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技术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医院信息网络风险应对,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风险应对要求,医院信息网络技术重心逐步向分析现存安全风险及提出应急处理预案转变。我国多数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较为健全,以内外网核心交换设备及天融信网闸为基础,逐一构建涉及放射科、急诊、病房及门诊在内网络系统。其中,信息网络指电子信息传输通道,不止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及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更是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及传输信息的有力手段。鉴于此,本文针对医院网络及信息安全现存风险及应急处理预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医院信息网络现存安全风险
按风险来源,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风险可分为网络病毒、黑客攻击、软件漏洞及操作风险。其中,网络病毒可细分为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及破坏型,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外在表现性及破坏性等鲜明特点,复制力强且迅速蔓延于信息网络中难以彻底根除,直接威胁信息网络中传输安全性,一旦医疗机构杀毒软件过于落后或更新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加剧安全风险;黑客攻击可分为破坏性攻击及非破坏性攻击,轻者非法扰乱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重者非法入侵信息网络系统盗取重要信息破坏系统内数据,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
一旦医疗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初编程设计科学性不足或缺乏全面综合考量,存在产生软件漏洞的可能性成为黑客等不法分子的利用工具,造成破坏系统及盗取信息等問题,甚至设置木马程序及网络病毒入侵信息网络系统,导致系统瘫痪或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大大影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同时,IP协议中非法分子通过预测序列号等方法,可入侵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完成信息盗取及破坏系统等任务。此外,操作风险属于人为因素风险范畴,其产生原因与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旦操作人员操作流程不正确或操作经验不足极易造成操作失误客观上加剧管理难度,甚至存在引入网络病毒的可能性。
2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风险应急处理预案
2.1重视网络隔离
一般说来,医疗机构网络病毒、黑客攻击及木马程序均来源于信息网络外部,而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网络安全性,以内网及外网为切入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利用网线接口切换内网及外网,通过设置内网及外网闸等方法,以达到有效隔离内外网切断外网木马程序、黑客供给及网络病毒,进入途径的目标充分发挥保护作用,并且不断扩大成本投入,增设非法入侵监测环节,每日定时检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内多台计算机,排除疑似入侵风险,一旦发现入侵问题立刻采取隔离措施,避免非法入侵威胁数据安全。
2.2完善网络协议
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定期清理信息网络系统设置相同IP地址或相同口令,将IP地址及口令与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中计算机MAC相绑定,避免不法分子冒领IP地址,进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盗取相关信息破坏系统安全性,甚至不法分子冒领IP地址或口令受缺少计算机MAC绑定,无法顺利进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同时,利用静态及动态相结合防护技术纳入授权限制访问等机制保护静态信息安全性,以达到限制不法分子随意查阅及盗取相关信息的目标。此外,通过数据加密等方法或借助RSA加密技术能实现动态加密。
总而言之,医疗机构内部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应急处理系统及健全统一领导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对于实现医疗机构信息网络有力协调、明确分工及统一领导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并且纳入重大安全事故报告机制能及时有效处理修复相关重大安全问题。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伴随社会不断进步及经济不断发展,未来信息化技术以无线网络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如何保证信息网络安全性已成为每一位无线信息网络用户的要求。因此,相关技术人员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立足于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及实际情况,以现存安全风险为出发点,控制不法分子非法入侵系统行为,确保医院信息网络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便捷、优质及快速的网络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赢得社会及患者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飞.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应急预案处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8):224.
[2]李畅淼.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应急预案处理[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11):145-146.
[3]刘锋,吴东东,姬晓波.医疗网络与外部网络信息安全交互方案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96-98.
