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与生态论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与生态论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1)公路下边坡。公路下边坡通常为填土路堤,公路边坡的破坏主要是坡面和坡脚的冲刷,冲刷一方面是自然降水带来的冲刷,另一方面是坡面径流的冲刷,导致公路边坡上水流走向的位置出现冲沟,当冲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路基就会损坏;另外沿河路堤以及河滩上的路堤还会受到供水的损坏,这种损坏表现为冲毁路堤坡脚导致的边坡损坏。公路边坡的损坏同路基的性质、压实的程度以及边坡的高度也有非常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粘性边坡的性能要高于砂性边坡,砂性边坡很容易受到损坏;压实度好的会比压实度低的边坡抗冲刷;低的边坡会比高的边坡少受到流水的冲刷。

(2)公路上边坡。公路上边坡的崩塌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滑坡型、流动型以及落石型。①滑坡型:这种滑坡型崩塌就是岩层在外力的作用下剪断,岩层中的软岩出现滑动,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路基以及土层间存在软弱夹层的岩体上;除此之外,基岩上有岩屑等杂物时,杂物也有可能会沿着岩层的表面滑落发生崩塌。②流动型:流动型崩塌主要出现在下雨之后,岩体上的岩屑、砂石等松散的物质在水的影响下而出现流动型崩塌,这种崩塌类型没有剪切滑动面。③落石型:所谓落石型就是在比较陡的边坡上出现很多裂缝,落石会沿着裂面发生,长时间下来裂缝就会扩大,降雨之后裂缝中就会存水,由于压力的作用而出现崩塌。由此可见,当边坡高度大时,这三种崩塌类型发生的几率都比较大。

2公路防护坡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种类

(1)框格防护。在冲刷限于框格内的范围内时,可以采用框格防护和种草防护结合起来的办法,能够有效的提高防护的效果,另外还对环境有很大的美化作用。这种防护方式经常用在路基下边坡,这是一种辅的方式,除了一定的防护能力之外,还具有美化的作用,特别在互通立交范围内的边坡使用的最为广泛。框格形状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形状,框格防护措施同时可以用于土质上边坡防护,一方面能防止边坡受到冲刷,两一方面还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边坡生态防护也就是边坡植被,是依靠植物的根茎同土壤之间的附着力来加固边坡的,这种防护方式既能减少水土的流失,还能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如今这种防护方式已经收到广泛的使用。生态防护包括在边坡上种草、种树等,由于很多地区的可供挖取的草皮缺乏,因此种树就更便利一些;种草要选取耐寒、耐旱、根系茂盛的品种。

(3)封面。封面的防护形式包括抹面、锤面、喷浆以及喷射混凝土。①抹面和锤面的防护使用年限较短,在公路的使用机会比较少,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的边坡上还没有使用过,针对路基较低的情况时可以使用抹面防护的方法,适当的加入一些草籽,一方面能起到防护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绿化的作用。②喷浆和喷射混凝土这两种防护方法通常用在坡面不整齐的边坡上,能够有效的封闭边坡上的裂缝,方式水流的进入,从而防止裂缝的侧向水压了冰裂,另外还能防止边坡岩石继续风化。

(4)护坡。所谓护坡就是指在稳定的边坡上铺砌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防止水流对边坡的冲刷,护坡的铺砌方式通常采用浆砌。这种防护措施多用在河滩或是一些滞洪区域的路基上,防护的高度要在洪水位加上浪高和壅水高之上;除此之外,对路基边坡侵占河道时也要使用这种防范措施。在软土地基的路堤护坡,在没有水流冲刷的影响下,也可以采用干砌片石护坡,能够有效的适应地基沉降而导致的边坡变形。

(5)护面墙的修筑。护面墙是上边坡的一种最有效的的防护方法,护面墙就是为了防止环境对软质岩层、挖方边坡以及容易受到侵蚀的土质边坡而修建的墙,护面墙常见于泥质土层、软质岩层以及破碎的岩石地段,能够有效的防止边坡受到风化,防止上述所说的三种崩塌问题的出现。护面墙可以分为三种:孔窗式护面墙用于有坡度的边坡上,实体护面墙适用于大多数的土质以及岩石边坡,拱式护面墙适用于岩层比较完整的边坡上。护面墙的顶部采用原土来夯实,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流冲刷对墙体产生的破坏,在修筑之前要对边坡进行清理,把松动的岩石和土层清除掉。

3总结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1.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研究目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最终能够健康长寿。环境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环境伦理学、自然美学以及景观美学。环境美学要求物质条件既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条件,又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现主要针对的环境为自然环境、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风景旅游区以及周围建筑等;室内环境包括:房间格局布置、室内设施等;室外环境包括:街道设施、周边绿化等。总之,环境美学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2.生态美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二、从文化立场的角度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参照。从文化立场的角度来说,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都是以保护当代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早在1966年,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就发表了《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赫伯恩也因此文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而中国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从时间上看,中国生态美学明显接受了西方环境美学的资源。

然而,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地区以及历史背景是不相同的。环境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这些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步形成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逐步深化的时期,人们发现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必须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审美相结合,于是,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美学建设面对的是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要求。

