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说,窗花起源于冰花,所以古时又称剪窗花为“剪彩”,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春节剪贴窗花的风俗逐渐普及,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回大地的欢乐心情。
按照传统,剪窗花一般事先不画底稿、底样,因为窗花本来就是剪纸中的小品,是即兴创作的东西,所以剪起来随意性很强。但是,剪些什么却要图个喜气、吉利,诸如“喜鹊登梅”、“二龙戏珠”、“莲年有鱼”、“榴开百籽”等。各种花乌鱼虫图案,都表达了普通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俗话说:“二十五,糊窗户”一一老式窗户过年要换窗纸,而后剪些窗花贴上去。剪窗花是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年关,家家户户常见这样的情景:桌上摊着艳艳的红纸,姑娘媳妇手中的剪刀发出轻轻的“咔擦”声,纸屑纷纷飘落――这幕温馨的场面,年复一年地在民间上演。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窗花品种极多,以大红单色为主,也有半剪半染五彩并用的。形式多随旧时民居窗的格式而变化。棂子窗花,适应狭长窗棂,单幅多为长条形,但农村剪纸能手,在窗根上兴起了许多变化。窗心窗角的相互映衬自不必多说。栖霞县乡间更有“窗飘带”,剪为长条花,粘在窗框上端,飘摇晃动,使窗花别生一种动感。
中国的剪纸艺术渊源而流长,但剪窗花和普通的剪纸又有所不同,而集市上卖的窗花更是独具特色。现代的剪窗花不光是剪,往往还要有刻的工艺,单用剪刀剪是剪不出图案复杂的窗花的。窗花用的纸要求很严格,一般是非常薄的有韧性的纯木浆纸。在剪窗花之前,一般要将纸裁成32开的大小,然后对齐,纸要稍稍喷水变得发潮,这样纸很容易叠在起,不会散乱,纸一般都是要起叠20至30层。
将纸叠好之后,把窗花的底样放在纸的上面并且固定,然后开始动剪刀剪出窗花的外部轮廓,再将外边沿的细致部分小心翼翼地修剪成型。窗花的外部剪好后,就要开始用刻刀刻窗花的内部细致部分,例如虎、鸡等动物的形态、皮毛、表情等。刻的时候要求20、30层的纸一次刻透,不能补刀,否则上下的图形就会变形。所以这个工艺是最考验手艺的,必须经过多次的实践。有些窗花剪好后还要上色。上色同样很讲究,要根据人物、动物的形态、表情等进行上色。晾干后的窗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揭层,就是要把粘在一起的窗花用刻刀刃小心地揭开到一半。卖窗花的时候再轻轻一揭,一张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窗花就出笼啦。
窗花的剪裁突出一个“巧”字。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胶东地区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钝锐的变比,表现它的质感与结构。“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不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和水纹等。
在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刺绣等女红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所以很多胶东妇女的剪纸技艺很是精湛。不管巧手女出在哪个村,都是让人们引以为荣的事情。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30)
摘要: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纸艺是一种常见、极具表现力的教学形式, 师生可以充分地运用各种纸材进行研究和尝试,采用各种技法制成生动有趣的纸艺作品。根据学生劳动与技术课学习基础,基于传统剪纸工艺特点,遵循技术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一个以纸为材料的纸艺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训练、平面纸艺、立体纸艺。
关键词 :纸艺课程 劳动与技术 传统工艺
纸,古老而年轻,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这种最常见最朴实的材料其实有着最让人惊异的塑形能力,它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需要用心去听,用创意去实现。
笔者对纸艺作品情有独钟,在对“剪纸”这一传统工艺充分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设计了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纸艺课程并进行了实践。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对如何把纸艺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纸和造型手法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纸艺课程设计的初衷
纸艺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从小时候制作纸飞机、纸鹤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学习剪纸。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纸加工技术, 也有了纸艺加工的体会。纸艺,特别是其中的剪纸有明显的传统工艺特点, 如何使传统工艺融入学生的生活,运用传统工艺美化现代生活,是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教学实践中思考和践行的。纸艺课程设计应该既有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又融合对传统工艺的理解;既有规范性的内容,又有探索性的内容。
(一)开发的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7~9 年级》, 在内容的安排上明确提出: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技术基础包括传统工艺、信息技术、基本技术等内容。传统工艺包括印章、雕刻、陶艺、编织、刺绣等。在浙江省编教材7~9 年级的9 套教材中,只有7 年级的《手工制作》中有一个主题活动是纸质牵牛花的制作。
