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思维艺术”活动。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灵性,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也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更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是创设生动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关键点。首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应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二,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所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研究透镜》,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显微镜为什么能看清微小的细菌,望远镜为什么能观察到很远的地方”等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求知欲增强,便会主动投入到透镜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提倡自主探究学习,鼓励积极动手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角色,把自己的“教”改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授课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遗忘程度也很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②。”在灌输式教学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难有效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旁辅导,采用“扶一把”的方法③,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及科学探究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且记忆更为牢固。动手实践也是科学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例如,在《沉与浮》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材料(石子、塑料泡沫、橡皮泥、回形针、蜡烛等),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实验结果与原有预测发生冲突时,学生便会重新对沉与浮概念进行思考,打破原有观念,顺应平衡新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三、注重知识拓展,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
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呢?首先相对于“满堂灌”,我们更需要的是学法指导,关注学生“怎么学”。其次,教材也不再是纯阅读材料,而是通过设置“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信息提示”、“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等栏目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要学生理解记忆性知识,还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上,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或举例给出结论,而是在“交流与讨论”栏目提供了“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数据,填入表格,并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有关规律。这一知识点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直接听讲也能理解,但这样除了记忆性知识之外别无所获。在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栏目资源转换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究精神,学生不仅能学会学科知识,更直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是什么”和“怎么得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学会学习”的学生才能迎接各类挑战。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带着问题去学习,凸显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弘扬人的自主精神;“学会学习”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科学知识。有了扎实的科学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实验教学渗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以此实现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不同形式,针对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其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仪器设备的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日常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器材的自制活动,以及对现有器材进行组装、改进和调整,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实验器材的设计原理与实验的反应原理。
如“氨气的性质”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用三个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成碱性和能与酸反应的三个性质,但实验中存在着以下的缺陷:前期制备氨气的过程复杂,而且排空气法收集氨时容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预先准备好的氨气往往会出现泄漏、潮湿等现象,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实验2和实验3中的浓氨水露置在空气中,也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影响健康。因此通过改进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把三个实验结合在一起做可以避免上面的缺陷。实验装置设计如图1。具体操作如下:进行气密性检查后在烧瓶1的底部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在针头处换上装有浓氨水的针筒,在烧杯1处放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后,慢慢的把浓氨水注入烧瓶1中,通过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若PH试纸变(红色石蕊试纸)蓝色了(实验2),说明氨气已经收集满了。然后在烧杯2中滴入酚酞,关闭止水夹2和止水夹3,把针筒内的水打入烧瓶2内,同时打开止水夹1,烧杯2中的水迅速上升,在烧瓶2中的尖嘴导管上出现红色的喷泉现象(实验1)。最后等喷泉结束后,在烧瓶1上口的针头处换上装有浓盐酸的针筒,把浓盐酸打入烧瓶1内,出现大量白烟(实验3)。这个实验首先实现了氨气的制备、收集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的一体化处理,使实验成功率,可信度更高,让学生更真实地去体验理解氨气的性质;同时操作轻松快捷,现象明显,课堂耗时短,非常适合做演示实验;而且两个烧瓶一红一白,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最重要的避免了氨气进入空气中,环保无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本案例中,首先通过操作复杂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通过合作讨论,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验理解上的“信息沟”差距,达到共同思考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教师引导的方向进行实验改装,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有效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思考方式改变,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装,让学生明白技能创新和实践方法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良好的实验兴趣是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前提。有了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3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上的人文素养
