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题的提出与理论假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领悟和感受到科学给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严肃认真地对每一个实验,既要科学地、直观地展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又要以改进和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进行绿色实验的设计、废液的回收再利用等,以点滴事例的实践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实验所用试剂、实验进行的条件、实验产物对环境没有或影响很小。探究绿色化学实验,既减少化学实验污染,又降低实验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便,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各项基础功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就具有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升“绿色化学”这一新的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中学绿色化学实验探究》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锐意改革,共同努力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不仅要注重学科训练,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改变过去的在实验中“照方抓药”“因陋就简”的习惯做法,更不能把化学实验当作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
(2)拓展实验功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感受到绿色化学实验的魅力。
(3)实验绿色化设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身边的化学及化学实验,学生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将一些司空见惯的、枯燥无味的实验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理解、认识,并进行绿色化学实验设计,让学生将其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通过绿色化学实验设计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使之成为“有用的化学”。
2.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以“绿色化学”为依据,具体原则是:(1)采用无毒无害的实验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如催化剂、溶剂)下进行反应;(3)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中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实现“零排放”;(4)会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集中收集并处理后转化为非污染物;(5)在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实验药品的用量能少不多,既不浪费药品,又将污染减小到最低。
3.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
(1)化学试剂的绿色化
化学试剂的选择尽量采用那些无毒无害试剂或有潜在环保属性的试剂。如白磷自燃实验,白磷有毒,燃烧产物P2O5对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采用镁粉和石英粉为原料,首先制备Mg2Si,然后将其投入水中,Mg2Si水解产生的SiH4在水面上遇空气立即自燃,整个实验安全、无毒、无污染,符合绿色实验的要求。
(2)催化剂的绿色化
化学实验中催化剂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作催化剂,如重金属离子、强酸强碱;使用固体酸碱、酶无毒无害的物质作催化剂。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中应尽量提高试剂的利用率,即使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转化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产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CO还原CuO的实验,为了防止未反应的CO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可以节约加热CuO所需的能量,可设计将尾气中CO燃烧的装置。
(4)反应产物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应尽量是无毒无害的物质,或以一种环境友好的物质状态存在(如固态产物),这就是一种环境友好产品。如SO2的漂白性实验,在试管中先加品红溶液,再加少量稀HCl,然后放入一块带孔塑料板,将固体Na2SO3小心放置在塑料板上,在试管口套上一个气球,倾斜或振动试管,使固体Na2SO3渗入混合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色。加热,再冷却,可使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不断呈现,并达到绿色实验的要求。
4.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如二氧化硫的产生及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氮的氧化物及光化学烟雾、原电池的形成及电池中重金属的污染、有机化学反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等,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绿色实验的设计。
(2)改进实验,提倡绿色化学实验
①增加尾气处理系统。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实验是属于粗放型的,只注重实验结论,没有考虑到对空气的污染,如果教师能本着绿色化学的宗旨,改进现行实验,不仅能减少污染,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里举一例说明:高二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反应一旦开始,就不好控制,并会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在试管中立即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氮,其自身的颜色却很难观察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实验时,进行少许改进,既要控制反应,又要注意尾气的处理,更要使现象明显。为此,铜与稀硝酸的实验可这样改进: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除空气;另在一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微热,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稀硝酸迅速用小胶帽(眼药水瓶盖)盖住注射器吸口。当观察到蓝色溶液、无色气体时(活塞会随着气体的产生缓慢外移),打开瓶帽,拉动活塞,吸入空气,会看到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此时迅速将气体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样的实验既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又达到绿色实验的要求。
