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概念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式分段情景教学研究 以就业为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中的《测试驱动开发》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探索 自主学习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 软件测试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案例教学探讨 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驱动”的PLC教学研究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研究 产品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探索 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 基于任务驱动的机器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研讨 设计竞赛驱动下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开源软件作为学生的软件测试对象。表3选取SIR库中规模适中的8个程序作为开源项目。SIR库已包含了一个用于正确版本和多个错误版本,以及应用各种测试研究的测试用例集合。通过研读开源软件的帮助文件,学生能够掌握测试用例的规范编写,以及测试脚本的编写。表3为开源软件信息表。
3.课程评价及效果
软件测试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不但需要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我们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两块,理论考试占70%,实践考核为30%。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每4个人分为一组,作为实践部分的最终得分。在考核中,教师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考核,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我们将每个小组规定为100分,55分交给组长分配给每个组员,比如25分、10分、10分、10分,总计55分,其他组员每个人有15分的分配权利。
我们分别对教学改革前的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1名学生、教学改革后的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79名学生、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4名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课程满意度、组长满意度、组员满意度。为了避免直接对教师进行评价,我们让每名学生对课程之间进行效果评价,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小组内也进行满意度评价,分别是组长对组员,组员对组长及其他组员。图2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改善。图3显示学生之间的满意度也逐年增长。总之,采用核心概念和案例驱动的教学改革有效果显著。
关键词: “新概念阅读” 阅读教学 学术意义
曾祥芹先生不仅是文章学专家,而且是语文教育学专家。他致力于用阅读学、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新概念阅读”就是其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概念阅读”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旨在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进行大力改革,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产生大的变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意义。
一、“新概念阅读”的观点
“新概念阅读”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性,意在对传统阅读所造成的“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局面进行匡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实现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概念阅读”的基本内涵。曾祥芹先生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披文得意及物”三个阶段,包含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阅读过程有“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条基本规律,并可分别派生出“语境定义”、“意会神摄”、“经验汇兑”、“遵路识真”、“阐幽发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等九项阅读原则。因此,曾祥芹先生提出,“新概念阅读”重在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面摈弃“阅读无学”的偏见,把阅读看做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科学技术。一面改变“被动接受”的旧习,将阅读视为读者对读物主动重构、加工,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第二,“新概念阅读”的技能方法。曾祥芹先生从阅读时效的角度,把“新概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这个阅读技法补充和发展了“读法只有精读、略读两种”的旧说法,强化了阅读的效率意识。精读法,即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为训练精读、略读、快读这三大读法,曾先生提出了经验汇兑法、不求甚解法和一目十行法来具体指导阅读,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经验汇兑法是指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经验交流达到对文本及其深层意义的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法是指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整体感知,先扩大知识面,搜集所需信息,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以达到对文本主要精神的把握和体会;一目十行法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保证阅读的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精神。
第三,“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内容。“新概念阅读教学”,就是自觉用阅读学来指导阅读教学,把阅读科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产力。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偏颇,曾祥芹先生提出:在阅读教学目标上,要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纯粹吸收的单程阅读论,坚持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超越“止于得意”的“半程阅读论”,坚持“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论。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应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的人文精神必须渗透在阅读能力训练之中,要把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科技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在阅读教学媒体上,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模式,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进而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二、“新概念阅读”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在阅读教学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一,曾先生所创设的“新概念阅读”开拓了阅读学领域。传统的阅读学大多是教师对文本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肢解课文的讲读模式、“尸体解剖”式的课文形式分析,使本应充满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学索然寡味,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概念阅读”恰恰针对传统阅读的弊端,提出新的补充,开拓了阅读学的领域。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其二,曾氏“新概念阅读”是对阅读学规律的总结,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表现为“文―意―物”的过程。具体说,即从课文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整体辨识其体式,逐级理解其情意;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
