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年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年论文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每届学生的学年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进行。其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初步学术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为规范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学年论文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二、学年论文工作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指导、写作阶段(14-15周)
1. 第14周(周一)论文写作指导。由指导教师对学生集中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指导,包括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写作学术规范及格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 第14周(周二至周五)论文选题及资料搜集。由指导教师确定选题范围,学生可在选题范围内选择论文题目,也可根据学习兴趣和专业方自行确定论文选题,一般为一人一题。选题经指导教师审核确认后,学生应制定写作计划,搜集必要的论文资料,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并交指导老师审核。
3. 第15周论文写作。学生完成学年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装订等,并于第15周星期五前交指导教师。
(二)评阅、评讲、存档阶段(第16~17周)
1. 第16周论文评阅、评讲。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年论文给出评语、成绩,评阅时要求对文章的内容、写作和创新性等作出评价,并
对学生论文写作情况进行总结,组织评讲。
2.第17周论文存档。指导老师将论文、成绩单交给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在相应的教学管理文档上签名,连同学生成绩清单交学院教学秘书。教学秘书检查后,按班级整理、分装、存档。
三、学年论文写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学年论文要求达到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言之有物,论证充分、层次清楚、文字通顺。
(二)论文字数:每篇学年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
(三)论文格式:与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相同,包括(1)封面;(2)摘要[中英文];(3)关键词[中英文];(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参见山东经济学院论文写作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四、学年论文写作指导
(一)指导教师的确定
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须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有科研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本专业教师担任。
(二)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
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并定期检查学生的写作情况。具体职责包括:
1.组织学年论文写作指导讲座1次,论文讲评1次。
2.指导学生确定学年论文选题。
3.指导学生拟订学年论文提纲。
4.指导学生撰写和修改学年论文。
5.对所指导学年论文提出评阅意见,评定成绩,填写《学年论文成绩表》。
五、学年论文成绩评定
学年论文的成绩实行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制。
(一)优秀(90分-100分):
1. 写作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学年论文。
2.论文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流畅,论证充分全面,逻辑严密,结构层次清楚。
3.论文整体水平高,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二)良好(80分-89分):
1. 写作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学年论文。
2. 论文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楚,论证比较充分,逻辑较严密,结构层次较清楚。
3. 基本上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三)中等(70分-79分)
1. 写作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学年论文。
2. 论文观点比较清楚,所引用材料能说明论点,用词较为准确,结构层次一般。
3. 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格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四)及格(60分-69分):
1. 写作态度比较认真,按时完成学年论文。
2.论文观点比较清楚,所引用材料基本能说明论点,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逻辑欠严密。
3.具有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格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五)不及格(60分以下)
1. 写作态度不认真,未按时完成学年论文。
2. 论文观点不明确,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
关键词教育督导;中小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有效性。
一
我区开展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有着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原因。既是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区对教育督导工作不断探索的结果。它对于推动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督导体制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对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工作的延伸。
我区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的,到目前,全区被评上一级的中小学校共有43所。其中,省等级重点中学5所、区一级中学(含高完中)10所、区一级小学(含完小)28所。全区一级以上中小学校占全区所有中小学校的55.8%。这对于全面提升我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些学校的发展,督促这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借鉴了企业的年审制度,对本区内所有一级学校开展以学年为单位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其督导评估的重点,就是检查这些学校在每一学年里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情况。可以说,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实施,是我区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工作的延伸与深化,是我区在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工作告一段落的情况下,对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作用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要以学年督导评估为抓手,切实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新一轮发展。
2、推进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化的需要。
对中小学校开展督导评估,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教育督导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督促学校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行政监督作用。但是,由于学校督导评估的制度化在总体上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致使各种检查、评估过多,许多内容多头检查、重复评估,对学校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为此,我们对区内一级学校实施学年督导评估,就是要在划定评估范围与年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形式比较固定、内容便于操作的评估机制。一方面,严格控制对学校检查评估的项目和次数,以维护学校办学自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检查和评估做到统筹安排、改进方式、加强综合,从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督导工作框架和有效的督导评估运行模式。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理顺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机构之间的关系,确立教育督导机构的“牵头”地位,形成和谐一致的中小学校督导评估体制。因此,对区内一级学校实施学年督导评估,是今后我区教育督导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它标志着我区教育督导日益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也标志着我区教育督导运行的规范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3、对传统的教育督导职能的思考与改变。