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哎,我的手机呢”“到底选哪一个好呢”“上班叽叽喳喳,下班安静沉默”,你对这些口头禅和行为是不是感到十分熟悉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摩登综合征”纷纷来“袭”,面对一些时下最流行的综合症,你是否“中枪”了呢?

选择 恐惧症

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会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选择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

病因: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的期间,时间在悄悄流逝,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个飞轮开门的例子,就是无论你是顺时针转动飞轮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将门打开,但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那就无论如何都打不开门。所以说贵在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选择,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对待选择多少都会有些恐惧,因为选择意味着要放弃其中的若干选项,而失去的感觉总是不太好的。

如果一直处于犹豫状态,就会变成布里丹之驴,徘徊在两边的草之间,因为想要两者兼得,最后难逃两者都得不到而饿死的悲惨命运。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因此常常在抉择之前权衡利弊,再三地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将会一无所获。

手机 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立不安。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手机铃声一段时间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朋友晒照没?死党来约没?老板来催没?关注的事情有进展没?……不及时知道这些就会心痒痒!据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不论是等人还是上厕所,手机都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当然,这个肯定是不能将睡眠时间计算在内的。)

“手机依赖症”之症状表现

对照以下情况,看你是不是“手机依赖症”患者。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你有8条情况吻合,那么你已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如果超过15条吻合,就属于重度依赖。

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

出门其他可以不带,一定要带手机。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心烦意乱,影响做其他事情。

时常有“手机响了”的幻觉。

不管是在上班、聚会,还是在路上,时不时要把手机拿出来看看。

时刻关注手机的剩余电量,随身携带充电器。

当手机没有网络信号,或者连不上网络时会抓狂。

一旦出现新版本软件,就会不由自主地升级。

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

看到好玩的,吃到好吃的,遇到有意思的,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

可以当面讲的事情,却宁可用手机短信、微信或者微博私信交流。

参加朋友聚会,主要活动内容却是各自玩手机。

常常因为玩手机而听不见别人讲什么。

睡觉前不玩一会儿手机睡不着觉,经常一玩就不留神超过12点。

晚上睡觉不关机。

睡不着或是半夜醒来,玩会儿手机再睡。

不能想象没有手机日子怎么过。

你可以这样克服“手机依赖症”

让家人、朋友监督自己,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

学会转移注意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比如做运动、健身、郊游等。

把手机装在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调一个响亮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在新时代社会的压力下,人们发现了一种现象――“下班沉默症”。

职场人,你是否是这样?

上班时侃侃而谈,应酬交际驾轻就熟;回到家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如果是这样,请注意,你可能患上了“下班沉默症”。

你是否认为自己患上“下班沉默症”?

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

症”。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48.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些”。

有人认为,性格内向的人群更易患“下班沉默症”,不过在工作的压力下,不分性别、性格,其实都容易患上此症。那么,到底哪些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患上“下班沉默症”呢?

“下班沉默症”的典型特征

工作充满激情,反应敏捷,和同事聊天也总能“妙语连珠”。但一下班就像“死机”一样,不想多说一句话,即便回到家也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

周末、节假日只想待在家里,哪怕对着手机、电脑,也不想和朋友家人一起出去玩,甚至敏感易怒,沉默不语。

“下班沉默症”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下班沉默症”是一种对生活的挤压变形,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甚至演变成家庭冷暴力。据调查:

41%的人会死气沉沉,对生活失去热情;

26%的人会因缺乏情感交流,引发心理疾病;

17%的人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

16%的人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

专家:心病当需心药医

专家指出,白领们用“下班沉默”的方式调节自己压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家人的情感需要,别因此增加亲友的压力。如果对家人的沟通信号总是不作出正常回应,家人难免会进行揣度――“他是不是不高兴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类揣度往往是往负方向走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隔阂。“如果下班回家真是累得只想沉默,也不妨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没有不高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工作了一天有点累、有点烦,很想静一会儿’。”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依赖;群体氛围;和谐;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39-02

