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甄选 人事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49-01
人事档案是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人事档案曾一度是人员甄选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弱化,很难发挥其参考价值。
一、人事档案作用弱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事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用人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人员流动的桎梏,使人员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与之相适应,人事档案管理也由以前的单位管理转变为单位管理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两种方式并存:即由有人事管理权的单位独立管理本单位职工的人事档案;由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对于有人事管理权的单位而言,档案在人员的录用甄选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人事档案现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但是也存在不少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相关人事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缺乏对档案资料的有效鉴别等情况,使人事档案的价值降低。
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而言,现阶段主要特征是人档分离。对于寄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由于人才交流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信息数据的交换,致使档案内容缺乏延续性。人才交流中心仅仅是一个保管单位,对档案资料没有实现及时更新,使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和以备查考的实践意义。
二、现阶段人员甄选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人员甄选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初步筛选、面试、笔试、评价中心、背景调查等。一般而言只有初步筛选通过的,才会进入面试、笔试、评价中心等环节,有时在确定录用人选后还要进行背景调查,进一步确认其是否符合公司要求。由此可见初步筛选是人员甄选的首要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对甄选后续环节产生影响,并由此影响整个招聘录用效果。
2.现阶段人员甄选存在的问题:个人简历缺乏有效证明材料,真伪难以鉴别。
现阶段对人员进行初步筛选的依据主要是应聘人员填写的求职申请表或个人简历。由于求职申请表和简历由求职者个人填写,求职者在趋利性诱导下,对其个人职业经历、能力和过往表现往往会有夸大润色倾向,甚至出现伪造学历、工作经历等现象,而用人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简历证明资料进行参考,因此很难鉴别简历内容的真伪。
在人力资源实践中,个人简历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文过饰非,简历中只突出自己以往学习工作中的成绩,对工作中曾经出现的事故或过错避而不谈,从而给有效招聘甄选带来一定的障碍。
第二,简历往往突出其业绩、能力部分,而无法体现其职业道德。尽管其能力和业绩是真实有效的,同时也能辅以相关的能力业绩支撑证明材料,但是简历中却无法体现应聘者的道德品质,有可能使企业招聘到有能力但缺乏职业道德的员工,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伪造经历。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一般来说,只要在网上能通过姓名、毕业证编号查到毕业证信息,就能证明存在其学历,因此学历造假现象相对减少。然而工作经历伪造现象依然存在,并且缺乏有限的监管方式。
3.失败的招聘甄选对企业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证明材料对个人简历进行鉴别参考,招聘甄选的有效性大多时候只能通过实际聘用以后才能检验,如果招聘的仅是能岗不符的人员,企业损失的主要是招聘成本。如果招聘的是欠缺职业道德的人员,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当然现阶段招聘甄选中背景调查对简历真伪鉴别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背景调查本身具有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招聘甄选的成本,从而影响用人单位招聘甄选的有效性。
三、改变现有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是提高人员甄选有效性的途径
从第二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源头上确保个人简历的真实性是提高人员甄选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人员招聘甄选亟需可供鉴别人事档案真伪的参考材料,而人事档案就成了不二之选。
从人事档案的本质意义来说,它应该是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和工作表现的。只是由于现阶段人事档案多头管理以及人档分离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事档案内容和个人实际情况的脱节,从而使人事档案丧失了以备查考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价值。
改变现有人事档案管理方式的具体思路是:建立起社会化、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1.实行人事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由各地人才服务机构承担管理责任,实现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从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来看,自1996年我国确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以来,全国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中普遍设立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和设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各地人才中心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从技术、管理还是人员上,都具备了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基础。因此应该改变现有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局面,将所有人员的人事档案都集中交由各地人才中心统一管理。
2.管理方式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采集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交互传输,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事档案管理上,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可以借鉴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允许个人根据户籍或工作地选择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其人事档案。人才交流中心依据个人身份证号,为个人建立终身唯一的人事档案账号。同时人才交流中心应该搭建全国联网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在人事档案数据交换方面应该建立起人事档案信息收集制度,要求各用人单位按规定定期向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传递人事档案数据,人才交流中心负责进行数据收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提供利用上,建立人事档案开放查询平台,实现档案信息查询和信息监督功能。通过简历人事档案开放查询平台,针对企业的利用需求,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审核企业利用需求的基础上,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及时的信息帮助。
