辟了更为有趣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画家们对于艺术本土精神有更深的理解。新一代的画家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当下的电子工具作为自己的绘画创作媒介,打破传统绘画的构图理念和表现形式,更多的追求自己的个性,追求时代感。他们喜欢将新的艺术符号加入自己的画面,以调侃,幽默,诙谐的漫画式绘画来表现“现实”。甚至将人物和动物有机的嫁接、重构,把一些看似不太合理但又合情的元素融合到画面中来,有着很强的装饰味道和“海报”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给人一种极强的象征寓意,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戏剧性。然而,这样的创作方式给传统的艺术题材带来了很大挑战。东北油画的传统特征和表现形式中的精华是需要我们去坚持和传承的。一味地去追求时代感,完全脱离了本土特征,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何在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与传统很好的融合,或许是很多艺术家们日后要思考的。
三、渤海画派的兴起
渤海画派是近年来随着东北绘画的繁荣发展衍生出来的又一分支,其主要艺术群体集中在辽宁省锦州市,以及葫芦岛,盘锦,营口、丹东、大连等五市,分布于山海关以北环绕渤海湾的所有地域。渤海画派艺术研究所坐落在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来,在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大环境下,渤海画派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不再单纯针对乡土题材,而是秉承东北艺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挖掘具有东北特色的新题材,一方面将东北油画的表现形式运用到更广阔的创作中去。渤海画派的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为东北油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许多青年画家近些年来积极的活跃在油画创作舞台上,如王雷,赵越,李春峰等。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新时代大背景下的更多题材,然而细细品味之后却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展现着东北传统油画的精髓。以渤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王雷教授的作品为例,早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使得他对东北油画创作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他的画风延续了东北乡土油画的特征,多以大气的色彩表现东北大地的美丽风貌和鲜明性格。他在色彩的使用上十分大胆泼辣,在创作细节上又十分细腻考究,善于找到独特的切入点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渤海画派的青年艺术家们一直在找寻东北油画创作手法的新形式。
他们大胆地在题材选择上进行突破创新,不再局限于黑土地、老农民这样乡土气息很强的题材,而是不断开阔眼界,将东北油画的创作手法应用在更广阔的题材上。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这对东北油画的绘画语言和绘画技巧是一种新的传承。而这种新的传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绘画语言和技巧永远是服务于绘画创作的,不能将其限定在某一种单一的创作题材中。任何一种创作手法,都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永葆艺术生命之活力。王雷教授大胆地将东北风的绘画技巧应用在了题材的创作中,苍茫神秘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大地有一种相通的气派,但在文化、历史、信仰方面有着不同的韵味。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一直吸引着不同画派的艺术家。但一个作品的灵魂,不仅仅在于颜色、布局、技巧这些外在的手段,而是在于艺术家内心的沉思和作品的语言。王雷在色彩的运用上延续了东北油画的创作精髓,用相对单一、暗色系的色彩勾勒出恢弘的气势,赋予作品一种庄严、厚重的底蕴。在局部大胆地用对比色和撞色,给作品增添一种灵动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冲击。王雷教授选择题材来做东北油画创作的一种突破绝非偶然,是一个虔诚的地方,一片能带给人信仰的土地。仔细想来,每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创作之路何尝不是一种朝圣,“通过绘画,虔诚地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并由此上升至对人的存在景象的认识。”(周景雷,2008)每一个渤海画派的青年画家也带着同样的情怀,他们继承东北传统绘画的同时,又不断地创新和实践,沿着民族化的乡土油画精神实质,推动自我的艺术走向现代,面向未来。东北油画创作的浓浓“乡土”气息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他们的艺术血液里,在他们的作品上刻上烙印。而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是赋予这样的血液新鲜的气息,让艺术脉搏跳动的更为有力,艺术生命生生不息。
四、总结
由于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过去式,不具备拍摄真实环境与时间中的人物与事件的条件,即便是有历史遗址、遗迹、文物等,但它们都是静态的而且需要精心保护,所以就难以获得生动的可视性材料,这使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成为一项艰难的艺术劳动。
为了解决可视性材料缺乏的难题,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各种手段去弥补创作中的不足,其中最常见的有当事人讲述、专家采访、真实再现等。当事人讲述是由当事人口述记忆中的历史事件,或呈现其日记、文字材料、图片等辅材料,专家采访是由历史学者、专家讲述历史事件,引导观众从专业学术角度认识历史,这两种方法可以弥补史料不足,但仍没有提供与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可视性材料。真实再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搭景搬演的方式,通过写实或写意的历史场景搭造以及演员表演再现历史情景。三种表现手法运用中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便会违背真实性原则,因为三者都不是直接拍摄的现场影像,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主观的成分。真实性是不可违背的原则,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纪录片,不过由于题材限制使得以上三种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定争议,尤其以真实再现最为集中,但只要坚持历史真实性原则的底线,不为了单纯追求影像质量而进行虚构和造假,都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近年来,动画艺术语言由于在重现历史场景、人物、细节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便捷优势及其强大的画面表现力,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青睐。不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争议,因为动画是一门带有主观性和虚构性特征的艺术,能够“虚拟”再现构想中的任何场景,艺术语言和技术手段的虚构性与纪录片“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形成一对矛盾,动画艺术语言便是这样带着巨大的争议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得以广泛运用。