近年来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手机已然成了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几乎人手一部,有的同学甚至两部。而且手机更换的频率也很大,每有一款新手机问世,立即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手机使用也不仅仅是通话、发短信,还有手机QQ、手机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等,用手机阅读、听音乐、下载游戏、电子词典、拍照等也是很常见的。总之是花样不断翻新,可谓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无论是上课、上自习、走路还是休息,在教室、寝室、还是食堂,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手机不离手,不分时间、地点、场合,随时翻看机屏,不该用的时候频繁使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就会出现惶惑不安、精神难以集中等一系列的不适反应。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似“强迫症”的“手机依赖症”是21世纪非药物性成瘾的一项主要内容,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与依赖,已成为大学生的新危机。而帮助大学生尽快摆脱这种手机依赖症,回归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我们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我们课题组调查分析了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比如:手机本身的功能特点、现代交往模式的改变、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众心理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各种心理诉求等等。针对这些成因,认为要防治手机依赖的病症,使大学生能尽早摆脱这种依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

学生有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可以定期请有关专家做专题知识讲座,利用各种宣传板和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宣传,还可以创建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机和固定电话并无实质差别,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而不能干扰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纪律约束,对课堂使用手机等不良现象要坚决制止,绝不姑息。加强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从而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排遣不良情绪

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课堂心理教育课,辅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技术,帮助手机成瘾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逐步摆脱成瘾的困境。高校老师应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的特点,及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产生不良情绪时,让他们有机会、有条件得到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快毕业的大四学生,手机依赖的比重比较大。这是由于大一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有孤独感,这时候,往往要用手机QQ与家人或以前的朋友沟通排遣;大四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找工作的种种压力,有的同学就通过上网、游戏等方式沉溺于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还有,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感到失望和不公平等原因,产生极其消极的情绪,就更需要沟通和发泄。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合理宣泄的机会,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释放,进而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手机依赖心理。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群体氛围,加强个性独立的品质塑造

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正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作用。比如别人刷微博,我就刷微博,别人用苹果,我就不能用杂牌子,手机攀比、手机依赖成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好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形成健康良好的、朝气蓬勃的群体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使滥用手机、手机攀比等不良行为在学生中缺乏市场。同时,加强学生独立个性品质的塑造,激发和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遇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盲从他人。当然对于无节制的滥用手机、荒废学业的行为,也要严厉批评。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辩论大赛、街舞比赛等充分吸引学生,展示学生的才华,增强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大型的企业、公司参观、观摩,体验不同企业文化的魅力,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树立奋斗目标;再比如参加社会义工协会,敬老协会,志愿者爱心活动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又满足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第三,还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植,尤其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知识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又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优良的学风。在这些活动中,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的实践作用,因为学生社团成员一般都志趣相同,更容易交流沟通。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那些过分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在现实活动中找到快乐,从而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抵制手机成瘾

解决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很关键。首先,要学会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能面对面沟通的,就不用手机。要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功能所带来的各种诱惑,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控制,改正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其次,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长远的奋斗目标。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发现新的生活乐趣,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例如听音乐、看书、在校园内散步、郊游等,让手机成为真正的工具。第三,努力训练自己沟通的技巧,与父母、老师、同学、室友尽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技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闲暇时间里,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不断尝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将生活的中心从手机虚拟的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尤其是情绪低落时,及时找朋友、老师进行沟通,正确排遣一些不良情绪。

六、家长、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爱

手机成瘾应该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家长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积极地与子女平等地沟通与交流,抓住假期与子女在一起的时机,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家长要多和学校的老师、同学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状况,以便及时帮助子女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各界也要充分关注手机依赖症所带来的危害,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氛围,用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来缓解大学生在巨大压力下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总之,面对手机依赖症,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家长和社会等几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一起努力,使大学生尽快摆脱手机依赖,找回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

[2]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3]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5]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

[6]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世界,2009,(1).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高频使用的通讯工具,而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日趋明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文首先通过对芜湖市高校7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的危害;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从自身、家庭、教师、高校四方面的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在大学生中,手机因其小巧、方便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在给大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的隐患。

