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向日葵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实习生的教学问题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点,主要是检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习生的问题很多[3-5],最普遍的是备课不到位,教条式上课,不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照本宣科 通常,照本宣科是指讲课死板、教条,犹如读课文、念讲稿,缺乏生气和活力。在现代教育中,纯粹念讲稿已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变相读”,即拘泥于教材,“照葫芦画瓢”,机械地读重点和要点。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位语文教师针对某学生背课文很慢,进行了专门的针对性辅导,结果该生的背书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当教师在课堂再次检验该生的背诵能力时,异常又发生了,他依然不会运用教师传授的“新”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位教师是尽力的,但他是否尽心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没有“速成法”。所谓“方法”,其实是一种简明的操作程序,也属于知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同样无法熟练应用。再者,“三十六计”各有特色,但没有“万全之计”。因此,即便“授之以渔”,也难免照本宣科。
难以应对课堂生成问题 课堂是活的,时刻都会有“异常”发生。中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多,课堂生成问题不难,但具有突然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可能应对不当。如一个题为“自然课上的争论”的案例,在“动物怎样吃东西”的教学中,当教师讲到“蚊子是用吸管吸取人血为食的”时,小明突然举起了手,站起来说:“老师讲得不全对,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食人血,只有雌蚊在产卵前才吸食人血,为了使卵成熟;蚊子主要以花蜜、植物汁液为食。”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都以惊奇的眼光注视着小明,也等待着教师的反应。
面对学生的发难,这位教师豁达开明,没有维护自己的“自尊”,当场表扬了小明的“勇敢精神”和“科学态度”;但没有批评小明,因为他自己也被小明的突然“搞蒙”了,居然忘了这堂课的主题:是怎么吃,而不是吃什么。很明显,如何正确应对课堂生成问题,这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2 对策与措施
总体思路 有备无患,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只有背好课,课堂才能有生机和活力。在现代教育学中,备课是一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系统工程,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语言,还有备板书、备引言、备总结和备自己[6-7]。这么多的头绪,如何入界?很明显,必须简化备课程序,以突出备课重点。
毋庸置疑,备课就是写好教案或讲稿。基于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个教案不可能周全;即便是齐全了,内容也太臃肿,无法突出重点。因此,好教案不在于全,而在于精,必须具有应变对策。
在《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10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给教师的建议》中有句话:对于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每节课的现场准备大约只需15分钟。很明显,学会备课容易,掌握备课艰难;这是一辈子的事情,提示备课不仅仅是课前,也包括课堂内备课和课后反思。
实施措施 备课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实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备课指导为核心,开展一些改革尝试,简要说明如下。
1)课前备课:主要任务是理解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高自身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为此,必须认真收集和分析教学素材,以明确每个素材的难易程度;同时,对其中的难题有简化的方法。简单地说,课前备课就是备教材,初步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建立面对课堂的自信。
2)课堂备课:教案是教师课前准备,属于闭门造车的产物;只有通过课堂的检验,才能确定其设计的合理性。检验的常规方法是投石问路,以中等难度的问题试探,根据学生的反应修正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够活跃,说明问题需要简化,可用学生更熟悉的事例阐述教学要点;如果学生过于活跃,说明问题尚需深化,可让学生来提炼课题的要点,或者补充拓展性知识。简单地说,课堂备课(上课)就是备学生,使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
3)课后评议:课后总结是教学实习的关键环节[2],不能采用灌输式,应当让实习生自己先体验,以积累感性经验;但多数评议只注重表象问题,很少涉及对课题的设计和理解。因此,必须悉心引导,以挖掘出课题的深层内涵,使评议对大家都有启发作用。
3 实施状况及分析
案例1:我们居住的地球 本课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基本流程是从天圆地方→圆盾形→圆球形,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证据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核心内容是方法论;在教材中,最终证据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教学评议时,发现麦哲伦和牛顿的证据不足以说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是弧形的,才是最有力的基础证据。因而提示,要健全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必须前后呼应。