[4]姚力,冯娟,蒋昆.医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J].中国数字医学,2013(02):58-61.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黑客;计算机应用
引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两项科学成果。它们的出现,深深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工作条件,原本困难的任务变得简单,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每年因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数以亿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避免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发生,保证互联网信息使用安全是当前IT产业重点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互联网本身特性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着极为明显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特点,正是这三种特性,赋予了互联网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但同时,这三个特点也给互联网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许多不法份子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大肆进行信息破坏,由于互联网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用户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还很不规范,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等,这些都给不法份子进行违法活动创造了机会。
1.2黑客行为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黑客行为和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是现阶段计算机安全最主要的两大威胁。所谓黑客,是指利用计算机知识、技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入侵目标计算机,进而进行信息窃取、破坏等违法行为的人。黑客本身就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其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安全防护措施等都较为了解,进而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措施突破计算机安全防护,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登录计算机。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黑客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有个人行为,也有组织行为,通过互联网,能够对世界上各处联网计算机进行攻击和破坏。由于计算机用途广泛,黑客行为造成的破坏结果也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它能够自我复制,进而将其扩散到目标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强的潜伏性和破坏能力,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而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目标计算机就会自动运行,对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程序预设步骤进行删除、篡改等。计算机作为信息存储、运算处理的电子设备,其上的信息一旦受到破坏,计算机将无法正常工作。有的病毒甚至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使损失进一步增加。2006年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病毒家族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它本质上是一种蠕虫病毒变种,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种,使得查杀难度大幅提高。“熊猫烧香”的主要危害是让计算机发生蓝屏、死机、频繁重启乃至数据损坏等。由于病毒发作后电脑中会出现大量带有“熊猫烧香”图标的文件,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熊猫烧香”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大规模发作,给社会生产、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妨碍和巨额经济损失。故而,人们将“熊猫烧香”病毒列为全球十大计算机病毒之一。“熊猫烧香”病毒以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和dos下的应用程序文件为目标进行感染,这些文件被感染后,如果计算机用户启动这些文件,就会自动连上互联网并下载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一旦感染计算机就会入侵计算机上的防火墙软件和病毒软件,使其失去应有机能,同时,病毒还会将计算机上后缀名为“gho”的文件删除,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用户之前用ghost软件进行过备份,但由于备份文件被删除也会无法恢复系统。
2基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2.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窃取问题而开发、设计出来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计算机信息遭受窃取,是主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类型。无论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还是个人隐私,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不法份子窃取,就会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是个人切身利益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人们开发出信息加密技术,将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某种方式予以加密处理,这样一来,即使信息被人窃取,其中内容也不会为人所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由于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加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管具体技术各有不同,但其本质还是较为相似的。无论哪种加密技术,都属于主动性安全防御措施。该技术通过安全认证的方式构建起信息安全防御机制,保证网络电子信息的机密性。一般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将原本的信息由明文转为密文,使用者必须按照对应的密匙将密文转为明文后方可知悉其中的具体内容。现阶段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通过有效的加密技术与客户的密码相配合,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水平。
2.2防火墙技术
为了有效防范来自网络的威胁,现在的计算机普遍采用防火墙进行防范。该技术通过在网络和计算机接口间建立起一套甄别机制,仅允许符合预设标准的安全信息通过,由此将不确定或是非法登录请求隔绝在计算机之外,从而保证计算机上的信息安全。
2.3防病毒技术
病毒防范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查找、判断病毒程序,二是实现对病毒程序的删除。其中,如何及时、准确查出病毒程序是技术的基础。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兼之许多病毒具有变种、伪装、隐藏的能力,从而使得病毒的查找难度很高,要切实做好病毒程序的查找,病毒库的建立与更新是关键。反病毒软件配套的病毒数据库,必须实时保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病毒做出有效反应。
3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无论是黑客技术、病毒技术还是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本质上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科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互联网行业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力度,紧跟时展,不断实现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升级换代,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信息方式,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程常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电子商务,2013(3):36.