剪纸是中国传统工艺, 且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为广大群众喜爱和使用。以剪纸为代表的纸艺具有很强的文化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家凭借精湛的纸加工技术和对生活的理解, 创造出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包括团花、花边、拉花、蜂窝彩球等。对纸艺课程进行开发,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热情与重视, 体现劳动与技术教学强大的德育功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纸艺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的实践, 在教学资源上丰富了劳动与技术教材的内容, 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及纸加工技艺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纸艺课程的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剪纸工艺的制作流程、技术要求及表达的艺术价值。
2.以作品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纸张的材料特性及加工技法,制作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纸艺作品。
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启发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基于传统工艺的纸艺课程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把以纸为主要材料制作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称为纸艺。劳动与技术课中的纸艺制作, 从传统剪纸工艺出发,每一个学生亲手制作,一刀一剪,产生的手与刀的触摸、心与纸的交融,使纸艺作品成为每一个学生主观性格、情趣的物化,从而成为了艺术品,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一)纸艺课程内容
我在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学习基础,基于传统剪纸工艺特点, 遵循技术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一个以纸为材料的纸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训练、平面纸艺、立体纸艺。思维训练是纸艺课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帮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游戏课程中了解纸张的特性,并尝试不同纸张加工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拓展与创新的机会。平面纸艺内容从传统剪纸工艺出发,包括双喜字、八角团花、花边和拉花。每一个平面纸艺内容后都有一节小组合作的创新课,使学生在学会基本平面纸艺加工技法后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技术素养和合作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
立体纸艺内容包括立体纸结构和建筑模型的设计制作。由于立体纸艺的纸张特性和平面纸艺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强调纸张的材料特性和与之相对应的工具、材料、加工方法的学习,以学生熟悉的建筑模型为载体,通过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加强对立体纸艺的加工技法的练习, 并在课程中开始训练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 使学生在技术素养提高的基础上,提升设计和创新能力。
(二)纸艺课程的技术要素
1.选材。
纸艺课程中常用的纸有白纸、彩色纸、白卡纸、彩色卡纸、电光纸。在具体制作中,掌握各种纸的性能十分重要。选材时,需要考虑纸张厚薄、形状、强度、色彩等因素,侧重研究纸张、加工方法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纸张优势,扬长避短。例如,在双喜字和建筑模型的制作中,纸张选材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在认识纸张性能的基础上, 才能设计和制作出美妙的纸艺作品。在纸艺课程中,每节课前,我都会向学生详细讲述本单元选用纸张的特性,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材料性能的熟悉。在纸艺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纸的思维训练”中,要求每一个学生用一张彩色A4纸和一把剪刀,在8分钟内完成一件创意作品,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纸张的特性,掌握基本的纸张加工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2.工具。
纸艺课程中常用的工具有剪刀、美工刀、直尺、圆规、铅笔等。在确定纸材料后,工具选择是最重要的。不同纸张性能决定了选择不同的加工工具,一般来说,纸工艺加工使用的工具是剪刀或是美工刀。纸工艺课程中工具的选择是从单一的剪刀逐渐过渡到剪刀和美工刀共同使用。
3.加工技术。
纸艺课程设计的主线是纸加工技术。以纸加工工具的技法和综合运用的循序渐进,设计了从软纸到硬纸的学习创作过程,安排了从简单的“折和剪”技法就能完成的剪纸作品开始,完成双喜字、花边、蝴蝶窗花、团花创作等作品;逐渐过渡到“折、剪和粘贴”技法能完成的拉花作品, 学习完成拉花,尝试蜂窝彩球制作;最终综合运用“折、剪、切、卷、插合、粘贴”等纸立体加工技法,完成建筑模型和纸立体创作。课程使学生掌握剪刀、美工刀等工具的正确使用,能明确分辨并掌握不同纸张粘结需要的不同粘结剂,学会在基础纸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从而达到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纸艺课程的实施策略