其三,曾氏“新概念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写作因有迹可寻被注意了,而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却因比较难以捉摸而被忽视了。直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是以写作指导为主,从课文预习、讲读到最后的练习,都着重于理解课文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在深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鉴赏及写作的能力。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应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曾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创新意义。
其四,“新概念阅读”反映了曾先生的创新理念:目前,古代繁琐解经的遗风在现代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依旧阴魂不散:短课文又长又慢地讲解,没完没了地赏析,屡改不正;只一味精读的单调读法至今未能得到丰富和发展;略读、快读方法一直遭到误解,不能被大胆采用。而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文本读物、电子读物、多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信息,在传统的精读教学之外,还要使略读与快读并重。这样,才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博览群书。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机械工程材料》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及改性方法等,具备正确选材和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工程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课程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内容广且比较分散,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设计方面,还是成型、制造、工艺方面,无不涉及到“材料”这一实际对象。《机械工程材料》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不论培养计划制定得多么规范,教学大纲编制得多么合理,教材选择得多么适当,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课堂学多数是被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被动性,主要是因为课程学习过程不是为有了问题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将来遇到问题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了承担课程的每一位老师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总结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与同仁讨论。
二、关键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必须交代清楚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材,能够针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合理地安排成型工艺或加工工艺。正如课文前言中所描述的: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合理选择材料或合理安排材料工艺的基础就是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纵观机械工程材料所囊括的内容,可知该课程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概念定义多(涉及概念定义300多个),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内容头绪多(含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计算少(除相对量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另外该课程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1]目标清晰,内容繁杂,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要求一:课后必须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必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会避免一味“灌”,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解疑;要求二:课后必须独立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三:课后要结合前期所学的课程或生活中的实际机械来思考问题。第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急迫性或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课程繁难、复杂。所以在交代上述相关事宜时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突出课程在创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课程的冲动。另外,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精心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课堂中单一应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讲授法和演示法均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中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提问法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知识效率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传授不易实现。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应该有呈示—对话—指导这样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觉接受新领域的新概念、新术语,理解性地记忆某些原理及原则条例,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或符合原则的理由。对于知识背景、难点、重点、特殊的技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习者自觉接受新知识,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析和总结了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特点和效果,归纳出一种“演示—再阅读—提问—讨论—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捷效果,展示相关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让位于学生快速再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讨论概念或新术语的关键词或知识点,进而进行互动、启发、解释,以接受、消化、理解和记忆知识,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应用知识,然后归纳总结,以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该方法的设立,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快速阅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进行互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堂课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案
上述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课程教案的设计。设计教案时,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的形式。对于概念或术语之内容,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的“凝固”。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概念的关键词,启发、讨论、归纳。譬如不同结构的物质:晶体在凝固时为何称其为“结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晶体类物质和非晶体类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对上诉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急于寻找答案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其他措施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温故而知新,注意课程知识的前后连贯,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知识的熟练对实际问题的关键,等等。基本知识不熟练,面对实际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另外,还应结合适当的工程实践来串联知识,应用知识。
(二)适当的激励和批评
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对于学习态度(包括上课迟到早退,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不好的学生,必须予以恰当适度的批评,并关注他们。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提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关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远离了课本
学校的导学案编拟是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分工编写,由于受到编写教师的专业水平、教研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编写出的导学案良莠不齐,其中出现的偏差之一就是远离了课本。
