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后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临床资料
按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产科自然分娩的产妇100例。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自愿接受产后抑郁量表测试;③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④无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脑损伤等疾病,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⑤高中以上文化,能理解问卷内容,且自愿合作者。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平均年龄(27.40±5.75)岁,妊娠周期(40.23±3.16)周,受教育年限(12.90±4.62)年,个人收入(2783.60±386.53)元,初产妇31例,经产妇19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28.20±6.13)岁,妊娠周期(39.87±3.46)周,受教育年限(12.30±3.91)年,个人收入(2914.20±368.97)元,初产妇29例,经产妇21例,经统计分析显示2组产妇在年龄、妊娠周期、教育程度、个人收入和妊娠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产科护理,给予产妇产前检查、临产指导和产褥期常规护理。
1.2.2试验组
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实施步骤如下。
1.2.2.1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理念
妊娠期妇女虽然在生理、心理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仍属于健康人,只是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在家中需要完成妊娠期保健、产褥期护理、新生儿照顾等工作。在住院期间,产科护理的范围应覆盖到整个家庭而不再仅限于孕产妇本人。
1.2.2.2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入院后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伴服务,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孕妇的生育过程,强调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母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减轻产妇与家属的焦虑和恐惧。
1.2.2.3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做好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教授放松训练的方法;纠正产妇家属不正确的生育观,讲解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得到家属的支持。
1.2.2.4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分娩支持
分娩时以温和亲切的语言鼓励产妇,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分娩时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精神刺激。告之产妇临产时可能发生的分娩不适症状,并针对产妇及家属的顾虑做相应的解释,以缓解他们的担忧。
1.2.2.5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
及时缓解产妇产后因分娩疼痛、疲劳等原因而产生的情绪低落;向产妇及家属传授育儿经验和母乳喂养方法,指导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和保持愉悦心情。
1.3评定方法
对2组产妇在入院后以及产后1个月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natalDepressionScale,EPDS)为评定工具。
1.3.1焦虑自评量表
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其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将各项目评分求和经换算得到标准分。诊断标准:无焦虑是指评分<50分;分别以50~59分、60~69分、评分>69分为轻、中、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1.3.2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产后抑郁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以Cox等设立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natalDepressionScale,EPDS)为标准进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EPDS属于心理自评量表,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4级评分机制,求得10个条目评分的总和。诊断标准:以<9分为无产后抑郁;以≥13分为产后抑郁症;总分在9~13分科诊断为产后忧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焦虑程度的比较
通过2组在护理前后SAS、EPDS评分的比较,试验组产妇在护理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产妇在护理后的焦虑程度均有所改善(P<0.05),且试验组在焦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FCMC模式在降低焦虑程度上优于传统产科护理。
2.22组产妇抑郁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的抑郁率可高达50%,而试验组的产后抑郁率仅为36%,FCMC组发生抑郁者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P<0.05)。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在改善产后抑郁情况上要优于传统产科护理。
3讨论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抢救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46-01
对于产妇在产后出现出血的现状也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困扰产妇安全和医院临床救治护理的难题。对于产妇出血的有你就,在医学上,一般来说,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就是产后出血,孕妇在产后出现出血的现象十分的危险,这是导致产妇身体虚弱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这些都是有相关数据统计的,值得引起医院的重视。据临床研究表明,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产妇不正常的情绪等因素。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因为这一时段产妇的病情变化迅速,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做好出血产妇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产科共接收经阴道分娩产妇380名,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3±2.7)岁。依据阴道出血流量统计,有30例被界定为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其中包括21例(70%)初产妇与4名(13.3%)经产妇,4例(13.3%)单胎妊娠与1例多胎妊娠(3.4%)。