1.小组是纸艺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7~9 年级》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作为一门强调学生在技术思维、技术操作、技术意识三方面共同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实践性纸艺课程,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了解、在合作中获得应该是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习小组是纸艺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在纸艺课程实施中, 所有内容均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小组4~6 人不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又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形成小组, 组员为自己的小组取了有趣的名字。学生4 人面对面就座, 组合形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自荐或互荐产生一名组长。纸艺课程中,涉及个人制作时,小组成员虽然是独立完成作品,但互相借用工具和材料,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合作是纸艺课程实施的动力资源。
合作是一种能力,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技术。合作是一种技巧,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虽然有些学生能很好地组织起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但大多数学生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自己个人主宰小组学习,或消极参与听由他人主宰,特别是当合作出现问题、学习遇到困难时尤为明显。
在纸艺课程学习中,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效。例如,在花边创作课上,我创设了合作学习情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创意花边。各个小组在组内充分讨论、组间认真交流的基础上, 开展了目标明确又充满创意的设计:有的组设计了“阿狸”这一相同内容,但组内每一个同学以阿狸不同形态和装饰花边来区别;有的组以“四季”为主题,统一了花边规格和装饰图案,每人设计制作一个季节的图案;有的组以“奥运五环”为主题,根据每个环的颜色和涵义来设计图案。
3.创新是纸艺课程实施的技术要求。
在整个纸艺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下三个要素: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无限创意。
在上课伊始, 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创新是课程的核心,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它可以是加一点或者减一点,或者只是让人眼前一亮。例如, 我们剪双喜字,把双喜字的“口”变成心形,就是创新;如果在双喜字的下面加上爱心装饰,也是创新;如果把双喜字的笔画变成波浪或者其他线型,也是创新。
创作提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纸艺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基础技术要点后,都要求学生能通过创新和拓展来创作纸工艺作品。创新和拓展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奇思妙想,教师除了展示创新作品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提示,保证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在主题图案、装饰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拓展,指导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和成功。例如,八角团花的创作提示:图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 确定剪纸形式;确定剪纸种类;保证剪刻工艺;内容可以是卡通、动漫等形象。学生在整个纸艺课程中创作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民间艺术;面具;陶艺;剪纸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82-01
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是通过变形而来的图形来表现物体的,这些变了形的图形各具奇特之姿,常常被人们所赞叹。同时,民间工艺美术中呈现的色彩稳定、浓重、典雅,形成既绚丽多彩,又统一平衡的效果,不仅受到民众的喜爱,同样也受到少儿的青睐,少儿常常被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启蒙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把民间艺术与少儿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少儿在学习各类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得到民间艺术美的享受,受到民间艺术美的教育,进而陶冶少儿的情操,增强少儿的民族自豪感。
一、创造富有民间艺术的教育环境,萌发少儿对民间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我们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应能创设环境,激发起少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造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少儿提供感受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把少儿美术工作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上布置为中间是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少儿,他们手执彩绸正敲着鼓,扭动着秧歌,欢庆节日的大型套色刻纸,在少儿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手拿贵州苗族蜡染图形与造型的肚兜、手帕和风筝的蓝印版画,用五彩皱马铃薯绳纺织的杯垫、小草包,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整副墙面装饰极具动感和装饰性。当这些东西布置展现在小朋友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少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民间艺术的感悟与赞美。