关键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045-0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建设,是随着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而进行的。对国家重要的信息系统等进行定级保护,可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支持下,实现全系统的信息安全。为此国家多部门早已出台多项关于信息安全的制度和规定,明确说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就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其工作流程包含定级、对级别的建设和整改、测评建设整改工作、向主管公安部门备案;监管信息系统。其中首要阶段的定级工作,是作为等级保护的起始,为后面四个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政策概述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浪潮退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建设的信息化项目不断增多,很多领域的业务都要采用网络信息系统作为载体,因此,信息系统的数量和结构都在增加和复杂化,对信息进行等级保护就被提上了日程。
2008年,我国首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由公安部下发,信息系统有了等级的划分,并且对信息系统的保护也有了明确的管理规定。2008年,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上升到了国家级别的标准,拥有了定级指南,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工作来说,意味着拥有了定级的方法和准则。2009年,关于整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证实下发,要求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整改要按照测评工作的标准展开。这是第一次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的建设进行的规定。
2 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
在信息安全技术等级定级指南中,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遭到破坏的危害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公民权益等几个方面,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为当信息安全被侵犯,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等合法权益就会被损坏,但是国家安全、社会利益和公共秩序不会受到损害。
第二级为当信息安全被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就会被侵害,但是国家安全不会受到破坏。
第三级为当信息系统受到侵犯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被损坏,进而产生对国家安全的损害。
第四级是信息系统受到破坏,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损伤。
第五级是信息系统受到侵犯,国家安全被特别严重地损坏。
3 当前信息系统安全定级中存在的问题
1)定级对象不明确是信息系统安全定级中的常见问题。当信息系统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中被按照独立的系统进行定级时,多个定级对象会重复出现环境和设备。以机房的EPR系统和OA系统以及配套为例,系统中如果使用到网络资源,就有可能产生相同的定级对象同时出现不同的网络设备的情况。
2)根据安全信息国家定级指南中对安全保护等级的定级要求。当受侵害客体为国家、社会、公民安全以及组织法人的合法权益时,客体的侵害程度可以分为一般、严重、特别严重。这种分类是比较抽象的。需要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从目前的发函情况看,对于危害程度的描述还是过于倾向于主观判断,因此对客观情况的定级准确率不足,依据不足。
3)现有的定级报告皆是从模板中引用格式,参考定价指南,提供定级流程,引导结论的验证。从下表我们可以大概地看到定级要素和安全保护等级的关系:
表1
[受侵害的客体\&一般损害\&严重损害\&特别严重的损害\&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一级\&第二级\&第二级\&社会利益、公共秩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国家安全\&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
对于基础数据的描述虽然也能显示出关于信息安全系统定级的重要意义,但是从系统的客观问题以及随时可能出现威胁和侵害的现象角度观察,很多关于信息安全等级定级的新方法还不能保证定级结果的准确性,很多定级报告不完善,缺乏依据,主观判断成分多,无法将信息安全系统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决策层,对于工作的开展没有好处。
4 等级保护流程
等级保护的工作是循环的、动态发展的。将等级保护工作视为循环性强的工作对于工作流程加以分析,最终得到的是等级保护工作的流程图:
定级阶段:系统划分、等级确定;填写表格;
初步备案阶段:上报材料、专家评审,不符合安全等级规定的重新定级,最终进入初备案。
测评阶段:选定机构、测评、出具报告;
整改阶段:制订方案、专家论证、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
复评阶段:对定级方案进行复评,得到最终的备案;
根据等级保护制度接受监管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等级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定级工作可以采用自行定级的方法,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和测评。定级工作是所有阶段工作的基础。初备案阶段有一个重新定级的环节,主要是如果出现不公平、不公正或者定级不合格的情况,要对信息系统的等级评定工作进行复评选,并达到等级保护的要求,才能进行最终的备案。
5 信息安全定级方法
1)定流程是参照定级指南进行的,包括了业务信息和系统服务等内容。首先是确定定级对象,然后确定业务信息安全受到破坏和侵害的客体,以及系统服务安全受到破坏和侵害的客体。两方面都要进行客体的侵害程度的评定,前者得出业务信息安全等级,后者得出系统服务安全等级,最后形成了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
定级对象的选取根据定级指南的规定,具有一些特征,首先是拥有安全责任单位,第二是信息系统要素,第三是承载单一和独立的业务。在定级对象的业务应用上应该拥有共享的机房基础环境和网络设备等,这样就不会产生重复出现的定级对象。而且将物理环境、网络资源等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具有单独优先定级权限的定级对象[1]。
