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中药敷脐疗法,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D)是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增高的一种病症,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进行性和全身性的。调脂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减少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现代医学提倡综合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运动锻炼、戒烟等早期干预,根据控制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药物治疗疗法。中医学无HLD的病名,从病症角度归入“眩晕”、“头痛”、“心悸”等范畴。认为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年老体衰等有关,痰瘀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从痰瘀论治,应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HLD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的诊断标准。排除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胆病所致HLD及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①胆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单固醇(HDL-C)≤1.04mmol/L。中医主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区刺痛、胸闷。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9岁,平均(43.7±1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参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饮食治疗,重点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类的摄入量,3月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饮食控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疗法,药物组方:何首乌(制)、生山楂、生大黄、泽泻、丹参、冰片,制成药粉,按药5份,食醋3份药学论文,凡士林3份剂量比例调配成药丸并压成饼备用。酒精消毒神阙穴周围,放上药饼用脐贴固定,每次贴敷12h,一周3次,3月一疗程。
1.3实验室检测和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实验室检测未达以上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30%论文的格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80例HLD患者中,应用中药敷脐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饮食控制的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0
17
9
6
8
80.0a
治疗组
40
8
4
11
作者:亓云鹏 柴逸峰 范国荣 宋云龙 陆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实验教学无疑是理论课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同时使学生学会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和问题解决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习惯照方抓药、不假思索,导致他们感觉深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分析仪器之间尚存在不小的距离,有54.8%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与理论内容脱节,33.3%的学生则反映对仪器感觉陌生,仅14.4%的学生认为示教实验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他反馈我们在调查中还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畅所欲言,有的认为理论课知识太抽象,而面对仪器又感觉太难,有的希望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应用中的方法与思路,有的同学建议仪器构造与使用方法最好在实验课上讲,有的学生希望老师提供仪器的说明书。上述反馈说明学生希望能综合掌握理论知识与分析实验技术的要求,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开课之初,学生对本课程抱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随着内容的深入,有些学生可能感觉越来越难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应从多学科的背景知识中,择取合适的切入点,然后自然地引出对理论知识和仪器技术的介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从日常生活现象、科学发展史等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比如,在介绍质谱法一章时,我们首先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吃核桃的”,学生回答“用锤子砸开”,我们再问“砸开后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很快回答“核桃裂成了碎片”。基于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我们再引出质谱法的原理:分子(核桃)在外力(锤子)作用下裂成分子碎片,再由分子碎片(核桃碎片)获得质谱图,进而反推出分子结构,而在介绍质谱仪的构造时又可以将“锤子”、“砸”等与“离子源”、“离子化”等术语相呼应。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切入点来介绍相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仪器构造,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鉴于仪器分析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建立对分析仪器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为此,教师在把经典内容讲深、讲透的基础上,还可通过介绍实际工作案例、分析仪器进展等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兴趣。同时,可采用课堂讨论、学生上讲台、文献报告、分析仪器使用心得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来实验室旁观研究生使用分析仪器的情况,甚至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形成教与学的良好、有效互动。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注意知识点的呼应仪器分析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比较分散,这也是学生感觉本课程内容不易梳理、掌握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对重要的知识点有所呼应,即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对实际应用的介绍,在实验教学中则突出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例如,在理论课上,学生学习色谱基本理论可能会感觉比较枯燥、空洞,对此,教师可在实验课上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个色谱峰为什么类似正态曲线?