在编写的导学案中,对课本上的“链接”“章头言”“阅读材料”“数学实验”“探究拓展”等栏目几乎是置之不理,丧失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以题目为主要内容的导学案上来,对课本上的阅读理解渐渐没有了兴趣和耐心,对他们而言数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思考。所以,导学案与课本的关系如何定位,怎样充分利用课本这个“第一”教学资源,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和探索。
二、弱化了探究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很多导学案是将数学概念从课本搬过来,“抠”掉关键词让学生填空,真正核心的是题目,让学生在课下先做题目,再在课堂上交流解法。结果仍然是围绕解题开展教学,“解法1”“解法2”“解法3”成为交流的重点。当然,这样做对于改变教师“一言堂”有作用,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情感因素也能得到激发。但“数学根本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的。”因此,导学案应该“导”在“玩概念”上。概念教学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建构新概念(必要性),怎样建构新概念(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过程需要经过“较慢”“较长”的数学活动过程。压缩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代之以教师的讲解告知,并“较快”转入解题练习,表面上显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而且学生记忆概念的文字表述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通过概念教学的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基于此,导学案的编拟,特别是概念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包括问题的提出、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导向,都要做出精心的预设。
三、压缩了空间
压缩了教师的成长空间。其一,实施导学案教学,一个年级备课组的全体教师都基于同一个导学案,客观上限制了教师的个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尽管导学案强调教师的二次备课,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拿来执行”,特别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很少再有大的调整,“二次备课”往往是一些题目的变式与引申。使用这样的导学案上课,一段时间下来,一些青年教师对导学案产生了依赖心理,导学案变成了“导教案”。其二,一些教师可能是在并未完全理解导学案的情况下走向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既无课前的深度思考,教学设计又不是源自内心的创造,其课堂教学何来创造性,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三,一些青年教师可能失去了自身提高的机会,他们可能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灵性。
压缩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想象,一个年级的上千名学生用同一份“方案”学习,其弊端在所难免。这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分析,按照导学案教学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导学案,不在有其他的学习资料,而导学案除了一些条目(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外,大多数是一道道冷冰冰的数学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一些改变,学习解题、练习解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旋律,而其他的学习形式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强化。
导学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学,也就是教学生怎么学。但目前的导学案,更多的还是在教学生学什么,考虑让学生怎样学可能不够。因此,在应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导”好,这是我们以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落套于形式
在导学案的编写时,一般要求统一的格式。但是,对于同一种格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种课型(如新授课、习题课、高三复习课),如果强行导学案编写的格式规范可能会使导学案落入“八股”形式。如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问题情境”等栏目对学生而言有多大意义呢?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学习落实的怎么样,并不在于写在纸面上让学生看到,而是教师心中要明确,要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学法指导、作业、检测等等)。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经验,面对即将开始学习的新知识,一般学生是难以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甚至目标要求是什么,他们可能都很难依据字面意思而理解到位。再如“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的开始知道有关文字的叙述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得当的措施,实实在在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单靠学生记下一些文字表述,对学习能产生多少积极影响呢?明确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学行为的向导,对学生而言,则是要化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具体的学习行动。所以,我们的导学案上的一些栏目就有必要进行优化了。
一、教学手段创新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形式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已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影响了培训效果。而以课件制作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方向,它具有图文并茂、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助于学员学知识、悟知识、用知识,而且符合信息时代大信息量的要求。他们根据培训教材和市县人事局的安排及县情特点,分成四个专题,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并要求课件既有文字提纲,又有图片、表格,既有动画,又有电影电视片断剪辑,是名副其实的集文字、画面、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让学员在欣赏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认知新概念、理解新规则,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使学员确确实实地学到新知识。这次培训时间虽短,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二、用人意识创新
把年轻教师推到一线,也是这次培训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县1427名公务员参加WTO知识轮训,应该说这是今年主体班培训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做法,以外请省市领导和教授授课为主,辅以个别老教师,以显示培训上档次。实践证明,这不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最佳方式,因为专家教授讲授的内容,并不一定结合县情,贴近基层。于是他们打破常规,给年轻教师交任务、压担子,挑选既能讲课,又会用电脑制作课件的年轻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再经过备课?试讲?研讨?修改等环节,层层把关,严格要求,最后拿出较满意的教案,圆满完成了WTO知识培训任务。既给学员一个授课内容新、授课形式新、授课教师形象新的全新感觉,又锻炼提高了一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备课形式创新
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选用的材料是否充实、新颖,讲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了确保公务员WTO知识培训质量,校领导采取了集体备课和充分利用信息来源的渠道获取素材的新举措,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首先,备课方式上改个人备课为集体备课。确定四个专题后,成立课题攻关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集体攻破难题。具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素材。分为两组,一组负责从报刊、音像资料上查寻素材;一组负责从网上查寻、下载文字图片资料。第二阶段是根据素材确定四个专题的提纲,避免了四个专题中内容的重复。第三阶段是成立四个专题攻关组且确立每组的A、B角,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且责任到人。第四阶段是试讲。各组A角试讲,全体教职工参加听课、评课,且要求大家“吹毛求疵”,只提意见和建议,意在发现问题。第五阶段是修改定稿。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教案及课件,然后由分管校长审核定稿。可见,最后拿上讲台的教案和课件是全体职工的集体智慧结晶。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更营造了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