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我国高校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培养现代物流人才,支撑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我国物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2005年设立于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与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交叉互补地进行发展。虽然,近年来物流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但我校在师资力量缺乏、物流学科特色不突出、课程教学方法与专业要求不符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对此,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科特性,开展有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从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二、专业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操作性很强,在讲授各个理论知识点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避免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运用关联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的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由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它们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在引入每个新的知识点时,都可仔细分析前面讲授的知识点与该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这个紧密的联系为钥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力,从而将新的知识点顺其自然地引入到新的讲授内容中。在新知识点的讲授中,又可从基本概念的理解角度出发,对其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再逐一展开论述分析,使得学生在懂得知识点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各个分散的内容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更为扎实。如:运输与装卸搬运、装卸搬运与仓储之间是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从而可通过装卸搬运的中间纽带作用将物流管理中的两大主要职能要素———运输和仓储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在讲授具体职能要素时,如运输是以装卸搬运为起点并以装卸搬运为终点的,那么在这个中间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呢?启发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包括运输方式、车辆的配装配载、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成本等问题,都是需要在运输决策中进行解决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各个物流职能要素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

2.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的实例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物流类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引入与国内典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将理论知识、管理方法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物流理论及其操作的理解。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通过简单的案例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思考,逐步展开具体内容的讲述。同时,引入典型企业的考察调研实例,在讲述具体知识内容时阶段性地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来分析、讨论、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联系;如果引入的是本土企业或者非常知名的大企业的物流实例,更能够增强他们积极了解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案例讨论的组织应根据班级的学生人数、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等做适当的安排和分组,学生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听课并进行讨论。具体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事先分好小组进行准备,各组推举代表做主题发言,其他组员做详细阐述和补充,各组之间互相辩论;或者事先指派部分学生提前做重点准备,或临时抽选,或个人随机发言等。每次课程结束或者新知识点讲述完毕后,可布置思考题或者案例题讨论,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进一步加强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企业实际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的较好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并提升物流课程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网络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设施工具和设备操作、相关技术操作等内容,这些工具、设备的样式及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其作用和操作流程也各不相同。若只是通过口头讲述会非常的抽象,学生基本上不能想象和理解,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门课程都应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相关课程讲解过程中,展示各种设备工具实物的图片(如各种托盘、货架、运输车辆、条形码、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等),非常直观地进行说明和讲解,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同时,在讲述各个环节的物流职能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衔接、各项物流作业的操作流程、物流作业操作中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等,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资源(如企业自动化仓库系统操作的视频资料等),将各个不同的作业环节及其操作流程等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达到直观化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物流专业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建设核心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这样在授课时可以随时调用网络资源,如直接调用网络课程中的各类辅助教案或播放网络资源中的视频内容等辅助电子教案进行讲解,也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各种教学资源的浏览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开放式的教与学环境。很多物流的专业课程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如:可以运用仓储管理模拟软件来模拟仓储操作,以辅助《仓储管理》的课程教学;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以配合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物流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应安排在固定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模拟教学,并分配给实验教学一定的学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由教师进行指导和分配各组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在供应链模拟实验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别扮演最终消费企业(者)、销售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企业、物流企业,各小组成员再分别负责本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工作。进行模拟实验时,各小组按顺序依次模拟各家企业的订单管理(信息流),在货品配送过程中,各小组依次模拟供应商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最终消费企业,完成供应链模拟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较快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等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处理技能,全面了解整个物流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逐次转送的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物流专业的实验模拟教学,我校应加强物流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结合不同院校的物流专业特色,全面系统地完善实验室。

四、强化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能否承担物流管理的相关实际工作,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物流类工作的实习。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基础上,还应落实一些不同类型企业的实习基地,建立校企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走进企业实习,并邀请企业的管理者、物流工作者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进而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强化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阶段进行:

1.强化认知性实习在进行物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阶段,应安排物流管理的认知性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等,可采用专家报告、企业参观、资料演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物流行业的现状,了解企业物流的作业内容和流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组织企业实地参观的同时,进行现场讲解说明,并与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现场认知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强化专业课程实习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阶段,针对各门不同方向课的教学内容,分别开展专业的课程实习,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专业课程实习一般是在实训基地或与专业课程方向实习内容相吻合的企业进行的,由物流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实习,让学生逐次掌握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操作、管理能力。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将会加深学生对相应专业理论的理解,并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3.强化综合技能实习在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实习,为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综合技能实习的内容涵盖了若干门基础课、理论课包含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到企业进行临时上岗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物流的管理、组织和实际操作工作中,将课堂中学到的所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与实践相结合,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管理、组织能力,全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的能力等。

五、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一般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也有针对课程性质不同而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基本都以试卷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标准。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的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结合所承担课程的特点,灵活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以试卷答题来考核学生成绩外,还要注重能力的考察,增加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参与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课程实验成绩、课程实习成绩等。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取得成绩外,平时成绩可参考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来给予成绩,而实验成绩和实习成绩可采取撰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来分别取得成绩,再分别赋予一定的比例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后取得最终的课程成绩。课程考核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权重可以参考设置为:基础理论内容的闭卷考试成绩占最终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实验成绩占20%,课程实习成绩占20%。各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及授课过程的安排,分别设置考核的内容及其比例。这样,由以往的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综合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将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参与授课过程的重要性,更能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一、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的结果。

