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金融创新指的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创造出新的金融事物以适应金融环境变化的过程。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过程创新,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指的则是创造或者引进新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货币以及其他类型的结算和支付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其中基础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证券类资产和保险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则包括了资产证券化、金融期权、场外交易等。
金融稳定指的是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转,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不仅仅指传统的货币稳定,还包含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这三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的配置功能,才能够实现金融稳定。金融稳定的意义和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它是金融体系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重要标志,更加有利于金融功能的发挥。如果金融不稳定将会导致金融功能的降低或者缺失,最终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金融稳定。因此,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金融产品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过程中,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影响。由于新的金融产品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之前,金融体系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受到金融产品的影响之后必然会出现波动,丧失了原来的稳定性。第二,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会出现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进行调节。此时,在新的因素影响下新的稳定的金融结构重新形成,金融体系会重新趋于稳定,这些外界因素包括了政府的调控作用等各种方式。在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之下金融稳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受到金融产品创新影响的金融体系必然会在市场力量和政府行政命令之下形成新的稳定的金融体系,总是处于一个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循环过程。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有熨平效应、稳定效应和冲击效应等。
二、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平台,保证创新金融产品的质量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个的流程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管理平台,以保证金融产品的质量。金融产品的创新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和部署,加强协作,制定统一的流程管理,保证金融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尤其是要在风险可控,责任共担的前提下,形成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多个金融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或利益链条,强化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作用,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分析、预警制度,始终掌握金融稳定工作推进主动权。
(二)保证金融产品创新的制度空间,协调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金融法规制度的对金融行为做出了多种要求,明确指出了行为规范和准则,相关准则限制了产品的创新,现有机制下的产品创新严重不适应金融稳定的要求。进行金融制度的相关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业全面接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的必由之路,这些规则必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改革的本质内容是金融制度的管制,因为这是金融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另外,构建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也是相当重要的,稳妥调整金融产品创新的规则,使金融制度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的良性互动,增强金融稳定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待金融产品创新的态度一直是比较保守的。考虑到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一直对金融产品创新采取限制措施。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保持良性互动的前提下,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升级,给实体经济和金融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动力。对金融产品创新的一味压制会降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必然也会导致金融结构的失调。只有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稳定的互相适应,为新的金融产品的扩散和交易提供必要的基础,才能够寻找金融产品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相对平衡,才会保持金融稳定。一方面要防止管理过于严格,让金融机构失去开展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管理过于松散,产品存在严重缺陷,甚至先天不足,危及系统、金融,乃至社会稳定。
(四)金融产品的创新要适应市场规则
各种金融行为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则,适应市场潮流才能够维持金融稳定。信用制度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和限制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必然会影响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交易的规范必须和法律制度必须要建立和健全,只有在遵守市场规则和具有制度保证的前提下,金融产品创新才不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实践和经验表明,没有好的市场制度,再成熟的金融产品也会成为淮北之枳。
结束语
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在必要、适度管理的前提下,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必不可少,只有维持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建立起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明理,安启雷.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若干制度性探讨[J].金融纵横,2009