三、从字意学的角度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从字意学的角度来说,“环境”与“生态”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英文中“环境”(Environment)有:围绕、包围、围绕物等含义,明显是外在于人的事物,与人是二元对立的。而“生态”(Ecological)的含义则是:生态学的、生态保护的,其词头“eco”有:家庭的、生态的、经济的等含义。“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将okios(“家”或“家园”)与logos(研究)这两个希腊词组合而成的。因此,“生态”一词除了有生态学的、生态保护的等含义,还有居住、家园、逗留等含义。

四、从美学内涵的角度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从美学内涵的角度来说,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这两者中,生态美学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综合了人类一百多年来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探索成果。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努力寻找着人与自然生态的科学关系,经历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苦痛教训。事实证明,人类作为生态环链中的一员,与所有包括在内的物种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的绝对平等观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即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综合与调和,汲取二者的有利因素、摈弃二者的不利因素。生态美学也正是以这种“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五、结语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1.1样品的采集调查区域选定为松花江流域。根据2012年地表水监测数据,松花江流域总体呈轻度污染,干流水质良好;支流为轻度污染。流域具有有机毒物污染的典型性特征[15]。2012年6—7月,对研究区30个采样点进行了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的采样调查。在松花江干流上游设置了5个采样点,分别为S30肇源、S28朱顺屯、S14阿什河口下、S4呼兰河口下和S15大顶子山;在松花江干流下游设置了4个采样点,分别为S11佳木斯上、S12佳木斯下、S3江南屯和S13同江;在松花江支流的雅鲁河、诺敏河、嫩江、伊通河、饮马河、第二松花江、牡丹江和梧桐河上共设置了19个采样点,分别为S17巴林、S18成吉思汗、S6小二沟、S7宝山、S8博霍头、S19拉哈、S20浏园、S21富上、S10江桥、S23宝龙桥、S25靠山南楼、S9瀑布下、S22溪浪口、S26松花江村、S27松林、S24刘珍屯、S29大山、S16柴河和S5梧桐河口内;在黑龙江上设置了2个采样点,分别为S1松花江口上和S2东港。S1~S10为参照点;S11~S30为监测点。采样、保存和实验室分析参照EPARBP生物快速评价方案[16]及《水和废水监测技术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中相关要求进行[17]。

1.2生境和水质理化指标借鉴EPARBP生物快速评价方案[16],参考郑丙辉等[2]的栖息地评价指标,采用由10项指标组成的生境评价方法:调查底质组成、生境复杂性、速度与深度结合性、河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情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河岸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参照点生境评分分布的25%分位数法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价,即生境评分大于参照点生境评分的25%分位数,生境质量为良好;将小于25%分位数的分布范围,进行3等分,评价结果由高到低分别为一般、较差、很差。pH、溶解氧(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等水质监测数据来自2012年1—9月的全国地表水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及水质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8]进行。

1.3评价方法按照IBI的建立方法对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19]。IBI的评价标准,采用所有采样点指数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建立,评价等级按照IBI分值由高到低分别定义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很差共5个等级。参照点以生境状况中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一项得分大于13分和有襀翅目昆虫存在这2个原则确定。各参数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在SPSS15.0中完成。

2结果与讨论

2.1IBI的建立和评价结果根据IBI建立的方法,研究确定S1~S10作为参照点,其余20个点作为监测点。利用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的调查数据,计算得到总分类单元数、密度、优势种比例、敏感物种分类单元数等共25个候选生物参数,通过敏感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去除辨别力低的参数和冗余信息,最终筛选出总数量、EPT分类单元数、EPT密度、敏感种分类单元数、敏感种分类单元比例、Hilsenhoff生物指数(HBI)6个核心参数,构成松花江IBI评价的指标。根据所有采样点指数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划分IBI评价等级标准:IBI>35.84为优;IBI=26.88~35.84为良好;IBI=17.92~26.88为一般;IBI<8.96为很差。研究区调查的30个采样点的IBI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参照点中,50%评价为优,40%评价为良好和一般,仅10%评价为较差;20个监测点中,65%评价为较差和很差,25%评价为一般,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10%。

2.2IBI评价结果与生境质量和水质评价结果间的关系利用Pearson相关性和散点图,分析了采样点的IBI评价结果与其生境质量间的关系。从图1可见,IBI和生境质量评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生境得分较高的采样点,IBI也普遍较高。参照点的IBI普遍比较高,大部分在21以上,生境质量评分也较高(69~89);IBI在8.2以下的低分采样点,生境质量评分也较低(41~51)。由于栖息地生境与生物群落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河流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生境状况的破坏是影响生物完整性和造成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各采样点水质参数1—9月的平均值监测数据分析(见表2),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主要的超标项目为CODMn、BOD5、NH3-N、COD、TN、TP。调查区域水质以III类水质为主,水质达标采样点比例占67%。S1、S11等6个采样点为IV类水质,S14、S252个采样点为劣V类水质。IBI评价结果对于劣V类的2个采样点均评价为较差;III类水质各采样点中除生境评分比较低的,IBI评价结果基本在一般到优的等级,虽然IBI结果同时还受到生境质量的影响,但总体上IBI评价结果与水质是基本符合的。

