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见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教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护理教育应以患者、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大纲没有特意安排相关内容和学习时间,实验课时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对实验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些样本,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观察,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鲜,但是对于其观察的样本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意识淡薄。观察完后,有的没有洗手,就翻书、拿手机、摸头发,甚至有个别同学在教室吃东西等不符合生物安全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些都可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加上护理专业学生多,每届大约有30个班级,1000多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使用该实验室,因此人员相对比较集中,流动性也非常大,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1.2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护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见习、实习还是以后工作,其对象是病人,并经常直接接触,还要经常采集、收集、运送一些感染性标本,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消毒灭菌要求严格,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而且必须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如果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要求和危害了解不全面,在面临危险因素时就会缺乏有效、完善的对应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学生在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前就应具备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就是树立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最好时机。
1.3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1983年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并在2004年更新推出了第3版。自2003年SARS暴发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些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有利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
2护理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对策
2.1强化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要求每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师熟练掌握卫生部颁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教师从根本上高度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
2.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我们作为老师应有的责任。由于护理专业实验课时少,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课,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要贯穿到每次实验课中,尤其是第一次课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规则,一定要重点强调生物安全问题。比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离室脱下反折,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不必要的物品不带入室内,必要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禁止吸烟、吃食物;在室内不允许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物品要归原,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老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用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以后的每次实验课中也都贯穿相关生物安全的知识。比如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检查,正常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紫外线杀菌、高压蒸汽灭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皮肤消毒实验、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职业化改造;护理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2-03
近来,我们通过对护理技能项目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高职教育技能项目学习规律的职业改造,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学习效果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 毕业生对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以卫生部统一制定的五十项护理操作为主要内容,我们对2006届、2007届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具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技能测试等项目,共收回有效问卷800份,累计测试两届护理毕业生300人次,召开由毕业生所在医院护理部、所在科室护士长、高年资护士、毕业生代表、护理专业教师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20次。综合调研结果显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项目,从训练内容、配套设施到训练方案上都存在着与职业化教学不配套的地方,导致学生对护理操作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讲得多、操作少,只知如何做,不知为何那样做,训练项目与工作岗位错位,未能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预判进行分方向的技能实训,特殊技能实训缺失等。