基于色谱基本理论,请大家分析一下3μm与5μm填料的色谱柱哪个分离效果好”。帮助学生回忆、理解理论课上学习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在理论、实验课中将重要内容反复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度为解决学生“不知道这些仪器分析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的困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药物分析的综合素养,我们在近年的仪器分析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教改活动[4,5]。理论课上开展基于《中国药典》的仪器分析实验设计,即指定一种《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物,请学生根据《中国药典》规定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报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和熟悉仪器分析如何在药物分析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大部分学生对此显示了较高的兴趣,54.8%的学生认为该教改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理论课和药典的了解;在实验课上,我们以一种中药材为对象,组织学生开展了由柱色谱分离纯化-活性成分薄层色谱鉴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有效成分含量-气相色谱检测有机溶剂残留量组成的模块化色谱分析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熟悉和掌握上述主要的色谱分析技术,消除对分析仪器的陌生感,同时也对中药分析的一般流程有所了解。对此,大部分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并认为增加对理论课知识的了解(38.1%)。但是,学生基于有限课时内的学习,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不可能非常准确到位,因此部分学生反映上述教改活动难度较大,说明有的学生在完成该类任务时尚存在困难。因此,如何将仪器分析经典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仪器分析领域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重要基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仪器分析中存在的障碍和诉求,也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克白灵;白血病化疗副反应;后续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血液病,尽管研究采用化疗及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挽救了部分患者的生命,但生存率仍不近人意。近年来,我们在57例白血病系统化疗后,无条件做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采用本中心研制的克白灵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就资料完整的31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0年以来,凡在本中心就诊的最远在2周内接受过系统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均纳入本治疗组观察对象,共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4岁~51岁,平均年龄28.46岁。临床表现发热(38℃以上)31例,食欲不振28例,消瘦36例,实验检查白血球减少40例,增高17例,骨髓象活跃的11例,抑制的46例,患者随访6个月,资料完整的病例31例,男18例,女13例。对照组随机选用2年前在某血液病医院进行系统住院化疗并作一般支持治疗的病例30例,病历情况,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方法两组均在系统化疗后2周以内开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即加服中药克白灵根据高热型和常温或低温型分别服用克白灵1号和2号,2次/d,15粒/d,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最多5个疗程,对照组则继续常规化疗对症服药并支持治疗。
1.2.2药物及处方克白灵为本中心自制中药水泛丸剂。
1.2.31号为清热解毒滋阴抗癌,处方以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玉竹,生别甲、生山药等组成。
1.2.42号为温热解毒补阳抗癌,以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人参须、山臾肉、妙山药、炒别甲等。
1.2.5疗效考核治疗组对照组均每月记录登记症状变化,实验室检查骨髓象和血象变化;疗效考核分有效与无效两部分,凡症状好转或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骨髓象基本正常者,同时随访半年后患者健康存活,无复发者为有效。凡经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无好转或无变化,血象、骨髓象恢复不理想,6个月随访,复发或死亡者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有效29例,为93.55%,无效2例,6.45%;对照组:有效22例,为73.33%,无效8例,26.67%(P<0.05)。
3讨论
白血病的治疗,一直是困绕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虽然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条有效途径,但能接受其治疗者毕竟是极少数,多数患者只有化疗,但化疗的患者生存率仍不乐观,笔者为解决这一难题,多年倾心研究,在祖传治癌的基础上研制成中药克白灵,用于白血病化疗后的后续治疗,能缓解消除化疗后的副反应,增加持续抗癌效果,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从而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临床疗效达93.55%,无效率降至6.45%,较化疗及支持治疗高出20个百分点。克白灵药物为纯中药制剂,在传统的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基础上加减融进补阳扶正清热滋阴解毒等药,能达到解癌毒之功,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起到持续抗癌的效果。临床观察程序简单,但足以说明克白灵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供同仁们参考,同时该药价格低廉,无副作用,患者均能接受,不失为治疗白血病的理想用药。
4典型病例