案例2: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实习生备课的重点是寻找生动的事例,以丰富生物节律性和感应性的含义;然而教学过程中举例越多,学生的负担越重。为此,对本课题进行设计性指导。首先,本章序言中的两个问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怎样适应环境”,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再者,“生物为何能适应环境”“认识这些适应有何意义”,这是本课题的难点。通过指导,实习生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诸如 :向日葵为何要绕着太阳转?将向日葵搬到暗室后是否还会绕太阳转?蚂蚁搬家意味着什么?当你在野外看到蚂蚁搬家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10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简明生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因而提示:问题意识是教学的起点和动力,也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4];具有“导学功效”的问题就在书本。
案例3:天气与气温 该课题的基本内容是概念,如气温、湿度和气压等,学生认真读几遍,就能初步掌握;再找些例题给学生练练,如判别一些词语是天气还是气候,可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等概念的理解。然而,上述设计以“记忆”为中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为此,以教材中的一段“小气象台——百叶箱”为素材,开展拓展性教育尝试。首先,百叶箱的设计合理,请一位学生来介绍该产品的设计特色,其他学生作为评委,验收产品,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设计和验收,关注教学内容。接着,提出再深化的问题:百叶箱像什么?有哪些地方不相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明确创新设计不难,主体是“仿造”,其原始素材均来源于生活或自然。因而提示:素质教育不是强化记忆,而是合理取舍,即批判性继承。
4 结语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目前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刻意去雕塑。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除了课前准备教案,还包括课堂备课和课后反思;这是师范生最难理解的,但只要用心去培养、浇灌,他们肯定会领悟备课的要旨,成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项目标常常又会出现课堂比较“乱”的现象,即学生的活动程度大大超出了教师心中的尺度,老师们也因此对这项目标有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茫然。当然,若说是再现过去安安静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老师们来说,那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了。
那么,我们如何能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语文学科目标,又能做到“忙而不乱”呢?笔者仅就从教师教的角度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在充分备教材的基础上,要坚持“以学论教”,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进行反复研究
比如,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初步确立了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或层次构成的,每个环节包括哪些内容,如,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提问、怎样总结等,以及各环节顺序怎样安排,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然后以纲要的形式将教学设计大致确定下来之时,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学情了。
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篇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课时时,对教案就做了多次改动。原因就在于这个班是我刚刚接手的,对学情的逐步了解,使得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教案。
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发现我班学生预习习惯较好,对于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课文总体脉络的把握,通过预习环节,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学生的课文朗读却拖腔拖调,显得感情苍白空洞。于是,我首先花时间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跟着老师有感情地练读课文,并且将教案中自学课文、检查自学情况的环节缩减,找准重难点,更有的放矢些。随之而来的变动就是,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的修改,于是我增加了教学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忙碌起来。在设计第一部分的教案时,我又充分发挥学生上网查资料能力强的优势,放手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浏览,对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做了较充分的准备。由于我充分地研读了教材,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所以教的时候语言亲切而活泼、生动而流畅,再加上构思精巧的板书,因此,学生课堂学习时呈现出了发言踊跃、忙而不乱的场景。
二、教师要勤于反思,学会在“乱”中发现问题,寻求课堂教学的真谛
我们常说的“乱”大多发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之时。在刚刚过去的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练习1”的第一题“语文与生活”中,有诸如“妻子(qīzǐ qīzi)”的区别与理解要求。课前,我觉得这是个让学生“发表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活动点,就放手让学生同桌交流了。谁知,学生的兴奋之情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看着学生眉飞色舞的热闹场面,我可真是笑不出来!沉默之间,我反思问题所在。
我发现,原因还是我低估了学生,交流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小,我没有设计一个适当的,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的练习要求。于是,我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进一步明确了要求:(1)先分别说说词语的意思,再根据不同的意思造句;(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词语(至少两个)。
很快,教室里的喧闹声变成了低低的讨论声了,渐渐地,有学生主动拿出笔在练习本上写起来了。我又一次看到了课堂上学生“忙而不乱”的模样!