2 对护理操作项目教学实施职业化改造的做法
2.1 组建项目改建的专业化班子 依照基于护理操作的工作过程,推行教、学、做一体,推进护理操作融基础性、专业性、特殊性于一体的系统化教学及职业化改造理念,组建了由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一线护理人员、护士长、职业教育专家、各科护理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对应基础教育教师、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专家、工程设计人员共同组成的改造队伍,统一理念与思路,对各项任务分解分工,形成定期研讨及协同推进制度,健全了质量控制及目标责任制等。
2.2 梳理护理操作项目并分类 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项目到专业项目再到特殊项目的顺序,由医院专业护理人员和护理骨干教师共同梳理出高职护理技能操作的各类项目。我们把这些项目归纳为基地护理操作类、专科护理操作类及特殊护理操作类三大类,基础护理操作包含无菌技术(一般洗手法、外科洗手法、无菌钳使用法、戴无菌手套法、使用无菌溶液法及使用无菌容器法、铺无菌盘法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体温测量技术、脉博测量技术、呼吸测量技术、血压监测技术)、注射技术(肌内注射、输液技术、静脉注射及采血技术、静脉留置针技术、动脉采血技术等)、用药技术(躯体疾患者群的换药、躯体疾患者群的口腔给药、精神患者换药、精神患者口腔给药等)、其他技术(物理降温、轴线翻身、患者搬运、痰标本采集、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防患者跌倒技术、防压疮护理技术)等五个大项目二十八个子项目。专科护理操作包含口腔护理技术、呼吸科护理技术(雾化吸入技术、吸氧技术、经鼻/口腔吸痰术、经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术)、消化及急诊科护理技术(鼻饲技术、胃肠减压及洗胃技术、灌肠技术)、泌尿科护理操作技术(男、女导尿及膀胱冲洗技术)、胸科的胸腔引流技术、神经内科的脑室引流技术、产科及儿科护理操作技术(产科会阴消毒技术、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光照疗法、早产儿暖箱应用技术、听诊胎心音技术)、精神科患者约束技术等七个大项目十七个子项目。而特殊护理操作类包括了输液泵/微量泵使用技术、心电监测技术、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术、除颤技术、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T管引流护理技术、造口护理技术等七顶[1,2]。
2.3 对护理实训内容及功能区实施职业化改造 根据职业教育认知规律和高护操作实训的特殊性,我们制定了按以下箭头所示顺序进行的护理操作实训流程:附属医院和定点协作医院的见习对护理操作技能项目的系统化归类并序化操作对应共享基础模块导学分项操作对应基础模块学习分项操作流程学习与实训分项操作见习分项操作对应基础的复习专业操作对应基础学习专业操作学习与实训特殊护理项目操作流程示教特殊护理项目见习特殊护理项目对应基础学习。针对护理实训一体化、系统化教学需要,将护理操作学习地点分为工作环境学习区和与之相融通的实训学习区两大部分,实训区又分为公共基础实训区(形态学、机能学实训区等)、专项操作对应基础实训区、专业操作实训区(含基础护理操作实训区、专科护理操作实训区、特殊护理操作实训区),具体内容见图1。
2.4 护理操作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根据流程及配置,我们把护理操作的系统化教学分五步实施。第一步,标准化患者护理操作的系统化见习及序化。在定点见习医院内,遴选典型病例做好见习课设计,每次见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同见习学生一起推导、归纳出本次见习护理操作的流程,经过6~10次个案护理流程的见习和个案流程归纳,由学生主动导出2.2中的基础护理项目、专科护理项目及特殊护理项目。第二步,护理操作对应公共基础模块学习。根据护理操作对基础知识(形态学、机能学等)的总体要求,配置相关公共基础内容,由课件导出学习内容及课时目标,配合三维图像、模型、标本、示教、反馈、依次完成公共基础学习。第三步,分项基础护理操作学习。通过见习定点医院内预设的分项操作,梳理分项操作规范,进入对应基础实训室求证有关结构,最后进入分项操作模拟室训练,完成从理实一体化学习到可持续发展的升华。如学习肌内注射项目时,先预选出2名(成人、儿童各1名)肌注的患者供见习,见习完毕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肌注的规范步骤及注意事项,再分别到成人、儿童标本上求证局部结构,最后进入模拟肌注学习。第四步,专科护理操作学习。对应图1内容,同样按见习、归纳、对应基础实训室复习、专项实训室模拟训练等来完成。第五步,特殊护理操作学习。该类操作存在着见习病例少、仪器设备贵重、应用频数低等原因,学习过程按照仿真室示教、归纳、对应基础求证等顺序完成。
3 效果评价及体会
3.1 效果评价 通过对护理实训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改造,实现了学生学习由盲目学习向目标明确、趣味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由孤立项目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由基础、专业、见习等的分段式分散性学习向一体化精准性学习的转变;由医院与学校脱节向院校精准对接的转变;教师由“教书匠型”、“大师傅型”向“导师型”、“双师型”的角色转变;学习效果也取得了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及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3.2 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更高层次职业化护理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对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外科手术式”的职业化改造,既需要取得各级学校主要领导乃至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与重视,又需要大手笔投入,专业及行业专家的全过程参与,同时,还需要符合高护人才培养规律要求的改造方案的制定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26):24-27.
