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纸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应用,需要首先认识秩序感在表现形式中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特征,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它的审美特点。本文将从大量中国民间剪纸案例中挑选出在纹样与结构上具秩序感特点的经典剪纸案例,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形式中设计方法。秩序感存在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秩序与变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秩序感》中说:“我们必须最终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直觉系统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①18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调整,在有机秩序中进行多样变化,形成“多样性统一”。剪纸图形多种多样,但都在一定的形式规律中,秩序与变化的基本法则广泛应用于剪纸形式中,也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要求。这种艺术形式是把局部变化纳入一定的秩序中。比如,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单一的圆形会显得乏味,虽有秩序却没有变化,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如果将它进行大小的变化并以一种放射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形成有序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方法让画面显得整齐而又丰富,统一而不杂乱。图案中的变化就是把相似的形式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使其秩序之中有变化,增强了图案的审美情趣。在剪纸艺术形式中,秩序与变化的处理手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探讨最基本的形式处理方法,至于如何在图案中把握秩序与变化的程度,这不是理论研究就能够定性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的形式关系和实践经验加以权衡。秩序与变化这一辩证规律构成了形式美的法则,而中国剪纸的艺术形式也同样遵循于这一基本的形式规律,在剪纸的创造过程中,是将纸张对角或对边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以纸张的折叠线为图案的骨架,在此骨架上创造出既有秩序又有变化的连续图案样式。如图2所示,在有序的方块中填入带有交叉状准星线条的棉花状图案,并以交叉状的中心准线连接重复排列的方块,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剪纸艺术形式在整体的秩序化背景下又富于变化,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简单表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体现在以四方连续形式的剪纸上,还有构图形式较为灵活的刻制工艺,这种剪纸不是均齐、对称的构图形式,但仍然有内在秩序感,如图3所示,这幅名为“鸡与蝶”的民间剪纸,就是以一种动态均衡的形式突破了上下左右完全一致的特点,是具有“S”形走势的剪纸图形。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看,“S”形具有流动的美感,它使画面上的视觉流程比较顺畅。太极图所体现出来的动态均衡感,集秩序与变化于一身,表现出内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这种形式结构在中国剪纸中被大量应用,“S”形的布局和图形处理成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常用手法。剪纸艺术的形式是无序和有序、对比与和谐的完美统一。看似复杂的剪纸艺术是把每个元素的设置在有序的骨架结构中,因而形成一种具有节奏感或韵律感的艺术形式,显得自然而生动,毫无生硬之感。在平面艺术中,节奏感是以相同的构成元素反复出现于同一形式中,而韵律是构成要素所造成既有变化又统一于整体形式感,是有变化的律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整体上是有序的,只不过是秩序结构灵活多变而已。在剪纸艺术形式中,不论以何种构图形式表现出来的剪纸艺术形式,都有其内在的秩序感,都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需要结合艺术经验灵活应变,从而创造出富有多种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来。
二、剪纸艺术常见的秩序形式
由于装饰纹样的秩序感与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有序的形式反映了装饰艺术的普遍规律,剪纸艺术以秩序感原理为指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剪纸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把结构与形式进行规范化处理,把各种图形进行有序排列、重组,使之有条理、有变化。在中国民间剪纸形式中的秩序是具体表现为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使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下面分别就这些装饰形式的一般法则加以介绍。