【论文摘要】是文着重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探讨;阐明新经济影响营俏创新的几个方面是本文出发点;深入论证营销创新应用—怎样“创造购物天堂”?如何“长驻于市不衰?”何以“辫证营销”?如何‘.引导营销网络化”?等,或可助新经济营销创新思路拓张。
新世纪开端,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新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成为新一轮管理论坛热:新经济必有新运作规则,其对我国营销创新有何影响?构成新世纪营销新规律所在。新经济实践涉面甚广—营销创新应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四要素“知识”比重在上升。传统经济包括农业和工业经济,“三要素”论源远流长,数千年倡导繁衍、耳熟能详。而作为创新要素“知识”加入,形成‘.四要素”说,多闻于世纪之交,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列为四要素之首,尤显其特性:即知识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时空限制,国界、种族、观念隔离、亦难有’‘予取于求、随之取用“之便利而显逊色。唯独知识要素,完全无上述约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仅如过去的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以成千上万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无穷财富。所以“知识要素”虽立论不久,或叫初具形态,且有转化受阻种种障碍;但其意境深远、力贯全球、活力无比,成为现代企业家,投资、生产、经营者发展战略首备之品—可示其经济创新论中位高而权重的发展趋势。
特征之二,新经济发展加快了“知识”渗透。“土地、劳力、资本“构成三要素说,②.是传统经济重要物质基础,因“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风光难再。但.‘三要素“论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等经济作用亦难于被动摇。新经济发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对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为知识创新威力,要通过传播渗透才能发挥出来。如知识渗透于’‘土地”要素,才会有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渗透于“劳力”,才会有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效能的发挥;渗透于“资本”,才会有资本运作本质的变化或更新。同时在知识传播、渗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许多企业家,借助知识力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新经济的贡献。
特征之三、经济理论两大支柱面临新冲击。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两大支柱说。第一支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约束,边际效用价值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引发需求上升;反之则下降~一衍生出需求变动规律。第二支柱“生产费用主导”论:即资源性生产费用上升,产品有利可图,供给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一形成供给变动规律。③冲击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价格趋低,家庭实际购买力会上升;加之发达国“财富效应”—股市上涨增加家庭虚拟收人,均冲击了家庭预算“硬性约束”论。其二、新经济中知识作用上升,厂商受资源性约束的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又如网络经济普及后,免费提供网络和电子邮件服务的厂商会越来越多,从而使“有服务就要收费,’等老行规老惯例受到挑战。于此,用传统供求规律,来分析未来营销行为,已难有更多意义。
特征之四,“注意力”经济成主导世界潮流。象时装模特展销吸引观众注视力那样。企业发展“注意力”经济①,以招徕消费者已成新潮。新经济发展,企业.‘注意力”营销—通过网络宣传,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或经精心没计制作打扮,成为某一特定领域“霸主”;或营造购物“天堂”,成为顾客网_L之首选等,从此有了广阔天地。获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厂商,当然能带来无限商机。而于无限商机中,孕育出主导世界潮流的许多新秀,显然又是新经济的贡献。
当然,新经济实践深人还会创造出;如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实现价格永恒降低;“物以多为贵”;提供无限能力与机会等运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残酷无情。有喻新经济如一个个竞争漩涡,稍不留神即被淹没。并非危言耸听。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几个方面
影响之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影响所及,应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理论依据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崛起,“靠资本、拼劳力”的规模化同质营销已难于凑效,国际市场异质化营销已成新亮点。其次,新经济时代双向沟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换频率增加,借助网络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动营销网,为全球性或异质化营销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三,国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条龙服务的政策导向或成功实践,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全球化营销创新大开了方便之门等。
影响之二,市场多变数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又如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再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无形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影响之三,营销添智慧出现创新“蜂聚”期。新经济新技术风起云涌,创新的巨大动力已不局限于单项、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叠加效应。有专家称为创新“蜂聚““现象出现并非偶然。
从市场创新着—出现一种新技术产品后,将有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招揽顾客,亦会有全新产业问世,或控制一种至几种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现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以巩固垄断地位,或创新垄断市场方式等。以计算机实践为例—已从单机、大型、单功能、低速度、专用机。向多机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网络化发展。特别经营销专家或智慧营销的介人,将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实现工商交通、金融、邮电等联网后,又将派生出大批信息产业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产业带,产业群体、产业链条—“蜂聚”接踵而来,新经济功不可没。
影响之四。优化“系统”论可把握营销主动权。新经济信息网络化,仅是解决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传统贸易老大难问题,而“胜算性如何”还要靠谋略智慧,或贸易成熟性。西方诸强已有高科技7096、市场分额80%以上的竟争优势②,于中国未来营销影响探远:优化“‘系统”论或可以“系统营销”论策应,新经济条件更有可能。
首先调整营销心态:承认科技营销落后;但不甘合落后科技营销。其次,坚持市场细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据国情扬长避短,瞄准高科技目标。