关键字:高职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学;教学模式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实践教学是社区护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家对卫生服务要求逐步提高之时,只有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展开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才能让高职护理学生建立较强的护理职业精神,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当前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并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对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
意义。
一、对象
选取82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10年级1-2班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作为对照组,80名2010年级3-4班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模式,即综合社区护理实践,改革教学课程制度和选课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
二、 方法
2.1 理论教学法
护理学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护理知识的学习,这应该作为社区护理实践调查的基础,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模式、个性特征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将此环节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可以对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分类和优化,将社区护理学课程分成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学习、理论和技巧结合应用、社区护理实践三类。根据各类别的主要教学内容,参考最新的护理学理论教学研究成果,分析新教学方法的优劣,然后进行从优的选择。
2.2 实践教学法
在高职护理学生入学初期,可以综合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社区人民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方式,明确教学制度,按照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新资源。可以把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分为三个环节:见习阶段-模拟阶段-实习阶段。
2.2.1 见习阶段
在学习了社区健康理论知识后,将护理学生进行分租后参与到社区健康评测中,按照实践教学的目的给各组分配见习工作,护理学生可以借助课余时间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见习评测。先是在老师的领导下到社区中参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通过老师对社区服务相关工作的介绍,慢慢熟悉社区健康评测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评测仪器的使用、对各组人员的工作安排、健康评测相关信息的收集等;之后让护理学生对所评测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社区健康评测报告。
2.2.2 模拟阶段
在已经完成见习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社区护理技能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对实践技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肯定,同时也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要求学生立即进行改进,为之后的实践阶段打下基础。
2.2.3 实习阶段
分析社区护理的需求,以理论知识、见习资料和模拟经验为基础,相结合之后应用与社区护理实践中,从而提升高职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在实习阶段中,要以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综合社区护理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社区护理实习计划。
2.3 教学考核法
2.3.1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的成绩设为总成绩的60%,考核的内容可以从《社区护理学》课程中随机选取,以闭卷考的模式对高职护理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能力情况的考核和了解。所选取的考核内容要能够体现出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理解性。
2.3.2 实习阶段考核
实习阶段的考核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将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课程、手段、实践技能作为考核的核心。要重视学生综合实习技能和设计性实践能力的全方面考量。
2.3.3 问卷调查考核
通过对162名学生进行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认可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对教学法的态度等方面。问卷调查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填写完后立即提交,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两组学生理论、实习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实习成绩比较(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则学生的理论和实习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改革后的护理学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2)两组学生教学模式认可程度的调查,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模式认可程度的调查(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护理学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们接受,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方面的提升。
三、总结
要实现高职学生的社区护理综合技能,就要在护理学教学上进行改善,重点将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教学综合起来,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护理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课程
人才培养是护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点实际出发,培养适合我国卫生服务需求的护理人员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点。为基层护理服务提供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必须加大当今护理教育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护理专业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目前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显得薄弱,比重小、内容局限、教学资源少及教学方法单一等,没有形成适合护理专业的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使护理人才在临床实践中缺少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为主、大卫生、群体的理念,缺少对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的了解,导致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及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项目研究对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第四学期增设《流行病学》;加强实践教学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职高专院校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学生178人为调查对象。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两门公共卫生服务类课程(以下简称“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均使用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高专护理专业<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方法>课程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同一时间进行,10分钟内完成,统一发放、回收,共发出问卷84份,回收84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经整理录入核对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和态度的、为考试而学习两门课的、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占多数(均>59.5%)。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学生选择有必要开设两门课程的多于选择没有必要的(P<0.01);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多于想从事的(P<0.01)。2.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表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的答案选择差异性分析表2显示:学生认为两门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占多数(均>66.7%)。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两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多于认为难度不合适的(P<0.01),案例分析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多于没有帮助的(P<0.01)。2.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果表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表3显示:学生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参加实践活动的、学习《医学统计方法》后能独立完成统计分析的占多数(均>52.4%)。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多于认为不重视的(P<0.05);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能参加实践的多于不希望的(P<0.01)。
3.结论
3.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态度分析显示为考试而学、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学生占多数(1)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不了解,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文件。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2)学生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清楚,对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不知道,需要解释、说明。目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人员匮乏,为满足社区、农村地区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要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1]迫在眉睫。
3.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分析显示教材选择适宜,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与实验实训课结合比较认同(1)加强公共卫生类课程建设,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追求“高”、“广”、“深”但不切实际的选材理念,为公共卫生类课程选择适合且适用的教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2)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因为实训课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体验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认同和学习效果分析显示学院能重视公共卫生课程的安排,希望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活动(1)领导重视、支持公共卫生课程的改革,从人力、物力、精力上增加投入。引进专家讲课、开设讲座,拓展公共卫生服务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教学改革方案,并给予实施,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水平。(2)满足学生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的要求,要研讨教学手段,增加实践课教学内容。除在校期间增加实训课教学外,需创立多点见习、实习的途径,利用学生课余、周末、假日时间,安排他们去学院附近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进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公共卫生类课程的实用性、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