(一)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是剪纸艺术最基本的形式。如图4所示的这幅名为“双喜长寿“的剪纸作品,它的对称形式是以纸张的折线为分割线,把纹样进行上、下、左、右等形等量分布的结构形式。在构图上能产生一种统一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对称与均衡的形式可以是复合式的秩序,可以由简入繁、层层套叠,形成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如图5所示,这幅名为“蝶恋花”的剪纸作品,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结构,但保持了重心的稳定和基本平衡。对称与均衡也是自然界中物体存在的方式,这种形式能给人以稳定的装饰美感,剪纸艺术可以把这种形式法则灵活应用,成为秩序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二)条理与反复条理与反复同样是秩序化的基本形式之一。顾名思义,条理与反复就是有规律地重复表现出来的秩序,可以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这种美感形式也存在于植物的枝叶、飞禽羽毛之中。设计师透过庞杂、无序的自然界,把纷杂的图形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条理化,达到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统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不同的图形排列合理、错落有致,视觉上形成整齐美观的感受。如图6,剪纸艺人是把相同、相似的形象或单元进行有规律地重复排列,给人以单纯、整齐的美感,连续排列的图案以二方连续图案为典型,四方连续图案则是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反复,能形成整体的秩序美感。
(三)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在装饰设计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形式效应。在装饰设计中,节奏是指各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重复,通过大小、轻重、虚实、曲直的变化,给观者一种有规律的秩序感。在装饰设计中,韵律是指在节奏感的基础上加以动态变化,使机械重复的节奏变成随机的、灵动的韵味,这种随机和自由的韵律感,无论怎样形态多变,都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有机秩序的控制中。如图7,都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图形由中心向四周渐变,其中不乏空间的节奏和运动的韵味,这些形式感的共同点依然是秩序感。
三、小结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剪纸艺术也有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制作手段,同时也具有了新的设计理念,剪纸艺术作品不能只是停留在过去对幸福、平安的祈求上,而是要反映出艺术观念的时代性、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和人文内涵,主张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从设计理念上反映出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出形式美和独特的创意,展现出艺术与人的审美方式、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富有积极审美意识和人文价值的剪纸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装饰品,还要注重剪纸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情感语言的有机结合以及剪纸内在的设计理念、文化蕴涵。
二、民间工艺思想内容的创新
民间工艺美术是从群众中来又到到群众中去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会再去崇拜天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剪纸艺术作品要在内容上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剪纸艺术的内容形式上。现在的人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打破了过去审美情趣单一的局面,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在剪纸艺术的创作中,许多艺术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这使得剪纸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内容、表现风格,以最大的限度去满足现代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要求。
三、民间工艺艺术形式的创新
在这个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剪纸作品的制作同样也受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早起的剪纸作品,多数是单色剪纸,一般都是用剪刀剪和刀箭两种方法。剪刀剪的作品,在剪完后再拼接在一起,一般不超过八张;刀剪是将纸折成数叠,然后刻画图案,可以一次刻画多个剪纸图案。剪纸技法一般为阴刻、阳刻、阴阳混刻,起初的作品立体感较弱,大多数属于平面上的表达,艺术的表现形式不突出。如今,剪纸艺术作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突破原有的形态、色彩、技法等方面的限制,积极吸取借鉴其它民间工艺品的闪光点,在表现形式上追求新、奇、异,逐步发展为由数张纸通过累积、堆积形式,再加上剪、刻、染等技法制作而成,新的工艺技法为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制作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色彩、机理的纸张来进行创作,其立体感也在不断增强,产生了形式多样的新的审美感受,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对设计理念的创新,逐步的设计出立体感较强的剪纸作品,甚至制作出了一些全立体的剪纸作品;另外,现在也可以通过机器进行作品创作,还可以通过借鉴、融汇其它民间工艺的技法,用现代装饰手法对剪纸艺术作品进行创新,使其更具艺术趣味、装饰性。