勤于反思,在“乱”中发现问题,而非一味责怪学生,使我深深地懂得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
三、尊重学生的博学多才,以课堂教学魅力掌控课堂节奏,使学生忙碌而有序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使闹哄哄的课堂变得安静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又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而其首要的关键还在于尊重学生。
我班的小涛是一个小调皮,在接手班级时多个老师口中都提到了他的大名。对他的“光荣史”我心中有数,但偏装不知情,每每与同学发生冲突吵到我这儿来时,我总耐心地听他一边哭一边说,瞧着那“鳄鱼的眼泪”我脸上充满了同情,并仔细分析两位同学的问题所在、这事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老师的建议,直到他点头认可。一段时间下来,小涛变了,几乎听不到他的“光荣事迹报告”了,而且还能主动向我报告同桌同学受欺负不敢报告的事,事情的圆满解决使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真诚的谢意。同时,我发现他一旦上课时有了不良情况,老师微微颔首就立刻心领神会、马上改正了。
我期待着更多的小涛的出现,我想成为一轮红日,周围是一群绽放着笑脸迎着我的可爱的向日葵!由此,我深深感到,要想成功掌控课堂节奏,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尊重,学生就会回报你尊重。同时,我也感到,语文教师除了在语文学科领域加强研究,也要在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广泛涉足,以自己的博学多才、更多的人文关怀等个人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快乐而忙碌、忙碌而有序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习惯于看教材、看教案、看教学参考书,对于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不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地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开篇“与同学们谈地理”就是这个话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大量存在的,但许多课程资源处于在“沉睡”状态,需要地理教师开发、唤醒,让它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静静地“呆”在那儿,在很多人眼里跟“书本”学习没什么关系。但如果运用得好,它们就是学习地理不竭的源泉。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湘教版第四章第三节)时,先在学生理解有关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后,安排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受太阳高度的影响,而太阳高度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请大家看一张照片。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校教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摆放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光热呢?
学生1: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始终对着太阳。
学生2: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目前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做到这些吗?
学生3:我们可以给热水器装上一个遥控装置,在家里用遥控器指挥它始终面向太阳。
学生4:我们可以模仿向日葵给热水器装上一个自动装置,让热水器的受热面始终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
学生5:我在“两有用”地理竞赛书上看到,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幅度约为47°。我国所有地方都可以是这个角度吗?
……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拿着学生a牌的遥控器,或者开动学生b牌的自动装置指挥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光热了。我们伊犁地区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拉萨调整的幅度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
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我在讲如何实地辨认方向时,教室外下雨了,有位学生走神往外看,我也顺着瞟了一眼,发现对面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并由此引出提问。
师:除了使用指南针、地图等工具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现象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学生1:太阳。
学生2:树木。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如果是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你处在陌生的街头,周围有没有树木,你又能从什么事物上辨认方向?其实,有位走神的学生往窗外看时已经发现了一个。请大家看他刚才看的对面的屋顶(走神的学生不好意思回到学习状态)。
学生:哦,太阳能热水器,它们都是朝南摆放的。
师:是不是所有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朝南摆放的。
学生:(思考后)不是,南半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朝北摆放的。
……
通过引导,把我们身边沉睡的一些资源激活,为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指导作用,也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生活与课程三者同构共生,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
生活中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明摆”在那儿,我们顺手拿来可以用。
我在讲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南北差异”这一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学生及家人外出旅游的照片,课堂上有选择地展示出来。
师:我们大家或多或少去过外地,也都照过一些照片,现在我们请大家把带来的照片展示一下,注意照片上的景观差异,并认真听上台同学的讲述。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照片并作说明)
学生1:这是我去长白山时拍的照片,是在秋天。
学生2:这是我去海南岛时拍的照片。
……
师:我们把照片按拍摄地点从北往南排列起来,大家能从中观察到什么?