1 手机依赖

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限于心理学领域,手机依赖行为看作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手机依赖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严重依赖者会出现躯体不适,社会功能受到相应的损害,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此类人群应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为社会与学校以及个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芜湖市三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随机选取进行施测。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99份,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3%。其中男生381人,女生318人,管理类116人,师范类152人,医学类283人,工科类14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调查法

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结合芜湖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23个项目,涉及大学生的统计学信息、使用手机的态度、频率、场所、以及所引起的身心症状等方面项目。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spss统计描述和推断并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重要和比较重要,29.2%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一般重要,只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没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33.2%,使用手机每天长达6小时以上的占12.9%。在关于手机使用用途方面,73.7%的同学认为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联系和信息来源,21.8%的学生认为主要作用是打发时间,4.6%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关于手机使用场所调查中发现,22.1%的学生在入睡前总是玩会手机,43.1%的同学选择经常,29.9%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4.9%的学生在入睡前从不玩手机。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很高,手机成为大学生沟通、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3.2 大学生手机使用原因自我评价情况

在关于手机过度依赖的主要原因方面调查发现,31.8%的学生认为通信的需要,36.5%的学生认为娱乐的需要,只有2.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大学生活的无聊为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的占到29.6%。在“上课时,无论老师讲课精彩与否,您都会把手机拿出来玩吗?”15%的学生选择符合,45.1%的学生选择一般,39.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学习功能较少,而大学的教学好坏也不是导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引起的身心症状

调查发现,如果出门忘记带手机,有22.6%的学生觉得不自在,马上回去拿,50.8%的学生选择不回去拿,但心里空空的,感觉不方便,26.6%的学生觉得没影响。在关于是否会经常因为玩手机而忘记该做的事情方面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选择符合。而在是否会因为手机来电或短信而中断学习的调查中,45.7%的学生会中断学习,只有11.3%的学生选择不会,43%的学生选择不一定。在你会在手机没信号或连不上网络的时候烦躁、焦急的调查中,7.7%的学生总是出现烦躁和焦虑,21.9%的学生经常出现,55.3%的学生偶尔出现,只有15.1的学生从不出现。而在长时间玩手机你是否出现身心状况改变方面的调查显示,59.4的学生都出现眼睛干涩或模糊,23.8%的学生出现头晕或头痛,15.9%的学生出现手麻现象,22.7%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14.2%的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情况,15.7%的同学出现睡眠质量变差情况。在“我总是把手机拿出来却又不知道要干什么”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符合或很符合,40.6%的学生选择偶尔,25.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研究显示,有很多大学生已因手机的使用导致很多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状。

3.4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

在“发现自己因过分投入于手机而减少了周围朋友的交往”问题的调查中,41.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44.9%的学生选择一般,14.7%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父母或朋友抱怨我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问题方面,40.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37.9%的学生选择一般,21.2%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您更喜欢与人用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调查中,5.9%的学生选择总是,20%的学生选择经常,43.1%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18.4%的学生选择从不。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的使用对其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因分析

4.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和放纵型都会对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明显影响,专制型家长对孩子严厉、否定、惩罚等,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减少,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怀和理解,使孩子缺失自我价值,形成了自卑人格。而放纵型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放纵和忽视,也让孩子缺乏关心和帮助,幸福感逐渐缺失,也会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另外,家庭的不和谐、离异、单亲等状况也会是孩子逃离现实,进入手机世界。

4.2 社会支持方面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获得各方面社会支持相对减少,大学生与父母等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他们无法获得初高中时期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更加的宽松,大学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和开放,另外大学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大幅下降,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增多。

4.3 社会文化影响

现如今大学生处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2013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达11.8小时。”可见,整个社会所处媒介环境是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时代背景。

4.4 人格特质等自身方面

相关研究发现,“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多,相对而言,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少;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奋斗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差,手机成为了他们青睐的娱乐工具和交往工具。