1.2 方法
1.2.1产前观察与出血测量
产妇在生产分娩过后,应对其实施密切的观察,要不间断的对产后妇女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时常对他们的会阴、阴道以及子宫收缩等进行检查,还要对她们的各项机能进行测量,比如呼吸、血压以及脉搏等,同时注意她们的自觉症状,及时帮助他们排空膀胱。同时在产妇生产分娩后的24小时内,要做好阴道出血量的测量。针对阴道生产分娩的产妇,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相关的预防、测量和防护措施,如在其臀下放聚血器,不间断的测量产后一段时间的阴道出血量。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提高护理的质量,及时测量出血,羊水被吸尽之后,还要使用负压瓶对生产过程中的失血进行收集,最后应当将产妇阴道内的积血挤出。
1.2.2产妇出血抢救
产妇在生产分娩后出现子宫大量出血,应立即对其建立静脉通道2条,以第一时间补充产后出血妇女患者的循环血量,如果情况需要,还应进行静脉切开输液、输血和股静脉插管以及颈静脉穿刺。对产后出血妇女患者的神智、肤色、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并以其实际情况,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于此同时,要注意她们的自觉症状,防止患者出现肺水肿。对患者的出血颜色、气味等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是否有血凝块。还要对她们的出入水量进行记录,对其组织灌注量和血容量进行以及肾功能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对产后出血妇女患者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是严重休克,要第一时间告知主要医师,还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做好详细的治疗与护理记录。
1.2.3产后出血护理
1.2.3.1常规护理方法
产后出血通常事发紧急,护理人员自身需首先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让产妇保持去枕平卧位,同时及时给与保暖措施及面罩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但需密切关注产妇的神志变化情况及自觉症状,防止输液加快过度而引发急性肺水肿,随时观察并记录产妇呼吸、脉搏、血压、肤色以及子宫的收缩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
1.2.3.2出血护理方法
产妇分娩后,应对出血量、出血颜色、气味及血凝块等情况做出准确的判定,特别是出血量接近甚至超过500ml且还未见控制时,需立即实施止血处理,并严格遵医嘱给与产妇使用止血药和宫缩剂,更关键的是查找出血位和出血原因,积极纠正休克症状。出血原因通常有宫缩不良和软产道损伤等,若未能在这些方面寻得确切的出血原因,可考虑产妇可能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整个出血护理过程设专人做好危重护理记录。
1.2.3.3心理护理方法
产后在产后出现出血之后,由于他们对医疗知识不甚了解,可能连及家人都会出现心慌,六神无主的现象,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消极的心理情绪和心理反应,这时候就要对他们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教育,医护人员要做好安抚工作,从专业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安抚产妇本人及其家人,让他们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然后提高他们的协作配合意识,这样,患者的生命健康就会得到保障,为开展治疗提供有效条件。
2、研究结果
在研究的30例临床产妇产后出血患者中,他们的出血量均在500ml以上,更多者出现了3倍左右的量,其中有2例发生休克。通过采取积极的出血护理,出血及休克均得到控制和纠正,且未有感染病例发生,对产妇出血病情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治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产妇的身心健康。
3、讨论
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和护理非常重要,如果产后出血妇女患者出现严重官缩乏力出血不止,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子宫,远期也会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刨伤,并影响远期的生活质量。产后大出血可迅速引起失血性休克,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席汉氏综合征,甚至导致产妇死亡产后大出血抢救是否成功 主要在于及早发现和及时抢救护理,特别是对隐形出血者,由于宫缩乏力造成大量的血液积存在宫腔,而不出现阴道流血更不易发现,及时发现后的处理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病房的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谢爱群.前置胎盘致产后阴道大出血病人的抢救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3)
论文关键词:初产妇,心理分析,护理
产妇临产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状态分析
1.1 待产期
1.1.1 恐惧心理 自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对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1]。
1.1.2 焦虑心理 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
1.2 临产期
1.2.1 烦躁心理 初产妇临产时由于剧烈阵痛,加之疼痛却有增无减,会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后,身边无家人陪伴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产妇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常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由自主的寒战、出冷汗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1 怨恨心理 临产时的剧烈疼痛,会让产妇难以忍受,将这种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儿,企望能尽快处理掉胎儿或期望医护人员或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缓解这种疼痛,而这种愿望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认为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她痛苦置之不理,而产生怨恨心理论文下载小论文。
1.3 分娩期
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产妇此时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稍有缓解,但是因抬头下降,坠胀感明显,产生便意,此时需要用腹压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产妇往往因为惧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导致产程延长。