再次,重视消化吸收,实现高新技术第二次创业。还有,创造宽松环境,着力改善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击伪劣假冒侵权行为等。还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贸规则,防止高科技贸易’‘被诈、被罚、被假”的发生等。高科技贸易复杂性,以“系统营销”论把握营销主动权,或可以消除新经济运作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经济营销创新应用的几点思考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思考之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
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创造时空效应,产生““购物方便”感;或以产品新概念引导潮流,成为消费者“、理想产品策源地信誉”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享受,,感;还要加强公益宣传、树立绿色品牌,形成‘.热心公益、放心消费”的认同感,将“、方便、理想、享受、认同”的情感运用于营销的全过程。确立‘“购物天堂”的好环境。
思考之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或者古商邦经商理念—““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而不衰”中,悟出营销创新的灵感: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替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坚持有理做赢人,和气营出三赢家。
思考之三,坚持辩证营销立于不败之地。组大联强,固然是.‘实力、信誉”的象证在国际贸易之中亦有按资本区分信誉度—“实力论英雄”的主张。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而新经济是一种突破。如’‘小吃大”、“快胜慢”、“新吃旧”等,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规则,①,亦有喻之为新营销辩证法。
新经济时代,所以会“小吃大,,,本质是小者精悍、鳞角锋锐、触觉敏捷,开拓营销自然所向披靡;而自称大者‘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无可奈何被拖累。’‘快胜慢”。关键是““快者灵气生“,,富于灵气的营销,顺应新经济所追求的个性消费目标,慢者只能吃“剩饭,’;’‘新吃旧”,是新(潮)能主导消费意向,代表时代精神,淘汰陈旧落后者。完善此类营销辩证观,就能”劣中求强”、弃旧图新、转败为胜。
关键词:融资租赁、环保设备、环境保护
一、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融资租赁交易最早出现于美国。1952年美国人H·杰恩费尔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裘国国际租赁公司,从而开创了融资租赁交易的先河。该种交易方式颇受当事人各方的青睐。[1]相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国融资租赁,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981年我国才成立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交易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融资租赁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和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2]它是一种集金融、贸易和租赁为一体的新型交易方式。我国1999年《合同法》的出台,将融资租赁合同作为专章予以规定,这对保障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历经3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可以说无论是从经营规模、服务领域还是业务范围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升。
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外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及国有大型设备制造厂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投资机构等争相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截止2011年1月底,中国已有超过200家融资租赁公司,其中金融租赁公司 7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53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140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特征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成立,要有两个合同和三方当事人。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出租人和承租人和出卖人。两个合同包括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3]其中出租人是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而不能是自然人、一般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目前具有出租人主体资格的机构有二种:一是,依据2006年6月30日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由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二是,依据2005年2月17日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对于承租人的主体资格,我国《合同法》并没有特别规定,但我国曾签署的《国际融资租赁公约》第一条规定:"融资租赁交易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规格要求及其所同意的条件同供货人缔结一项供货协议,据此,出租人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并同承租人缔结一项租赁协议,授予承租人使用该设备的权利,以补偿其所付的租金。"公约明确了适用范围,排除不适用于个人或以家庭为目的的交易。
三、企业环保设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企业如何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保设备的投入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过去环保意识不强,对于环保设备资金投入少,环保技术相对落后。有企业没有资金投入环保设备或者是原有的环保设备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又没有后续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不被淘汰,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环保设备的投入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实力体现。
环保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企业为改变资金短缺的现状,企业又急需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情况下,如果要改变这种资金短缺的情形,就不得不寻找资金的支持。再者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极其狭窄,也需要融资租赁投资人的支持。国际租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运用融资租赁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环保设备的投入,运用融资租赁可以支持企业设备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环保设备融资租赁模式社会化认识程度低。