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教育督导的职能就是一种“鉴定性督导评估”,是教育督导机构对学校发展和管理所作出的外在性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其实,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的结束,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的“校本管理”运动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学校自我评估”SchoolSelf-E[1]valuation的理念被广泛地引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导致人们对教育督导职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的发展要求,不仅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还在横向上建立了能与别的学校相比较的参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自主选择评估标准和内容,运用专业评估技术和规范程序,对学校管理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实施一级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就是要将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校长与教师、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安全、卫生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综合的督导评估体系;而且扭转过去由教育督导部门进行居高临下的办学水平等级评比的做法,逐渐把它改变成为一种注重学校自我评估和以寻求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即变被动的接受评估为主动的自查自评,变单向的鉴定性评估为双向的交流式评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区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制度的实施,既是教育督导行为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也是对新时期教育督导职能改革的一种积极尝试。
二
综上所述,所谓“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全称“一级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是指对本区内被评上一级学校的学年工作实行年度审定制度。它不再是以往办学水平等级评比,而是基于对学校学年工作情况的分析与描述,对学校学年工作开展检查与指导,并对学校学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办学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是在于督促学校寻找与先进学校之间的差距,帮助学校共同探讨今后的发展问题。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发展性评价”。我区是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制订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方案。
为了建立起基本的工作规范,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行为纳入相应的模式之中,使督导评估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为了充分发挥督导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让学校明确与自身发展目标相关的评估内容,做到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有效地利用评估获得的信息来改良学校进步计划。2005年下半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为了推进所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的综合性,建立了包括办学方向、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评估体系。二是建立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评价机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教育督导机构对学校的评价和学校内部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在内的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了与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导向相一致的学校个体评价机制。
2、开展学校学年督导评估试点。
为了保证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2006年组织了试点。主要分以下“四步”走:一是将全区所有一级学校(含省等级重点中学)分成四组,即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组、随着城区范围扩大由农村变为准城区组以及民办中小学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抽查了8所中小学校。之所以没有大面积铺开,且抽查的点基本集中在中心校以上学校,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学校,对其他农村完小产生示范性的影响作用。二是确定抽查的重点,主要落实督导评估各方面组织的规范化。为此,开展了包括自查自评报告格式书写、日常学校管理数据积累以及备查资料准备等方面的指导。三是重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程序的有效性。从学校自查自评汇报,到评估组核实有关资料和数据,再到评估人员进行现场评估反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和督导模式。四是在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结束之后,编辑了《椒江教育督导》专刊,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总结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经验,同时,还根据本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全区一级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的设想。①由于各校能充分认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的建构与设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动态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试行,对于各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加强和办学特色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方案进行完善。
今年,是实施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第二年。鉴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计划、内容和方式作了相应调整,主要体现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对评估指标作出了重大修订。将一级指标删减为四条,即办学条件、教师情况、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同时还将原定49条二级指标改为35条,内容更为简洁和合理。②二是抽查的面逐步扩大。抽查的学校增至16所;而且,抽查的目光逐渐向农村完小转移,重点关注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发展。三是检查结果的使用有所改变。除了将督导评估情况进行汇总通报外,还将各校自查自评结果编印成册予以公布。其目的是通过公报制度的实施,倡导建立“学校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今后的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积累一个基本的数据库。
三
“加强管理,提高检查评估工作的实效”,是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③也是我们开展一级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重要指导思想。保证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提高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效率,尽可能缩短在学校督导评估的时间;同时,又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建立健全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的学年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是推进中小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制度化的核心内容。没有一个被各方面所认同的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想要有效地实施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方案;并通过一轮的实践探索,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进行了较大修订。一个符合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督导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那么,我们是如何制订与修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的呢?