郭某某,男,38岁,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文学村农民,曾于1990年6月18日西安市某权威医院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并作化疗之后,11月15日接受克白灵治疗,治前检查,患者体温38.8℃,全身衰竭,消瘦无力,卧床不起,淋巴结肿大,持续便血,不思饮食,神情淡漠,面色恍白,高热不退,化验检查,白细胞1200,血红蛋白3g,血小板3.7×104,用克白灵1号治疗加以支持疗法,1个疗程后(2个月),体温降至36.5℃,血象:白细胞5000,血红蛋白13.8g,血小板1.8×104,能下床活动,持续服用克白宁治疗8个月,1年内每月随访,以后每年复查随访,15a无复发,至今存活。李某某,男,48岁,山西省太原铁路局职工,2000年3月8日在北京总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M6,并在该院化疗5次后,同年9月20日接受克白灵治疗,当时查体温36℃,周身无力,面色寡白,食欲不振,化验血象,白血球2800,血红蛋白5.5g,血小板4.5万。用克白灵2号治疗2个疗程,食欲正常,体力恢复,体温36.5℃,白血球增至5600,血红蛋白14.6g,血小板15万,骨髓象正常,随访5a无复发,至今存活。任某某,女,12岁,永济市于乡火车站家属,2004年2月20日西安某某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M4接受化疗6次后,2005年8月9日转本中心以克白灵1号并合用2号治疗,交替使用,当时体温波动,有时39℃,在时36℃,精神差,消瘦无力,白细胞3000,HB7g,血小板7万,2个疗程后,体力恢复,能活动,能进食,白细胞增至6500,血红蛋白11.4g,血小板14万,维持4个疗程,无反复。连续3个月/次血象,骨髓象复查均正常,随访至今,能坚持在校学习。
参考文献:
目前世界范围的细菌耐药性是近几年医学科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Hi)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医学界普遍关注。继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Hi(BLNAR)发现之后,世界各地又陆续报道了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本文就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现状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1流感嗜血杆菌的一般情况
Hi分型研究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型、血清型和荚膜型等多种,其中荚膜型/血清型对Hi致病性研究和菌苗研制意义重大。根据该菌细胞壁外荚膜多糖的有无,可将Hi分为有荚膜的可分型和无荚膜的不可分型两类,前者再可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a、b、c、d、e、f六个血清型。
研究表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Hi血清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用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杂交法,20世纪50~60年代Hib的检出率是14.3%,80年代至2002年Hib的检出率是20.5%[1]。陈民钧等[2]用Hib型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对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菌株进行研究,发现三个地区Hib分别占1.8%、32.3%和6.5%。之后报道北京2000年Hib检出率是13.7%[3],上海2003年是19%[4]。华春珍等[5]对247株Hi血清分型研究中不可分型菌株占61.9%,可分型菌株占38.1%,其中可分型菌株中以d型为主,构成比达90.4%,b型仅1.1%。
在国外,孟加拉国化脓性脑膜炎由Hi引起的占35%,这其中有97.1%为Hib感染[6]。意大利学者报道了1997~1998年分离的Hi菌株中b型占91.2%,f型占0.9%,不可分型占7.9%[7],1998~1999年分离的Hi菌株均为Hib,2000~2001年在对7例病人标本进行追踪检测,其中有5株为e型[8]。波兰学者从感染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的Hi菌株中b型占40.3%,e型占38.9%,f型占16.7%,d型占4.1%[9]。
Hi作为流感时继发感染的常见细菌,在我国尤其是儿童呼吸系统感染中占重要地位。不同型的菌株引起的疾病种类和感染宿主年龄不尽相同,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对儿童常常危及生命。Hib可引起严重感染,但近些年来由于Hib疫苗的推广使用,Hib感染率逐渐下降,而其它型及无荚膜型Hi感染日益增多。在美国,非b型菌株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中耳炎患儿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10]。荚膜作为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产生致病性的主要原因。有荚膜株常引起肺炎、败血症等侵袭性感染,而无荚膜株是引起儿童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并且也可引起侵袭性感染,这与正常人呼吸道寄居者中绝大多数是无荚膜型相关联。
2流感嗜血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2.1Hi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
2.1.1青霉素类
以氨苄西林为代表,氨苄西林在70年代作为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药,自1972年在欧洲首次发现Hi对氨苄西林耐药后,世界各地相继报道了其耐药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别。我国国内各地报道不一,在4.8%~40.2%之间[11],如Hi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北京地区为14.3%[12],上海为13.6%[4],杭州为14.2%[5]。SENTRY抗生素检测项目研究中氨苄西林耐药率亚太地区是16.2%,美国是31.5%,加拿大是27.0%,拉丁美洲是12.5%,欧洲是11.8%[13]。Tarnargo等[14]对古巴1990~2002年938株Hi的耐药性研究显示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呈上升趋势,为40.7%~54.8%。
2.1.2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
北京俞桑洁等[12]对2000~2004年临床分离的521株Hi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该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非常敏感,对头孢克洛不敏感率由2%增加到14.3%;上海张泓等[4]对2000~2002年分离的Hi药敏检测显示:该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克洛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6.1%、7.7%和4.0%;杭州华春珍等[5]对233株Hi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高达98.7%、99.6%、99.6%、99.6%,所有菌株均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
2.2Hi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
北京地区Hi对四环素、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甲氧苄啶、氯霉素的敏感性分别在55%~79%、22.9%~46.1%、82.4%~93.3%[12];上海地区Hi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9%、59.6%、5.9%和0.8%[4];杭州地区Hi对利福平、克拉霉素和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8.7%、91.0%、90.6%,对氧氟沙星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达45.9%[5]。
