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经验功能,及物性,诗歌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又作《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是唐朝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出使安西所作的一首赠别诗。诗中作者运用婉转含蓄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绵绵细雨润湿了轻尘,朋友即将远行,潮湿的空气凝结了多少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道不尽心中难舍的情怀。“朝雨”,“客舍”,“柳色”,本是春意盎然之景,却悄无声息,勾画出离别时悲凉的景象。后两句借酒抒情,表达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结句更是直抒胸臆,难舍难分之情表达得畅快淋漓。前人对此诗的评价就非常高毕业论文ppt,唐汝询认为,“唐人饯行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这首诗情真意切,可为送行诗之上乘。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小句经验功能理论出发,对唐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及其五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作者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文殊、郭著章、孙大雨、许渊冲),以考察该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理论研究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最基本的意义成分是具有功能的成分,是语言的各种功能的总体构造建构或实现了意义[1]。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小论文。概念元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得到体现的。[2]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把世界的经历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形成一套可控的过程类型。韩礼德所说的过程原则上包括三个要素,即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的核心成分,它与参与者和环境呈现卫星状的辐射关系,一个过程可以关系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参与者和环境。[1]
韩礼德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涉及“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2)心理过程,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3)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三种。在归属类中毕业论文ppt,有一个表示“属性”的成分以及该属性的“载体”;在识别类中,被确定身份的实体称为“被识别者”,起确定作用的实体被称为“识别者”。在任何一个识别小句中,都有一个实体是“标记”,一个实体是“价值”;4)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5)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讲话者”把“讲话内容”传达给“受话者”的过程;6)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在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2]
二、对原诗和译文逐句的及物性分析比较
1、“渭城朝雨浥轻尘”
过程
参与者
环境
物质过程:浥
动作者:朝雨
目标:轻尘
地点:渭城
杨、戴译[5]
物质过程: has settled
动作者: A morning shower
目标: the light dust
地点: in Weicheng
文殊译[6]
物质过程: has settled
动作者: the morning drizzle
目标 :all dust
地点: At Weicheng
郭译[7]
关系过程:(Identifying): is
被识别者(价值): What’s got Weicheng’s path dust wet
被识别者(标记): the morning rain
地点: in this town of Wei
孙译[8]
物质过程: doth moisten
动作者: The fall of morning drops
目标: Its dust light
许译[9]
物质过程: is raised
目标: No dust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同时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也是课堂相互交往的前提。
由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的不同,课文类型的不一,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也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预习效果。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预习
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如在预习课文《幸福是什么》时,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下任务去进行预习:(1)找出文中的新词,并选择其中三个各造一个句子;(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思考:这3个孩子是怎么寻找幸福的?用“――”画下有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是怎么认识“幸福”的?有了明确的任务指向,学生在预习时就会有所目的,不至于显得无所主张。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预习日记或者写预习心得
教师在引导初期,可以让学生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做些简单的眉批,写下自己的随思随想;也可以用几十分钟,细细地反复研读课本,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把自己比较深入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课文的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如在预习《电脑住宅》时,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和“■”表示电脑住宅的“神奇”和电脑住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最后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一写自己想设计的电脑住宅的样子。
三、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针对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是十分适用于一些有关联的课文的,如在预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我们让学生去寻找以前所学过的送别诗,回忆那些学过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并从中受到启发:送别诗表达的都是与友人在离别时的情感;再在新诗中自己去想: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这份送别之情的?这样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新的问题。
四、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语文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对每组课文后的“回顾拓展”进行预习时,学生就可以将《作业本》上提供的习题作为练习题,先自己去做一做,遇到有困难的题目,再参考课文进行练习。
五、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某些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自己参与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师让学生在预习时除了读通、读透课文,完成常规预习任务之外,还应动手去操作,看看实践结果,再读读课文,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实践和准备,当课堂上讨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时,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了。句子的含义到此也就不攻自破了。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其他方式的预习也可以找机会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特别是阅读理解式练习,如果老师事先给了学生预习题,则可以集体对答案,并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保证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意见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必须指出的是,每次预习并非只用一种方法,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不同的课型需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预习,每个课时的预习都有不同,针对不同教法的预习要求也会有差异,比如课文整体教学和分段教学就有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10.
[2]张秀良,朱祥伦.论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中国石油教育学会,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