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从二十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尝试利用BOT方式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BOT方式包括外资BOT方式和内资BOT方式。我国的京通高速公路、上海黄浦江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广州深圳高速公路、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等都是采用外资BOT投资方式建成的,福建省泉州剌桐大桥则是采用内资BOT投资方式。
尽管BOT确实曾经为我国吸引外资立下了汗马功劳,但BOT方式并非一种仅仅用于吸引外资的方法,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用来吸引外资的BOT项目常常步入各种困境之中,如汇率风险问题、货币兑换的困难、国际惯例与国内现状的矛盾等等。因此BOT在中国的推广过程中,除了吸引外资以外,更应该而且能够吸引国内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即采用内资BOT方式,这才是BOT在中国的正确发展道路。利用内资BOT形式进行公路建设的目的是启动民间闲置资本用于国家急需建设、而国家财力又暂时无力建设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去,通过公路建设,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并使参与建设的民间资本获得合理的回报,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BOT模式逐渐衍生出其他运行模式,比较常见的为“建设—移交”即BT模式。BT发展时间短,是新生事物,漳州市近几年比较成功的BT融资建设项目包括2011年的漳州沿海大通道(漳浦境)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和2012的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项目,于2013年开工的在建项目漳州新江东大桥及接线公路工程也属于这一模式。
二、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ABS)是以项目(包括未建项目和已有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稳定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经过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主要是债券)来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从本质来说,资产证券化是属于一种以项目的收益为基础融资的项目融资方式。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全球创新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其内涵就是将原始权益人(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为“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三个基本原理为“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产证券化是资产支持融资。银行贷款、发行证券等传统融资方式,融资者是以其整体信用水平作为融资基础。而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来源主要是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而与发起人的整体信用无关。资产证券化条件下,投资者根据由资产担保所决定的证券的信用等级决定是否购买,而不需要对发起人的整体信用水平进行判断。
2.资产证券化是结构融资。所谓结构性融资安排是相对于银行、企业单一的负债行为或单一的贷款等线性融资安排而言的。资产证券化之所以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是因为发起人并不是直接到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或投资者以其他方式直接融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先要成立资产证券化的专门机构SPV。第二,发起人将未来可能产生一定现金流的资产“真实出售”给SPV,实现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破产风险的隔离。第三,在证券化过程中一般会先将资产按照其信用等级、期限、利率偿还方式等条件,进行分解、重组和配置。而且,为提高证券化资产的质量,增加证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发起人往往会在资产信用等级的基础上,由自己或第三方对资产进行信用增级。第四,资产证券化为分解风险和满足不同需求,常常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设计多样化的证券品种,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投资自由和选择权,这也有别于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融资证券等形式比较单一的融资方式。
3.资产证券化是表外融资方式。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之规定,只要发起人将与资产有关的几乎所有的收益与风险转移给了另一个实体,或者发起人已经放弃了对资产的控制,将其“真实销售”给了SPV就允许发起人将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并确认收益与损失。为实现发起人表外融资的目的,SPV也必须支付全部资产的受让对价,其资金来源并非是SPV自有的资金,而是SPV以证券化资产为基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所募集的资金。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可以提供表外融资的融资方式。概括地讲,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流程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只阐述了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最一般或者说最规范的流程,实践中每次运作都会不同。尤其是在制度框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种不同会更明显。因此,在设计和运作一个具体的证券化过程时,应以既存的制度框架为基础。
三、项目融资方式风险分析
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项目风险可以分为三大类:商业风险、非商业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等;非商业风险包括法律风险、金融风险、环保风险等;不可抗力风险主要包括灾害、工程和设备遭受意外损害等。BOT项目通常采取风险分担原则,通过特许权协议将项目的风险合理分担到政府和投资人身上。即对投资人应承担的风险采取较严格的态度,如建设、设备供应、技术应用、运营与风险由投资者承担;而商业风险中的收入风险(即或取或付义务)、非商业风险中的法律变更风险等由政府承担;其他无法确定应由哪方承担的风险由双方分担,如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等。这样一来,项目建设、运营风险基本由投资者承担,投资者又可按风险承担原则,将风险合理分担至建筑承包商、运营维护承包商、保险机构等各方面,从而大大减少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风险。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周口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基本概况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室)等。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现全市共有10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166个乡级文化站、387个村文化大院,三级文化网络初具规模。部分文化站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学习、娱乐,成为村民文化娱乐中心、思想教育中心和科技知识培训中心。