1.3.2 无助心理 第一产程较长时间的疼痛,会使产妇消耗很大的体力,到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要求产妇配合尽可能地向下屏气,而体能不足而出现疲乏无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时受到助产人员的呵斥或责备等,产妇往往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
2 护理措施
2.1 待产期 首先对新入院产妇,护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周围环境、病室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情绪。其次向患者讲解分娩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一正确的认识。让产妇及家属适当了解一些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使产妇有所了解,主动配合,在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细、稳。在进行交谈时,要使用文雅和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绪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从而平静地过渡到临产期。
2.2 临产期 临产后患者常常有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体质较差或痛觉敏感者更是觉得难以忍受,因而心情烦躁,大喊大叫,并产生恐惧、孤独感,甚至怨恨情绪。在此期首先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哭闹、喊叫等行为责骂或者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应针对其恐惧心理进行安慰及心理开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为,对部分极度烦躁、恐惧的患者,可酌情让家人陪伴,使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必要时可使用一些镇静剂,帮助患者休息,同时给予安慰,体贴和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引导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关心和重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
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相对减弱,而下坠感和憋胀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时护士应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也不必要害羞,在应该用力时大胆地向下屏气,并告知胎儿在产道时间过长的危害性,讲解分娩时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并询问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尽可能满足产妇的正当要求,在宫缩间歇期可告诉产妇全身放松休息,适当地应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帮助初产妇解除畏惧、害羞、无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产人员安全分娩。
3 小结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产妇的各种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产程中要热情接待孕妇,关心孕妇,做好孕产妇正常分娩知识的宣传,讲解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孕妇各方面的情况,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陌生、恐惧、不安全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66.
不知不觉我们已在产科呆了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来,使我充分扎实的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妇产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它的专业功底是很雄厚的,只有真正的去努力学会吃透,才算得上是精益求精。
在带教王老师的指导下,每个星期我们都获得了理论的灌输,如:专科的知识要点,注意事项,护理操作。从而使我更深入地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比方说,给婴儿洗澡时应注意什么,虽然还轮不到我们为婴儿洗澡,但我可从中学习,此外在产房的时候,为病人消毒皮肤,之中我有不足的地方,但我更愿意汲取教训,努力更正,争取做好。
通过妇产科实习,巩固妇产科的理论知识,熟悉妊娠、分娩、产后的正常过程及其护理,异常过程及患病妇女的护理、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指导内容等,同时要了解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的进展情况,如互动式亲情沐浴、导乐分娩、婴儿抚触、婴儿游泳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技术,开展护理科研,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产科的实习工作虽然忙,但忙有所得。不管任何科室,我都会努力积极地去做好!
【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实施连续性的围产期健康教育和一般性健康宣教的孕产妇各选取253例,比较其在保健认知行为、分娩方式和围产期并发症、新生儿疾病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产妇在保健认知行为方面及围产期各类疾病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明显降低。结论:围产期的不同时期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缩短了产程,减少了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母婴产褥期患病率下降,纯母乳喂养率提高,降低产后抑郁及其他各类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围产期;心理护理
围产期是指妊娠28周至产后7天这一时期,此期孕妇有着明显的生理、心理变化,是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开展的较佳时期。近年来,我院围绕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满足孕产妇需要,对孕产妇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健康教育的准备
产前健康教育是后续教育重要部分,是预防和前提,必须做好产前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是做好产前教育的摸底工作,了解产妇接受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或背景,产妇的身体,心理,环境等情况,可采用交谈、体检、查阅病历等方法收集资料,做好各项评估工作。
(1)身体状况评估。如孕妇年龄、孕次、产次、既往健康状况、异常孕产史、家族史等。
(2)心理状况评估。如产妇最恐惧的胎儿畸形、分娩疼痛、产后出血,最关心的是母子平安,最渴望的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