②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代替有毒实验,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产生。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来完成有毒的化学实验,这种仪器和药品可循环使用,不存在污染毒害。如碘的升华实验,可用碘锤来完成(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内封有碘晶体),具体方法是: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因冷水起到冷凝作用,碘升华后聚在碘锤上方内壁,反之也可。另外,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可采用密封有二氧化氮的U胖肚管来进行。
③把有害物质合理替换,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在“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中,教材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氯水、氯化钠,其中盐酸、氯化钠在通电时会发生电解,产生有毒物质(氯气)。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盐酸,用硫酸钠代替氯化钠,既能达到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能避免氯气的污染,一举两得。
另外,多媒体课件也是实验很好的替代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会产生氯气,同时学生对离子的移动缺乏理解,如果用电脑三动画从微观的角度诠释微粒的运动,并显示两极的变化,效果比实验好。
(3)在分组实验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学生实验微型化,有利于减少污染,增加安全系数。搞微型化,从用量上加以控制。可将试管中的某些实验改在点滴板上进行,这样节省药品、污染少、操作安全、速度快。
②“三废”分类集中,引导学生回收利用。告诉学生大量废弃物长期倒入下水管道后可能产生的隐患:制氢气的锌粒和废酸可能在下水道富集引起爆炸、重金属盐类对水质的污染、眼镜反应的废液放久后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苯、苯胶、硝基苯等有毒致癌物这些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会损害自然环境。在高年级中大力提倡“三废”的回收利用。如废酸、废碱的中和处理和循环使用,重金属离子的沉淀转化法,银镜反应的废液和洗涤试管中提炼硝酸银以备“卤素”实验之用。
(4)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求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新方式
在课题选择上,教师应侧重在不同年级,结合课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在高一设置这样一些课题: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夏季各类水的用量及化验结果。在高二设置:白酒中甲醇含量的调查、电池的种类及回收的意义、白色污染的危害、水发食品中的甲醛含量的调查。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而对于教学的实施者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教学策划、课件制作等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由于有了网络作为感情依托,学生与师长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家长难以体察和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敝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三、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及主要内容
探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手段和途径,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1.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2.造成目前学生德育发展问题的归因研究。
3.学生德育不全面发展对其个人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
4.网络环境下对如何引导学生德育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
《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中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1.12《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摘要:本文从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讨论了我校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改革实践。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程;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课程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华东师范大学自1979年计算机系成立以来,就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及实践条件的限制,这门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随着PC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课程实践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经验,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面的课程设计方案。
2课程设计方案
多媒体技术方面国内外有不少教材,但覆盖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其核心的主题如表1中主题列所示,而主要设计的内容如表1课堂实验考察的内容列所示。以往教学主要强调多媒体的概念的讲解,以及多媒体涉及的算法等,其中涉及较多的微积分公式、矩阵运算和复杂的概率问题。查阅以往的调查表,学生反应该课程内容过于枯燥,而且比较抽象和深奥。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提高教学效率,该课程在保持传授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一下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实验来增强学生对于多媒体概念的理解,并在课时安排上压缩了以往对某些算法及公式的详细推导,而采用实验对比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算法及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后仔细研究那些推导过程,也鼓励他们研究与改进算法。
3实施方案
多媒体技术课程由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堂实践两部分组成。实践方面的实施方案采用NAS为主的硬件环境,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份实验演示系统,架设Helix Server流媒体服务器,并利用SMIL语言进行布局和管理,编写简单的PHP脚本,以WEB的方式来远程管理流媒体服务器。
3.1实验内容
针对表1中的教学安排设想,针对应该完成的十大主题内容,相应的实践内容设计如下。
① 将图片和视频以CMY/RGB/YUV/YCbCr存储,观察高分辨率下效果;
② 通过电视、电脑、摄像头等设备理解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通过麦克风、混音器等理解声音数字化与MIDI;
③ 利用GIMP、MSPaint等工具查看不同算法下的图像的边缘轮廓等;
④ 利用ImageJ观看图像不同压缩率下像素频率分布图;
⑤ 利用Adobe Premiere采集,Vegas Video编辑视频和重现素材;
⑥ 利用Audacity录制音频并编辑,利用Sound Forge进行音频压缩;
⑦ 利用QuickTimePro,RealProducer及WindowsMediaEncoder
对视频和音频进行编码;
⑧ 配置Helix服务器,编写SMIL文本,实现多媒体动态网页,及了解流媒体的传输机制;