2.3生物参数与生境和水质参数的关系对10项生境参数与26项生物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3结果表明,除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外,其他9项生境参数分别与不同的生物参数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了流域的生境状况会对河流水生生物状态产生影响作用。其中,生境总得分与EPT分类单元数、敏感物种分类单元数、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多项生物参数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生境总得分与耐污种分类单元比例、生物学污染指数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其次,速度与深度结合性、河岸稳定性、河水水量情况等指示河流水文和河岸状况的生境参数也与多项生物参数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与表征生物质量良好、水质清洁的生物参数存在正相关,与指示水体污染的参数存在负相关,这说明河流水文和河岸参数对河流水生生物状态也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和变化。同时,河流水流情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和人类活动强度这4项参数与IBI之间呈现出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生境条件更明显地引起生物完整性的变化。对以上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河流的生境质量与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生境质量受损和退化会显著地反映在生活其中的生物的变化情况,如敏感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减少、耐污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耐受污染能力增加等变化。对辽河的研究也表明,辽河栖息地质量与多项底栖动物生物指标显著相关[2]。相关学者在生境对生物影响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卵石和大石基岩等好的底质能保持河床稳定性[23],好的生境条件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稳定且多样的栖息空间,支持多样的底栖类群。综上分析,栖息地生境质量的受损和破坏,确实是影响松花江流域水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为恢复和改善流域的水生态质量,其生境质量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

研究还发现,生境总得分、速度与深度结合性、河岸稳定性等几个生境参数都与着生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通常情况下,多样性和均匀度越高,指示生物状态越好,水体污染越轻[26],但是本研究数据表明,生境质量的破坏会引起着生藻类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增加。底栖动物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都与生境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析认为,着生藻类多样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耐污种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所引起,所以这种情况下,着生藻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适合单独用于松花江流域的评价,相比底栖动物更适合应用在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对超标的水质参数与各生物参数、IB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电导率和溶解氧与多项着生藻类的生物参数存在相关性,溶解氧与藻类多样性指数、HBI、耐污种数量等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耗氧污染物的减少会使得底栖动物耐污种数量下降,反映有机物污染的指数值也随之下降。电导率与藻类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底栖动物密度、耐污种数量等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与敏感种分类单元比例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有机质污染导致底栖动物耐污种的数量增加,敏感种种类减少,底栖动物总密度的增加分析可能是由于耐污种数量的增加引起的。有研究发现,营养物质浓度的增加,可能引起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减小[27],也可能引起底栖动物总密度增加[28]。CODMn与底栖动物敏感种数量比例呈显著负相关,BOD5、NH3-N、COD、TN、TP与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个污染因子与污染指数间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这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结论。其次,有机质污染引起藻类多样性增加,分析可能是耐污种藻类的产生和繁殖的结果。耐污种数量、耐污种数量比例、HBI及污染指数这4个指示污染程度的生物指数分别与CODMn、BOD5、NH3-N、COD、TN、TP几个超标污染因子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这样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有机质和N、P等富营养化元素的污染对于松花江流域水中生物的多样性分布,耐污种敏感种的出现和繁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IBI并未与这些化学参数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但这并不影响化学污染的压力在单个生物参数上产生的显著影响,虽然利用单个生物参数评价生物质量不够全面,但是可以依赖其寻找潜在化学压力,为水质治理和防护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除了了解河流的生物状态,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污染因子和生物质量间的关系[29],这样评价工作才能有效的为河流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有利支持。已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BOD5、COD、TN、TP、浊度等综合性的污染因子与生物参数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上[1,5],尚没有深入分析直接引起生物状态变化的化学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的影响方式。目前,在松花江还无法确定其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对于针对松花江流域生物状态和特征有机污染因子间的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

3结论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含理论经济学、技巧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含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抵触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供给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1.1要在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的前提下,建设城市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是一种处于非常稳定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能够相互的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能够达到相对的平衡,该系统中的整体效益最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把自然景观、各种植物、江河湖流、地形地貌等因素协调的组织起来,引入到城市生态园林布局当中,使整个城市既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天津、南京、合肥等地区就已经开始把园林和生态植物、绿地、森林等相结合,建设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

1.2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遵从“生态位”的原则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生态位体现了物种和物种、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综合功能。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遵从“生态位”的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首先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植物种类,避免植物种类之间互相竞争。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复层群落结构有利于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形成最优美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植物、树木,例如对于处在干旱地区的城市,应该选择抗旱耐寒的植物。一般来说,具有抗污吸污、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的植物能够作为大多数的城市的生态园林种植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例如槭树可以和杜鹃这样配置,槭树的树干比较高大,可以有效的吸收上层较强的直射阳光以及较深层的土壤肥力,而杜鹃属于林下灌木,只需要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就能很好的生长。两类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一块配置,既能保持群落和生态景观的稳定性,又能提高城市生态景观的综合价值。

1.3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还反映了群落的动态和稳定性。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保持生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物种能够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生物资源,并且它们彼此之间还能够相互的补充,使得整个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呈现出稳定的形态,从而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