以上情况显示,我市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客观的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指导支持下,经过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市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些活动在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举办各类农民群众参与性文化活动达9000多场次;农村图书借阅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农村自办电影队283个,年放映突破13787场,观众14万人次;农村业余文化团体年演出近万场,观众近200万人次;全市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近3千场次,受益观众100多万人次。一些乡镇还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团队,每逢节假日便自发组织到乡村巡回演出。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民自办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是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农民自办图书室88个,藏书量120多万册;自办文化大院387个,从业人员600多人;自办戏剧、曲艺、杂技、武术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表演团体680多个,年创收入达4000万元;自办的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777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农民自办文化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文化带动作用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经营文化产业的意识加强。部分乡镇党委、政府以文化站、文化大院(室)为依托,常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依托乡、村文化场所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达上千场次,使这些文化设施的作用得到综合发挥,增强了文化设施的吸引力。
二、周口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总量不足、设施陈旧、功能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10个县市文化馆有3个县属于d级危房,3个县楼顶漏雨,存在安全隐患,10个县级图书馆,3家是危房,有一个馆仅有40平方米;全市166个乡镇文化站,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只有40个,其余的或是有站无址,或是“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的“四一”文化站,无法发挥作用。全市部分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因设施老化缺乏活动吸引力,已改作计划生育康检室、宣教室,很多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和基础设施存在着被挤占、退化、萎缩的问题,已难以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保证事业发展的投入,但我们的不少基层干部往往认为文化是软任务,而且没有经济收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不少乡镇文化站多年来业务经费都是零开支。
(三)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由于乡镇文化干部待遇低和机制问题,很难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文化站从业人员大多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文化工作,缺乏文化工作经验,难以完全胜任农村文化工作。有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被乡镇党委政府抽调去忙于其它工作,无暇顾及本职业务,使得文化站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部分是新进的人员,有些是通过种种关系安置的,有些是大中专毕业生或复员退伍军人,他们中不少人受环境影响,缺乏创新精神,大多只求就业,不求创业。一部分有成就的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绘画、文博人员年岁已高,大多已离开工作岗位。
(四)缺乏法规政策保障,管理体制不顺
基础文化建设没有法规保障,上级督促就忙一阵,督促过后就冷场。农民自办文化项目缺乏扶持政策。文化管理部门又对乡镇文化站无人权、财权,致使文化工作棚架。
(五)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民自办文化品味有待提高
农民只有农闲时节有一些文化活动,但大多是自发组织,形式比较单调。农民自办文化大多是经营性的,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活跃在农村市场,流动性强。有些演出团体为了赚钱,迎合低俗,品位不高。有的甚至打传播迷信和涉黄的“擦边球”,逃避监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公共责任,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中原崛起的高度促进工作的开展,要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广场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构建以市、县(市、区)群艺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文化室基础,以农户为对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农村图书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文化市场。认真落实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休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面花、布艺、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实现农村文化市场安定有序地发展。1、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2、继续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人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尽快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依法管理农村文化市场;3、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盗版及其他非法出版活动,清除农村文化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和、迷信出版物,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论文3000字一:
一.调查背景
城管是行政执法主体的一种,它的全称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然而近年来这样一个执法部门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也备受关注。一方面,对于城管执法手段的简单粗暴,市民(特别是被管理对象)一直非议不断;另一方面,以2006年北京城管工作人员李志强在执法工作中被无照经营者杀害为极端表现,频繁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又使得城管工作者的委屈和担忧不断加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走出校门就可以随处见到到处摆摊的小商贩,和驱逐他们的城管。有的同学或许会责备那些不遵守治安的小摊贩,有的同学或许会觉得部城管暴力,没有同情心。那么备受社会争议的城管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作为知识青年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又对城管了解多少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做了这份调查报告。
二.调查对象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三.调查方式
我们准备了50份《有关大学生对城管执法形象看法调查问卷》,在学校周边向路过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再回收。在回收问卷中随机抽取80%得到样本。然后对调查人进行分层,分为男生和女生两层,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时间和地点
20XX年X月X日下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港校区周边。
五.调查内容
本调查卷共设15个问题,有多选和单选两种题型。主要调查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调查对象的身份确定;第二,调查对象对城管执法形象的了解度和关注度;第三,调查对象对城管执法的建议。第四,调查对象对城管形象的主观看法。(具体内容详见本报告附带的调查问卷样本)
六.调查结果分析