同时个人也可以输入自己的档案账号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通过人事档案信息的公开透明,避免档案暗箱操作及无中生有现象。同时建立人事档案申诉机制,当个人查询到单位档案信息与事实不符时,可以进行申诉,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
综上,通过建立社会化、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人事档案内容的不断更新,充分反映个人的德能勤绩,确保人员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企业进行人员甄选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人员甄选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孙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乐利珍.浅淡企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08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授课方式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是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到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这门课程在大一时开设,具有专业介绍引导的作用。课程涉及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及施工图识读等内容,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更好的掌握后续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张打下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关键要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的去认识、了解和学习。那么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起到这类作用,是本文要探析的问题。
1课程内容分析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画法几何和施工图制图与识读,内容多课时少,其中画法几何是制图基础,识读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识图能力对施工图的理解和施工组织有着直接的影响。接下来具体的介绍两部分相关内容。
1.1画法几何
本部分内容主要学习画图的基本知识及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它是学习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础。培养学生将空间的三维模型通过投影的方法反应到平面图形上,同时也能将平面图形的投影想象出它的三维模型,并将三维模型通过轴测图的形式画到平面图上。建立空间的概念,弄清三维形体是如何在二维图纸上表达的。
1.2施工图制图与识图
本部分的内容是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从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中了解房屋布局、外部构造、房屋高度和内部构造;从结构施工图中学习梁、板、柱、基础等承重构件中钢筋的位置、作用及搭接情况。施工图的识图决定了后续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首先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喜欢这门课;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让课程内容变得简单有趣,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探究
2.1微课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针对知识点的难点、重点、考点,以视频教学的方式展现,时间短、内容精,让学生借助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自主学习,每个视频的时间控制10分钟左右,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创立微课,在教材知识点相应的位置设立二维码,学生通过手机扫一扫功能既能观看课程视频。学生课前通过视频了解所学内容,课堂上针对难点思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网络平台在线学习
建立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让学生在手机上下载智慧职教APP客户端,方便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网络平台中包括知识点电子教案、讲解动画、图片及在线练习题,方便学生在学完后直接做题,做完题后答案及解析会直接弹出,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在群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教师授课方式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板书授课方式已经慢慢的被多媒体教学取代。学生在上课时需要图片、动画去刺激他们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不同的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略有差异,如:《建筑材料》增加课堂实验,《建筑施工技术》增加计算机虚拟模拟等。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学习,加大图片、动画、视频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手工绘图仍然是本门课的重点,因此教师课堂板书绘图过程不能省略,多媒体绘图速度过快,学生难理解掌握慢,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教师应坚持手工绘图,带动学生一起练习,提高学生手工绘图的质量和速度。
2.4模型展示
课程涉及的抽象形体较多,平面图形已经不能清晰的反映立体空间几何形体,需要借助几何模型加强理解,在讲解画法几何时,投影动画是促进学生学习理解的很好切入点,同时加入几何模型的展示,让学生自己通过看模型想象立体的三面投影,开发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对于施工图识图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去学校的施工现场,感受图纸要表达的真实情景。
2.5实训环节设置
实践的设置是为了及时的检验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训练去找学习中欠缺的地方,及时的弥补。同时,学生偏爱于实践,喜欢自己动手,理论教学过于呆板,提倡学生多动手勤练习。实践训练设置四部分:一、简面图形的几何画法训练;二、几何形体三视图训练;三、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的训练;四、实例工程图纸识图训练。
3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开设课程的引导线,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滕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2(10):172.
[2]刘红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效果[J].科技资讯,2015(11):184.