对于受侵害的客体的损害程度的评分,要对危害后果等进行权重分析。参照的依据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利益、公众秩序、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客体的侵害程度在定x和解释上是简单而抽象的,要对危害程度进行具体的描述,就要规避主观判断、依据不足的问题。对客体的侵害程度进行确定,是需要参考很多元素的,要得到一个准确的定量,可以采用评分表的方法对危害后果予以打分。
表2
[危害后果\&得分\&权重\&影响工作职能形式\&\&\&降低业务能力\&\&\&引起纠纷需要法律介入\&\&\&财产损失\&\&\&社会不良影响\&\&\&损害到组织和个人\&\&\&其他影响\&\&\&]
根据对表格中的打分得到的数值和权重的分析,可以得出定级对象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后果。不存在危害的数值为0,有危害程度较轻的数值为1,有危害程度较高的为2,后果严重的为3。不同的信息系统在服务内容、范围、对象上都不同,因此不同的得分和权重最能反映信息安全系统的实际情况。
确定安全保护等级是在所有流程结束后,得到的结论。这个结论包括客体对等级对象的侵害造成的危害,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可用性的情况,系统服务安全的及时性、有效性的问题等等。当业务信息安全和服务系统的客体侵害程度不同时,就要在定级过程中处理不同的危害后果。
2)定级表格的细化是为定级报告模板提供基础数据,并保证信息安全系统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当系统内部问题导致其难以支撑定级结果后,采用系统定级的方法,就能够将信息系统的情况记载道定级表中。定级表包括了定级系统的用户情况以及定级系统的业务职能等情况,例如在行业和部门内的地位和作用。定级系统需要有备份系统作为应急措施,保证定级系统在关联系统受到破坏后不会受到数据传递等的影响。
6 案例分析
按照等级保护工作测评和定级的规定,确定信息系统的等级。某政府网站信息系统包括的板块为:政务公开、地方行政、法制建设、管理措施、领导讲话、网上办事大厅、新闻动态、政府公告、举报建议等,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下载板块,方便下载有用的电子表单加以填报。
在这个政府网站的信息系统中,制订了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流程和标准,通过分析,判断,研究等流程确定定级的系统。该网站的拥有者设立的专门的政府网站平台,由指定部门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采集、整理的过程方案。在这套流程中,信息生产者为企业,产生的资料是信息,管理信息的手段是利用科学技术,对外承担政务信息,拥有独立的业务,如办事流程、新闻会等。将各类任务的环境加以构建,就形成了政府网站中具有基本特征和要素的定级对象。对定级客体的邀请,要采取分析的方法,确保信息系统内的保密性和可用性。实际操作中只要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通用性,又增强了制作、、管理的职能建设,激发出参与者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提高可用概率。而系统服务安全有力地支撑着系统安全运行,并为信息安全系统提供有效的服务,达到地方网站发挥在定级中的作用,帮助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采用了这种方法,网站信息系统的业务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都将是今后在企业运用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例如:对于受侵害的客体,必须说明客体的情况,是否受到法律保护,等级保护中牵扯到的社会关系和合法权益。尤其是针对信息系统的客体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结合政府平台,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如果做不到政务信息公开,政府就要设置管理界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情权、业务能力、投诉与批评等阶段加大业务办理力度,最大可能地维护法人和代表组织的知情权,排弃受到破坏的客体,法人由于难以掺入个人组织中,直接投诉合法的法律法规,由于业务施工的进度过快,环节纷繁众多[2]。再由于受损教育可以对客体的积极主动性。方便法人和组织知情、办理业务、举报、投诉等。
对于客体造成的侵害进行后果的分析,无论是大型门户网站,还是在金融政策引领下,亲自感受到客体检查结果的影响,如信息安全管理等,都要注重网络平台的临时性。
7 结束语
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的确定,就要采取正确的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6页)
策略以及方法,对信息安全管控产生依赖,保护过程中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等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不足的问题,都要求管理觉决策层加熬煮。在实际运行中,还要以定级指南为指导,综合信息系统的业务特征,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等级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计算机系统问题。目前,很多计算机系统网络都普遍存在控制性差的特点,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之缺乏相应控制的系统,很容易给电脑黑客提供可乘之机,电脑黑客会利用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来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用户的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
(二)计算机病毒传播。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也呈现出多种形式,这些计算机病毒严重的威胁着计算机信息安全,容易造成计算机用户的信息数据流失或者被破坏,威胁着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
(三)计算机存储传播。计算机信息在存储和传播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可能导致计算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任意修改,导致信息的失真。此外,计算机信息的保密技术不高,存在信息被偷看或者被偷盗的可能性,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网络安全控制技术