我们应根据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少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拼贴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他们自己的画苑中。而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泥塑,一只只有趣的旧物做成的玩具展现在作品的展示台上,展现在少儿们的面前时,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少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少儿的民族情感。
二、结合民间艺术开展少儿美术教育,引导少儿对民间艺术的进一步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
(一)把民间艺术中的图形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少儿感知事物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根据民间艺术图形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把民间艺术蜡染、印染、刺绣中呈现的鸟、鱼的变化图案,花卉、蝴蝶、花果图案,成人围腰少儿的围兜、头巾、手帕、背带和背带心等具有优美、朴实精致纹样的图案,加以简化、整理并运用于少儿绘画教育中,通过指导少儿对点、线条和图形的认识,提高少儿形式美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感知和体验。
(二)把民间艺术中的脸谱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脸谱是中国戏剧曲有的化妆造型艺术。随着戏曲艺术的孕育成熟,脸谱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国际化。中国戏曲脸谱的美的形式,突出的装饰性,富有想象力且夸张的绘制手法,非常符合少儿的年龄特点,少儿乐于接受和学习。通过指导少儿绘制富有装饰性图案的简化脸谱造型,培养了少儿美化物品的能力和对民族戏曲文化的热爱。
(三)把民间艺术中的印染制作工艺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我到我们湖南湘西写生考察的时候,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蜡染。在深蓝色的布上,密密麻麻的白点,白线,像“蓝色的宝石”。我在当地看了传统浆染的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地道的印花蓝与白色相结合的色彩是中国民间图形、贵州和湘西苗族蜡染的特殊色彩,我们而且可以从中吸取其制作工艺并加以改变,并运用于少儿版画的学习中,少儿尝试了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版画学习后,对版画学习起了极大的兴趣,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把民间艺术中的染纸画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染纸画极具变化和韵味,且变化无穷的图形和色彩极易激起少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根据少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指导少儿学习染纸。少儿在染纸活动中,通过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配,以及对操作程序的掌握,其审美情趣,动手动脑筋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此时,也更激起少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把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技法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遗产。把中国民间剪纸工艺中“黑影”、“镂空”两种主要的剪纸图形设计手段与少儿剪纸相结合,使小朋友在原有剪窗花的基础上学习剪出蔬菜、瓜果、小动物、小孩、器皿、脸谱等多种图案。我在少儿美术班经常开展剪纸活动,如欧阳立言、周睿宁两位小朋友合作剪出的主题为《舞蹈的小朋友》、《收获季节》两幅大型剪纸,为环境增添了民族艺术氛围。剪纸活动培养了少儿创作的兴趣,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发展了少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少儿审美的意识和高雅的情操。
(六)把民间艺术中的面塑和陶艺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民间艺术面塑和陶艺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也深受少儿的喜爱。我们可以选用既经济又方便,色彩鲜艳的自制面团为材料,运用与少儿泥塑相结合的团、捏、压、搓、修饰、粘接等技法,指导小朋友制作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小动物,如兔子、乌龟、青蛙、蛇、鲸鱼、章鱼等。
在开展少儿面塑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索着把民间玩具古朴简炼的造型艺术与少儿的陶艺活动相结合。指导少儿塑造出一只只古朴、简洁的笔筒、杯子、小碗、花篮和泥娃娃。少儿在面塑、陶艺活动中、用自己的双手,可以表现出民间艺术的美,面塑、陶艺活动不仅开发了少儿的智力,增强了少儿手掌、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更促进了少儿手部小肌肉协调活动的能力。
对少儿开展结合民间艺术的美术教育,不是向少儿传授民间艺术的技能,也不是向少儿灌输传统的工艺,而是利用少儿生活中感兴趣,看得见、遇得着的富有民间艺术的事物,在少儿看看、说说、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中,积极启发、引导少儿发挥想象,让少儿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对民间艺术美的感受力,萌发少儿对民间艺术的情感,激发少儿对民族的情感。
三、加强理论学习,调节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地开展少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