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科学论文

地质科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科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科学论文

地质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式;地域因与文化;课程观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生态性”概述

1.1 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征

生态学,自20世纪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硕果累累,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相近的学科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生态学的思想在诸多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教育科学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生态场和心理场内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此过程是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或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又属于教师从学生因素中吸取能量、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吸收能量的生态场,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环境,往往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的,是一种隐形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间接、隐性的方式从课堂环境里获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进步。课堂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从课堂环境中吸取能量,获得进步,课堂环境也因为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被优化,这是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可见,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 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性”表征

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的集体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地域风俗人情,这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以专业的音乐家艺术创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生活形态的艺术。地域音乐文化会渗透到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各种节日庆典、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上山狩猎、下地播种、驱魔祈神都要音乐艺术来渲染气氛。地域音乐文化源于生活,乡土生活是其产生的背景。人、音乐、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在音乐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享受音乐,音乐即生活。音乐从地域乡土人们的生活中吸取信息、获取能量,不断地被创作、改编、流传,乡土生活因为音乐艺术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获取能量劳动、娱乐、成长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去。由此,地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人、生活、音乐”的生态系统。

2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优势

2.1 保持地域音乐文化的完整性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文化一旦从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孤立出来,它们就不能够再得到发展,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气,可见在传承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它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样,也有专家指出,解读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须将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若将其从地方文化背景中分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乐文化必须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态系统中解读。通过记录在纸质资料、图书馆、电子产品上的方式来解读地域音乐文化,间接导致充满生气的地域音乐文化丧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性”的视野来对待地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人、音乐、文化的关系。若地域音乐文化教育脱离了所依赖的人文背景来教学,将直接导致音乐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碍学生完整性的成长。

2.2 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就是要以一种“生态性”的视野来看待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因素有“人、音乐、生活、社会”,学生在这样的视野中学习音乐,与传统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堂有天壤之别。“生态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式教学下,学生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接触、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价值。

音乐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普遍显示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感受的特点,这实质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态表现。音乐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实践中,倘若学生的感受、体验缺位,实质上就偏离了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的宗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以“生态式”教学理念,把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完整地带入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平台――“人、生活、音乐”。“生态式”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在“生态式”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态度都进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的课前准备从微观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质的飞跃。

加之学生学的方式由传统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感受音乐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课堂管理,而且间接刺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见,地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生态式”教学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3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思考

地质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地理新课改;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在以上两大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自评比例应当最高,学生和同行评价次之,因为新课程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评,教师在反思中对自己进行评价,其真实性较大,故自评所占分数比例最高。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对教师的评价是全程跟踪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评价结果效度强,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评价方面。同行或专家掌握教学设计理念和懂得教学规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法把握准确,但由于不是经常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则随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同行(或专家)与学生正好在评价的侧重点上互为补充,因此他们所占比例相当。

地质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记忆,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学过的知识、经验能牢牢记住,及时忆起,是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想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学者们一直用联想主义观点说明记忆问题。柏拉图以及后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记忆就是情境和做出反应之间的联结。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一下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以及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见下图) 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1.2 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克拉茨基指出:“研究记忆的认知途径有一个联想主义途径显然不同的着重点。它强调各种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 这一研究途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重视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把人视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这一特色体现在认知心理学的全部记忆理论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们从计算机科学家们那里借来的一个名词) 广泛地涉及人和他的信息世界的积极交互作用。在这种加工作用中,中心的要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

    克拉茨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记忆时采用了三个基本概念:编码、储存和提取。他认为它们是记忆的三种不同过程。“这三种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过程在人的记忆过程中都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这就使记忆归于失败。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够记忆,所有这三种过程都必须是完整的。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它,直到需要时能提取它。”这三种过程就构成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克拉茨基的记忆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合时合地的对信息进行提取,从而提高信息被提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中。

    2 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提问艺术

    2.1 教师课堂提问方法的分类

    本文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把教师的课堂提问方法分为两大类: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1)无效提问。

    什么是无效提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无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是无效提问。如,一些泛问——“谁上来给这个单词标音?”、“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配合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此外,一些设问也是无效提问。如,“为什么美国人忌讳数字13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第三段。”这类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往往是教师自己作答,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推进教学的进程,起引导或接续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是无效提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在这里把这些提问方式归为无效提问并不是否定其价值,而只是对其是否有利于记忆来进行的分类。