4.5 逃避某种压力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未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上未能获取成就感与优越感的他们逃避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沉溺于手机游戏、小说、手机交际等。另一方面,手机作为通讯交往工具,能降低与他们正面交际的紧张感,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来说,这样交流会更加自在,也能获得成就感,长久的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又会弱化他们原本的现实交际能力,导致恶性循环。

4.6 资源的获取途径

在当今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中,人的交际网络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地位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因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和学校内资本和信息,拓宽个人交际圈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短息和电话,也许就错过了一个获得资本和信息的机会,这就导致手机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即便在课堂等一些不方面的场所也会一遍遍的查看手机。

5 建议对策

5.1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加大关注,家长可以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与孩子一起的时间,给予关怀和理解,避免他们从虚拟世界寻找依赖,逐渐远离现实世界的乐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适当的给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有效的给予了大学生精神上的帮助,为他们内心情感和压力提供了倾诉的出口,有效地杜绝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中寻找依赖。

5.2 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学的特殊阶段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远远低于该阶段的要求。自控力差,必然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容易受到诱惑并陷入其中等。大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人的自制力。

5.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体制

在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和宽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才能让课堂具有魅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有听课的欲望,避免自控力差的学生寻求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从而产生依赖。

5.4 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普测筛选出易发生依赖特质的学生,进行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并跟踪关注;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手机依赖倾向学生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掌握放松技巧,帮助学生脱离手机依赖;对于那些确实严重依赖,且已发展为病态的大学生,及时转介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5.5 群体氛围对从众行为有重要影响

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文化、群体氛围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对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辩论赛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活动,有效的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在这种氛围和文化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从而有效的远离对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秦亚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

[2]梁娜.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2009.

[3]洪艳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4]杜立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5]郭欢.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

[6]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2013.

[7]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

[8]江奕其.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3.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博客、虚拟社区等载体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的成本已经接近于零。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单地建立自己的传播“机构”:网站、博客、视频频道或是微博用户,借此自己想要传播的任何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速度,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让用户的关注和观点更容易聚集,而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也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一)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更强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计算机语言和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体现出的最核心的传播特性便是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控制与反馈是一种简单的交互沟通方式,而新媒体提供的是用户、参与者、受众双方或多方之间不断了解、不断交互的过程,并使参与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体验到操纵的。利用传播的技术手段———超文本方式,使得这种交互性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的范式,用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根据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乐于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交流和合作的中接收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并且对生活以外的事件感到好奇,这种感触会因获得独创性结果的鼓励,继续向纵深性发展。

(二)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更快捷

人类的传播历史经过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日的网络传播,而每一次传播的进步,都促使人类传播效果提升。互联网的传播是以光速来计算和完成的,一瞬间就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从世界的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而报纸的传播速度则是以天或者周来计算的,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仅能够实现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即时传播,其传达的信息量与互联网也不可同日而语。凭借着种种优势,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依赖的传播媒介,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等工具的伴随性和亲身性,使得人们似乎得了“网络依赖症”,只要脱离网络,就会觉得空虚、寂寞。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报告会了“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依据报告的调查显示,微博已经融入多数年轻人生活中,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略高。网民信任社交媒体和互动社区胜过传统媒体的现象已经十分多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传播优势和特征,网民从受众变成传播者,传统的社会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媒体“短平快”的传播影响力,使得信息限制减小,互动性不断增强,每一次信息的几乎可以接近现场直播,这种传播优势是以往的像新闻联播这种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和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不仅在时效性上相对落后,在记者人数和信息资源上,也不能和数十万的网民相比。[1]越来越多的事件和话题的第一爆料人,往往不是媒体和记者,而是事发现场的网民或知情者。这种时间和数量上的优势,使新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和关注。

(三)传播内容的丰富无限性

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传播的主体。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如此之大的网民群体,他们不仅是网络中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者,真正地实现了主客同一性,对信息的包容度也更高。在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上,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容纳,新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存储器,横向上可以收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在纵向上又可以容纳浩瀚的历史信息,全方位地为参与者提供信息。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不仅能够显示文本的信息,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流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现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也正是新媒体借助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二、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性格体现,它深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而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音乐、舞蹈、语言、服饰、宗教、医药、武术等几个主要部分,这些文化的印记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们有传统的内容,也有变异、新生的内容。