1.近似生境原理。移植后的生境优于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较高。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整体,主要指光、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如果把生长在高山上的大树移入平地,把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树移入碱性土壤,其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会比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与原植地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大树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树势平衡原理。树势平衡是指乔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平衡。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伤害,就必须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因为,供给根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但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如果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可通过人工养护弥补这种不平衡性,如遮阴以减少水分蒸发,叶面施肥,对树干进行包扎阻止树体水分散发等。
二、大树移植的环节
1.做好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合适的移植时间。一般来说,落叶树种春、秋两季都可移植,而以早春树木的芽即将萌动但还没膨胀之前移植效果最好,在秋季,当树木生长速度降低即将进入休眠的时候也可移植。至于常绿的树木,在春季移植最好,成活率高,秋季也可移植,但必须要早。
(2)选择合适的天气移植。移前注意天气情况,大树移植前要根据天气预报制订移植计划,应避开高温、低温天气和北风天。由于雨后挖土球易松散,所以挖树时要选择晴天或等土壤干燥时才能进行。当天挖土球时要避免挖后土球被太阳直射而引起水分蒸发。有条件可用遮阳网盖好,最好做到即挖即种。
(3)选择较好的土壤。若在粘土,硬土或石砾、碎瓦片成堆的地方移栽树木,一定要更换客土,即把种植穴内不利于大树成活的土壤和杂物清除,把富含养分的土壤,加入种植穴里,然后才进行移栽。
(4)准备好各类材料和用具,除常用的园林机械外,还需要起吊用的吊绳、保护树干被起吊位置的麻布包,支撑用的树棍,遮阴网、钢管架、草绳等。
2.移植操作技术要点
(1)修剪。在挖前将内堂枝清掉,下垂枝按规定高度截剪,并剪掉带病虫的枯枝。
(2)掘树。一种是树根带土球的掘取法:以树干为中心,胸径的8-10倍为半径,画一圆圈,沿圆周边切断树的侧根,掘到下层看不到侧根时,就可以向中心掘进去。初步掘成土球浑圆的轮廓,土球厚度一般为土球直径的1/2-2/3,按此大小修整土球,修好后即用草绳密密捆牢,以免土球破碎分裂。另一种是不带土球的掘取法:树木被掘起后,把根系上的泥土全部打落,露出树根,便可轻松地搬运到目的地。该法最适宜移植矮小的树木及落叶树中耐干旱且生长能力强的杨、柳等树种。
(3)包扎。掘起的树木,如距栽植地点很远,要将树冠加以包扎,捆束成为圆锥形,外加草席包裹,树干也要用草绳密密地卷扎。
(4)搬运。小树、较大的树可用人力搬运,而大树则要用起重机搬运,但无论用何种方法搬运,都必须保护好土球及树干完好无损。
(5)再次修剪处理。运输至种植点时在车上修剪顶枝,顶枝部分如为嫩枝则需全部剪掉,长度约30厘米左右,过密的枝也需剪掉,将一半的老叶打掉,以利于新陈代谢。保留中间年轻部分,年轻叶不得过密,过密时用间隔法打叶,种植前对因机械损伤的枝叶再进行修剪。修剪的目的是减少整棵树移植后对水分需求,确保提高树木成活率。修截枝条为整体的三分之一,使整体树形不被损坏,并为萌发新枝、叶创造条件。根系修剪的刀口要求小且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长。
(6)吊树。吊树种植时看准树冠方向,选定朝向,在树未下穴时将底部网和绳解开,如土球松散可不解底层,土球放入树穴后铲入客土,并用棍插紧周围,待土回填近三分之一时,松吊树带,看树是否正直平稳,如斜一边用吊机勾吊树带拉直,并铲泥至树穴底部,并用棍插紧压实,直到树正直为止,再将遮阳网和绳解开取出,再填满泥。
(7)栽植。先在种植地点挖掘出圆锅形的种植穴,种植穴直径要比土球稍大,一般比土球直径大20至30厘米,深20厘米至40厘米,在种植穴底层处放好底肥,回客土20厘米左右,在穴底放置通气管,如遇积水情况则要放置排水管。然后除去树体外部包扎的杂物,将树身竖立在种植穴中央,与地面垂直,并固定它的位置,随即用肥土填入穴的周围。落叶树种在填到一半或以上时,就开始浇水,并用小棒在土球下方穿若干个孔,使细土随流水灌注到土球的下面,等空隙全被塞满,继续加土,到地面稍稍高起为止,树种植高度比原地面约高20厘米左右,利于排水,然后将松土踏实,最后在种植穴周围微微掘出环状浅沟,沟内浇足水。常绿树填土时不用浇水,而用棍棒捣土,使土球下面全部被塞实,不留空隙,然后填土盖住土球,紧紧压实,最后也环绕树的四周掘一环状沟,并在沟中浇水。
3.栽植后的养护管理
刚移植的大树,下部新根没有长出,易被大风吹倒,可根据树的胸径、高度和冠幅大小合理选用支撑材料和方法,常用的支撑材料有钢管、杉木桩、毛竹等,以四角和三角支撑样式比较实用,以保持树体稳定牢固为原则,同时要对树干的支撑部位加以保护,以防铁丝等硬物擦伤树皮。
种植后如阳光很强,要尽快加盖遮阳网,适当浇水。浇水应视天气情况而定,晴天保持早晚各喷树干一次,并保持包扎树干的草绳湿润,确保大树的枝、叶水分供应。
对种植完成的大树要及时进行跟踪,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如发现部分树叶干枯等现象,要分析原因,并将枯枝除掉,做好应对措施,同时,针对季节性的或者部分树种易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根治,以减轻树木的生长负担。
大树移植并不一定在全国各个地区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毕竟南北气候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古树、大树移植要量力而行,要慎重,需要各个园林工作者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提高移植和养护管理水平,进而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效益。