很大一部分污染企业基本上都是自己投资购买建设环保设备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环保设施。由于对融资租赁模式认识程度低,环保设备投入后,没有后续资金维持设备的运转。而与此同时,我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工业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或者不运转而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根据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的这一特征,不仅要体现融资的特点,同时也要发挥融物的功能,但是就我国目前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看,它更多的是发挥了融资的功能。
(二)由于现有的环保设备运营管理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的。
由于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工艺质量差,未达到环保设计的预期效率和效果,一些环保设备投入建成之后根本就无法正常运转。一些环保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便仓促上马,致使治理技术不过关,运行成本高,使得环保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环保投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造成大量的浪费。投资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环保投资的缺口。
(三)环保投融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我国目前针对融资租赁的法律规定在我国合同法中规定,针对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有银监会制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在我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融资租赁模式目前在医疗设备,大型工程机械等领域有较好的发展经验,但是在环保设备领域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限制约束了融资租赁在环保设备领域中的发展。
(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
公司环境责任是公司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谋求股东及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所负有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主要指的是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应履行行的作为与不作为义务,与公司环境义务含义相同。按外延式界定方法,则可将公司环境责任具体化为各种保护环境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的公司义务。如环境影响评价义务、环境信息披露义务、清洁生产义务、环境有害预防义务、达标排放义务等。[4]
四、环保设备领域引进融资租赁模式的对策
国外环境保护投融资立法及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在环保设备领域探索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发展着种模式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式,创新环境保护融资机制。
(一)在社会中加大宣传环保设备运用融资租赁的优势
面对融资困难,很多企业管理者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同时也缺乏专业知识指导,由于不了解融资租赁的相关法律规定,仍不愿主动接受新型的融资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在环保设备融资领域加大对融资租赁这一新型融资理念和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提高融资租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行业交流与国际合作,支持举办国内外研讨会等各类交流活动。
(二)进一步开放融资租赁市场,允许民间资本投入到融资租赁行业中,培育社会化投资环境。
在租赁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投资人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租赁公司来经营租赁业务,还可以通过投资于租赁基金、杠杆租赁等交易,只投资但不参与经营来进入租赁行业,并以此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融资租赁这种模式为社会投资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政府应制定一些有利于环境改善的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于环保设备领域。
(三) 完善法律法规发挥融资租赁模式在环保设备领域中的优势
我们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设专章规定了融资租赁合同,与之相关的还有银监会制定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而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也不能使融资租赁的权属关系得到有效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局面很热现状也严重影响了交易双方的权益和交易的稳定性,约束了社会投资主体办理融资租赁业务的积极性。由此我们认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租赁经验和立法,加强融资租赁相关法率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应积极解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问题。同时加强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研究出台各项促进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
(四)强化企业环境保护理念
运用法律强制机制使得企业强化环境保护理念,法律强制机制是目前最重要的强化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但强制不是万能的,强制是否成功,既取决企业是否接受环境保护的理念,在道德上认同环境保护,还取决于强制的力度和持续性。当企业不接受环境保护的理念,强制的成本就会很高。运用法律强制机制毕竟使得企业被动强化环境保护,我们认为应当同时采取市场引导和政府激励机制,创新融资租赁的功能,使得企业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获得利益,这时企业会主动强化环境保护的理念。
结语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社会需求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转变认识观念、不断完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扶持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拓展新的租赁业务和租赁市场,大力发展环保设备融资租赁。
参考文献:
[1]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39
[2] 张稚萍.论融资租赁和我国融资租赁立法[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3]佟强.关于融资性租赁问题的理论探讨[J].中外法学.1992年(1):17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 两个转变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既要出在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科技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五湘.中国科技产业化环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贺善倪.现代科技的社会化本性和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8):105-110.
