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细菌、蓝藻、放线菌和支原体等。
2.自养生物和自生生物:
自养生物:指能够将无机物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
自生生物:指能够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如圆褐固氮菌、玉米、人等,与寄生、互利共生不同。
自生生物可能是自养生物,也可能是异养生物
3.腐生生物和寄生生物:
腐生生物:指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物。
寄生生物:指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生物。
4.细胞株和细胞系:
细胞株:指原代培养的细胞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的生长就会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传40~50代。并且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细胞系:指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有少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在可能的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并且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能无限传下去。
5.细胞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液:指植物细胞中央大液泡中的液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细胞液。
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全部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各种细胞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液。
6.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指有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直接消化利用(一般动物的消化道内没有纤维素酶的存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的病变。如:脚气等。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在肝脏、肾脏、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
7.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遗传信息:指遗传物质所携带的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相关信息,表现为遗传物质基本组成单位的特定排列次序。如DNA上脱氧核苷酸对的排列顺序。
密码子:指信使RNA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含氮碱基,常被叫作遗传密码。
反密码子:指转移RNA上能够与信使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
8.非编码区和非编码序列:
非编码区:指基因结构中不能被转录也不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非编码序列:指基因结构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9.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子、终止密码子:
启动子:是指基因结构中位于编码区上游的核苷酸序列,启动子中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能够准确的识别转录的起始点并开始转录,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作用。启动子不止三个碱基。
起始密码子:是指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含氮碱基。
关键词: 学困生 转化策略 高一生物学习
学困生的转化是现代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几乎每一科目都有学困生存在。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学困生的出现也是必然的。部分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生物兴趣不浓,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差。为了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和整理之后,走进生物学困生,和学困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就使得学困生敞开心扉,将他们的困惑告诉我。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家庭访谈、学习行为记录等对高一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学困原因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并针对性提出了转化对策及思考。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一生物学习产生学困的类型比较多,但综合来讲,我认为可以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是初高中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学要求的变化,初中生物教学更加侧重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大部分为概念教学。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科思维习惯、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当学生进入高一时,生物学科更加重视理论及抽象思维,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显然有所加深,而且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比如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光合作用的教学中都出现了数学中的有关计算。其次,在初中生物学科很多学生把它当做一门“副科”在学,而当进入高一后,还没有转换这种思维,因而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生物成绩下降。最后,有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等外界因素也进一步导致学困。
内部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生物知识的兴趣等主观因素都会导致学生自身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中考过后许多学生整个暑假都处于精神松懈状态,初中的知识点遗忘严重,进入高一后难以收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困。
二、问题的具体表现
1.畏难情绪严重类
这部分学生生物基础较差,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把自己定义为缺乏生物细胞,妄自菲薄。尤其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时要深入学习细胞内的微观世界,当学到各种大分子和细胞结构时,大部分的细胞器,各种结构,各种功能,更被他们混为一谈,加之知识点的繁多与枯燥性,这部分微观世界的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态度。
2.动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由于家庭要求低,学习环境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导致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明显低于“能力不足型”的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定位,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自我消极,能学但不想学。
3.能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刻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课程的预习、学习、总结等。
4.整体困难类
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偏低,个人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性地学习困难,知识漏洞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自甘人后,自暴自弃,丧失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同样的后果,即学困。在了解了这些学生学困的原因之后,又该如何采取对应的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提高成绩,重拾信心呢?