报纸新闻语言随着多年来的发展,加之多种语言形式的融合,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实践体系。常说的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作为报纸新闻报道工作的基础传递媒介,新闻语言的运用方法和表达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纸新闻的信息传达效果。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它充分将文学语言、生活化语言和科学语言三者结合在一起,结合三者的突出特点,经过逐步的发展,进而演变成了一种可以独立于任何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综合性语言体系。报纸新闻语言具有语言质朴、简洁实用的形态特点,在表现形式上较为生动、醒目,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二、报纸新闻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报纸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利用比喻、引用、夸张、假设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是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并强化其真实感和画面感的有效表达途径,好的新闻语言表达效果甚至可以帮助读者塑造事发的真实场景,让人体会身临其境的立体感觉。另一方面,新闻修辞的表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修辞的着手点可以围绕语法层次,包括音韵学、形态学等,也可以围绕句法层次,在语句表达上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具体形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成功将读者带入新闻发生的真实场景中来,生动的将复杂、抽象的事情报道得简单、具体化。例如,某新闻关于“恋爱结婚和企业合作”的报道描述中,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达成战略合作比喻成两者联姻,把企业间战略合作的进程比喻成两者恋爱的进程表,编辑者成功将复杂、枯燥的企业战略过程形象化,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比拟。比拟是通过抓住表达对象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将物人化或人物化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和耐人寻味是这种修辞手法的优点,并能够成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例如,某新闻报道中提到,“住建部正酝酿新一轮刺激楼市刚需政策的传闻,使得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或将放松的猜测不绝于耳,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有关房地产救市的猜测只是房企的‘单相思’而已”。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深化了主题,还通过将没有情感的“一厢情愿的猜测”比拟成是具有情感的人的“单相思”,让报纸阅读者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编辑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内涵。
(3)反问。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已经肯定了或否定了的思想观点和强烈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修辞通过抓住人们好奇的心理,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在作者的构思方式上,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问句的形式可以帮助读者自己来思考并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报纸新闻语言的表达要点
对报纸新闻的用词、用句、用法特点反复推敲才能形成好的语言表达效果,与此同时,要想从根本上增加语言表达的魅力,突出它的“魂”,需要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新闻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体现在报纸新闻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新闻编辑者通过对事实的全面分析,对事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逐步分析,充分还原事实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扎实工作水平。为了真正做到上述的新闻报道思想内容准确无偏差、形式生动有内涵、语句简明篇幅短、形象生动吸引人,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多方面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哲学的一定的理解,了解辩证法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逐步在新闻工作中形成具有新闻报道特色的思维能力。其次,新闻工作者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懂得用各种表达方式来叙说,避免单调和乏味的新闻报道。