(一)获取信息的不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积很广,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台湾等省(区)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信息获取与传达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或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在获得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民族文化的传播还是主要依赖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推广了“村村通”等建设工程,加大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使得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得到有效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长期闭塞在村寨里的人看到了精彩的外面世界,也更多地接触到汉文化的信息。但是,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并不能满足当地民众的信息表达和诉求渴望,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进行有效的循环、互动交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这个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承担起了传播的责任,扩展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空间,它给使用网络的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同样的传播条件和通道,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也拥有了平等的享用信息的机会。

(二)传播内容的偏向性

从目前媒介所倾向的传播内容看,媒体所传播的主要集中在时尚的、前端的、精英文化等展现城市生活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给民众带来了新鲜的、先进的生活理念,但这些内容对祖祖辈辈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大多数的人常常以一种“观看者”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内容,对信息的传达和使用没有强烈的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相对地,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较少,使得外界人们对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些偏颇的看法和认识。报纸、广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容多是以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呈现,而电视所传播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影视剧上,比如《奢香夫人》、《嘎达梅林》、《成吉思汗》等,都是以一种影视叙述的语言来展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但也存在着准入难、融资难、播出难、成本回收难的问题。对于网络媒体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但多以碎片式的内容呈现,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因此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带动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我们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新媒体带来的思想转变

对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和观察,可以发现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媒体凭借互动、快捷、便利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将占据重要一角。新媒体的充分运用能够弥补以往传播中的不足,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思考。

(一)充分掌握话语权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都拥有平等的信息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使用新媒体的人们,不再像传统媒体中的受众一样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缘于传播者所具有的匿名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这样一个开放化的空间中自由地发表言论。对于民族文化宣传最具有发言权的当属身处其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自己的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也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宣传者将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虽然,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把关人”的作用也不断地被淡化,但为了更有效地引导民众做文化宣传,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参与,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

(二)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练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打造精品,塑造品牌,是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思路和有效途径。民族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管是形成之初,还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都需要人们给予更大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传统媒体对于品牌文化的创建有着巨大的创造力,而这之后,新媒体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所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创造奇迹和延续神话的有力平台。

(三)让民族文化走出去

民族文化对内传播和宣传相对来说都容易得多,因为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共识。但要实现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这样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难度相对较大。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了语言的局限,需要更多细致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的传播,对品牌民族文化的树立,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的宣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2012年雷山苗年文化周暨鼓藏节的开幕式、晚会、闭幕式等活动,除通过贵州电视台进行了实况的直播外,还将这些内容放置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为民族文化传播实现了多角度、多内容的呈现。

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与传统媒体建立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中仍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受众中拥有普遍的影响力,新媒体的渗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其主流地位。新媒体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缘于传统媒体,或者是首先借助于传统媒体来开展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利于民族文化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

(二)3D影像传播

3D指的是三维空间,D是英文Dimension的首字,即线度、维的意思,国际上用3D来表示立体影像。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人们对于感、视、听觉的立体追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几年,3D风靡,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电脑游戏只要是3D的都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在3D的影响力之下,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来制作和呈现,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挖掘受众对现实环境和民俗的追随。

(三)动漫、网络动画和网络游戏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网络动画则是利用flash技术实现人类真实表现生活的动机一种手段。而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在线游戏,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游戏。这三种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魅力,利用生动、有参与性的互动,使参与者在欣赏或运用的过程中被内容所吸引,并形成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的成年人),我们常说,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是一代一辈的事,而是祖祖辈辈的事情,如何对我们的后辈进行教育,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不仅要靠口口相传的教育,还需利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影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更便于新生辈去认知、接受和理解。

(四)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就目前的传播来看,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缺少这样一个专业性、完整性、全面性的数字平台,利用网络我们接收到的多是碎片式的零散信息。数字图书馆这样一个传播系统的搭建,使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等更加丰富和充实,同时应用起来也更加便利。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