在国外,SENTRY抗生素检测项目[13]研究显示,Hi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美国分别为0.4%、0.7%、14.6%;拉丁美洲分别为1.7%、1.5%、30.8%;欧洲分别为1.6%、2.6%、17.8%;亚太地区分别为2.6%、2.6%、13.9%。在古巴H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1999~2002年期间耐药呈上升趋势,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40.1%~51.6%、23%~45.2%、45.4%~58.1%[14]。
3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机制
Hi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可分6个方面:第一类为产酶机制即菌株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第二类为不产酶机制,由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和外膜蛋白(OMP)通透性下降引起的耐药;第三类为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产生和外膜渗透性的降低;第四类为获得外源性DNA编码产生四环素耐药或产生具有白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第五类为二氢还原酶的产生;第六类为编码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上的A亚单位的gyrA和parC基因的变异。
3.1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
Hi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菌株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PBPs改变和OMP通透性下降引起的耐药较为少见[15]。
3.1.1Hi的产酶耐药机制
Hi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是由质粒介导的TEM1型酶,其次为ROB1型酶。对于编码TEM1酶的耐药基因主要位于质粒pBR322上或转座子A上,而编码ROB1酶的耐药基因位于4.4kb的pROB质粒上。有关研究发现Hi耐氨苄西林的机制,尤其是b型菌株,90%产生TEM1酶,只有8%产生ROB1酶,没有同时产生两种酶的菌株存在。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对头孢克洛耐药的产酶菌株中ROB1占66.7%,TEM1占33.3%,并且研究中ROB1型Hi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与TEM相似[16]。虽然ROB1底物构象与TEM1非常类似,但其pH值为8.1使它具有能够更快速地水解氨苄西林和更慢地水解头孢噻啶类抗生素,而且更易被邻氯西林抑制的特点。
3.1.2Hi的不产酶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阴性的耐药菌株(βlactamasenegativeandampicillinresistance,BLNAR)在1980年首次被报道,其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菌株细胞壁上一种或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引起青霉素结合蛋白与靶位亲和力的降低,其次是由于外膜蛋白改变导致耐药[17]。PBPs的本质是细菌细胞膜的膜蛋白,通过短链的羧基或氨基疏水性末端连接于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含量约占细胞膜干重的1%,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20~120)×103。PBPs作为参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生物合成的酶,有催化肽聚糖聚合(转糖基作用)和交联(转肽作用)的活性及在肽聚糖生物合成的末端反应、形态维持和糖肽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因此它的结构功能是细菌保持正常形态及功能的必需条件。1981年第一次报道了氨苄西林敏感的Hi的PBPs,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将PBPs分为两类:一类是低分子质量的PBPs,具有转肽酶和(或)水解酶活性;另一类是高分子质量的PBPs,在某些细菌具有转糖基酶活性。研究发现PBPs可分成1、2、3、4、5、6等,同时根据不同基因编码的相对分子质量情况,又将其分为多个亚种,如1a、1b、2a、2b等。HiOMP通透性下降所致的耐药性并非是由于任何染色体的突变或是耐药质粒的获得,往往是对抗菌药物特异性较差,因此具有了多重耐药性。Arbing等[18]用X线衍射晶体分析HiOMP的结构,认为Hi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特异性OMPP2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有关。此研究从电生理变化与抗生素敏感性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了对离子通道选择性,电压门控及单离子通道传导等指标的检测,来观察OMP对MIC的影响,认为其中单离子通道传导性的降低直接影响了Hi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2Hi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氟喹诺酮的耐药机制
Hi对氯霉素的耐药多见于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产生,而Jane等证实还与外膜渗透性的降低有关。对四环素的耐药主要为获得外源性DNA编码产生四环素或产生具有白保护作用的蛋白质,也可能与前些年常用该药有关。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主要是由染色体介导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过量产生。Jone等[19]认为染色体编码的floh基因突变引起对甲氧苄啶的耐药性,对磺胺类的耐药性是由染色体编码在SulA类似物中的基因突变,而Enne等[20]认为,对磺胺类的耐药机制有别于以前,在英国和肯尼亚Hi对磺胺类的耐药主要是由于SU12基因介导和变型的flop基因介导。对氟喹诺酮的耐药主要是编码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上的A亚单位的gyrA和parC基因的变异[21]。
3.3Hi多重耐药产生的机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重耐药Hi的存在,这是临床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同的耐药基因可以整合在同一转座子或质粒上进行传播引起Hi多重耐药,而β内酰胺酶中由染色体介导的广谱β内酰胺酶也有可能引起多重耐药。相关报道认为可能是Hi的一种接合性质粒可以同时编码产生β内酰胺酶和乙酰转移酶,从而决定了氨苄西林及氯霉素的双重耐药性。
4结束语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细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程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慎用抗生素仍是减慢耐药菌株快速增长的好方法。当Hi逐步地被我们认识的时候,深入了解其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用药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惠丽,胡翼云,何乐健,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检测[J].中华传染病学杂志,2005,26:604607.
