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编辑存储、播放、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所以在有些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了不起再多一块小黑板,一副挂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甚至一些学生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和细节转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楚的感性认识。
2、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以其动感的画面、流动的音效、优美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一改以往学生厌倦的白纸黑字情形,创设出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做到“眼,耳,口,脑”多个器官并用,这就强化了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由教师板书出来,内容一多,就得花大半时间去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例如画正弦函数的生成过程,用常规的方法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像的过程就需要6~7分钟的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只需约1分钟就足够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时效。
4、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止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其重点、难点具体生动直观,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比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达180°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关系说清楚,学生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让图像绕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强化,使学生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二、应用多媒体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其本身的特点与限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过大,会出现“迷航”现象
当短时间内接受超置信息时,大脑会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叫“迷航”。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量罗列,而在使用时,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出现媒体信息海洋的“迷航”现象。
2、有些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但要选择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某些学科的内容是不适合强硬用多媒体去完成,在一些学校,因为多媒体的“热”,不少老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
3、容易使教师不分主次,并产生依赖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也不能全部替代教师的授课活动,所以,不能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轻易地展示出来。对于那些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内容,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课件。更不能产生依赖性,盲目崇拜、迷信多媒体。它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应给予正确的定位,即它的“辅”和“非主导性”。
本文选用北京海淀区的《海淀区地理》、上海的《上海市乡土地理》、吉林省的《家乡》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内容的体例以及内容的呈现三方面的编写特点,希望为我国乡土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一、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比较
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是比较一致的。尤其是在自然地理要素方面,都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等内容,并突出本区域的独具特色之处。如在讲述区域的气候特征时,《上海市乡土地理》结合上海“大都市”的特点,除了介绍其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之外,还加入了天气与城市生活、气候与“商机”、“城市热岛”和“城市雨岛”等内容。而吉林省《家乡》中也介绍了吉林省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针对“农业大省”的特点,加入了气候与农业的内容,还涉及到由于特殊自然因素形成的著名景观“吉林雾凇”。
在人文地理要素方面,四本教科书都未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而是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诸要素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内容选择取向。《海淀区地理》紧握本区的三个最突出特征,即“文化古迹”、“科教重镇”和“中关村”展开设计,最后采用活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海淀区的未来蓝图;《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没有明显的划分,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湘西地区苗族特有的建筑、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其内容极具民族特色。
二、教科书内容体例的比较
《海淀区地理》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以自然地理为主,介绍北京海淀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形以及气候等基本要素,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地图”,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四章以人文地理为主,介绍海淀区的先进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由衷地产生一种身为“海淀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书整体的设计结构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比较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维。
《上海市乡土地理》打破了教科书以章为单位进行设计的传统,采用以专题为单位的方法编排课程内容。全书共分为七个专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每个专题后设有合作探究的栏目,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专题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并未将其中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课,这样的设计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留下了自由的空间,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家乡》仍然沿用地理传统的章、课、目的体例,章下设课、课下设目。整体结构比较传统,以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每目中除了正文之外,还穿插小资料、阅读资料、探究与实践、活动等栏目辅助学生学习,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程的新理念。
《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以课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共十二节,课的名称新颖活泼,如“请到我家来做客”、“唱支家乡最美的歌”等。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角度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每三节正课之后是一节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丰富新颖,包括“我的家族树”、“我们的手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
传统的地理教科书以课文系统为主,追求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往往表现为“八股式”的长篇大论,枯燥而乏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每一位教科书编写工作者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束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课程的新理念,四本教科书在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了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文字设计规范、简练;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四本教科书中在课文系统方面特色最突出的是《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书中设计出苗族同学咪彩以及土家族同学咚奎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如“独具风格的吊脚楼”一课:咪彩和咚奎一起看画报,看到大城市里那些亮堂堂的高楼大厦,咚奎很羡慕,他说:“什么时候我家能搬出吊脚楼,住进这些大楼就好了。”咪彩说:“是啊,我也希望我家能搬出那座石头房子,住进水泥大楼里。”这样使教学内容很自然的过渡到湘西的特有建筑吊脚楼上来,而且课文读起来很亲切,似乎在读一本娓娓动听的故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像系统
教科书中的图像不再仅仅以辅的直观手段出现,而像正文文字那样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这已成为教科书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对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分析,不难发现,书中的图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地图、遥感影像、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等,有的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了美术加工处理,所以展现在面前的这四个地区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设计合理、色彩和谐、清晰美观。
《上海市乡土地理》中典型的城市气候这一专题,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图像。首先通过观察上海与我国其他四城市气温(降水)的比较折线图(柱状图),得出上海属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结论。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先有文,再配图”的编写程序,符合课程的新理念。其次,在介绍“上海日照时数较多,沿海风力较大,利于新能源的开发”时,加入奉贤海湾的风力发电场、居民住宅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等景观照片,有利于学生把书本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成情感上的认同。天气与生活内容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因特网和电视台上的各种天气预报的图像;城市热岛内容中,结合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显示的上海热岛图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兴趣,增强了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作业系统