首先,要体现一种教育的“价值关怀”。在社会学中有一句名言,“没有理论框架的任何实证资料都是无效的”。同样道理,关于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与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实证过程”,更要体现“一种价值关怀”。④正是基于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得到重新定位,并在最大程度上,对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过去对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视和教师队伍数量的充实,学校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依赖物质环境的改变向注重规范办学转变;从追求教师表面数量的增值向注重隐性的专业化素质提升转变;从关注办学结果向注重办学过程与办学效能的相互对应转变。因此,当我们强烈呼吁学校加快硬件建设步伐,让每一个孩子能够享受安全、优美而现代化的教育环境的同时,更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校优质师资的培养、隐性文化的建设、人本管理的发展以及特色教育的形成。如果我们的学校学年督导评估还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价值标准,要真正推动学校发展、实现素质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的建立,被人们看成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其目的就是要扭转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价值理念引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次,要适应区域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需要。我们之所以要变办学水平等级评估为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就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督导评估中,我们发现原定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过于繁琐,一些指标的内容模糊不可测,还有一些新的教育要求没有及时得到体现,因此,从真实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趋势考虑,我们对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标准作了重新修订,以便在更高要求上审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具体地说,在评估标准的制订上,我们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体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我们以实现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检查各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及教师队伍状况,特别强调计算机和多媒体配置、图书藏量和新增量、学生活动场地和其他教学辅助用房等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还特别要求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人数比例。只有广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检查素质教育落实情况。一方面,我们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予以检查,包括高中段的高考、会考成绩,初中的学业水平抽测成绩以及小学毕业年级语文、数学抽测成绩;另一方面,更重视课程计划是否开齐开足、每天学生的体育活动总量是否保证、特长生的培养是否有具体措施、德育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等。我们在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使全体教师坚定地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所有学校都能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地。第三、全面关注学校的动态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看各个学校自身的纵向发展水平,即把当年数与上年数加以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学校办学增量与成效;二是把每个学校放在全区范围内衡量,以便在横向上作一个比较,从而使各校能够找到发展的新的逻辑起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实施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是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杠杆。
再次,要努力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制订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学校的自主性评价。一方面,我们要求以定量分析为主,使每一个评价要素都能成为可测性指标,从中可以看出增值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求学校建立自查、自评制度,把各项工作纳入自查、自评的范围,通过强化学校及学校内部各类办学主体的自我评价意识,以实现自我监控、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事实上,明确的数据指标,有利于建立公开的学校数据采集制度,逐步达到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发挥校长、教师及学生的体验性评价,有利于统一思想,形成步调一致的学校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那些严格依法办学、在多次检查评估中表现突出、社会反映良好的中小学校,则完全可以实行单项检查免检制度,从而逐步建立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价值意识。
2、保证样本的规范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在下发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通知中,我们要求各校按照学年督导评估办法,认真撰写本学年学校自查自评报告,并真实填写自评表的有关数据。这是学年督导最基础的材料,也是我们组织学校评估的主要依据。如果文本不规范或者填报数据不真实,都会直接影响督导评估的实效性。为此,我们要求各校明确学年督导评估的目的,既是一般性的工作情况检查,又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学校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指导。因此,在自查自评报告中,主要应当介绍一学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学校在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学校在德育和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同时,对学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还要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在自评表的数据填写上,则要求有足够的依据,不能随意性太大,而要经得起审核。随着新一轮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实施,人们对这种督导评估的价值基本上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而且在操作层面的规范化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3、不断完善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程序。