化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无数研究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的介绍化学家们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百折不扰的科学精神,既能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可让他们明白化学并不枯燥呆板,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因此,傅鹰教授认为化学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认为“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时,可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1862年尚古多的“螺旋图”1864年迈尔的“六元素表”1869年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确立,把化学元素纳入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化学进入了系统化的阶段。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和真理是人们在不断追求和探索中逐渐呈现的,许多科学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感受,使学生体会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之曲折艰辛,但只要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讲到科学素养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学素养就是做实验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实验、研究的确是有关科学的方面,但绝不是全部。实际上,实验、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科学家进行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体现。而这个研究过程和体现的素养和精神其实就是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案例中的“元素周期表”知识,表面上看来是一个记忆性的知识,但它的发展完善历程却能体现出科学家的素养和精神,因此可以认为是科学方面的人文精神,而这对于现代学生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触摸外界事物的起点。但是,观察绝不仅等于看见,观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培养,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要养成“观察”这一习惯,实事求是是基础。面对某一事物,学生要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观察后所得结论要真实,决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捏造。因为“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技能的基础,是发现事物本质的基础。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对事物有进一步认识,才能发现其中内在联系。坚持是过程,观察某一事物时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可能是我们的眼界不够宽,也可能是事物的表象太复杂,所以,观察贵在坚持。世界上一些里程碑式的发现都是在漫长岁月中一点一点积累的成果。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帮助他们养成严谨和持之以恒的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升学生观察的敏锐度和全面性。为什么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而那么多人都被苹果砸中却没发现呢?因为牛顿具有其他人没有的观察的敏锐度和全面性,教师可以先从浅层事物培养学生的敏锐度和全面性,例如,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幅画中,你能找出多少个人?这样的题目在小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锻炼他们的敏锐度和观察的全面性,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敏锐地、多方面地、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养成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习惯进行培养后,接下来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小学生刚刚接触比较正统的知识,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蒸气时,教师可以录制一个水壶中的水沸腾时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观看完成后,向学生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蒸气的性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生活中一些不明白原因的现象,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3勤于动手的习惯养成
懒惰是学生的天性,正因为懒惰,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发明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这里懒惰只是一种思想,是人才在积累了充足知识之后的质变。学生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讲授的一些知识需要反复复习,才能记住。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就没有记笔记的必要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课堂上的记忆大部分不太牢靠,随着时间流逝,遗忘比例会加大,最后,只能保存一点儿。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可以采用一些硬性规定,如随时抽查学生的笔记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另一方面,“动手”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不光纸上谈兵,真理要通过时间的检验。例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自己下的结论,教师可以辅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4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门课程都养成总结习惯,并对自己对课程内容理解上的错误进行反思,这样,课本才能越读越薄,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才能更清晰,才会轻松。科学的探索过程、操作过程中的一丁点失误,都能使学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一些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自己探索的步骤,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会失败及失败的原因,从而进行改进,然后重新试验,不断改进,直到达到预期结果。故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其在成败轮回中获益。
5结语
Salovey,P.提出,“情商(EQ)”与“智商(IQ)”一样,对人生事业的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情商是脑对自身及环境的感情性思考,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际关系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智商则是理性的,结合伦理、道德、创造性等脑功能对事物的思考。情商与智商都是脑功能的体现,具有不同的意义或价值。换句话说,人生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与之并驾齐驱。
情绪反应能阻止或促进学习,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影响所有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对脑的功能及思维有着重要影响。从我们个人的经验也可以看出,任何由具体情境或生活经验所产生的深刻的情绪体验,在事件过后,长时间持续地在脑中回荡并留下深刻的印记。情感在学习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念,是予教于乐的教育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因而,医学教育需要对学校功能重新定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使情感与生活实践本身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学校和社会团体活动也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大同大学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机会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社会情绪能力是情商与智商的结合,它包括动机,自我情绪管理,对别人情绪的了解,处理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决策能力。所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情商和智商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指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做决策时要注意两种情形:靠直觉决策和靠逻辑推理决策,此时社会情绪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往往更有效的决策方式是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当然,这种直觉思维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作为基础,厚积而薄发。