(一)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根据计算机用户的人体特征来进行识别操作的。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技术的运用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安全保障,确保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二)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目前被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计算机网络和外用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1],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内在信息不受外在网络信息和环境的影响和侵害,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在的安全性。
(三)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将将计算机用户的一些明文数据进行加密,运用密码进行转化,一般不知道转化密码的人员就无法破解相关数据,这样来保证计算机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四)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主要是定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扫描,一旦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漏洞,能及时对计算机漏洞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三、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淘宝、唯品会、当当等网络购物网站的成立,人们的购物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多数都会选用信用卡作为付款的主要支付方式,这就会涉及到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问题,也会存在消费者的信用卡账号被别人盗用的情况,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密技术[2]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消费者的信用卡支付安全问题,确保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交易的安全性。
(二)局域网中的应用。一个单位区域内会设置多台互联网计算机组,被称之为局域网。目前,很多国际化的公司,会在其他很多的国家内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可以方便分公司和总公司的办公,会利用专门的线路来连接各个分公司的,这时就会运用到虚拟的专用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公司信息的安全性,也能给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三)其他方面的应用。电子邮件的传递过程中,为了防止他人伪造客户的身份信息,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来保护客户的网络信息安全。在人们进行淘宝的网络购物支付时,可以运用电子交易协议和安全套接层协议,来确保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安全,此外,为了确保消费者信用卡密码的安全性,专门研发出密码专用芯片,来保障消费者的网络信息安全。
结语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多个层面,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都开始将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运用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工作中,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对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为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提供更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促进网络信息安全、健康的发展和传递。
参考文献
[1]任晓英,尹志浩.谈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及应用[J].广东科技,2013,18:55-56.
【关键词】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当前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最佳时机也是信息化发展最蓬勃的时刻,但发展背后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忽视。虽然很多城市目前采用的专网或局域网网络架构能够降低与外网的接触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网风险。但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监控网络安全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大,利用网络监控提高网络安全也将成为信息时代网络安全的大趋势。因此如何提高监控网络安全将是我们现在甚至很久之后都需要关注并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监控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一)用户需求。
个人、商业信息因网络普及不再成为秘密。个人和商业私密信息在通过网络存储和传输时,这种携带私密信息的载体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私密信息泄露,且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手段让远程监控甚至网络系统自身已经不再安全。如,2013年4月黑客———“叙利亚电子军”入侵美联社官方Twitter账号后”白宫爆炸,奥巴马受伤”的假新闻从而引发美股暴跌,损失约2,000亿美元。而城市公安系统为了确保用户安全推出的公安系统、平安城市系统、手机监控等也和互联网密切相关,若没有良好的监控网络,犯罪分子很可能会利用系统漏洞访问公安系统进行犯罪。这些用网隐患让使用者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愈发膨胀。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使用迫在眉睫。
(二)安全产品升级需求。
目前,很多流媒体形式的视频监控应用产品应需求而生,但是这种流媒体本身因其自身的便易性和广泛性,很容易遭到破坏和攻击。不久之前某市的银行抢劫案中,犯罪分子即是利用配电箱切断监控网络系统实施的抢劫。这也说明,当前的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并不成熟,设计者还需研究实用性更强、符合标准的监控网络安全产品。