(二)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中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包括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学习相关技能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了解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真正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二、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物流行业市场调查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4)课程标准制定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新生进校,见习物流沙盘模拟(出于实训室建设成本的考虑,可选择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参观见习),可增加对物流流程和相应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重构课程体系的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样,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类别,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发展。核心课程的建设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2)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

(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1.建设内容

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全面、实用、规范、连续、灵活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建设方法

基于实训课程对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应与意向就业的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等等,这方面的前提是企业与学校要有良好的薪酬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

当然,各中职学校因就业区域物流岗位分布特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际举措各不相同,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应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秉承这一宗旨,我们将会迎来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chinawuliu.com.cn/oth/shuju/index.html.2007/02/1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的

岗位(群)人才需求定位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带,如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到本世纪后,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2.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基本符合以下趋势:(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把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操作型”人才是不全面的,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1)优化衔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基础知识的重复或缺失。(2)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应在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三个方面定向选择。(3)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主要由各单项能力要素组成。(4)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种思路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之下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工作领域的任务分析为起点,分析设计知识点,采用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架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过程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按模块化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图2所示内容。

重新解构后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是抛开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赋予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系统性的新内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描述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10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本文由收集整理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转贴于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企业 课程 改革与实践

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交货期,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掌握并熟练应用企业物流管理知识及技能,是企业中从事物料配送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

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方向)把“为生产制造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的物流操作、管理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应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制造业为对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的需求。

1 培养目标求“高”,将培养“三高”人才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计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将“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所谓“高认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高技能”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而“高素养”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会更好?”。如在讲授“物流标准作业”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作业?”、如何编制“标准作业卡”,还要让学生清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施“标准作业”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保证生产质量与生产安全,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实施标准作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标准作业”的重要性,从而将“标准作业”真正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会主动对“标准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工作做得更好。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不是企业生产一线简单的操作者,而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一线的现场管理人才,既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还要掌握对“人、机、料、法、环”等企业五大要素的管理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贯穿课程始终的“生产安全”教育为例,只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不伤害他人”还不够,还要做到“防止他人受伤害”,这就是对一个现场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不同要求。

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不同,它具有非专业性和可迁移性,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时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实训现场(或生产现场)一件小事为例,当发现物料配送现场的地面上有一个螺丝时,有个别学生会视而不见,一脚踢开;多数学生会把这个螺丝检起来放到料箱里,但这并不是职业素养最高的学生,如果学生发现地面有一个螺丝,他会把它检起放到料箱里,然后他还要思考“螺丝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螺丝再次掉在地上”,找到原因之后学生开始行动,并解决了问题,这才是一名高素养学生的表现。专业课程正是将职业技能的传授与职业素养形成结合起来,将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知识、高技能、懂管理、会改善”服务于生产企业一线的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2 内容设计求“新”,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根据企业对物流人员的理论、技能与素养的要求,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突出一个“新”,就是把生产制造企业目前普遍推崇的、先进的管理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如“现场5S管理”、“目视管理”、“标准作业”等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既有物流理论的基础学习,又有物流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不但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还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不但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与现场管理经验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生产物流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标准作业,对生产物流管理和操作进行设计、实施、评估及改善的能力。使之日后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一线管理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通过大量企业生产案例、工作流程、作业标准的讲解与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对企业生产实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企业实习与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达到“学得懂、会操作、知改善”的教学目的及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以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生产流程顺序为依托,设计和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在课程的设计中有目的地解决我国制造业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场物流管理混乱、管理落后、管理无方法、制造成本过高、在制品数量过多等问题,教学内容中融入真实的生产情境,使内容的设置更符合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需要。课程内容包括了企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销售物流、信息管理、绩效管理等一系列项目。贯穿企业生产准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多环节,注重的是实际操作技能锻炼。

3 教学过程求“做”,追求“做中学、做中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教师利用为企业进行生产企业物流培训的机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收集大量的企业案例、作业流程、工作标准与规范,通过整理加工之后,结合学校建立的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如:在学习“看板管理”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通过对企业现场参观过程的回忆,引出“看板”的概念与应用范围,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控制部”、“物流中心”、“生产车间”等部门,教师下达一个具体的生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生产任务,各“部门”之间需要利用“看板”这一载体进行物料需求信息的转递,以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当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如:供货出现差错或供货不及时时,教师与学生一道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措施。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不但掌握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看板管理”的方法与应用原则,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问题的解决与改善,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改善”,而这也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去掉了“××定义”、“××意义”的枯燥讲解,而是“做中教”。针对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训练课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生产过程的“标准作业”为依据,提出具体任务或问题,组织学生自我讨论、分析、制定计划和方案,然后实施、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正确答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为什么如此操作”,以及不这样操作会生产什么样的结果,通过企业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促进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认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设计问题与任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争论和探讨中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形式避免“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考核评价求“实”,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

学生的考核(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和标准,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考核(评价)分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情况,考核(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评价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如在讲授完“现场5S管理”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企业5S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对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室进行5S管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结合实际制定“5S标准”和“5S点检表”,由学生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真正掌握了“5S管理”的方法,也改变了学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被动管理变成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学生评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实践、参与从中领会知识内容。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体现在课程结束后小组汇报与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团队的作用、沟通的必要性、调查的方法、经验的积累等,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首批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建设专业,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作者本人负责的《配送管理实务》课程获得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生产企业物流》课程获得2009年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