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住户心得体会

住户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住户心得体会

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沟通。门诊注射室是医院的窗口,患者经过挂号、就医、检查、取药的过程后,患者或家属容易把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特别是在就诊者的消费观念日渐成熟,法律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患沟通是护理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和内容。为做好优质护理服务,架起护患之间的桥梁,尤其需要加强护患沟通。

首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增强患者对医院就诊治疗的信心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注射室的患者大多是老人,很多听力不好,有的行动不便,他们心理上是有一定的自卑和紧张的,我们在接待这些患者时积极主动,并给予温暖的微笑,立即减轻了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感。对于以前来过的老病人,我们主动问候他们的身体状况,让患者感受到他们是被关心的。

其次,培养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在注射室经常会遇到患者询问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这时我们要用真诚、清晰、流畅的话语回答患者的疑问,遇到我们自身不熟悉的药,也绝不一口回绝患者说:“不知道”,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的疑问,通过查看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然后回答患者的疑问,做到让患者满意放心。大多数患者在穿刺前都有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常说:“我的血管不好扎,你能一针扎上吗?”这时要先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对于静脉比较好的我们自身比较有把握的,我们可以肯定的告诉患者“您放心,您的血管还是很明显的,只要您对我有信心就没问题”。有些静脉确实不好的,我们也一定要提示患者血管有些细,有部分硬化的现象,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一旦穿刺不成功患者也会理解。对于血管比较好又特别怕疼的患者,我们除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建议其不要注视穿刺瞬间,其实穿刺带来的疼痛远没有患者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注射室穿刺不成功也是难免的事,如果穿刺失败应及时向患者致歉,并另选护士帮助穿刺,避免再次穿刺失败造成患者的不满。穿刺成功后应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呼叫。在注射室除了穿刺的交流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及生活护理的常识,这可以更进一步加深与患者的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也提升了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在门诊注射室的护患交流中除了语言的沟通,非语言沟通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的穿刺技术就是一种最直接的非语言交流。护士熟练掌握无痛穿刺技术,在穿刺时注意力集中,对患者态度和蔼,选择静脉细心,皮肤消毒到位,做到穿刺一次成功。这在无形中就取得了患者对你的信任。其次是身体语言,比如护士自身的着装也是一种身体语言,衣帽整洁,大方得体,不浓妆艳抹,这带给患者的就是一种舒适的感觉。比如巡视,患者在补液过程中,护士要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静脉通路是否顺畅,局部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地给予处理,让患者时刻感受到被关心,减轻焦虑,建立自身的安全感。且不可当着患者的面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或者吃零食,这些行为会让患者感觉护士工作散漫,自然引来对我们的不满。

总之,在门诊注射室的护理中要想取得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护士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学、法学等知识,从而使自己能在工作中运用自如。[1]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我们优质护理的水平,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价值。

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科注射室患儿家属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98-03

在儿科注射室,护理对象是小儿。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效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当前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旦发病,家长格外紧张。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比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为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所做的护理进行探讨。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治疗。

1.1.2 输液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

1.1.3 由于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不能安心治疗。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症患儿的家属,个别表现得很悲观。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及侵袭性治疗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不配合注射室护士进行治疗。

1.3.2 对护理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资深护理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治疗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内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老年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注射室设施,治疗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并对医生和护士进行简要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健康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多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恐惧的家长,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如为对患儿进行注射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要达到的目的在注射前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如:我们将会尽力减少患儿的痛苦。在做输液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了解网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的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请主管医生向其做出详细合理解释,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4.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可使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

4体会

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小儿输液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输液护理操作,自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间和谐关系,大大减少了儿科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发生,对儿科注射室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志祝.门诊输液患儿家属的需求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9.