动画艺术语言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动画的门槛不断降低,各种制作软件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增多使动画艺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成为电影、电视、广告、栏目包装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近年来,动画艺术语言在纪录片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动画成为再现历史场景、弥补史料不足的有力武器。动画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运用现状及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化再现历史情景,增加生动性。比如纪录片《我的抗战》贯彻了创作者“口述历史”的理念,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历史,为了提高整部作品的生动性与艺术价值,创作者采用了木刻版画风格的动画形式作为辅助手段,通过动画场景与当事人叙述的声画组合营造出强烈的感染力,同时由于木刻版画是抗战时期流行的一种美术形式,使用这种动画风格更在艺术精神层面与抗战的历史内涵相融合,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大为提高。
其次,大幅降低了创作成本。仍然以《我的抗战》为例,片中涉及到大量的战争场景,按照传统的创作思路可以使用影视资料,不过现有的影视剧和相关纪实资料存在重复使用的现象,并且不同的影视素材剪辑不能保证整部作品视觉风格的统一,所以这条思路没有被创作者采纳。如果使用真实再现,场景、道具、爆破以及影视设备的使用势必造成成本大幅增加,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动画艺术语言的运用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节省了大量成本,使创作者有更多精力放在历史事实的挖掘采访和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上。
再次,提高了画面表现力,更适合史诗场景的再现。在《圆明园》中,创作者面临着空前的难题,因为圆明园已经毁于战火,仅有遗迹存留。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都已经离世,只留下些许文字与图片记录,以如此匮乏的可视性材料去创作一部时长90分钟纪录片的难度可想而知。此时真实再现理应成为创作者的首选,但是如果要达到视觉“复原”圆明园的创作目标,场景的搭建将会是一项浩瀚的工程,绝不是一个纪录片剧组所能完成的;若采用模型搭建的方式则难以展现园林恢弘的史诗场面和建筑精美的细节,画面表现上会留有遗憾。最后创作者选择了三维动画,通过建模、材质技术可以完美地表现任何建筑细节,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完成大规模建筑群和风景的渲染,再加上精心设置的漫游动画,使观众随着虚拟摄像机的运动在圆明园的数字化史诗幻境中移步换景。
又次,扩展了题材与表现范围。动画艺术语言使历史题材纪录片摆脱了长久以来可视性材料缺乏对创作的束缚,创作者可以放开手脚去选择他们过去所无法驾驭的对象。近年来,一大批历史题材纪录片借助动画艺术语言为观众呈现了过去未曾表现过的题材,如《大唐西游记》巧妙地用动画形式呈现了调查玄奘师徒取经真实性的整个过程;表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及“天人合一”理念的《故宫》通过动画再现了紫禁城建造过程和浩大典礼仪式等历史场景;获得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的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甚至利用动画艺术语言完成了对回忆、梦境和心理的纪录。最后,使历史纪录片更富有时代气息。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使影视剧的创作极富时代气息,如《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影视作品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和回报。“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重视内在属性,而对形式的审美性缺乏必要的关注”[2],我们应当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与创作手法,动画艺术语言无疑给创作者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总之,动画艺术语言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成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的一把利器,使他们的创作不再受到缺乏可视性材料这一问题的束缚,大大开拓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范围。
动画艺术语言与真实再现手法之比较
动画艺术语言的运用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动画艺术语言主观、虚拟性的特征与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是绕不过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动画艺术语言与真实再现的比较,分析二者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关系。当下也有人将纪录片中的动画场景归为“真实再现”,这是一种广义的划分方法,认为二者都运用艺术化手段将过去式的历史场景予以视听重现,这种重现是真实历史场景的“模仿”而非复原,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是相同的。但这混淆了动画与真实再现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真实再现以影视造型语言为基础、以“搬演”为形式,经过每个场景逐个镜头的拍摄剪辑完成,对美工、服装、道具、灯光的要求与影视剧基本相同;而动画艺术语言以美术造型语言为基础,由动态的线条与色彩构成,具有很强的主观虚拟性、表意抽象性,不需要场景与演员,尤其是在数字动画艺术语言的支撑下,仅需要几台电脑就可以进行创作。
真实再现弥补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表现手法不足的缺点,增强了可视性与生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纪录片的一次自我救赎,把自己从解说词加图片的刻板中解放了出来,拓宽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和叙述空间”[3]。但是从接受角度讲,真实再现常常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境,产生所见即真实历史场景的错觉,而且拍摄过程中的场景、道具、服装、表演越真实,给观众造成的错觉就越大,比完全采用虚拟风格的动画艺术语言更容易将观众带离对历史真实的探求。比如《圆明园》中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相聚的一段真实再现,画面唯美、镜头精到,使观众在“故事片”观看与“纪录片”欣赏之间产生了游离,虽然画面中的演员、服装、建筑等等都是处于“再现”情景中的历史表义符号,但是由于与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具有绝对的视觉关联性,所以很容易让观众得出片中的假定情景就是历史场景的最终结论。