关键词:操作风险;巴塞尔协议;内部欺诈;风险评估机制
操作风险的存在可谓是历史悠久,自商业银行诞生之日起,它便一直伴随左右,然而人们对于其定义、重要性等的认识却不全面,2004年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才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列为三大主要风险,而我国银监会在2005年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操作风险这一概念。
一、操作风险的提出背景及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风险管理不足而引发的震惊国际的商业银行损失事件频频发生,有的银行甚至因此而破产清算。1995年,巴林银行由于操作管理存在问题,交易业务与清算稽核没有分离,外汇交易员兼总经理的里森违规进行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并隐藏亏损,最终导致具有230多年的银行宣布破产。同样由于银行操作人员越权交易,1996年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员工帐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并伪造文件隐瞒亏损,在11年间有3万多笔交易未经授权,造成11亿美元的损失,最后从美国全面撤退。2002年,联合爱尔兰银行美国分行的员工伪造交易单给银行造成7.5亿美元的损失。越来越多的银行损失倒闭案件,使人们开始关注被忽略已久的操作风险。2002年巴塞尔委员会举行了一次全球性的针对操作风险的调查,损失数据调查中89个银行提交了数据,涵盖了超过47000个损失事件,共造成了77.95亿欧元的损失。终于,在2004年的新资本协议中将其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之中。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又分为七项内容: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损失情况及操作风险的独特性
据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6期报道,我国从2000年到2004年共发生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银行业案件75起,其中人民银行6起,农业银行15起,建设银行17起,中国银行18起,其他金融机构10起,除涉案金额不祥的13起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4.15亿元。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采取私刻印鉴和印章,制作假合同、假存款证明书,伪造资信材料、担保文件等手段,进行贷款、承兑汇票的诈骗。2003年,审计署审计报告中公布的"华光案"中,冯明昌利用其控制的13家关联企业,累计从工商银行广东南海支行获得贷款74亿,案发后,其中28.8亿无法归还。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内外勾结,进行票据诈骗,损失金额达10亿元,中国银监会公开对中国银行提出批评。
从上述国际银行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操作风险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内生于银行的工作人员、日常操作、银行的结构等,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属于外生性风险。其次是它的复杂性,由于发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以及涉及的业务十分宽广,监管部门很难全面的监管以及防范,无法有效控制损失频率与大小。
有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进行了研究。其中,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事件占全部业务线操作风险事件的74.7%,商业银行业务线上的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占全部业务线损失的97.6%,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特别是银行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互相勾结所进行的主观的、故意的欺诈行为。从下图可以了解到,内部欺诈98起,比重为56.3%,外部欺诈34起,比重为19.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量和金额都比较大,因此对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管理与度量迫在眉睫,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尤为重要。
资料来源:张新杨:《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研究》 中国期刊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三、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方法
1、建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意识
要想做好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2005年第一次接触操作风险的概念,对其关注的时间比较短,尚未真正认识操作风险,银行内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因此,当务之急便是使银行工作人员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对操作风险有清楚的认识,使得人人讲风险,事事讲风险。
2、建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负责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这样可以使得交易业务与清算稽核相分离。其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都有权对商业银行进行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监督与管理,以确保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
从国内外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的发生与人密不可分,尤其在我国,内部欺诈的比例达到56.3%。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完善的防范约束机制,对违法越权的员工给予惩罚,同时,应经常对员工进行教育,避免其利欲熏心,铤而走险。
4、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测度机制
国际上通常认为操作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操作风险管理的内部评估机制基本上是定性的,由于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定义和框架,因此在测度操作风险是也会有所差异,主要有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巴塞尔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框架、英国的综合准则以及操作风险统计的记分卡法。而定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提出的三种估计方法:基础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数据收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方法,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操作风险测量模型,使操作风险的大小直观、全面的呈现出来。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风险,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仍然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与度量仍需要很大的完善与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金融的国际化也是必然的,所以,商业银行更需要完善与创新自己银行内部的防范措施与测量方法,使得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与损失金额都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Z].2004.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