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资源共享(IC)成为信息情报学及知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知识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今天,从前相对独立,难以广泛传播的知识和教育信息已成为具有共享性,可复制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的共享和利用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协作在知识传播中的潜力,是目前信息共享研究中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以陕西省为例,高等中医教育招生规模在十来年间翻了三番,从1999年的千人左右到了今天的超过6000人。高等学校的大幅度扩招,致使具有精英教育属性的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在职医务人员再教育与培训成为我国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医务人员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难点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中医药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充分拓展优质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打破校际界限、校园与社会间的障碍,已成为中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值得探索的课题。IC理念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一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利用IC技术中的知识检索、信息抽取和资源整合技术,形成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用户挖掘与获得实用信息,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2.概念与界定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4.服务与管理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社会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其重点应放在文化、知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与提高上。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2.3.4关心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作学生知心的朋友。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1.安全设施存在问题
实验(训、习)场地面积不足、设计不合理,布局不规范,环境采光、照明、通风、噪音,设备或老化或缺乏有效安全防护装置,设备使用与维护不当,劳动防护用品、装备或缺乏或使用不当,安全警示标志、消防器材设施或未配置或配置不全等等。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实践教学中,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做的不扎实、不细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乃至一些指导教师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不足,“三违(违章、违规、违纪)”现象比较普遍等。如使用数控铣床加工零件时,要求在加工前关闭防护门,但指导教师在进行演示操作时经常就未做到,学生在操作时也常常忘了关闭防护门。又如某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普通车床加工实训时,学生不按要求着装、违反操作规程,一名学生操作时,对长棒料毛坯未按工艺要求先切断而直接插入主轴孔,导致棒料毛坯伸出主轴孔尾端;此时另一名学生穿着一件宽松的T恤靠近床头箱主轴孔尾端观看并与操作的学生聊天,紧靠床头箱主轴孔尾端的学生不小心衣服被旋转的棒料毛坯缠绕,这名学生急于用手将衣服拉出,造成与衣服缠绕在一起的中指外皮撕脱一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事故发生时,操作的学生表现极度慌乱,未能立即停机,所幸指导教师迅速赶到按下急停按钮。
3.现场安全管理松懈
对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或不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留下许多后遗症。表现为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中不按照规定的动作、科学的流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进行操作,指导教师也未及时予以制止;关键、重要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未上墙;安全通道不通畅等。如最为常见的是学生穿拖鞋进实验(训)室,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时或玩手机或打电话或开玩笑。面对这些情况,有的指导教师却熟视无睹。
4.顶岗实习控制性弱
在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在内)进行的顶岗实习环节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其一,学生自身角色转换不到位(更多的认为自己还是的学生,没有把自己在顶岗实习期间看作是所在单位的员工,仅理解为实习而已),安全意识差,接受安全培训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严重不足;其二,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思想较为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其三,顶岗实习时间长、实习单位点多面广且距离学校远近不一,加上常常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因种种原因会变更实习单位,给学校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带来困难,难以面面俱到;其四,实习单位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实习单位对学生并没有完全按正式员工进行管理,有的实习单位没有给学生提供食宿条件,更有甚者有的实习单位连劳保用品也没有给学生配足,加上有的实习单位对学生岗前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对学生管理缺失;其五,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平台和机制的建立或不全面或不到位,出现管理盲区。基于此,影响顶岗实习环节安全的相关因素的不可控性,是易出现安全隐患和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实践教学安全隐患的应对
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消防规章制度,时刻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安全保障体系,从落实安全责任制、夯实安全教育、规范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检查与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着手,实现安全实践教学。
1.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保证安全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坚持“管实验(训)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管安全”的原则。院级、系级、实验(训)室责任人、指导教师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目标细化、量化,切实做到责权利明确、统一,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事事确保安全”的工作氛围。如实验员是所在实验(训)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也是实验(训)室安全员、设备管理员;学生在实验、实训中的安全责任由指导教师承担;实验(训)室设备的维护保养与维修责任由实验员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前一定要签订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实习单位三方协议,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
2.夯实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师生的安全文化素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搞好实践教学安全工作的基础和目标。应注意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培训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1)加强实验员、指导教师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刚刚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安全法规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要掌握设备、设施的使用技术要点及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必要的救治方法;要做到特种岗位持证上岗,保证每一位实验员、指导教师都是合格的安全员。(2)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列,开设“安全教育读本”公共选修课。要求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教学时应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安全技术的教育;将实习单位对学生岗前开展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的要求纳入三方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应充分采用动画或视频(将安全规定、要求、注意事项制作成动漫图片,或制作案例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体验(让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到安全培训教育的演练中)、考核(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前开展应知应会安全知识的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吸引力、注意力的方式,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3.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1)加强建章立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建立健全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的安全技术规程规定与管理规章制度,如《设备(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实验(训)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训)守则》《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等。同时,将《设备(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实验(训)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训)守则》、安全警示标志、标语等悬挂在实验(训)场所,起到明示、警示的作用。(2)开展“反三违活动”。一方面,指导教师应模范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反违章、反违规、反违纪”,做学生安全操作的表率。另一方面,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实习时,指导教师必须在场进行指导与管理,监督、检查学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对违反操作规程者,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杜绝不安全行为。(3)加强安全设施、重点部位和关键事项的管理。一是建立实验(训)室每日安全巡查制度。实验(训)室责任人必须每天履行安全通道(门)、消防器材、安全用电、安全标识、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等项目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无安全隐患。二是抓好设备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实验(训)室责任人必须做好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完好率,满足安全实验、实训、实习的要求。三是规范氧/乙炔气体、汽油、高压容器、危险化学品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采购、运输、存放、使用和回收工作。对危险化学品中的毒害品严格执行“五双(即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帐)”管理规定;加强有毒、有害废液、废旧化学品及废固的管理和处置;特种设备做到定期检验。四是在学生实验、实训、实习中,严格考勤、严肃纪律,推行7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创造明亮、整洁的工作场所,降低不必要的材料、工具浪费,增强团队意识,确保安全实验、实训、实习。五是学校与实习单位应构建有效地沟通协调平台和机制。要求实习单位按规定落实各项劳动保护措施,辅导员、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联系紧密,辅导员、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保持通话或QQ联系,学校要组织教师到实习单位现场检查指导,强调安全防范,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保证实习学生的安全。(4)购买责任保险,安全风险共担。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责任保险工作,实现“人人参保、应保尽保”,有效防范、妥善化解责任风险。如福建省教育厅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学校统一出资为学生购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附加教学实训责任保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附加学生实习第三者责任保险》,如果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负责的,企业出资为顶岗实习学生购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附加学生实习第三者责任保险》,支付的实习责任保险费可据实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4.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