1.针对畏难情绪严重的学困生
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获得成就感的喜悦,从而让其重拾信心。
走近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帮助可以唤起他们的一时的学习热情,但有时候,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收获不大,他们可能又会泄气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意志力薄弱,很难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这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强调“学贵有恒”。要学好生物,就必须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量变之后才能产生质变。为了使他们有稳定的学习兴趣,老师平时的“奖励”是很重要的,即使考试分数提高一分也不要忘了表扬,即使平时作业做对了一道题也要加以肯定。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确实,学生的自信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动的内动力。
2.针对动力不足的学困生
动力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困生中,独生子女往往占多数。由于某些家长对子女或多或少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过低,造成学生的思想松懈,自我要求低下,对成绩的提高不抱太大希望,这也是学习无动力的重要原因。对动力不足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通过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从而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并通过感恩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这样就有可能激励起学困生学习的斗志,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其次是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学生的斗志,用爱心去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比如在学生感冒时为他买药,带他上医院求医等。通过关心学生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和期待,从而意识到学习不仅是自己的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责任,进而引导其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与他们长远的人生规划形成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变消极为积极。
最后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特色,学生专长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比如有些这一类群的学困生爱好书画,就布置一主题与细胞相关的手抄报设计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特长与生物学习相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关注,主动去收集材料,整合材料,产生对生物的兴趣。
3.针对能力不足的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思维相对迟钝,学习不得法,但是他们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且意志坚强,虚心求教。所以可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障碍,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一帮一,优生带动学困生,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说到学习方法,对于这部分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引领他们发现每一章节的重点,再给他们补充讲解难点知识,逐一突破。所谓勤能补拙,给这一类群的学生开小灶,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真心地敬爱老师,从而爱上你的课。
4.针对整体困难型的学困生
这一类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首先要理顺造成学生学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解决影响他们学习的外部因素。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其次,这些学生学习被动,不知自己该学什么,因而教师应给他们提出较为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在学生训练或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隙中走到这些学生中去看看他们阅读情况,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让他们感觉到每堂课老师都在特别地关心他们。在临考前也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鼓励,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定不能放弃。课内外都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关心与关注,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同时入手,消除这部分学生的畏惧情绪与叛逆心理,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
四、对高一生物学困生转化的思考
学困生转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课堂内生物教学方式,更要巧妙地利用生物实验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课外还要用爱心来感化学困生,帮助学生排除万难,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虚心地接受教导,化感激为学习的动力。
当然,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会出现多次反复,此时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生物学困生学会并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从高一就喜欢上生物学,让他们学会自己建立起相关的知识联系,学会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杜静海.高中生物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探索[J].广西:广西出版杂志社,2012:14.
[2]邵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转化外语学困生[J].教学与管理,2004(36):89-90.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达娃次仁.刍议高中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4-01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已经与生物、信息、材料、物理,甚至是环境和新能源交叉渗透到一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学好化学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生受用的。但就目前的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有机部门规律掌握不清,不能清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特点等现象。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当前有机化学部门教学是摆在所有高一化学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障碍分析
1.1 缺乏有关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由于在内容设置上,化学有机部分是紧跟在无机部分之后,因而在开始进入有机部分学习时,缺乏对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学生们习惯于照搬以前的无机化学部分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并按照无机部分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机部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们没有准确把握学习有机部分的基本规律,如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其性质通常与其结构联系密切等。由于多方面的缺乏,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后续学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失去学习的自信。
1.2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缺失
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必须熟悉而准确的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特征,但目前高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对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的缺失是学生们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学习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缺乏立体思维,想象不出其结构和特征。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对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具体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辨别相关官能团,导致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障碍。
1.3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另外,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定势,缺乏逆向思维。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受任课教师布置练习呆板及侧重对正向思维的锻炼,因而,逆向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们普遍缺乏逆向思维。一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有机部分的题目都不是对单一知识的考查,而是对多个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考查,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缺失而不能正确作答,而只能解其中的一部分。
2.如何提高高一有机化学部分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实现过渡
要提高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有效性,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们实现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知识上的平稳过渡。具体的做法是:上课前,各任课教师应当反复认真研究,精心的准备,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并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经常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学习有障碍的知识点等进行全面的摸底,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各个击破。课后,各任课教师还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看看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学生们对有机部分学习的平稳过渡。
2.2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