(3)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评估。如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4)既往学习的评估。了解孕妇是否接受学习过有关知识;学习途径是自学、培训指导还是其他;学习内容是否包含妊娠、分娩、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目标。从以上摸底评估中获得的资料如孕妇缺乏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孕妇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等来制定教育计划,建立学习目标。
第三是健康教育的形式与方法。由于孕产妇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对知识需求量大,故教育方法应符合个体化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可穿插多种方法进行,以提高教育效果。对产妇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方式,常采用的方法有集中授课、发放书面材料,提供光碟等视听教材。
2 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健康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教育,主要分为产前教育、产中教育和产后教育。产前教育是前提,产中教育是关键,产后教育是巩固。
产前健康教育。
2.1 产前门诊应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资源,宣传孕期心理、饮食、衣着、睡眠、妊娠晚期自我护理如自数胎动、护理等,新生儿用物准备,对“见红”、“破水”等临产的认识和处理,给每位孕产妇及家属发放试卷,予以效果评估;对操作性知识,借助模型、图片进行示范操作,如正确地母乳喂养姿势,手洁挤奶,新生儿沐浴等,门诊走廊张贴有关哺乳技巧的图片,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使孕产妇在无意中增长许多知识。并赠送书面资料、健康处方解决共性问题;开设咨询热线,孕妇在孕期中如遇困惑和不解,可通过电话咨询,寻求解决办法,对复诊的孕妇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进行系统规范的宣教及健康指导[1],减轻孕妇孕期不适和心理负担,树立信心,愉快度过妊娠期。
2.2 分娩期健康教育。孕妇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运用通俗易懂、准确精炼的语言,耐心向孕妇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及住院须知,如母婴同室病房陪护、探视制度、消毒制度等,并发放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材料,集中讲解有关分娩知识、母乳喂养技巧等,使孕妇很快熟悉环境,克服紧张恐惧心理,做好配合工作。分娩时加强床边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给予产妇心理安慰和科学的分娩指导。临产时产妇的生理心理问题特别突出,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可以消除孕妇对分娩的负面心理效应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2],避免孕妇盲目选择剖宫产,促进自然分娩,教会产妇减轻宫缩痛及正确使用腹压的方法,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分娩。同时协助做好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并讲述分娩后母乳喂养的好处及重要性,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姿势;新生儿日常护理常识等,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
2.3 产后健康教育
(1)在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为了使产妇能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养育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健康成长。产后围绕加强自我护理为主题,从母婴健康角度出发,鼓励产妇学习掌握有关养育新生儿知识,包括产后的生理变化和心理调适、休息与睡眠、合理营养与锻炼、新生儿喂养、新生儿观察及护理、会阴伤口及恶露的观察及护理、新生儿预防接种、计划生育、家庭成员的支持等[3],做好出院宣教计划。出院时发一些图表如预防接种程序,产后健美操图谱等有助于出院后学习。另外,还提供电话,产妇出院后可随时电话咨询,随时解答疑问。
(2)出院后跟踪回访: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对在本院分娩的城区和近郊产妇,在出院后两周内进行两次家庭随访。通过跟踪回访达到了三个目的,即:巩固了院内健康教育,母乳喂养的指导;解决了出院后产妇与新生儿存在的护理问题,并通过跟踪回访再次传授母婴健康保健知识,使产妇在产褥期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使产妇了解新生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掌握了护理操作技术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等,及时发现新生儿是否患病,减少了产妇及家属的惊慌。
我院2010年1月始实施连续性的围产期健康教育,之前是一般性健康教育,从中各选取253例进行比较,数据显示如表1:
3 健康教育的效果
(1)健康教育增强了孕产妇的妊娠、分娩认知,促进了孕产妇健康行为的改变。实践证明,接受过产前健康教育的孕妇能较好地完成产前认知,为安全妊娠提供了保障,减少因早产、早破水、胎位不正及其他妊娠并发症所造成的围产儿死亡及母婴不良预后,解决孕期各类健康问题。也为顺利分娩创造了条件。因此,健康教育最大可能地提高了妊娠分娩质量,在促进产妇健康行为改变的围产期护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教育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是围产期保健质量提高的行为保证。通过健康教育,大多数产妇均能在住院期间获得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即使有少数产妇掌握不全,我们也会通过产后电话回访,家庭访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的健康教育护理始终贯穿围产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自我护理能力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产褥期母儿疾病,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2)健康教育的实施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锻炼提高了我们的各方面工作能力。实施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与背景、不同风俗习惯及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的孕产妇,要与这一群体进行交流,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面,还必须善于运用人际沟通手段。在交流中,我们联系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交流技巧,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教育方式,进行双向式交流,建立一种指导-合作或参与型护患关系,解答孕产妇的各种健康问题,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总之,加强孕产妇围产期的健康教育,受益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3)重视和加强围产期的健康教育,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皮乃冰,成立松.期刊论文.产前健康教育对围产期健康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