[2]陈民钧,谢秀丽,张秀珍,等.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流感嗜血杆菌分离及药敏试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236239.
[3]王亚娟,姚德秀,燕润菊,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373374.
[4]张泓,陆权,李万华,等.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719.
[5]华春珍,俞惠民,尚世强,等.流感嗜血杆菌患儿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模式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54858.
[6]SkoczynskaA,LewandowskaM,KlarowiczA,etal.PrevalenceandserotypedistributionofencapsulatedHaemophilusinfluenzaeisolatesfrompatientswithl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inPoland[J].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2005,43:938941.
[7]CiofidegliAttiML,CerquettiM,TozziAE,etal.HaemophilusinfluenzaeInvasiveDiseaseinItaly,19971998[J].EurJClinMicrobiolInfectDis,2001,20:436437.
[8]CerquettiM,CiofidegliAttiML,CardinesR,etal.InvasiveTypeeHaemopHilusinfluenzaeDiseaseinItaly[J].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2003,9:258261.
[9]SahaSK,BaquiAH,DarmstadtGL,etal.InvasiveHaemopHilusInfluenzaetypebdiseasesinBangladesh,withincreasedresistancetoantibiotics[J].JPediatr,2005,146:227233.
[10]Emmameats,EdwardJFeil,Suzannastringer,etal.CharacterizationofencapsulatedandnoncapsulatedHaemophilusinfluenzaeanddeterminationof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bymultilocussequencetyping[J].ClinMicrobiol,2003,41:16231636.
[11]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性与抗感染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62364.
[12]俞桑洁,沈叙庄,袁林,等.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5):297300.
[13]HobanDJ,DoernGV,FluitAC,etal.Worldwideprevalence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Streptococcuspneumoniae,Haemophilusinfluenzae,andMoraxellacatarrhalisintheSENTRYAntimicrobialSurveillanceProgram,19971999[J].ClinInfectDis,2001,32(Suppl2):8193.
[14]TamargoI,FuentesK,LlopA,etal.Highlevelsofmultipleantibioticresistanceamong938HaemophilusinfluenzaetypebmeningitisisolatesfromCuba(19902002)[J].AntimicrobChemother,2003,52:695698.
[15]GarciaIrureJJ,NavascuesA,MartinI,etal.Resistancetopenicillinandotherantimicrobialsin103clinicalisolationsofStreptococcuspneumoniae(20002001)[J].AnSistSanitNavar,2003,26:2733.
[16]KarlowskyJA,VermaG,ZhanelGG,etal.PresenceofROB1betalactamasecorrelateswithcefaclorresistanceamongrecentisolatesofHaemophilusinfluenzae[J].AntimicrobChemother,2000,45:871875.
[17]MarcoF,GarciadeLomasJ,GarciaReyC,etal.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iesof1,730HaemophilusinfluenzaerespiratorytractisolatesinSpainin19981999[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1,45:32263228.
[18]ArbingMA,HanrahanJW,CoultonJW.AlteredchannelpropertiesofporinsfromHaemophilusinfluenzae:isolatesfromcysticfibrosispatients[J].JMembrBiol,2002,89:131141.
[19]JonesME,arlowskyJA,BlosserMiddletonR,etal.RelationshipbetweenantibioticresistanceinStreptococcuspneumoniaeandthatinHaemophilusinfluenzae:evidenceforcommonselectivepressur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2002,6:31063107.