整体上看,四本教科书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作业系统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编排的位置也趋于多元化,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出现。在课前一般设计一些与课文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既可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为下一步学习构建一个探究的平台;课中的作业系统比较多样化,可以是出现在某段文字或某个图像旁边的小问题,也可以是单独列举出来的说说做做、合作探究、课堂作业、活动等栏目,这不仅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的作业系统在名称上与课中的区别不大,往往需要学生收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等,将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样既是对课程内容的消化,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上海市乡土地理》专题四,讲述上海人的组成知识点时,设计了丰富精彩的作业系统。既有读折线图思考:上海人口在1910年至1949年间为什么会急剧增长并出现两个“低谷”;也有让学生观察生活,举例说明外来人口主要从事的职业;也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针对某些不尊重外来劳动者的言行发表你的看法;还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班级同学家庭搬迁次数的内容。这样把问题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设计,是教科书中最亮的闪光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四、结论
第一,从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要满足《课程标准》中乡土地理部分的相关要求。其次,应体现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选取对生活有用的乡土地理内容,立足于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最后,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素材,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二,从教科书的内容体例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不是按照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而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紧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要素展开。其次,强调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活动、探究等)编排乡土地理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创造的欲望,增强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
第三,从教科书的内容的呈现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应该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的模式和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其次,应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性大、表达力强、贴近学生生活、色彩和谐美观的图像编排进入乡土地理教科书,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运用形式多样的作业系统使乡土地理成为学生综合学习和地理实践的基地,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地理教科书的重要标志。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以往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老师的备课准备得相当充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还要在黑板上画上复杂的机器构件图,详细的讲解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功效,这样繁琐的工作使得老师的任务加重,同时也让学生很难吸收,平面的图画不够生动、形象。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老师的工作变得轻松,而且课件的质量也变得直观、立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其中运用动画教学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来阐述其工作原理,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原来单一的说教模式变成现在的立体综合性的模式。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机械理论的兴趣,更使得教学互长,使学生和老师在理论上都有值得提高和飞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诠释机械理论的成熟机械基础是机械理论的重要内容。机械理论的成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凭理论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的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机械理论,使书本理论变得更加成熟。例如,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指引下做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动手去做了,熟悉了部件的内部构造,掌握好它的工作原理,使得机械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也变得有趣起来。多媒体技术拥有无限的空间,足够学生对某些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上一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例如课件、书本、尺子、挂图,还有板书,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较低,45分钟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的东西微乎其微。多媒体教学引起了机械基础理论教学的新革命,教课形式上变得游刃有余,理论的讲解上也变得轻松多了。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以往老师所带进课堂的东西缩小成一个U盘,里边有无限的理论空间,不仅使理论变得紧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关注,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其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加进一些新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后来的教学,变得更加方便,知识也随之变得更加系统。新事物的出现总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理论上的应用,我们看到它所带来的便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不是万能的。要防止多媒体成为教学方式的“独角戏”,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被丢弃的,而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老师依赖于多媒体的方便性,不再去进行机械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放弃了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疑问,开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正确性。久而久之,老师成了课件的解说者,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不断的在复制着别人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创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偏离轨道。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起初是感觉新鲜的,但是随着老师课件的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很多学生在45分钟内消化不了太多的理论,教学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为稍有疏忽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这样反而与原来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虽然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后,来不及对教学内容作出适时的反应和思考,从而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1)在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应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方便之处,不舍弃传统教学的优良习惯,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械理论学习的目标。(2)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敢于向理论提出质疑,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分成几小组,一组一组阐述其观点,丰富课件的不足,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进行机械理论的学习。(3)重视学生的反馈,尊重学生的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于所学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应高度的重视起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的解惑释疑。(4)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任何事物的优越性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完全可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的的整个设计仍要由教师来完成并执行。只有合理的运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课堂既变得生动,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更不至于丧失传统教学的魅力和功劳。新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历一段磨合期才能走上轨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逐渐适应,渐渐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加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断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李守柱工作单位:安徽机械工业学校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的确是勉为其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近年来不断扩招,指导教师缺乏,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抓得不紧,指导质量不高。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创作)的作品说明为主线,说明创作意图,解析作品创作过程,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说明与论证,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创作)展览现场进行,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创作)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然后学生选题,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抓紧时间,抓住指导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答疑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四、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