1,我们一定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40份进行样本采集,40份调查问卷中,女生共22人,男生共18人。
2, 经样本分析调查,平时有关注城管执法问题的同学达到76%,非常关注的同学达到21%,只有那么少数的学生对此类事件不闻不问。
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城管队伍的印象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介,选择此两项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与35% ,有11%的学生是通过间接了解,还有2%的人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印象的,这些同学曾因在校门口摆摊而被城管人员强制没收了出售的商品。
4.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57%的同学对城管的印象很槽糕,在调查过程中,他们甚至谈到城管就和土匪一样。完全不理解城管的做法。
5,经样本分析调查,认为城管执法局在作风建设上有问题的学生达到58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3%,而办事推诿、拖拉,服务态度生硬、简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执法管理不规范,滥用自由裁量权这三项被认为是城管执法局作风建设的主要问题,选中率分别为62%、54%和55% 。另外将近30%的人认为违反规定乱罚款、乱收费是城管执法作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6,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3%的人认为城管队员的文化知识修养一般,有7%的人认为城管队员的文化知识修养较差,还有10%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很难说,认为城管队员素质高的人数为0。
7,关于城管执法的手段,80%的人选择了日常巡查、查扣小摊贩物品、罚款和清理乱投广告,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城管还有处理交通违章的功能。
8,对于城管执法手段的态度,所有的人都选择了反对,认为执法应该更加文明化、人性化。
9,经过调查,随地吐痰、破坏城市绿化和无证经营被认为是城管部门最应该加强管理的内容,选中率高达76.3%、54.2%跟44.5%,另外,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及违法建设也另许多同学头疼,其它如工业排放及夜间噪音等选项选择的人数不是很多。
10,在样本取得的数据中,有80%的同学认为城管部分无权扣押无证商贩的的商品,还有
在很大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暴力方式执法,其次对于城管收费项目、和罚款的去处也存在疑问,对执法人员的素质也不满意。
第三,大众媒体是促使大学生关注类似事件的主要途径。
第四,大部分同学认为城管的职责不应仅限于驱逐小摊小贩,更应该加强对随地吐痰、破坏城市绿化和无证经营,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及违法建设等行为的管理。
第五,我校大学生普遍期望城管的形象有待大幅度提升。
2.建议 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固然是城市的牛皮癣,但是通过强制驱散、扣押商品甚至的方法来维护市容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商小贩的存在本身是城市有需求的结果,而这种需求又不能一下就消失或者杜绝,要维护城市干净的面貌,必须对这些违章商贩进行处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小商小贩聚集点进行管理,也可以在各个居住区附近设立专门的小商品售卖处,这样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规范小商贩,当然也对城市市容建设有利。 城管部门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少了它,城市将混乱不堪、肮脏不堪,城管部门的执法工作为城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并且保证着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善,但是,执法工作必须考虑到文明化与人性化,不能与人民的利益相悖,要在保证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行使权力,才能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调查样卷
有关学校周边城管形象问卷调查
众所周知,城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但这个角色的形象一直处于正负矛盾之中,在你心中城管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你对这个群体了解多少呢?通过这个问卷来看看大家对城管这个角色的理解!(问卷样本略)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论文3000字二: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号X月X号
地点:xx镇内中小学校
对象:部分中小学校部分老师,学生,部分村民。
调查目的:xx镇是北方有名的工业城镇,自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xx更是成为了曾经名扬天下的华夏第一村。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派动乱,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如今的xx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豪壮的风采。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而xx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先行者,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弄潮儿,以及作为研究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模板。它能否保持强劲发展动力,能否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未来一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调查过程:
如今,xx所辖26村街,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几十个。但此次调查由于时间有限,人员有限,调查范围只在xx镇内的几所学校:xx镇中学,津美小学,津海小学。 xx镇中学曾经是全县有名的中学,在九十年代早期的时候曾经有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升学率(考入我县最好的中学静海一中),而且几乎年年都有不少保送到天津一中,南开中学等名校,要知道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很苦,任课老师的水平更是实在不敢恭维。但是那时候的学生真是苦学啊!据很多老师回忆,对那些学生用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当时各个小学都是和镇中学在同一校区。直到九五年的时候各个小学才纷纷搬走,离开那拥挤简陋的镇中大院。
而如今,我回到我的母校(我的小学是在津美小学读的,中学是在镇中学)。这两个地方我都是很多年没有回去了,而现在,许多我当年的熟悉的东西早已不复存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粉刷的雪白的墙壁,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如今在xx无论是什么学校,早已没有了当年寒碜的景象,都是清一色的气派,豪华。
此次,我更是走访了我们镇曾经最特别的小学津海小学。之所以特别,因为这里曾经农民工子弟最多的学校。自从xx的经济腾飞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而xx的原住民不过只有几千人,而农民工的数量高达四万人(不完全统计,因为xx有不少民工没有户口。这个数量仅仅指的是在xx镇内工厂的工作的工人)。有了大量的工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民工的子女。几年前,曾今一度因为高额的借读费用,以及各种入学门槛而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辍学,十多岁就去工厂上班,童工现象非常普遍。而当时的静海小学却独自降低了入学门槛和解读费用,所以当年很多农民工家长可谓是蜂拥而至。
同时,我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村民,还有一些外来人员。为的使我的调查更加客观。 调查结果及分析:
曾经的xx,是靠禹作敏等人靠血靠命才把这个江山打下来的,我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很多老人如果一回想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景象,都会不由的感慨,今不如昔啊!!!