[3]王晓庆.微课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4):83~85.
关键词: 职业中学 机械制图 教学方法
职业中学的机械类专业将《机械制图》称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重要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的,一般可归结为“一个表达”和“三个依据”,因此常将本课程视为机械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职业中学机械类专业来说,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掌握机械制图及其相关标准规定,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在学习该课程初期会觉得无所适从,随着所教内容的深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学生彻底放弃对此课程的学习。因此,进行机械制图的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有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乐趣之中轻松掌握识图和绘图能力,为将来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笔者认为教好《机械制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备好每一份教案
教学教学,先教再学,教是第一位的,备好一节课是教好一节课的基础。为了上好45分钟的一节课,你可能花费一天甚至几天时间准备,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备课是否充分完整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优劣。因此备好一份合理的教案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必要条件,而备好一份好教案不仅要求教师深谙教学之道和学识渊博,还要求教师能不断吸收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内容来充实自己,更需要熟悉教学大纲,这样才能细致完整地备好每一份教案。当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定针对性的备课,做到“胸中有丘壑”,一切皆在掌握。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机械制图也是如此。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对于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学习欲望。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机械制图一般都是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在初次讲授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该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用途,教师可以上来就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后的工作收入是月入上万?台下肯定有部分学生说怎么可能呢,此时再举例说明,现在工厂的一线操作工人比如说钳工技师和数控高级工月入上万其实很轻松,当然这也是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识图和绘图都是其最基本的前提。这样一说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学习机械制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该课程比较枯燥,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最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信心的关键因素。愉快学习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如果学生不喜欢教课的老师,那他也不会对其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要充分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知道“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未必就是重点”,运用直观生动同时带有娱乐性的方法组织教学和解决问题。比如说在讲三视图这一重要章节的时候,笔者特地帮学生买了萝卜,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同组的学生往往为了怎么切出来好看都会争上一争,当用萝卜把物体切出来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成就感很大,这样可以让他们觉得学习机械制图其实也很有趣,慢慢地从有趣到有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坚定学好机械制图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需要一定想象能力支撑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老师我的想象力太差了,你讲过的题目我会,没有讲过的题目就一点都不会画了,而且这样的情况在职业中学绝不是个例。因此,想要让学生学好机械制图,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也是机械制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你在讲解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时,有的学生一点就通,而有些学生任凭你如何分析讲解总是想不清物体结构,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完全放弃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实体模型和CAD等绘图工具的运用。学生从几张平面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形状,对于刚接触机械制图课程的学生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初期应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实体模型,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物体的形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图形则可以借助CAD等绘图软件画出立体形状,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力。(2)学生动手制作组合体模型。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通过制作模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很好地培养空间想象力。(3)一题多解。这就是根据已知视图画出多种答案,为了画出更多可能的答案,需要学生理解视图中线及线框的含义,探讨多解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一般都是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教师应当选用具有典型代表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当然我们也不提倡进行题海战术,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反而适得其反。(4)采用启发式教学。机械制图最忌讳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这样不仅老师累,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结合本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化工具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经过前面三年半的教学与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下面是我本期的教学计划:
一、情感与态度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
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
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3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游戏活动,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会画以上三种图形的高;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特点;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的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简单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对双方公平。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ji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在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下,从实际出发,从书写着手,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有效学习。
2.善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使用好中微家校通,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不在量多,而在拓展思维.