    (2)有效提问。

    相对而言,有效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性提问,本文将有效提问分为识记、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将理解和分析进行合并,因为从记忆理论角度,理解和分析性提问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并为一体成为解析。进一步而言,笔者认为识记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而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属于高层次提问。

    2.2 各种提问方法对学生记忆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经过模式识别和注意后,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得以储存,成为自己稳固的知识。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要讲究有效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地提问对学生记忆课堂知识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只侧重于有效提问)。

    下面我们从提问方法的各个分类来详细阐述。

    (1)识记性提问。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人要记住一个项目并不困难,常常是一学就会,但要回忆已经记住的项目,必须再练习,练习到完全记住这个项目的程度为止。所以英语教师课堂中的识记性提问对学生记忆本堂课以及以前学习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course?”、 “who can tell me three meanings of the word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 “ can you describe my expression using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复习,把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不断地“复诵”,这不仅会使信息变得新颖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且还能把信息送入长期记忆,而且长时记忆也有助于短时记忆的再次编码。

    (2)解析性提问。

    解析性提问是对所要提问的问题以解释、分析的疑问句形式进行引导式地提问。如,当记忆“family”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谁能根据‘家’这个概念把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拆分成不同的单词啊?想想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需要什么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理解、解析与猜想。然后老师揭晓答案: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才是家呢?有爸爸,有妈妈,还有爱才是家对不对?”

    解析性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性和分析性的强化,比只让学生干巴巴地记单词要有效地多。再拿记忆单词来举个例子:“谁能把 “biodiversity” 这个单词拆分一下,大家想一下哪个是词根呢?” 接着学生便会对 “biodiversity” 进行分析与拆分。学生以前记忆中存储的旧信息便会被提取, “diversity” 是多样性的意思, “bio” 是biology 的前三个字母。旧信息通过这种解析型提问的引导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编码。这样从全新的角度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并让所教的新词在与头脑中旧知识的联系中得到理解和记忆。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因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有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span of memory)。过去一般认为汉语短时记忆的组块容量为7±2 ,新近的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的短时记忆广度随着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着,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 所以,解析性提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在短时记忆的广度。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应用性提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去实际运用知识,使学生把信息纳入一种所设情景的系统中,进行生动的“组块编码”。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性提问对学生记忆知识是很有效的。如,当学习了新单词“fake”后,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老师可以问“who can make a phrase using ‘fake’?”,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有关“假”的词组,假币、假发、假名等等。然后老师给出“fake money/fake hair/ fake name”这几个词组,还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接着老师问“if you are at the market, when you buy the shoes, the shoes seller give you a fake money, what will you do? ”或者“can you make a story using ‘fake’?”然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情景和故事表演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fake的意思了。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性的提问对信息进行了“想象编码”和“情景编码”。这样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而此时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综合性提问。

地质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让已灭绝了几千万年的地球古生物

重新站立起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比

作一个“时空旅行者”。

2015年初,“80后”赵闯和袁

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了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在纸上组装古生物化石

走进赵闯的工作室,的确会有

种“穿越”的感觉。工作室的墙上

挂着油画,箱子里装着素描,地板上

堆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主

题都是“恐龙”。

赵闯指着颜色不同的两只南美

洲恐龙雕塑,调侃说有一只颜色调

坏了,像六块钱的地摊货,随后他又拿起一只“沧

龙”,指着它眼睛和鼻孔之间的小凹槽说:“这是‘颊

窝’。很多远古的爬行动物都有颊窝,它们能以此来

感觉温度的细微变化,判断天敌和猎物的方位。我

必须做这个凹槽。小时候没玩过特别像样的恐龙类

玩具,现在自己做自己玩儿。”