与办学水平等级评估相比,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的模式更倾向于对学校发展状况的“评价”。因此,它不象评估的程序那么复杂,而是以听学校报告、组织简单的实地考察、审核自评表的数据以及对检查情况进行反馈与交流为主要方式。而且,它特别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对等式谈话,不是对学校提供鉴定性的结论,而是挖掘评估指标在促进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特有功能,与学校协商共进,实现学校自主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学年督导评估活动是极富于弹性的,它的权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而是完全依赖评估者的自身素质所带来的指导上的影响力。它对于督导人员的政策理解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当然,我们还需要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制度的研究,目前我区所采取的通报与公报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缺少持续改进的约束力。因此,我们在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学校自我评估信任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从而依靠行政手段更好地发挥学校学年督导评估结果的应有作用。
注释:
①王康艺:《2006年椒江区中小学学年督导评估情况通报》,见《椒江教育督导》内部刊,2007年2月总第1期。
②椒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2006学年区一级学校学年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王康艺执笔,详见椒教督2007203号文件,或“椒江教育信息网”2007年9月6日通告栏。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一、授准
讲授准确、严密,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数学概念是抽象概括而成的,本身非常严密。在概念教学时必须吃透教材,否则,就可能偏离编者的意图,而作出不恰当或错误的讲述。
例如“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是这样阐述的,“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如下图)。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进而推导出侧面积公式。显然,教材是出于“推导”的方便,并紧扣“展开图”来阐述的。其实,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并非唯一性,即还可得到平行四边形或其它图形。但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点,说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这样一来,当学生遇到以此“说法”的判断题时,便不加思索地打上“√”了。
又如六年制第九册第3页,教材以“12×0.5=6”和“12×0.1=1.2”这两个例子引出:“乘数比1小的时候乘得的积比被乘数小。”教材这一说明是在被乘数不为0的场合而言的,当被乘数为0时,它就站不住脚了。然而,有些教师为了强化学生“估算”意识,往往丢开“被乘数不为0”的前提条件,而反复去强调(复述)“原话”,结果遇到以“原话”作为判断题时,大多数学生作出了相反的判断。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力求领会编者意图,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讲授。这是提高概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教实
小学生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形成概念,必须要有一定的、典型的感性认识作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充实一些材料和体例,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其次要讲透概念中的词义,使学生对概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互质数的定义”,教材通过求18和12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进而介绍什么叫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然后直接阐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最后举了两个例子:3和5是互质数,8和9也是互质数。由于教材中的例子均未涉及到1,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互质的两个数不包括1”的错觉。从不少学生以“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为由,来否定“1和2是互质数”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概念教学应重视提供感性材料,以促进学生自我内化。如下面的设计:
1.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①3和10的公约数有();②1和4的公约数有();③3和15的公约数有()。
2.教学互质数的定义:从上面的三组数中发现,第①②组的公约数只有1,我们把“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其中:公约数——指两数公有的约数;只有1——指不含公约数2、3、4…;两个数——指相同或不相同的两个自然数。
3.强化和反馈性练习:在下面各组数中,哪几组数是互质数?为什么?
①1和1②1和2③2和6④4和9⑤11和11⑥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
这样教学,就显得内容充实、具体,学生对概念也就有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通过各种题组的判断,不但强化了互质数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得到准确的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程和把好质量关。
三、练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机械、呆板的练习却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因此,平时练习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问题中应付自如。下面就概念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谈两点做法和体会。
1.改变“概念”的叙述方式(以活化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如下面的判断题:
①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所以,“分数除以自然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自然数的倒数。”()
②因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③因为“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所以“最大公约数是1的两个数,它们一定是互质数。”()
通过改述后的判断,既深化了概念的内涵,又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2.发挥习题的“弹性”优势,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例1(六年制第十册第71页第6题):“把2/3和4/5化成分母是15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练习后,可抓住有利之机,引出下面的问题:
①在“2/3<()/15<4/5”的括号里,可填上什么自然数?
②在“2/3<()/30<4/5”的括号里,又可填几个自然数?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例2(六年制十二册总复习第82页第7题)当学生求出“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最小公倍数是144后,引出: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144。若甲数是36,乙数是____。(若学生觉得困难,可给出上面的分析图)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总体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二、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