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Turnaroundandcount.
名词复数的发音catkites
【过程】
一、Warm-up/Revision
1Tonguetwister[配套教材三册Leon28]
听录音一起说,逐渐加快语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2Gueinggame
教师在课前将自己的书包和一些学生的文具放在特定的地点(告诉这些学生东西放在哪里),学生说完绕口令后立刻问:Whereismybag?示意让学生跟着自己手指的方向一起找,对最先发现并说出答案的学生给于表扬。再请其余几个被藏起学具的学生到前面来,依次问:Whereismy…?并进行与前面同样的步骤,直到找到全部被藏的学具。
二、Presentation
1Lead-in
教师边说Whereismy…?(最后寻找的学具),边做要写板书的动作,走到黑板前发现没有粉笔了,于是对学生说:Thechalksaretooshorttowrite.Wherearethelongchalks?Wherearethey?经过学生帮助后,教师用找到的粉笔在黑板上板书:Wherearethey?They’reintheteacher’sdesk.
2Let’spractise[配套录音]
(1)将Let’spractise部分的图片打散放在讲台上。
(2)根据录音内容,请学生将图片与图片间的位置摆好。
(3)听录音说句子,每组句子找3~4对学生重复
(4)教师调整图片位置,学生重组句子
Example:Wherearethecats?They’reonthetable.
3Learntosay
(1)Watchandawer
教师播放录像,提问:Whataretheydoing?
Whataretheylookingfor?
Wherearethepencils?
可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决定学生看录像的遍数。
KEYS:They’replaying.
They’relookingforthepencils.
They’reinTom’sbook.
(2)师生合作展现课文对话场景
教师请几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与自己配合完成
(3)利用对话跟读课件让学生一句一句跟读,教师做hide和seek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其词义。
4Actout.
三、趣味操练
1Hideandseek
(1)3~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做Hideandseek游戏
(2)小组表演
(3)打破小组界线,教师从每组中各选择一位学生临时配合做Hideandseek,教师计算时间,看该组学生找多长时间内能找到所要找的东西
2Makeapicture
(1)教师将事先复印好的房间图和书、鞋、球、照片、衬衫等等图片发给每组一套
(2)教师提出任务:Makeabeautifulandcleanroom
T:Putthesethingsintheroom.Makeabeautifulandcleanroom.
小组共同设计完成
(3)展示作品:找两组学生展示作品,并根据其他同学的提问对设计进行解释。如:Wherearethebooks?They’reonthedesk.
(4)全班共同设计一件作品(教师提供可展示的大号教具)
S1:Wherearetheshoes?
S2:They’reunderthebed.(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S3:Wherearetheshirts?
S4:They’reonthebed.(贴在相应处)
四、扩展练习
1Lookandread
catcatkitekiteunderiounder
2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句子
Example:Wherearethey?
They’reonthechair.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古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读出“幽”,后两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导学: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词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
“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的诗词。即使写的是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记事)
日暮客愁新(抒情)
(所见)
比喻
诗中有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⒈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会解比例。
⒉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⑴什么叫比例?
⑵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⑶比例有几个项?什么内项?什么叫外项?
⑷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①6:10
和
9:15
②
20
:
5
和
1:
4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课件出示判断过程。
2.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把上面4个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你能发现什么?(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首先看第一个比例
2
x
6
=
12
,
3
x
4
=
12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个规律可不可推广呢?我们接着看以下3个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验证过程。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乘机相等吗?为什么?
2.教学例3
大家观察这个比例,看看他和之前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解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下来大家做一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6×5=30
3×8=24
不能组成比例
(2)0.2:2.5和4:50
0.2×50=10
2.5×4=10
可以组成比例
2.
解比例。
(1)x:10
=
:
解:
x
=
10
x
x
=
x
=
7.5
(2)
0.4
:
x
=
1.2
:
2
解:
1.2x
=
0.4
x
2
1.2x
=
0.8
x
=
(3)
=
解:
12x
=
2.4
x
3
12x
=
7.2
x
=
0.6
3.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10x=320×1
x
=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四、拓展提高
小明和小红共有75元。两人上街购物,小明用去自己钱的20%,小红用去自己钱的60%,两人所剩下的钱一样多。小明原有多少元钱?
五、课堂小结
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比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宇宙之谜相关的知识。
2.查找宇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星球图)同学们,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它往往给予人们神秘的色彩,面对广阔,美丽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奇妙的宇宙中有什么吸引人的秘密呢?宇宙中
,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学生看书听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生命之谜
尚未找到
厌氧菌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
培养
(2)指名读词语,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尚”是翘舌音;“倾”是后鼻音,读qīnɡ;“揭”读jiē;
“磁场”的“磁”读cí;“干燥”的“燥”读zào;“因素”的素读sù。
(3)形近字辨析。
①迷 谜
②御 衔
③揭 渴 喝
④燥 澡 躁
(4)屏幕出示下面的词语,学生查字典后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海一粟 倾角 揭开 磁场 抵御
(5)提示学生书写注意事项。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
“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依然是重点,但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对一些较难的字只需从字音、字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的小字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标注在旁边呢?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结: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就是批注。那么,为什么在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进行批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第三学段关于阅读中学习目标的表述,本环节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正是训练学生这一阅读能力的体现,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古时候起,人们对太空,对宇宙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个秘密吧!
2.引导质疑:请同学们看画面再次听读课文,听读课文后,面对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3.学生自由质疑,老师进行归纳。屏幕出示质疑的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二、借助批注,了解阅读方法
过渡:同学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家质疑得很精彩。让我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本课,借助批注明确目标,选择阅读方式。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可以帮助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近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了新的发现,课文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了我们几种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可以进行精读,勾画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第二,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第三,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更好地学会阅读技巧。能够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究问题,交流阅读策略
过渡: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分组合作学习。请选择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批注提示,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读课文。
1.学生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分组后进行阅读学习。
2.学生分组汇报。(按提出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教师说明汇报要求:先说明你们组研讨的是哪个问题,再说根据批注提示,采用了哪种阅读方法,最后说说研读的结果。
预设:
第一组:
我们组研讨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批注提示,快速浏览了课文,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在快速浏览课文时,我们还结合批注提示,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学习了第4自然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我们还通过跳读,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原来你们组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段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系,就大致浏览了一下,或者跳过去不读,不错的方法哟。
第二组:
我们组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我们重点阅读了第3自然段。根据批注提示,进行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
我们反复读这个自然段,得出结论。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聪明,原来你们在研读学习时,和问题相关的内容会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而且你们找到了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挺好的。还有哪个组的同学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第三组:
我们组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结合批注提示,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1)所谓的“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2)火星非常干燥,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又得出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师:第三组同学和第二组同学探究的问题一样,但是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却不同,第三组同学,你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们通过阅读发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可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在火星上生命又难以存在。
师:让你们这么一说,我也疑惑了。那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人类能否移居火星上生活呢?
第四组:
生:老师,我们第四组正好研讨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
师:哦,那快说说你们探究的结论吧!
生: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又查了一下资料,速读后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今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师: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读读相关资料加以判断。你们这组同学真聪明。
3.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组研讨,有目的的阅读学习,归纳总结得很好。这个阅读结论说明了目前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谜呀!
4.总结:从同学们美好的畅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我们会找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改造环境相近的其他星球,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围绕“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批注,读相关语段,从重点句入手,通过补充的课外资料,找到理论和事实依据,得到了科学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围绕自己的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体会情感
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少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巩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