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政策课论文

形势政策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形势政策课论文

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网络信息 形势政策 实效性

根据2004年、教育部13号文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发展异常迅猛,由此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冲击,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

1.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的挑战

如今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与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根据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开展的问卷调查,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平均时长达到了1小时43分钟),其次是网络电视(近40分钟),其他依次是杂志、传统电视、报纸、广播。[1]87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一族”。

1.1从教学内容来看

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内新闻”、“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及“热点报道”、“新闻分析”等。高校食堂都装上了电视播放中央电视台当天的新闻节目,如“朝闻天下”、“新闻30分”,保证学生能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另外,网络电视已经在高校普及。通过网络电视,大学生还可以收看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如“有报天天读”“凤凰大视野”,获得丰富的资讯。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使用的讲授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得来的,有的甚至是直接使用网上现成的材料。大学生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讲的一些信息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因而,一些大学生认为既然校园电视、网络电视、校园网、报纸等触手可及,看看报纸、浏览网上信息,就可以了解到不少时事,似乎用不着上形势与政策课。

1.2从教学方法来看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都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历史资料等文字、图片、音像材料通过PPT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大大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由于该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实行一人备课,集体上课的教学模式,而少数老师拿到讲稿和PPT后,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满意甚至认为这样的课程上不上无所谓。

另外,一些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也开辟了学生“一周要闻”、“每周时政”等栏目作为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安排课前10—15分钟作为学生时政点评时间,要求学生先讲述一段新闻或政策,再由其他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新闻分析能够把热点事件及时地反映出来并加以评论,有些学生的PPT制作得很精美,还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仅引起其他同学的掌声,还使老师受益不少。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3从考核方式来看

根据13号文件,形势与政策课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都考核一次。考核方法要灵活,可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我院以往主要采取写心得体会或者感想、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流于形式。由于网络媒体易于复制、检索,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下载信息。如若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者感想,学生一般就选取上课所讲的专题,考前从网上下载资料,写学习体会变成了介绍事件的内容;如若要求写篇论文,绝大多数学生就事先从网上下载或者从报刊中摘抄几段文字,甚至考试时通过手机下载,呈现考试“一大抄”的不良现象。那些没有抄的学生也觉得考核方式不公平,这些都导致了形势与政策教学效率的低下。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大众传媒的普及无法代替形势与政策课。这是由大众传媒本身存在的负面因素及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的。

2.1大众媒体的负面因素

2.1.1新闻传播失实问题。

真实性是一切新闻的生命力,无论新闻的传播途径怎样变化,真实性都应该是新闻长久不变的特征,网络新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在实际传播中,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确实受到了严峻挑战,甚至个别时候出现严重的失实,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2]30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传媒获得的。[3]12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一些新闻从业者甚至人为地歪曲报道,使一些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趁机传播,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错误思想和行为。

2.1.2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非主流化。

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新兴媒体,网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将海量的网络资源整合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开展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网络探究式教学

1.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单一、固定性的教材可循,因其以上的诸多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科目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表现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1.2网络探究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及率。网络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量的网络资源;(2)即时的交互平台。探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最初形式。国外学者David S.Jakes等人在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一文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基于探究式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获取事实信息,然后建构出最后反映他们对最初问题所给出回答的知识体系。”(David S.Jakes)探究式教学还被认为是一系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限制,当前的探究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探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年来,网络探究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网络探究式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和不足,是教学实践中非常必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尝试。

2.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

在网络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了网络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自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起了《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之外广泛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平台还将学生与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了充分互动的网络空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2.1建立教学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教学网站,也可以是附属于某个教育教学类网站的网络互动空间和论坛,无论是采取任何一种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网站都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1充足的网络存储空间。网络存储空间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探究式教学网站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网络存储空间,才能够实现探究活动过程中多项交互,实现多媒体资源快捷上传、下载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2.1.2多媒体的网络交互平台。海量的网络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课件)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一一引入,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网络探究式教学网站必须具备多媒体交互平台,将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在教学网站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这一专题时,我将网络中丰富的视频资料整合到网站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究。

2.1.3一体化的注册、认证、群组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需要对该教学网站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网站注册、登录和认证系统。同时,为了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网站中还需要具有会员的分组和群组管理的功能。我在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加入了班级群组的功能,在群组中学生还可以自行创建相应的专题探究群组,并自行管理群组成员。

2.1.4便捷的网站监管后台。网站管理后台是对整个网站进行管理的总平台,在探究式教学网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便捷的网站管理后台,使得教师和网站管理者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对学生网络探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2.2形成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按照网络探究的深入程度和提出问题的形式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途径。

2.2.1抛砖引玉。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成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网络探究作业的形式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后上网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头脑风暴。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头脑风暴的形式产生。学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上网搜索相关专题中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内容,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课题,并将课题通过网络平台上报给任课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网络探究。

2.2.3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探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前两个过程的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思考,形成了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同一专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最终确定探究课题,并上报给课题相关的任课老师。

2.3过程简介

2.3.1确定课题。

在探究课题形成之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相应的负责老师,经过审核后,确定探究课题。按照探究课题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参与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成果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自主探究,学生在学期末针对探究课题在网络中发帖子,并提交网络探究学习小结。除此之外,探究小组还需要附上详细的小组分工表和总结汇报PPT。同时,探究课题跟帖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

2.3.2搜集资料。

在探究课题确定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资源获取课题相关资料,并组建探究课题资源库,以帖子附件的形式到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登录网站,下载探究课题资料,实现探究课题资源的共享。

2.3.3内化加工,形成观点。

在资料搜集和上传之后,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资料和网络论坛中其他会员对所探究课题的评价和课题资料的补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对探究课题资料进行内化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结和课题论文的形式递交探究成果。

2.3.4总结交流。

学生递交了探究成果,并不代表整个网络探究活动的结束,为了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需要对网络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并通过网络平台或“总结课”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点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网络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评选出最佳探究个人和最佳探究小组。并将网络探究论坛中好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类,做成展示平台,为接下来的网络探究活动提供借鉴。

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形式与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4注意事项

在《形势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中,网络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然而,网络资源犹如大海,学生在网络中畅游的同时,需要教师为之导航。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班级群组探究的形式搜集网络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探究互动空间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探究的积极性。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某一课题的论述观点,如若不加以引导,将与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通过网站后台加强对学生网络探究进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即时的审核、修正和评价,也正通过如此方式,使得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及时地纠正不良的观点,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现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3.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将课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强化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通过网络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同类思想政治科目和其他专业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建构自己对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热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实时更新。

3.4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形势与政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5通过教学渠道的网络平台实施开放性的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不同信息,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结语

通过网络探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虚拟现实的网络空间,调动起网络中一切的可用资源,引导学生构建自己对所关注课题的认识,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问题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互动和共同探究,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吸引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S.Jakes,Mark E.Pennington,Howard A.Knodle.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2007.3.18.

[2]胡成广.浅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4,(2):68-71.

[3]宁曼荣,李晓衡.讨论时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界,2006,(8):268-269.

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第3篇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创造思维;创造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39-01

一、在新课程下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同时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要联系学生实际,去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在新课程下进行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思想政材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

三、在新课程下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的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自己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教学,进而改变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产生。

四、在新课程下进行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这是由教师指导而学生独立进行的教学要素结合方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要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