换言之,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新闻工作者从学好语言入手,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来获取灵感,培养优秀的语言表达技巧,并将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再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图像技术迅疾发展,可以说,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时代,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摄影、录像等各种媒体,无论你看还是不看,图像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那样快捷,那样便宜又那样无所不在。如果你是个画家,你一定曾经陶醉在人与对象相契相生、共进共退的悠长而又激动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又赋予你辨识和体认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些东西的精致眼光和特殊修养。现在不同,只要你一按快门,一触键,世界就留在你的手边。只要你需要,世界就可以变成图像。传统绘画技艺的神圣性以及那种经典的乐趣似乎被读识的方便要求所消解,似乎被现时的便捷和生产的飞跃所泛化,甚至还被这个便捷图像生产的随意性、速度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浮躁所深深侵害。其实,架上艺术与图像不同。架上艺术既是进行之中的动作,又是这种动作的结果;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它有自己的主体,它被纳入相关的界域之中,它有悠长的精神家族谱系,它存在于特定的观视时空之中,它根植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土壤,它被要求在一种特殊的观看之下显像。图像则不同,它是一个名词,一种结果,一样可以用“什么”来解说的东西。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就像烹调不同于宴席。尽管宴席必须是烹制出来的,但宴席上的人未必有品味,而那师傅却必须是行家。烹调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品味文化,被要求有一种特殊的“品尝”。虽然图像的摄取变得愈加方便,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无所不在。但正是在这个图像时代,架上艺术并没有失去往昔的地位,架上艺术所要求的“看”,在大量读识方便的图像面前,依然有其特殊之处。图像时代的标志之一恰是绘画传统精英性的。图像发达,架上艺术仍旧升值,架上艺术所被要求的特殊的“看”,是在人类艺术史中始终包涵着激情和欢悦又始终处于隐而不显、不可测知的状态中的“看”,是由不同的文化史所孕养着的“看”。人类以观看的本能为发端,经由不同文明环境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画家作为一种“看者”,拥有这样的目光:这种目光一方面总是因所见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对事物的可见性深深地怀疑,甚至认为“可见性场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画家乐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倾听先于一切而确定物自身的声音,同时又对此存疑,对能否真有所见感到困惑。正是这种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了“探”与“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画家作为看者,命定要陷入关于“可见”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能视”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对“所看”持疑。这种持疑不仅仅是对非物理的光的综合感觉。恰恰相反,它对非“视”现象视而不见,显示出对于看者之“看”中这一可见者隐蔽另一可见者的深深警觉,它使我们的“看”得以“思”,得以“批判地进行着”。这种“批判地进行着”显露了绘画的根本意义,正是由于此,架上艺术才得以活着,才没有在这个图像技术特别发达、电子数字图像技术迅疾发展的年代里束手就擒,才始终以其绘画性迷惑着我们。
二、架上艺术手绘的价值
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的另一处也体现在描绘上。电影、电视不断调整我们的观看经验,它再现现时与繁衍图像的能量,比绘画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架上艺术似乎已被媒体图像挤压到我们视觉经验的边缘。某些人只得利用形式和手段与媒体图像争夺视觉艺术的“地盘”。描绘,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绘画图像与媒体图像的分野,越来越模糊,然而架上艺术还是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手绘的。对于画家来说,架上艺术不一定是为了表达所谓的主题和思想,描绘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描绘,就是画家的自言自语,街边的风景、房中的角落等,都是描绘的借口,画家自己享受描绘。其描绘的创作过程带来了愉悦,画笔在画布上不断地碰撞,时常给人带来新的感觉和启发。现实的空间场景被一组组颜料与笔触重新组合成新的空间幻象让人着迷,令人难以割舌。正因为如此,架上艺术给予了我们视觉的光彩和美感,它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结语
步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迅疾发展的时代,那些认为图像泛滥、架上艺术贬值的看法,认为架上艺术已经死亡的空论还为时过早。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元的格局中,作为架上艺术的油画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它在国内具有广泛的观众和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实验层出不穷,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理由。架上艺术以其独特的绘画性和手绘价值,给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许江.架上话.美术观察.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