5.多听同年级教师的课,多听专家分析,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二)培优辅差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优辅差。
培优措施:
1、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2、推荐课外资料,利用课余时间释疑解难。
3、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辅导后进生措施:
1、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2、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我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另外,在课堂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4、加强家校联系。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定期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三)作业改革
1、把握每节课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有针对性。
2、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作业的选择上针对性强,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有困难的问题、模糊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出作业题,有的放矢。
关键词:微课;知识图谱;概念地图;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60-02
一、微课内容之“微”概述
微课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下,随着移动技术、移动终端与视频压缩传输与共享技术、网络带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视频为主的信息传输媒介的微课的广泛应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变革,在终身教育、个性化学习、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理念的综合影响下,教育成为微课广泛传播与应用的广阔领域,并为其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学术界,很多学者对微课的概念做了界定,如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还有学者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进行界定,如张一春教授指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尽管概念不完全一致,从教学资源或者教学活动的角度界定,但这些概念也有共同之处,比如都体现了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等)或者技能点进行构建的,容量小,内容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微课时间较短,时长一般5-8分钟左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不同于一般课程所具有的复杂课程体系,可见微课内容之“微”。
微课内容之“微”常常带来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学习者可能通过微课学到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却难以把握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因而不能理清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头脑中不能形成概念地图,头脑中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在提取和应用时就比较困难。从知识系统论视角看,客观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内容庞杂又多样,同时知识系统又具有整体性,知识的整体性对于知识的具体解释、经验的传递、问题解决等具体实践以及整体思维的形成都有很强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而知识的整体性是零碎的知识所不能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时善于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依据图式理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等构成了关于某个主题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存在于头脑中,也就是说形成了知识块,而不是凌乱的堆积于头脑中,这样的表征方式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反思、理解和提升,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有意义学习。从教学论视角看,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基础和学生心理发展基础上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从简单走向复杂。以上我们从三种理论视角透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也充分证明我们正视微课内容的零散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微课内容不“微”
为实现微课“课微不小”,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在微课设计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和知识管理方面做出改进。
1.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设计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3],知识图谱描绘的对象包括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所学课程,过程与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设计就是在对学科自身逻辑、学生认知规律与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深入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知识图谱。对学生而言,在没有掌握这门学科体系的情况下,他们对什么应该先学,什么应该后学并不清楚,在微课学习情况下,更难把握学习所必须遵循的“序”,这就需要教师先给他们提供一个按序前进的地图,比如每个微课开始部分可以先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本知识点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有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呈现具体知识点的内容,理解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意义。根据知识图谱,给每一知识点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方式,知识图谱也能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断点,比如很多家长常常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时学习名列前茅,但是上了高中就不再那么突出了呢?除了初中和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如初中可能更偏向记忆型,高中更偏向理解型),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知识“断点”即存在空白点,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增加导致高中学习的困难,知识图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发现这些知识断点,及时弥补。
2.基于概念地图的微课学习
概念地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通过连线表示概念或命题间的关系。概念通过层级关系表征,最概括、最一般的概念位于概念地图的上面,更具体而不太一般的概念分等级排列在下面,某个特定领域知识的层次结构还取决于知识应用或考虑的情境。概念地图高度简练的表征了关键概念和教学的重要原理,它的层次结构提供了教学材料的最佳编列方式。基于概念地图的学习可以有效的克服微课知识点的零散性和缺乏逻辑性的缺点。学生在微课学习时最好是带着目的去学习,对于自己比较熟悉或者之前涉猎过的内容,可以回想自己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框架,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自己未完全掌握的内容;对于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内容,最好在自己学习之前简单的查阅一下书籍或者资料,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然后再选择内容学习,并尝试对新学习的内容建立自己的概念图,这样比较容易激发有意义学习,学的内容也更不容易被遗忘。当然基于概念地图的微课学习对平时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要求,即善于构建和利用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建构概念图。
3.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作为有效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能以简单却高效的方式快速激发大脑的潜力。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这些链接,大脑将丰富的知识分层次分类别地管理,并且系统化地存储起来加深记忆和理解,加快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工作效率。弥补微课学习内容零散性的另一做法是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微课学习的知识可能不仅仅限于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比较清晰的表现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绘制思维导图时学习者可以以一个核心知识点作为基础,不断向四周增加相关知识点,充分发散思维联想,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可能会涌现出来,条理也会慢慢清晰,学生对已经学习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体现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除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科内部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够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是学习的关键。微课学习的内容有些对自己而言可能是熟悉的,但是又不完全一致,那么运用思维导图能以节点或分支的形式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并列或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