二、网络监控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监控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步即成的,要想加强监控网络安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深化。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
监控网络安全是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是其得以实施的物理安全保障。例如在实际网络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考虑计算机硬件设备能够有效应对地震、水灾、火灾等事故,同时对由温度、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否有一定抵御能力。而计算机其他配套如USP备份电源以防止因停电对计算机造成影响,恢复出厂默认设置以恢复人为错误操作造成的严重后果,健全的报警系统和双机多冗余等等计算机系统安全设计也必不可少。只有先确保监控网络的物理安全,才能够保证监控网络能够正常工作。
(二)网络传输。
单个的监控网络安全系统并不能真正实现整个网络的安全。因为监控网络需要及时将网络监控信息传输至互联网,一旦监控网络安全系统与外界通信,就可能会遭受攻击或者被网络病毒感染。倘若安全系统被攻击或感染,不仅系统自身会遭到破坏,与之连接的内部网络也会遭殃。因此安装监控网络安全系统的同时还应保证与安全系统相连接的服务器具备良好的防护措施。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在外界通信的互联网上装上如防护墙、正版操作系统屏蔽漏洞等软件。接受外网信息时,只允许对应主机接受正常通信的数据包,对于不明来历的请求应直接拒绝。只有做好传出、接入两方面的管控,才能够确保监控网络安全系统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下工作。
(三)后端软件要求。
后端软件安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被传输数据的服务器上的软件安装应尽量确保安全性,确保监控网络系统传输数据时不会有危险,且对于被传输服务器上的登陆用户需要有权限和密码要求,明确登陆者责任和及时发现隐患;二是监控网络安全系统自身安装的软件也需要严格把关。平台软件可以使用LINUX核心平台构架从而提高平台操作稳定性。系统信息存储可以采用ISCSI技术的分布式网络存储,该技术支持本地、中心、前端等多级存储方式,数据存储空间大,存储数据不易丢失。此外智能负载平衡技术和高可用在线热备技术能够确保安全系统平台长时间运行并支持大信息量数据搜索。
三、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愈发广泛。基于实际网络安全应用需要,目前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一)防火墙。
防火墙能够依照特定规则,允许或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它有效结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策略,为用户用网筑起一道强有力的安全屏障。用户可以通过安装防火墙软件或者架设防火墙硬件来为电脑屏蔽安全隐患。防火墙可以智能规避危险,让内部人员只访问安全的外部服务,也可以拒绝外部服务的非合理访问请求。为确保用户用网权利不受侵犯,可以在如路由器、服务器上设置防火墙,这样可以保证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网络资源,而企图攻击路由进入内部网络的非法网络不仅会被拒绝还会被跟踪,严重者甚至报警。
(二)信息身份验证。
信息身份验证为用户提供了准确的个性化个人信息,方便用户简单、安全地登陆不同网站。如密码、邮箱验证码、动态手机口令等信息验证大大提高了使用者信息的安全性,降低了其他人非法登陆用户网络系统的可能性。而实名认证、手机号、邮箱绑定的方式也方便用户在个人网络遭受攻击被盗取之后能够及时通过身份验证找回,避免造成损失。
(三)信息加密。
信息加密主要是视频流加密,当监控视频被传输到后端系统时,文件在打包压缩的同时也被加密,只有特定的密码才可解压,而其他妄图非法取得或篡改视频的操作都会被拒绝。这种通过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提高数据安全性的技术即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应用价值很高。目前流媒体对于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较多,但是安防监控领域对于这一技术的使用并不多,当前在使用的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平台厂家。由此可看出,安防监控领域的安全监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流媒体对于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虽然日趋成熟,但考虑到流媒体自身存储数据的图像实时性,因此在加密和解压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评估解密速度对数据实时性的影响,计算解密速度和数据包大小的对应关系。利用序列密码进行流媒体数据加密也是一种不错的加密方法,但使用这种加密方式也须考虑实际需求。
(四)VPN技术。
VPN技术适用于连锁超市、集团公司、加油站、公共场所等地方,它能够在公共信息网中建立虚拟局部网络,监控数据可以基于虚拟局部网络实现数据的安全传递。也正是基于此,连锁超市、集团公司和加油站等分布散、数量多的个体只要将数据专线接入本地网络,即可在自己的虚拟局部网络中安全传递信息。此外,若想节省高昂的布线成本,也可以采用拨号方式接入VPN监控网络来构建监控网络,传递信息。
四、结语
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应互联网大环境而生,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基于当前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不可否认网络攻击手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现在的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还远远不够,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仍然需要面对极大的安全挑战,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而网络安全,仅仅有监控网络安全系统还远远不够,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和操作者的高度安全防范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者具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梓墨.监控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J].中国安防,2011,8
[2]厉颖,韩殿国.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2013,2
[3]陈利.基于行为分析的网络通信监控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技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