1.1教材的选编分析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综合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学科交叉性强,同时它又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作为药学生,分析化学课程对其尤其显得重要。结合药学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材建设上,精选内容、突出药学特色及仪器分析的不断更新性和实践性。如选择了适合教学的《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与指导》(双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两本教材知识体系清楚,内容深入浅出,极具药学特色。同时,笔者为配合实践教学,制作了实验双语教学挂图、录制了实验操作示范录像,建成并不断完善了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素材、手段与相关网络资源。
1.2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强调学科整体基础教学,教好“传统”知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都是传统方法,但其理论和实验技能却是做好分析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不断交叉和融合,分析化学发展突飞猛进,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分析化学课程又要应尽量反映学科的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当代分析新技术发展的动向,经常接触到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知道现有的教学内容和学科前沿的差距,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分析化学最新的分析技术,如超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以及各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获得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1.3体现药学特色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既要强调分析化学本学科的基本内涵,又要突出药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将药学学科的热点问题渗透和融化到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使课程显出蓬勃的活力和鲜明专业特色。在教材的内容和选择上,特意选取药学专业学习和卓越工程师今后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和技术,合理删减与药学专业联系较少的纯化学理论及在药学领域实际应用较少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化学与药学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的,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适时地引用一些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讲解色谱法的理论塔板数、分离度等概念时,联系到药典的“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中对这些参数都有要求,让其课后查阅药典,了解其用途,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实验课内容的选择也同样紧密结合药学专业的需要,突出药学专业中分析化学的特点。总之,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药学研究的基础。
2基于药学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1采用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Research-orientedTeach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主体的融合,在强调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①结合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更新性快等特点,开展学生综述讲座,让学生自主检索与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整理成综述性文章,作PPT报告会,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及科研的基本能力的培养。②以研究性教学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自身科研实验条件,给出某一指定的科研命题,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分析化学相关知识,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验证。
2.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进行理论课教学,利用教学软件和教学录像带配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和直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使信息量更加丰富,提高教学。如在讲到红外光谱的振动形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动画来模拟几种振动形式,学生们学得很形象,且容易记住。如讲到几种常见的色谱法时,用动画形式描述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简单易懂。
2.3考核形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改变单一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学业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依据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多样化、多重标准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反馈、改进、激励和强化功能,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目前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的评价、筛选功能,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能力。学生成绩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阶段学习中布置的课题与调研报告)、实践成绩(seminar汇报与讨论)综合评定。目前笔者已实行考教分离,建立了分析化学试卷库、试题库。考核的形式也相应变化,如采用机考的形式,依据已有的试卷库和习题库,随时可让学生参加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分析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对实践教学做适当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
3.1加强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笔者把分析化学实验中,涉及的操作都由本教研室教师亲自做了示范操作并录像,在学生开始做分析化学实验室,都会让他们观看操作录像,然后讨论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针对性的对相关操作再讲解,纠正,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
3.2优化实验讲义学生每次上实验课,都会按照实验课本来做实验,因教材自身的特殊性,内容较多。笔者精心为每个实验内容都做了实验挂图PPT,给出通俗易懂的实验步骤及计算公式。
3.3实验内容的改革保留经典,删除重复,更新内容。如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笔者删除了一部分重复的滴定分析,如酸碱滴定中涉及重复实验较多。针对卓越工程师班的自身特点,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出适当选择性命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通过此方式,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方案。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一些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示教实验。在综合性实验方面,笔者让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室合成的样品,拿到仪器分析实验室来作样品的定性、定量及定结构的分析,让学生们掌握系统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增加了一些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示教实验,如GC-MS,LC-MS,CE,ICP等。
3.4开展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发挥导航引路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获得启迪,通过自学研讨产生想法并发展为课题,再通过申报竞争获得资助,在教师指导下将学到的仪器分析新技术和文献检索等基础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中。在学习中加强联络交流,也对项目要求的团队精神有促进作用。
3.5加强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工业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有意义所在。为配合“卓越工程师”项目工程实践需要,教育部批准本校与国药集团医工研究总院、石药集团、先声药业3家共建“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模式采用三段制(累计1年),由1个月的工程见习,3个月的企业实践和6个月的毕业实习组成。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践,让学生对药企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车间实践,真正锻炼了学生毕业后能担负起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4建立多平台的师生交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