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在低经济水平国家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以29%居于首位[1],是引起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配合及抢救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可以大大降低窒息新生儿将来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程度[2]。2008年开始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重点让助产士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技术,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降低,收效甚佳,现对助产士预防新生儿窒息和窒息复苏抢救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分娩产妇5147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4例,发生率为0.28%。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8例,产钳助产3例;轻度窒息10例,Apgar评分4~7分,表现为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浅表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重度窒息4例,Apgar评分0~3分,表现为皮肤苍白,口唇紫暗,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微弱不规则、心率<80次/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弛,喉反射消失;窒息原因: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等母体因素者4例,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羊膜早破等难产者5例,新生儿呼吸道阻塞、颅内出血、肺发育不成熟等胎儿因素者5例。经复苏抢救后,轻度窒息复苏后5分钟评分>7者10例;重度窒息复苏后5分钟评分>7者3例,1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2.9%。

讨论

复苏培训:由有资质的老师定期为助产士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理论知识讲解要全面细致,可通过播放录像等形式真实生动的演示,要求每位学员课上模拟操作,纠正其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培训后注意经常练习,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操作步骤。通过培训,让助产士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由2.8%降至0.8%,提高了产科质量[3]。

良好的职业修养:助产士不但要求掌握熟练、专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技术,因产房工作的压力大、强度高,还要有不怕苦累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产妇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形象,使需要帮助的孕妇能从助产士那里寻求到心理上的安慰、依赖和信赖,促进产程进展[4]。

心理护理:分娩是女人生命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喜悦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痛楚,产妇往往因为对疼痛的恐惧和身份转变不适应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机体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使子宫缺氧而发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氧。助产士应在产前多与产妇交谈,态度和蔼可亲,了解其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分娩相关知识的宣教,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分娩。

分娩前准备:新生儿窒息发病迅速,需要立即处理,由富有经验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以及助产士组成复苏小组,助产士要提前准备好复苏抢救药品、设备,检查药品有效期,保证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用药后补齐药物。交班后,接班人员应复查药品和设备,如有缺失立即补齐[5]。

助产防范措施:产妇进入产程后,应严密观察产妇腹痛、宫缩、宫口扩张,胎儿胎心、羊水等情况,根据个体情况活动,以加快产程进展。了解产妇的既往病史和妊娠并发症情况,对其分娩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发现宫内胎儿窘迫应采取应对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分娩,使其尽快脱离缺氧环境。助产士首先采用半卧位式分娩,产床床头抬高30°~60°,可缩短第二产程。当胎儿头部经阴道娩出时,助产士应观察时机及时协助胎头俯屈,当胎儿下颏娩出时自鼻根向鼻端向外挤压3~5次,以便挤出鼻腔及口腔内的羊水、黏液等,直至排净。做好新生儿的清洁和保暖。

复苏配合:①畅通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立即用纱布或吸引器清理口鼻内的异物,吸痰时动作快速而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垫高身体下部,使其处于头低脚高位,以促进异物排出。②建立呼吸:畅通气道后,立即予鼻导管、面罩或皮球吸氧,重度患者无法自主呼吸,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定时吸痰、口腔护理,密切观察血氧等体征。待建立自主呼吸后,遵医嘱拔出气管插管,改为一般吸氧。③维持有效循环:对心率<60次/分的新生儿,可采取双拇指法或示指中指法对新生儿进行胸外按压,按压的频率为9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同时给予持续吸氧。根据血压、血氧、血气分析等具体病情,应用呼吸兴奋剂、血管升压、扩容、抗感染药物等,长时间的缺氧易导致酸中毒,在复苏5分钟后Apgar评分仍在5分以下者,5%碳酸氢钠静滴纠正酸中毒。④评估:复苏过程中应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肤色、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复苏后护理:复苏成功后不能掉以轻心,应持续给新生儿吸氧,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继续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肤色、血氧饱和度等变化,以防再次窒息。如经复苏后5分钟Apgar评分仍低于7分,儿科医生会诊如需住院观察,助产士协助医生将新生儿护送到病房继续治疗[2]。

参考文献

1 虞人杰,叶鸿瑁.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1):3-6.

2 陈莹.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7):610-611.

3 赵新霞,谭志华.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69-4970.

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护理部主任岗位规范化培训学习班”于4月1-3日举行,该培训班是省卫生厅委托省医院协会护理管理分会组织举办。来自全省市护理专干、医院主管护理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约350位代表参加。受我们医院的委派,我参加了此次培训班的学习。

培训的主题有:培养专业人才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框架和思路、护理评估技术、护理部主任的角色和责任、护理部主任如何发挥作用、患者安全与舒适、安全注射与管道护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等。授课的老师有省卫生厅医政处吴少林处长和彭刚艺教授,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冯秀兰,南方医科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亚洁,珠江医院护理部主任刘雪琴,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护理(来源:文秘站 )部主任成守珍,暨南大学附属一医院护理部主任陈伟菊,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莉。