学生3:从南到北树木从阔叶变成针叶。
学生4:能看出气温差异。
……
在引此例中,我把学生及其经历当作资源,在分享、交流彼此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自然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三、课程资源的创新
有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节时,问学生:“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叙述很快找到答案:“日本利用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但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它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很快抓住这个观点,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悟道: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具有低价进口原料、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而且其自身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学生有疑惑:但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上这一点呢?是不是说明教材也有不足?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学生说:可不可以在本节修改课文?我说:“可以呀,怎么改呢?”于是,学生互相商讨,并很快朗读自己修改过的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体现学生是资源创新的主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地理教师只有擦亮眼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七、八年级地理教师用书.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技法 表现
一.关于色彩的内涵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色彩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所以作为设计师,就必须懂得和色彩沟通,了解它们,通过色彩去表达他的设计意念。色彩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也被用来传达产品功能的某些信息。产品的色彩设计要把形、色、质的综合美感形式与人机环境的本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完美的造型效果。色彩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所以作为设计师,就必须懂得和色彩沟通,了解它们,通过色彩去表达他的设计意念。色彩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说色彩运用难,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公式可以去套用。但是,如果在深入学习过程中能够将他人的、自己的经验给予理性的认识和总结,还是能够寻找到许多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色彩运用规律的。
二.色彩的正确判断
色彩课教学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色彩课教学的重点放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把握上,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由繁到简、由浅入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于是,怎样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认知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观察方法,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色彩是比较而言的。但是一些初学或学习时间不长的学生,常常缺乏比较,孤立地去看某一局部,对于物体受什么光照射,它周围是什么颜色,物体与画者的距离形成的物体色彩等诸多因素缺少整体的考虑。因此画出来的色彩生硬,不符合对象。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与色彩微妙差别的辩别能力。可以作下面的练习:将高明度不同质感、不同色相与形体的实物摆成静物进行自然光下的写生。例如:由白布、白绸、白瓷盘、白玻璃杯、不锈钢汤匙组成静物。这些静物虽然教师都是白色的,但实际上又不都是纯白色,它们有微差。要求学生对色彩的差别能区别出来。在区别有困难时可手持白手帕或白纸离眼五十厘米与离对象两米比较看看,这样就容易发现白色物体有不同色彩倾向。还可再摆一组深色静物:深色酒坛、酱油瓶、陶罐器皿加上深色布等等。这时可手持黑笔杆跟对象比,看看对象的深色倾向什么色相。总之,判断某物色彩大致可用6种方式:看色相、看色度、看冷暖、深色与黑色笔杆相比较、浅色与白手帕及白卡纸比较、抓第一印象。
三.对色彩的具体表现
了解了色彩的常识只是一个基础阶段,如何观察,怎样表现,彩取何种笔法,色彩间如何组合等则是画面的具体形象,严格地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但却有强弱之分,有的画看上去就平淡无味,有的就生动感人。表现――即是把“内在的”意识与“外在的”东西联系起来,情感因素在此起决定性作用。典型的例证如梵高的《向日葵》,画面构图单纯、丰满,以黄色为主调,背景是浅蓝,物体外型有明显的线条,用笔短促有力,注目画面,给人以很强的视觉感染力,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是用心灵作画。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演唱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人们的心境、情感状态及对歌曲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的差别。
另外,对于色彩的表现不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因为自然界的色是丰富多彩的。即使用肉眼也能辨别出上万种色来。上面所说的天空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亮的、有暗的、有鲜艳的、有阴沉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个良好的色彩感觉和自由的表现方法,不要在脑子里对某些物体的色彩形成一N固定的模式。对于丰富的色彩表现可以从色相、彩度、明度、补色、浓淡色度几方面去加以修饰。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加生动、更有真实感。
四.发挥教师在色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设;民主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203.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103-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用现代技术引入本节课的认知目标:
了解:开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理解: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介绍:人工授粉。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探索)。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要使向日葵多结瓜怎么办?(人工授粉,知识综合应用,导入下节课《种子》的知识)。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1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现选出学生的部分问题以嗜各位:
(1)含羞草用扦插法繁殖是否可以?
(2)无籽西瓜是怎样繁殖的?
(3)香蕉没有种子,怎么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