今不如昔:
今不如昔?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禹作敏等那些老一辈的创业者们他们没一个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确切的说那些人们当中有好多人连书都没念过。他们就是一群土的不能再土的穷农民,对他们而言,谈什么文化,谈什么市场规律,谈什么市场营销!但是就是这群土农民创造了曾经的xx神话!我也是xx人,我每当想起这,我都非常的自豪。对于xx的辉煌历史,我在此不再赘述。
今天的xx如果从整体的经济规模,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已经超过了当年禹作敏在位的时候(此人曾以土皇帝自居)。甚至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但是因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说今不如昔。这是因为如今的xx早已不是当年的共同富裕,而是早已变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如今的人们早已不是像十多年前的那样,整天拼命干活,为的是集体而非个人,而如今却变得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今的xx早已不是富甲全国,傲视天下而是变的普通,真的是很普通,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甘于了平庸,就是因为xx自身的弱点,当年的华夏第一村在天津这片盐碱地上早已不复存在,而是输给名震世界的华西村。
说到华西村,每一个有着荣辱感的xx人都应该多多少少有一些羞耻感,因为当年华西村默默无闻的时候,xx是何等的辉煌。如今华西村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人民收入,基础设施,民众文化素质,都远远超过了xx;最重要的是:在华西村,根本就没有贫富悬殊的分化!我完全可以用根本这两个字,是因为如果在xx你放眼望去,贫民窟和豪华别墅不过几街之隔,这相差的可不是几百米的距离,而是隔开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从来不是歌颂派,这只不过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在此我更是不想提xx某些地方官僚的作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
有人肯定会问我:你上面所说的和你所要探究的当地教育问题有什么关系? 这个很简单,上面所说就是一个大背景,就是我所要探究的xx教育问题的一个大背景。所以下面就是xx如今天的教育状况。 学校已经豪华中带有浮华。
如今的学校设施绝对在全县范围内算是一流的,学校的建筑,设备,教室及其优良,在xx镇内的很多小学都已经配备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但师资力量我没做过详细调查,但是在整个静海县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想进像xx这个地方的学校当老师,不走后门是行不通的。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因为随着各个学校的财力渐渐雄厚,聘请一些不错的老师应该是没有问题。总之;如今xx的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好。但是学校在某种意义上的好,真个教育就好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定,虽然每次全县召开教育大会,xx的镇教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到县里的表彰,因为有升学率做保障。可是,我却从中看出水分!因为;从这些学生的结构来看,7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人员。这个外来人员其实是我个人定义的,我认为:这个外来人员分这么几种:
1.外来民工子女,他们都是随打工的父母迁移到这里。
2.蓝印户口子女:我敢说这是像天津这中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所特有的。众所周知,天津的学生考大学就是比山东、河南的考生要容易的多,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很多那些来自高考大省的父母就在天津买一处价格不菲的房产,一次换取一个盖着蓝印的天津户口,就是为的让子女能有更大的机会考上更好的大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3老师,以及技术人员子女:xx曾经花钱聘请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他们为xx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他们很多人就留在了xx居住,所以子女也在这里就学。
在xx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非本地人,他们及其子女是非农业户口。
如果有人仔细看一下每年各个中小学校的那些优秀学生们他们大多是都是我所定义的外来人员。对,事实就是这样,在今天,撑起xx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们大多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地子弟,而是外部势力。我在此丝毫没有歧视和排挤外来人员的意思,我只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从xx走出来的学生,对整个xx的学生们而感到悲哀。
那些本地学生们,他们大部分人实在是太不认真学习了!真是太不知道如今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好在也有不少学习比较用功的本地学生们,有的是因为家境贫寒(贫富分化),有的家境富裕但是却非常懂事。就是这样,在xx走出去的本地学生,可谓一年不如一届,如果在镇中学成绩名词表上:前茅的很多都是非本地学生,但是倒数的几乎都是本地学生,这真的很令人悲哀。但是我们能将这种责任归咎于谁?老师?学生?还是政府官员? 这其实还有一个更生深层次的地方值得思考。
富二代现象
可以这么说,在xx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真是不少,而家里有个百八十万的家庭更多的是!所以这就涌现了一个富二代的现象,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不同,从小就衣食无忧,更别提经受过什么磨砺。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败家子形容他们最恰当不过。
正如我此次路过各个中小学校的门口,真是别有一番景象啊!在小学里就出现了一对对牵手接吻的情侣,而手机更是流行于小学校园,要知道我在小学的时候,早恋和手机可都是非常少见的东西。而十几岁的小孩混迹网吧,街头打架更是数不胜数。初中生开豪华车四处乱转,互相攀比电子产品,去酒吧,吃西餐;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好像,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来就有,永远用不尽的东西,这些孩子们真可谓奢靡啊。
这正是答案的所在,这样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去读书吗?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因为物质的极大的满足造成了堕落与颓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忙于自己的生意,很少去管他/她们。就这样,这就是多数xx的孩子们,这就是xx的未来,这就是xx的所谓的接班人们,他们的祖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呢?曾经的xx人的志气与豪气呢?没有,没有,在他们身上好似都变成了浮云,他们只是趴在祖宗基业上的蛀虫。
1.社会实践基地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有机联系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要求优化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多角度发展,体现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结合性。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中,学校根据行业和技能的要求制定实践课程标准,通过模块化方式,将理论知识点,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既有理论的高度,又能落实实践教学要求。同时,学校的实践课程安排,还可以根据行业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企业在和学校、学生沟通的同时,依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实验设备,共享新技术、新理念及设备的改造。企业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团队中,这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本企业的人才发展,实现了共赢局面。