书桌绕了半面墙,立着好些大部头的书,基本

跟化石、考古有关。两台大电脑,一台正用来绘制“长

羽毛的恐龙”,一台好像正在放着一部科幻电影。

赵闯随机打开了一个页面,是一张电脑绘图,此物似

鸟非鸟,头羽亮红高耸,翅膀黑白相间,尾羽蓬松,两

条腿强壮如兽,做站立长啸状――这也是一只恐

龙,源于几年前辽宁出土的带毛恐龙化石。赵闯是

在分析了这些化石的骨骼尺寸,又参考了大量科学

的数据后,用艺术的手段让这只“赫氏近鸟龙”穿越

了1.6亿年的时光,向我们走来的。

“这也是科学复原最吸引我的一个兴趣点,从

骨骼构架到肌肉纹理,再到毛发颜色等细节,这有点

像法医的破案工作。”赵闯的第一个复原古生物作

品是在他21岁时,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远古翔

兽”,这个“远古翔兽”还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杂志

《Nature》的封面一有的科学家穷尽一生之力也

未必能与之结缘。

目前,世界已发现1500多种恐龙,而赵闯逼真

复原过500多种。他和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

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科学家都有过合作。他画

过的“恐龙”素描、油画等,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张。

赵闯的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

博士称他“是世界一流的科学艺术家”。“许多科学家

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复杂的数学公式,难以

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学无法让研究成果显得有趣。但

恐龙是大众科普教育的一个绝佳题材。赵闯基于最

新的古生物科学报告以及论文进行创作,他用绘画、

雕塑、素描以及电影表现恐龙,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

术境界。”马克还说。

一堆古生物化石,一个80后青年的另类创

作――这两者,是如何打通的?

从远古翔兽到宇宙黑洞

赵闯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

童年,他迷恋火车头,7岁有了套《十万个为什么》,

翻到“霸王龙”那章:“身长15米,体重6吨,最凶猛

的动物之一。”他对此念念不忘,就开始自己摸索着

画恐龙了。他在图书馆里翻找了资料,小学毕业时,

他手绘了一本《中国的恐龙》。有人笑他是恐龙附身。

考上东北大学平面设计系后,赵闯也想停下来,画恐

龙都是小孩子的游戏,自己是不是也该像别人一样,

画画“美少女战士”吧。那时,他自学了电脑绘图,画

一张游戏场景就能收入百元,一天能画几张,可是

他觉得没意思,“恐龙”如同魔兽一般在召唤他往深

了探索。这个好奇男生在大学又 修了心理学、生命

进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闲暇时,他最喜欢浏览国

内外的古生物专业和博物馆网站,一边翻英文字典,

一边看科学论文。别人觉得艰涩难懂,而却他沉溺其

中:“过去,你能在书上看到三角龙一个正脸已经很

不错了,但一连互联网,你能看见三角龙各种角度的

照片,还有研究所的论文,各种科学推理。那么多资

料,把我的这个心劲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边看边画,赵闯也会上传一些恐龙的彩铅素描

到各种网站。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

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是注意到了这些素描,才发邮

件给赵闯,希望他参与最新发现的古生物物种“远古

翔兽”的复原工作。赵闯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赵闯必须学会分析一

堆骨头化石,依据科学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

骨、头骨等数据,想象古生物的形态。他备了一本厚

厚的英文书籍,内容全是关于动物骨骼研究的。另

外,像《中国化石》、《周明镇科学文集》等,也都被他

放在了案头。一个月后,汪筱林研究员打来电话,约

他“喝酒庆祝”,因为他复原的那只“远古翔兽”上了

《Natute》封面!当时,赵闯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

登上《Nature》的封面后,赵闯成了名人,一位中科院

院士找到他,说:“听说你给汪老师画得很好,我这儿

有个鸟,你愿不愿意画?”

2008年,赵闯从吉林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

出版社,两年后离职,与好友兼科普作家杨杨创建了

“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合作“达尔文计划――生命

美术工程”,复原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他们出

版过多种图书杂志,如《恐龙秘史:剑龙卷》、《史前帝

国:恐龙大演化》和属于《少儿成长大百科》的《超级

恐龙全书》、《超级翼龙全书》、《超级海龙全书》及《跟

赵闯学画恐龙》等,尤其是大型画册《它们:恐龙时

代》,厚、重、大,一打开,狂野逼真的恐龙时代,就会

扑面而来。

赵闯边用电脑绘画,为2016年3月在纽约举

办的“长羽毛的恐龙”主题展做准备,边和我们聊天,

说话挺逗:“有一种恐龙,手也是翅膀,脚也是翅膀,

反正进化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我想飞,听说需

要翅膀,长几个不知道,多来几个试试。”‘霸王龙是

终极王者,但幼年时也是毛茸茸的,挺可爱的。”赵

闯不仅画各种古生物,也画复杂的机械运动,画癌细

胞入侵身体的瞬间,他还想画能吞噬一切的黑洞,他

对天体宇宙也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一切,都需

要长时间的探索。同事们说,他每天平均工作都在

15个小时以上。

“没觉得累啊。我很感谢同事们,他们要操心

如何盈利,我只需要创作。如果哪里不明白,能和

科学家聊明白,就觉得很满足。公司有周末,我也

闲不住。我喜欢复原各种古生物,并且把这些知

识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点是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