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再现与动画艺术语言都能够做到“非虚构”,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历史纪录片中“历史真实”与“影视艺术化处理”的界限;而动画艺术语言“得益于这样一种独特的辩证法: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真实人物,同时我们也知道自己正在看的是一种动画方式的重构,它与现实并没有那种我们所熟知的索引性关联”[4],这样就避免了由假定场景中的具象视觉符号造成的审美混乱。动画语言明确地告诉观众,虚拟的动画场景可以做到所表现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各个要素都符合历史真实的客观要求,但并不要求画面中建筑、街道、衣服的细节完全等同于所讲述的历史时间、地点中的真实情景。这样,动画艺术语言通过假定场景中的假定性视觉符号反而能够让观众跳出对假定场景的“执着”,将审美重心放在对历史事件的把握上,去体验和思索创作者所要表现与传达的历史真实。
动画艺术语言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看到,动画艺术语言通过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将观众带出了真实再现所造成的“真实还是故事”的困惑,但由于艺术形式的高度假定性,还是使其在有关“真实性”的问题上饱受争议。其实在创作实际中,动画艺术语言并不仅限于历史题材,而是在各种题材纪录片创作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还发展出专门使用动画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动画纪录片”:“在动画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可以将动画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放大,甚至扩展到整部影片,通过对形式、风格的把控,动画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赋予影片主题以非同寻常的意味”。[5]这类纪录片使用动画艺术语言表现真实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的《路西塔尼亚号的沉默》,华裔导演王水泊1998年创作的《天安门上太阳升》曾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短纪录片提名,近几年的代表就是反应黎巴嫩战争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在这些优秀的动画纪录片中,“一方面所描述的事实来源于现实世界,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影片又完全是风格化的、表现主义的,有着虚构的外观。这里潜在着的是动画纪录片在认识论上较之与传统的纪实风格纪录片的某种偏移。”[6]
鼓励性语言和篮球教练员的教学质量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那些能力较差的运动员不能进行相应的鼓励,而是讽刺挖苦甚至辱骂,不仅会打击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运动员自我信心的树立,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成绩。例如,曾担任江苏队主教练的徐强最经典的语录就是:“小唐,不要急,慢慢来,你一定可以的!”这样的话语无疑对运动员有莫大的鼓励。由此可见,鼓励性语言不但能够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
而在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中,命令性语言就体现了较强的说服力。命令性语言是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根据当时的情况所下达的硬性要求,这种口令带有命令性威慑性的语气,且情绪激昂、声音洪亮、态度果断,教练员在发出指令时是通过自身情绪的高涨来引起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重视,指令的发出态度要强硬、严肃,使运动员有令即行,有禁则止。
简明精炼清晰活泼
简明性语言是指教练员在训练、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练员要尽量用较少的文字将一个进攻或者防守的意图传递给运动员,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要让运动员快速地领会教练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在运动员投篮时说“以上臂带动前臂,将力传递到食指和中指间发力……,”这在短短几秒钟显然不合适,教练员可以利用“放松点”几个字简单地加以提示,运动员就能下意识地注意到应该跟平时练习时一样做动作;形象性语言是指教练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将抽象的事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出来,将抽象变为具体,使运动员更易于接受。教练员语言形象幽默,可使训练轻松、有趣,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提高教练员的亲和力。
教练员在训练教学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意图传递时,一定要清晰明确地点明技战术的要点、难点,最好能够做到画龙点睛地传递信息;另一方面要做到活泼幽默。采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方式,不仅可以让运动员更加容易地接受所授内容,同时也能够非常好地调节因比赛造成的紧张气氛,缓解运动员的压力,从而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篮球训练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而风趣幽默有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为之增添色彩。教练员一定的幽默感是调节情绪状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激起运动员的学习热情,改善情绪状态。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感”。由此可见,教练员幽默性语言对运动员的训练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规范培育深入浅出