虽然有机化学存在多、乱、杂等显著的学科特点,且与无机化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但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的规律确实可以总结归纳出来的。因而,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联系,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们掌握有机物与性质之间的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总结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结构到性质,接下来是用途、制法,最终寻找同类物质,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能从结构入手,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一步步深入。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学习感受不断总结心得、规律,总结自己的一套学习有机化学的规律和方法。
2.3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总体来说,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化学有机部分的教学亦是如此。具体来说,一方面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水平。任课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考、教学大纲等展开研究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4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虽然目前随着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单一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要提高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仍有待完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充分运用设疑,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主动发现疑惑,最终通过自身思考和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分析
1.1 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尝试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教学重点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教学难点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构建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的构建见表1。
3 生物膜物理模型构建过程的呈现方式
3.1 常用教学方法调查
3.1.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3.1.2 原因分析
调查人数虽不是很多,但从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从调查中可知,在具备了多媒体设备的中学教师基本上100%都直接选择了PPT教学模式,而在设备不够的或是有一定年纪的教师,则更多采用板画和板书的教学方式。在三种教学模型中实物方式教学方法被采用的机率是最小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1) 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所决定:PPT教学模型相对而言,较形象直观、具备动态效果,教学方式能较轻松驾驭,同时又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实物模型教学需要教师花费相当多时间去制作或寻找适当的教具,同时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花精力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2) 教师个人素质起到影响作用:具备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型是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不仅需要观摩大量优质课的视频和同事的教学过程,还需在教具的制备和克服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时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遍遍的反思和修改。种种原因使得物理模型的教学方式被教师较少采用。
3.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各种教学方法分析
3.2.1 PPT多媒体展示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用幻灯片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辅助手段是师生绘制磷脂双分层基本支架。
优点分析: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理解得快,对结构模型的特点掌握准确性高。
缺点分析:学生动手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由于PPT的播放顺序和模型构建过程不能同进出现,因此对于模型的构建过程缺乏具体形象的了解。
3.2.2 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并结合PPT多媒体技术。教师在PPT中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磁体、电线制作的磷脂分子的物理模型,利用教学中所用的圆形与方形的黑板擦表示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方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在黑板上再现科学的探索过程,一步一步构建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优点分析: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缺点分析:模型保存是一问题,比如橡皮泥制作的较大的物理模型。学生难以把握制作的实物模型精确度和科学性。教师对课堂进度较难掌控,对学生引导需要达到自如程度。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物理模型,对于四维空间和动态展示相对不足。
3.2.3 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
优点分析:学生能根据模型构建历史过程和师生模型构建内容相结合,从而对模型构建的过程有具体的了解。缺点分析:对流动性这个特点缺乏动态的了解。
3.2.4 物理模型建构、PPT技术及微课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型
主要授课模型是:(1) 先用微课展示一个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最后胀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之一:选择透过性。(2) 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同步探索历程,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实物制作生物膜模型。(3) 以微课方式整体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视频的设计思路是:① 截取一小片细胞膜;② 从显微结构到亚显微结构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③ 立体展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即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分布情况;④ 展示细胞膜中糖被的分布;⑤ 体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总的设计思路:要通过微课体现生物膜成分及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结构,同时要体现生物膜结构中“流动”及“镶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其他教学方式中所不足的地方,即体现细胞膜的立体空间结构。
优点分析(与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相比较):对微观世界通过声、画、音等方式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对微观世界探索的兴趣,导入情景设置合理;最后以微课模型从四维空间角度展示整个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克服了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黑板展示中缺乏四维空间和流动性不足的缺点。
缺点分析:做一个微课容易,但做一个好的微课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自身对微课录制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同时微课使用中由于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突破,在问题思考中往往不能根据实际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教学安排中灵活性相对不够,且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稍显不足。
4 微课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测试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部分测试题,主要从微观角度来检测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理解。
【例1】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
A. 蛋白质分子 B. 一层磷脂分子
C. 两层磷脂分子 D. 核酸分子
【例2】 脂溶性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镶嵌着蛋白质
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有
D.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例3】 如果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那么这个CO2分子共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 4 B. 8 C. 6 D. 5
4.2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测试结果见表3。
数据显示:使用微课中班级高分率比常规教学模式高出22.76%;最高分相差8分,距离比较小;但是最低分之间则相差12体现出了较大差距。这说明在于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方面和立体结构的了解中,微课起到一个很重要作用。
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应用,学生学习效率反馈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效率反馈见表4。
数据是对使用微课教学的高一(5)班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能存在着小部分学生没有根据自己内心实际出发做出回答,不过也能从中得出微课使用的一些建议。从数据中可见微课在显示微观世界中给学生带来极大震撼效果,100%学生认为应当常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与微观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如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而对空间结构认识,有3.5%学生认为用与不用没有什么差别。课后教师也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解,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学习素质相对都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微课在空间立体结构显示方面对于学习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效果会比较好。
微课在教学模型构建中使用还在探索过程中,先以此案例与各位同仁商榷,请不吝赐教。正如PPT技术曾经经历过的:从全盘接受到多数的否定,最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微课也可能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