本次举办学习班规模大、层次高,课程安排紧凑、内容新颖。省专业护士的核心能力的培训是在全国护理学科率先开展,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操性,给我们全省的护理管理者做出了指引。省编写正准备出台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本书在写作、政策、专业上的定位是突破旧的常规,体现新理念;执行新法规,推广新技术;培养思维方式,建立工作方法。护理函盖内容丰富(包括病人的吃、住、行、服药、打针、监护、看护、康复、照顾、教育、沟通、答疑)。在特点和创新方面:1、内容丰富2、贴近临床3、结合实际4、跟踪前沿5突出重点。《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将成为我们护理专业的一本很好工具书。

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管理者责任和义务:一、确定远景,确立医院护理专业发展的目标。二、改变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可极大地推动护理工作。三、强化专科,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养成勤学习、爱反思、常分析的良好习惯。四、良好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快乐地接受每一项工作,停止抱怨。五、关注过程,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管理中注重细节。六、强化管理,护理工作的主体工作是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提升护理专业内函、技术质量,以保障病人安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七、建章立制,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模式、防止管理真空,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八、予以授权,构建专业护士成长的平台。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给我们传递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我省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和专科护士发展与推行,给我们护士构建了一个大舞台,使护士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期望;同时也给护理管理者在评价护士专业能力方面作出了指引。根据省有关的规范和要求,同时结合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重新疏理我院护理方面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专科护理的发展,以促进我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住户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急性左心衰;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59-0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0岁,因反复胸痛2月,复发半月,加重2天,于2012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6℃,心率78次/分,血压15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律齐。床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胸部CTA提示:降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夹层。入院后给予控制血压、心率,镇静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10月13日3:00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大汗、咳粉红色泡沫痰,听诊可闻及双肺满布湿音及哮鸣音,考虑急性左心衰,立即给与抬高床头,取端坐位,双腿下垂,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根据医嘱予镇静、强心、利尿等药物对症治疗,约2小时左右患者症状缓解。

2 护理策略

2.1主动脉夹层的护理

2.1.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诱因,治疗原则以静脉用药为主,口服用药为辅,硝普钠为首选的扩张药物。用药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每15-30min测量1次,使血压维持在90-120/60-70mmHg[1]。大量资料表明,主动脉夹层不管是内科或外科治疗,如未控制血压,其5年生存率为60%,而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则5年生存率高达95%[2]。因此,严密监测血压和控制血压是治疗护理的关键。

2.1.2控制心率 由于患者血压异常,常常出现心率增快,促使夹层血肿延伸,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射血速度。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可有效的延缓或终止夹层血肿继续伸延以及疼痛消失[3]。

2.1.3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9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疼痛[4]。疼痛的加重和缓解能直接反映病情的进展。如疼痛减轻后又出现,提示动脉夹层分离继续扩展;疼痛突然加剧提示夹层动脉瘤有破裂趋势;夹层重新破入新血管腔,疼痛可骤然减轻[4]。针对疼痛一般止痛药物通常无效,需要强效镇痛剂,我科使用吗啡皮下注射,效果明显。

2.1.4心理护理 夹层动脉瘤患者起病急、症状重,且患者对该疾病知识缺乏了解,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可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要了解原因,针对病情,主动多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和参与治疗护理。

2.2急性左心衰的护理

2.2.1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一般采取半卧位或端坐卧位,严重时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部淤血。

2.2.2吸氧 持续面罩吸氧4-6L/min,并在湿化瓶内添加20%-30%酒精,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肺泡通气,提高吸氧的疗效。病情稳定后改为2-4L/min。

2.2.3镇静 吗啡可以使患者镇静,减少因躁动所带来的额外负担,同时吗啡也具有舒张小血管的功能,从而减轻心脏负荷[5]。

2.2.4利尿 根据医嘱使用利尿剂,排出体内过多的液体,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需准确记录出入量。

2.2.5应用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以通过扩张静脉、小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急性左心衰宜选用同时扩张小动脉和静脉的药物,硝普钠为首选。此药需现配现用,避光输入,不能长期应用。

2.2.6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加强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预防感冒。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

3 小结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发急性左心衰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判断处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仲朴.王茂强.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介入射学杂志,2002,11(1):71.

[2] 郭家强,吴清玉.心脏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835.

[3] 凌桂芳,周静文,林春喜,等.主动脉夹层的急救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