2.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孵化基地,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师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向缺少市场检验,导致研究领域与市场脱节,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即使研究成果成熟,也缺乏市场认证的平台,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研究的动力不足,自身的水平也难以提高。当前高校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际企业的锻炼,对企业了解较少。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实践这个环节,跟实践基地的能工巧匠们多接触,参与企业的生产、培训和管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产技术和畅销产品。
3.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内在性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必须在进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将产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效果。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产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是整个教学中应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2013年7月份针对辽宁、安徽、广东等三省选择了9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下面将调查了解到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表格数据显示:社会实践基地主要集中在企业独资方面,依托社会资源力量做好实践环节,培养出社会、企业满意的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旅游业发展迅速,导致专业人才紧缺。学术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学校、企业关于实践基地建设理论方面借鉴的资源少,主要成果引进与国外借鉴、吸收、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时,校方为了完成任务,依靠电话、QQ、邮箱等方式远程监控,学生的真正困难无法解决,学生落实实践教学的任务无法核实,实践教学仅是一个环节,失去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其次,学校方面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对待实践学生的方式和管理上,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技术层面上学生无法学习到想学习的内容,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更加难以落实。再次,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工作更多的是体力劳动,周而复始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对于本行业的初步认识就浅显很多。
2.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旅游管理在很多院校都是新专业,经费都投入在硬件提升和热门专业上面,资金的缺乏是社会实践基地难以正常运转的因素之一。旅游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一般都是和酒店、景区相关,物质性很强,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学习的质量。加大对社会实践基地的物质投入,可以改善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的软、硬件条件,从而保障实践基地课程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有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在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都可以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加以聘用,建立正常的聘用制度,给予物质奖励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实践课程质量的落实才能有所保障。
3.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实践目标不统一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上要求实践在整体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才能够学以致用、保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希望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让其了解旅游行业的特征,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复杂的困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合适的工作中,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他们更多的是想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从高强度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所学知识反馈企业,他们看重的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目标是利润,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在对待实习学生时,仅仅是当做廉价劳动力,岗位的分配具有随意性,没有因人而异,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好的价值观。对学校、企业、学生本人而言都是损失。
四、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1.完善现有机制,保证实践基地建设首先,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从开始遴选社会实践基地时就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严格筛选出一批优质实践基地。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包括实纲、考核评定、指导老师管理、实习项目监督等制度且形成纸质文件。其次,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加强深层次合作。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二是专任教师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加强技能培养,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企业扩大宣传,可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到优质的人才扩充智力资源。再次,完善校企双方人才培育平台机制。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来。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企业可以邀请高校教师合作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并且共享高校的相关实验设备,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这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积极性,让实习基地单位感到双方的合作是真正的“双赢”,也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