⑨ 利用Ekiga和Skype进行视频会议,考察手机接受多媒体的同步化、吞吐量、延迟、抖动和错误率指标;
⑩ 编写简单PHP脚本,实现内容管理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流媒体文件。
3.2硬件环境设计
NAS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在架构上类似简单的个人电脑,只需电源与简单的控制钮,适合作为课堂实验硬件环境中重要的流媒体服务器和存储控制设备。网络摄像头作为廉价的视频采集工具,可通过路由器直接将视频信号存储在NAS中。话筒和音响设备作为音响的采集和重现工具,通过数字媒体适配器,将音频信号送入NAS中,并可以通过电视机观看最终的影音效果。扫描仪和打印机可以让学生手工修改某些图像或者加入自己的签名,而外接的USB硬盘和闪存可以作为镜像服务器,在NAS崩溃时进行恢复。USB不间断电源可以保证视频和音频采集过程不被中断,也可以确保NAS崩溃时恢复过程不被中断。通过支持多种协议(如NFS、CIFS、FTP、HTTP等)和多种操作系统的NAS,学生可以通过任何一台手机/PC/Mac,在互联网上采用IE或Firefox浏览器就可以对NAS设备进行直观方便的管理。多媒体服务器硬件整体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硬件整体环境
3.3流媒体服务器的选择
目前常见的流媒体服务器,主要有RealNetworks Helix Server,Microsoft Corona Server,QuickTime Darwin Server,其中以Helix Server较为流行。Helix Server是整个流媒体架设平台的核心软件,通过Helix Server的建立,可以使浏览者访问服务器上的影音文件,由此实现网上在线视听。通过修改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定义服务器最大连接数,分配IP地址和端口号,启用缓存管理,添加用户和分发许可证等,可以利用RealProducer将原始的影音文件转化成多流的影音文件,这种文件是可以根据浏览者的网速而传送不同质量的影音文件,以适应用户的不同网速(如拨号上网、ISDN、局域网、DSL/Cable)。
在NAS上安装Helix Server,提高了资源信息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且成本低廉。Helix服务器的日志功能可以整合NAS的日志功能,提供全面的性能分析和故障排除,提供数据在线备份的环境,减少系统崩溃几率。
3.4多媒体同步集成语言的使用
SMIL(多媒体同步集成语言)是基于XML标准用来描述多媒体内容互动展示的工具。学生制作好多媒体文件后,可以通过SMIL布局模块,添加屏幕左上方偶尔翻转的电台标记或节目标记,在屏幕右下方不断滚动前置的微型广告,在屏幕的底端从左到右滚动某些特殊友情提示或其他信息。学生还可以通过SMIL的计时模块,执行基本配置文件处理DOM事件(如点击、鼠标移过,事件可以用来开始、中断和终止多媒体对象和时间容器)来实现交互式体验,利用提供的3种时间容器(eq、par、excl)对多媒体对象或时间容器的排序来实现同步。学生可以利用内容控制模块来个性化和预取多媒体对象,定义多媒体流之间的过渡效果(如淡入淡出)。
3.5内容管理系统的实现
多媒体课程的实验演示系统如图2所见,学生使用PHP开发内容管理系统(CMS),后台运行的WEB服务器是Apache,数据库是MySQL,学生需要扩展他的系统使其适应交互式多媒体对象的演示。在CMS中,样板参数预先存储在数据库中,当有请求需要时被调用填入预定义的样板中。样板处理器是CMS中的PHP脚本,响应来自WEB服务器端的CGI呼叫请求。由客户端提交的XHTML表单文件,最终生成SMIL文档。样板是SMIL文档,通过样板处理器从MySQl数据库中收集的样板参数,通过CGI请求中收集多媒体对象ID参数。基于效率的考虑,多媒体对象直接以二进制文件方式存储在网络硬盘上(而非以BLOB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上),通过SMIL文档调用,以URL链接的方式嵌入用户浏览的页面中。
图2 内容管理系统
这个项目建议用户端采用RealPlayer,RealPlayer比其他播放器有更多的优势:RealPlayer能安装在各类操作系统(Windows,Linux/Unix,Mac)上并得到了广泛应用,RealPlayer支持SMIL 2.0几乎所有的标准(QuickTime只支持基本配置文件)。图2的SMIL文档网页页面是生成的SMIL演示文档的屏幕截图,该页面的布局、内容等都可以通过用户提交的表单来定义。
随着时间或者通过用户的交互,演示页面不停的变化,可以通过底部导航栏来设置自己想看的图片、声音或视频。可以通过向左("")按钮来选择所需要的多媒体对象,标题栏的信息通过数据库取出显示在网页上,并且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变化的。通过这个Web版的管理工具,可以自由展示各种图片、音乐、影片等,并将文字、字幕等信息,并以自定义的方式同步显示。
4学生考核评价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30-02
一、前言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创新相结合是最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相关因素,找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方案,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结合当前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不足,从外界科研平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自身提升等方面探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实效。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水平现状及分析
目前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仍然客观存在一些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行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研究生科研目的不明确。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对从事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自身对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缺乏积极正确的认识,并没有针对自身的个体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课题组成员认为主要原因是部分研究生价值观错位,精神追求不高,对学术研究没有精神境界上的热爱。
2.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存在严重的知行不统一。在调查问卷结果的收集结果中显示,目前有很多研究生能够意识到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思维和相应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鲜有人将这些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科研活动中去。
3.研究生科研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研究生由于所处群体环境,会不自主产生某种压力使其趋于与群体中的大部分保持一致,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群体的从众心理行为产生,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发展,甚至产生惰。这种心理会增加人的惰性和无特点性,不利于科研创新思维的产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4.部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研究生科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具体为:简单的对传统方法重复性使用、简单的揭示科研表面现象、简单的对已有结论进一步证实、采用简单的单一方法验证推理结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会抹杀科研创新思维,更不能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学术氛围。
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进而形成可操作的方案,设计好对应的提升路径。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