规范性语言是指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采用准确、科学、严谨的言语,来阐述动作要领、技术要求等较为专业的知识。规范性语言的使用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好地领悟教练员所要表达的意图,使训练和比赛更加专业科学。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不仅要具有规范的技术动作,而且还要能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阐述的东西,使运动员更加准确地领悟动作要领;教育性语言是指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及日常生活中采用艺术性的语言,在教会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同时也教会运动员如何做人,培养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和道德观,从而促使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一名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生活中采用教育性的语言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采用教育性语言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篮球队伍的建设。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许多特点的综合表现。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应该把专业术语,自然语言以及自身的气质、兴趣、性格等特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对训练教学中不易理解的技战术,教练员就要尽可能将其形象化和简单化,运用比较直观的图像或实物对抽象的技战术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运动员花费更少的时间接受更深刻的、抽象的技战术理论知识。
篮球教练无声语言的作用
无声语言又称体态语言,是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表情等无声形式,来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教练员的体态语言可以直观地让运动员了解所学的知识和教练员所要表达的思想,使得运动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教练员的意图。与有声语言相比,无声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例如在比赛时教练员通过一些手势来安排战术,指挥场上的球员,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隐蔽性更强,而且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不受语种和方言的限制。同时教练员的面部表情也能感染和影响运动员的情绪,一个微笑,一次掌声,一个眼神等都有丰富的感情在里面,能够使运动员的自信心受到鼓励。因此表情语、动作语、手势语等体态语言是无声语言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1手势语
手势是篮球教练员无声语言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在临场指挥中篮球教练员会经常使用它。不同的手势能代表一个教练和球队的独特沟通方式,不同的战术巧妙的利用手势可以顺利实施,从而让教练员更好地指挥现场比赛,有效积极地传递战术战略。每个教练员个性独特的手势,都需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与运动员长期磨合而产生,这样才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默契和交流。
2动作语
动作语言是在篮球训练中教练员经常采用的一种肢体语言。体态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简洁明了。采用动作语言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所学知识的结构、过程、节奏准确度等较为抽象的因素,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动作语言的合理运用在篮球比赛时不但可以鼓舞队伍的士气,还可以威慑对手。我们在看篮球比赛时经常可以看到教练员在暂停,或者节间休息的时候拿着战术板一边讲解,一边做动作。当队员发挥好时,教练员与其握手、拥抱表示祝贺;当队员发挥不好时,有的教练会轻拍队员的肩膀表示安慰。教练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动作是为了让运动员更加清楚地了解教练员的意图和战术思想,以便他们在赛场上更好地执行教练员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所以动作语言能更好地配合有声语言,使教练员的讲解更加具体形象,有效节约时间,增进与队员之间的亲切感。
3表情
表情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教练员通过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想,传递重要信息。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过程中,教练员时而欢笑,时而皱眉,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使运动员内心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人若面无表情,则会大大降低个人魅力,使人感觉不够平易近人。
篮球教练员提高语言艺术的途径
1多下苦功不断历练
提高教练员语言艺术,首先要从自身下苦功夫。篮球教练员不但要注重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内容,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多看文学作品,提高个人文化方面的修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心理、教育的规律,尽量使自己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篮球教练员平时还要多思考,用心感受生活,多与别人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幽默睿智、自信乐观的智者,让自己成为语言的主宰者。要多学习一些演说名家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养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并配以得体的态势语,不断历练自己驾驭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理论学习广泛参与
篮球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在有声语言上不断推敲揣摩,提高自身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同时,篮球教练员应掌握多种语言运用技巧,遵循语言规律,善于总结,积极创造。篮球教练员的体态语言要准确、规范,每一个手势、眼神、动作要有其明确的目的,体现教练员自身的威望,运用体态语言还应注意与运动员的交流反馈,及时调整,形成和完善自身所特有的体态语言。有机会就多多的参与到实践当中,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训练教学理论。
3参加培训逐步提高
篮球教练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参加各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汲取同行身上所拥有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主动向同行中的先进者和经验丰富的前辈虚心请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能力。另外,还要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恰当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无声与有声取长补短的效果,真正使自己的篮球语言表达艺术得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