二、脑的可塑性及关键期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脑具有在生活实践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即使脑发育成熟之后,脑的结构和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仍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学习过程可以促进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就是脑的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表现。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神经突触密度的变化呈∩型,即刚出生时低,童年期达到高峰,而成年后又下降。神经突触密度与智力水平是直接关联的,突触生长高峰期的童年是学习收获最多和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项发现为开展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大学阶段医学生的课程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某种脑功能在大脑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最容易获得,此时对应的特殊功能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关键期,则可塑性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例如,将出生不久的小动物用外科手术缝上眼皮,数月后打开,这些动物将无法获得视觉信息,虽然眼的生理机能是正常的,但这些动物脑部视皮层的结构异于正常动物。人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青春期。因此,大多数大学注重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我校结合以上三方面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组织教师不断进行以下教学改革,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并鼓励学生发挥其智力特长,努力使教学符合其大脑优势。(1)积极尝试直观的视图课件教学,将复杂的功能机制用图形直观展示,利于学生思考与掌握。(2)动画、视听材料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视觉及听觉材料的敏感度不同,发挥其不同的大脑优势,促进知识的记忆及巩固。(3)以问题为核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围绕一个典型案例,组织学生查资料、做判断,讨论会上要求其踊跃发言,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与证据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我校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术活动,注重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兴趣与爱好的形成,而不良的情绪体验阻碍其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失去好奇心,不利于兴趣与爱好的养成。这些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并发展其多方面的智能。总之,在大学阶段这个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我校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机会,使其在大学阶段能够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在各方面挖掘并发展自身的潜能,不断走向生命与人格的完善。
高校学生当前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中足球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游泳、拓展训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校体育教学中足球运动渐趋边缘化,大学生对足球课的兴趣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足球课堂班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不足、足球运动对天气条件要求较高等是学生主要选择的原因。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足球教学,探讨足球教学训练科学性是必由之路。
2高校足球训练内容
2.1高校足球基础技术训练
足球基础技术训练是高校足球教学训练的重头戏,很多高校由于课时限制,往往在足球选修课上只有足球基础和足球基本技术的教学安排。足球基础技术训练不仅是教师对足球技术动作、体能的训练,还包括对足球基本理论知识,这其中在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无疑是前者。高校足球基础技术教学训练分为四个步骤,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教师讲解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和动作对足球技术进行概述介绍,让学生了解足球基础和技术动作的概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掌握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原则。教师示范是教师用直观的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建立起对足球技术动作形象的概念,这一过程教师要做到动作准确规范,并对重难点动作进行重点反复示范,让学生领会掌握贯通。在此基础上是学生的模仿试做,教师要负责随时纠错和调整。
2.2高校足球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是高校足球教学更高层次的内容,是让学生更好认知足球魅力掌握足球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要求的就是对学生足球战术意识的训练,战术意识包括个人战术行为意识、基础战术配合意识、全队战术配合意识等,良好的战术意识是学习足球战术的基础。个人战术行为意识是通过基础的足球教学和技术动作熟练掌握来实现的,这是形成基础配合战术和全队配合战术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分组对抗中向学生传输战术配合意识,在攻防演练中让学生体会足球战术的魅力和作用,从而在基础配合战术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战术意识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战术思维。最后是全队战术配合意识的教学与训练,这是足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队友间的配合方法,更要掌握教师布置的攻守阵型和各自站位。全队战术配合可以分解为局部战术配合,由局部而整体,最终建立学生的战术意识。
3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途径
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不是一句空话,其作用毋庸赘言,其训练途径应从“五个结合”入手——学生足球情感与足球训练相结合、合理运动量与规范训练安排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足球技术与战术相结合、个人足球训练与集体足球训练相结合。学生足球情感与足球训练相结合是以人为本足球教学理念的要求。传统足球教学模式过分追求教学效果,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很多时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单调死板的足球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训练效果自然不如人意。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里开展足球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运动量与规范训练安排相结合是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规范的课程设置和训练安排能够促进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其中就内蕴着对合理运动量的要求。合理的运动负荷是避免运动损伤的基础,而加强对足球技术动作规范性训练则是提高足球训练科学性的保障,通过对学生技术动作规范化的指导,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活动后开展科学的足球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运动损伤。传统足球教学模式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实质是就是要将高校足球课堂教学“讲解-示范-模仿-纠错”的教学过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促进高校足球教学的现代化。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经典赛事片段展播让学生感受足球魅力,在足球技术动作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生动准确地感知掌握足球技术。足球技术教学与足球战术教学相结合是高校足球实战化、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要求。足球比赛瞬息万变,场上攻守转换频繁,没有战术则技术也无法发挥,空有战术则失去了足球竞赛的魅力,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在高校足球教学全过程向学生强调战术的重要性,在学生开展基础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足球战术的熏陶,从而避免在足球比赛中出现技术到位但“意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强调足球战术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足球战术意识培养融入到技术训练过程中是高校足球科学训练的必由之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