结合以上总结的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相应问题,我们试图从科研平台、研究生本身和指导教师等多方位构建对应的模式,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并从三个方面探求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方案优化提升路径
1.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从宏观层面形成良好科研氛围。良好完善的科研平台是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基地,也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对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成果的互惠共享以及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平台的内涵可简单理解为:是一个完善的支撑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复杂有机系统,包括进行相应科研活动所需的资金、设备、场所等有形物,还包括科研团队有效分工协作、不同团队相互交流、知识资产的相应转化等无形物。
完善的科研平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完善的科研平台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撑、为研究生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指导、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基础保障。
总而言之,加强各高校科研平台的系统完善建设,营造积极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不仅能多角度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学术研究交流,还能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最终实现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增强。
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介入,给予课题安排,引导研究生创新发展。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自始至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实施主体,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业务素质,有些研究生导师,通过内部凝练“师训”,影响其研究生,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数据分析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在这个环节,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导师自身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导师应对自身的科研素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认识,致力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研究生导师的在校课程任务、组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评价,从而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导师针对所带研究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做到针对个体、因材施教,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导师还要充分发展的科研实践教育和科研素质教育。
(3)导师应积极探求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研究生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综上,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对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的学术建议、学术引导不可或缺,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学科创新发展。
3.研究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在科研中实现自我提升。研究生除了受教于导师,更重要的是从自身主观能动性上出发,积极探索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本文从以下方面对研究生自我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1)研究生应该端正自身的科研态度,从精神上对科研工作真正重视起来。研究生自我培养的最基础工作就是进行相关学科文献的阅读,对文献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他学者观点的了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文献,进行自我独立思考。只有进行深刻的独立思考才能在科研活动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独立思考可打破固有陈旧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从而萌发创新思维。
(2)研究生应通过积极参加课题实践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研究生积极参与不同课题实践,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一些自身专业之外的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这些不同课题的实践经验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即便未出色完成任务,也为自身日后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研究生应注重参加学术交流,积极弥补自身知识短板。学术交流的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还可以撰写自身专业相关的小论文,到某些高校论坛,通过吸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自身。
综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耗时长的连续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导师、研究生长期不懈的密切配合和紧密协作,从科研平台的建设、导师的引导、研究生个人主体能动性等三个层次逐级创新。本文基于相关调查,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些策略,后续将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2]徐凯,徐洁,王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三大障碍的审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6):46-49.
[3]代莉莉,张淑丽,庞利飞.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J].云南财经大学报,2011,(6):85-88.
[4]李娟,夏国清,王宏健.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3):72-74.
Research on Scheme Design and Path Dependence of Raising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bility
LIU Jian-zhun,MEI Jia-jing,SUN Chu-han,CHANG Qing-hui
(Management School,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